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翻修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对13例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翻修手术治疗,翻修术中所用髋臼杯及垫块均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男6例,女7例。年龄31~68岁,中位数51岁。左髋8例,右髋5例。THA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12例、假体深部感染(假体旷置后感染控制)1例。6例臀中肌肌力Ⅲ级,其余下肢肌力均正常。髋臼侧骨缺损按照Paprosky分型标准,ⅡC型3例、ⅢA型5例、ⅢB型5例。初次置换术后出现疼痛症状至本次翻修手术时间3~5年,中位数4年。测定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测量双下肢长度,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30.0±15.4)min,术中出血量(680.0±30.5)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中位数2.5年。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术前(12.44±3.07)分、术后3个月(6.58±2.35)分、术后6个月(4.97±2.48)分、末次随访时(1.08±0.41)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51.89±7.03)分、术后3个月(67.21±7.26)分、术后6个月(74.65±7.94)分、末次随访时(87.99±7.31)分。双下肢长度,术前相差(4.85±1.96)cm,术后相差(1.23±0.87)cm。2例术中探查发现臀中肌缺损,术后遗留臀中肌步态;2例术后出现切口渗液,加强换药后切口愈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及假体松动。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对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翻修手术治疗,短期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34例,术中均采用金属垫块修复髋臼骨缺损。男21例,女13例。年龄53~84岁,中位数68.5岁。左侧19例,右侧15例。髋臼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ⅢA型28例、ⅢB型6例。初次THA距本次翻修手术时间6~16年,中位数8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测量术前与术后1年髋臼中心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41.88±9.14)min,术中出血量(571.88±60.91)mL。单纯髋臼翻修12例,全髋关节翻修22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中位数2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46.55±10.28)分、术后3个月(65.71±11.25)分、术后6个月(76.04±9.35)分、术后1年(84.19±6.81)分。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4.11±1.04)分、术后3个月(1.05±0.21)分、术后6个月(0.94±0.17)分、术后1年(1.02±0.24)分。髋臼中心垂直距离,患侧术前(33.68±4.19)mm、术后1年(23.31±2.17)mm,健侧(15.31±2.24)mm,患侧术后1年较健侧上移(8.27±2.65)mm;髋臼中心水平距离,患侧术前(26.47±3.92)mm、术后1年(33.01±3.15)mm,健侧(33.46±1.97)mm。末次随访时,金属垫块与骨面紧密接触,骨长入良好;均未发生金属垫块移位、螺钉断裂、骨溶解、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能够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改善髋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9~53岁,中位数48.5岁;左侧8例,右侧4例。Judet-Letournel髋臼骨折分型,后柱骨折1例、后壁骨折3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5例、横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合并髋关节后脱位4例、中心型脱位2例。髋臼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Ⅱ型9例、Ⅲ型3例。接受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0例。并发肢体不等长5例,患肢短缩1~4 cm。并发创伤性关节炎9例、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创伤性关节炎2例。术中观察髋臼骨缺损分型、原内植物位置与3D模型的一致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例,术中所见髋臼骨缺损分型、原内植物位置与3D模型完全一致,手术时间(162±11)min,失血量(550.0±26.5)m L。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中位数16.5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刻X线片对比,髋臼假体位置无改变,髋臼外展角45.5°±6.3°、前倾角18.0°±4.8°。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患髋功能,术前(35.6±5.6)分,末次随访时(84.6±6.5)分。术后并发髋臼周围异位骨化2例,均为BrookerⅠ级,未行特殊处理。均无感染、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可对损伤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acation of the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收治18例DDH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35~72岁,中位数57岁;左侧8例,右侧10例;CroweⅡ型12例,CroweⅢ型6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46.00±7.49)分。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技术重建髋臼。随访观察截骨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中位数28个月。1例术中发生髋臼内壁骨折,随访时骨折愈合良好,对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截骨处均骨性愈合,假体位置正常。术后12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8.00±5.75)分。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DH时采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技术重建髋臼,关节稳定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在髋臼骨缺损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郑天佑中医院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8例髋臼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髋臼骨术中使用材料进行分组,38例自体骨为观察组,40例同种异体骨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植骨失败率、植骨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髋臼骨植骨愈合时间与植骨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8个月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髋臼骨缺损THA中疗效均取得较佳效果,但是采用自体骨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56~78岁,中位数64岁;股骨头坏死22例,股骨颈骨折24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发育性髋脱位4例。左侧23例,右侧31例,双侧6例。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第7天在髋关节X线片上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08.75±24.76)min,术中出血量(235.65±25.60)m L。术后第7天,髋臼假体前倾角(15.73±6.22)°、外展角(41.12±7.04)°。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0.12±3.78)分,术后6个月(87.23±4.89)分。均无感染、局部血肿及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假体可植入安全位置,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移植技术在髋臼骨缺损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对自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采用骨移植方法填补骨缺损。通过术后髋关节功能、一定时间内有无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3.7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6.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6分,优良率83.4%。结论:对严重髋臼骨缺损,骨移植术短期疗效明显,是一种临床价值较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规律抗结核治疗活动期髋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采用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规律抗结核治疗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51~69岁,中位数57岁。所有患者均无窦道形成。按照Babhulkar和Pande髋关节结核分期,Ⅲ期4例、Ⅳ期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7~13个月,中位数11个月。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炎性指标改善、髋关节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结核,Gene Xpert法检测结核杆菌均为阳性。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愈合时间14~16 d,中位数15 d。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血沉分别为(61.66±28.19)mm·h~(-1)、(39.83±12.78)mm·h~(-1)、(7.83±4.26)mm·h~(-1),C反应蛋白分别为(98.03±67.40)mg·L~(-1)、(50.81±25.47)mg·L~(-1)、(2.66±1.83)mg·L~(-1),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为(30.67±3.55)分、(71.66±3.55)分、(86.67±4.67)分。均无窦道形成、结核复发、髋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规律抗结核治疗活动期髋关节结核,可有效减轻髋关节炎症,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处理方法和髋臼假体的选择及早期疗效。方法 随访男10例,女12例,平均63.3岁。其中左侧18例,右侧4例。翻修原因:不同程度骨溶解伴假体松动15例,术后髋臼位置不良3例,髋臼磨损4例。其中10例采用紧压式颗粒性植骨的方式加用生物型髋臼或髋臼加强环罩,其余采用生物型髋臼或髋臼加强环罩重建髋臼骨缺损。结果22例随访时间15~53个月,平均随访30.8个月,Harri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38.5±8.8)分(21~50分)提高至翻修术后的(82.3±6.3)分(66~89分)(P〈0.05)。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术中具体骨缺损类型,选用相应的自体或/和异体骨移植,准备相应类型髋臼假体供手术选择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根本。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近期随访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6例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均予于仰卧位下采取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予以随访研究,记录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肢体长度、并发症。结果:1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为1.5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36~78)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9(78~95)分,术后无疼痛。术后无明显肢体短缩,无术后感染、脱位、松动。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可充分保护臀中肌,提供足够手术视野及空间,准确置入假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下盂唇修补术治疗髋臼盂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髋臼盂唇损伤并在髋关节镜下行盂唇修复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选择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体育运动专用髋关节评分(HOS-SSS)、日常活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OS-ADL)和VAS疼痛评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7.8±10.6)岁(17~55岁)。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2个月。患者术前H0S-ADL,HOS-SSS,mHHs评分分别为53.8±10.6,44.2±9.6,62.2±11.6;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77.6±10.2,72.8±7.3,79.3±9.1,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前VAS评分为6.5±2.3,术后6个月时为2.6±1.3,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关节镜下盂唇修补术治疗髋臼盂唇损伤,能缓解症状,其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于筋骨并重理论DAA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且通过DAA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THA治疗成功的2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中与术后髋臼假体角度,记录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月。手术时间(65.40±9.70) min,术中出血量(239.36±21.58)mL,手术切口长度(8.45±1.26)cm,术后首次下地时间(13.81±2.47)h。术中前倾角(22.34±2.46)°,外展角(43.81±3.94)°;术后前倾角(23.12±2.65)°,外展角(44.42±4.71)°。2组术中、术后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月,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21例(77.8%),较好6例(22.2%)。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肢体短缩、畸形等并发症,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行走能力良好。结论:基于筋骨并重理论采用DAA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THA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优良,并发症少,具有臼杯假体置入精准、术后康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脱位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2012年5月—2016年10月在该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脱位患者3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脱位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患者手术前的平均Harris评分为(47.65±7.28)分,术后1、6个月及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79.62±10.21)分、(83.26±10.88)分和(85.37±11.63)分,手术后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共发生1例感染、1例坐骨神经牵拉症状,经治疗后完全恢复,未出现人工髋臼松动和髋臼中心脱位的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5.4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脱位患者中的疗效理想,可显著提升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9例30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直患者,其中男14例22髋,女5例8髋;年龄20~54岁,平均33.7岁;随访时间1.5~4年,平均2.6年。对随访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28.8±3.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6.8±4.3)分;髋关节总活动范围由术前(39.8°±4.1°)提高至术后(194.3°±5.2°).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假体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4例术后出现大腿疼痛,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出现异位骨化,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做特殊处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采用THA治疗AS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21例(35髋),均为男性。年龄22~50岁,中位数24岁。左侧20髋,右侧15髋。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检测均为阳性。发病年龄13~48岁,中位数18岁。所有患者髋关节总活动度为0°。13例患者存在髋关节屈曲畸形。病程2~18年,中位数9年。末次随访时,测量所有患者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测量13例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畸形程度;采用12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12)和主观4级标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比较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评价患者满意度;记录引起患者不满意的原因。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4 min至5 h,中位数113 min。术中失血量100~3100 m L,中位数450 m L。术后住院时间5~30 d,中位数11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中位数2年。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增加[0.00°±0.00°,77.74°±8.25°,t=54.945,P=0.000;(43.29±10.01)分,(74.69±8.30)分,t=22.032,P=0.000];13例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畸形程度较术前降低(40.20°±30.87°,8.05°±2.30°,t=5.478,P=0.000);采用SF-12与主观4级标准评定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14例、比较满意2例、比较不满意5例;引起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疼痛(1例)、髋关节屈曲及旋转受限(2例)、双下肢不等长(1例)和跛行(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假体松动或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THA治疗AS髋关节骨性强直,可以增加髋关节屈伸活动度、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且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打压植骨结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股骨头下支撑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体骨打压植骨结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股骨头下支撑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20~45岁,中位数35.5岁;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10例。依据国际微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分期,ⅡB期8例14髋、ⅡC期4例6髋、ⅢA期2例2髋、ⅢB期5例7髋、ⅢC期1例1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7例10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6例7髋,特发性股骨头坏死7例13髋。病程2~38个月,中位数18.5个月。观察植骨成活、融合情况及排异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从疼痛、关节功能、关节畸形及活动度3个方面对髋关节进行评价;并观察股骨头坏死进展情况。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中位数30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植骨均成活,与股骨头骨质融合,融合时间4~8个月,中位数5个月;均无排异反应发生。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总分(70.11±6.72)分、疼痛评分(28.25±4.78)分、功能评分(25.38±5.35)分、关节畸形及活动度评分(4.18±2.25)分;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总分(85.23±5.89)分、疼痛评分(36.36±5.32)分、功能评分(41.24±4.46)分、关节畸形及活动度评分(5.31±2.64)分。术后6个月,股骨头坏死由ARCOⅢB期进展到ARCOⅢC期3例6髋,由ARCOⅢC进展到ARCOⅣ期1例1髋,无明显变化16例23髋。结论:自体骨打压植骨结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股骨头下支撑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植骨成活好,有利于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可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进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1—3月,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54~78岁,中位数69岁。膝骨关节炎14例,创伤性膝关节炎4例。所有患者膝关节均出现内翻畸形和胫骨平台内侧非包容型骨缺损。术后随访观察膝关节功能、活动度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中位数7年。1例骨水泥螺钉松动,其余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1.6±7.4)分升至(92.5±9.6)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67.5°±8.1°升至105.2°±7.6°。结论: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能够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是老年患者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3—11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患者134例182髋,男110例148髋、女24例34髋。年龄20~55岁,中位数47岁。股骨头坏死111例146髋,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关节骨性强直15例24髋,髋臼发育不良并发骨关节炎4例6髋,髋关节重度骨关节炎4例6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术前Harris评分17~25分,中位数20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髋关节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6例171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4年,中位数3年;8例11髋失访。术后3个月5例6髋出现髋关节疼痛,给予局部封闭、理疗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3髋腹股沟区疼痛,给予对症处理并密切随访影像学改变,其中2例2髋疼痛无缓解,考虑髋臼松动,行髋臼及有柄关节翻修术后症状缓解;1例1髋罩体下沉,行髋臼及有柄关节翻修后症状缓解。术后4个月1例1髋出现迟发感染,给予关节腔置管持续冲洗、抗生素治疗3周后痊愈。术后2年1例1髋出现局部包块,常规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患者自动出院。术后3年1例出现左髋关节感染,手术取出股骨假体,行关节旷置术后感染得到控制。均无内置物退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5~98分,中位数96分。结论: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髋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是需要接受髋关节置换的青壮年患者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0例21髋,均为女性.年龄36 ~58岁,中位数42岁.单侧19例19髋,双侧1例2髋.Trendelenburg征均为阳性.术前均行双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及CT检查,确诊为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术前Harris评分25~60分,中位数45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肢体短缩纠正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中位数4年.3例3髋术中发生骨折,其中2例2髋股骨小转子轻微骨折,行钢丝环扎固定后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良好;1例1髋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行钢丝“8”字固定后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良好.l例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例出现股神经刺激症状,均于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正常.均无感染、髋关节再脱位、假体松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肢体短缩均得到满意纠正,基本达到肢体等长或短缩小于2 cm.患者无跛行或仅有轻度跛行.术后Harris评分79 ~96分,中位数85分.髋臼杯外展36°~60°,中位数41°.重建的髋关节旋转中心向内移位0~5 mm,中位数3 mm;向上移位0~5 mm,中位数2 mm.结论: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能基本恢复肢体长度,纠正肢体短缩,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108例闭合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59例,女49例;年龄73~98岁,中位数77岁;坠落伤11例,跌伤72例,车祸伤22例,其他原因致伤3例;合并高血压病64例、2型糖尿病29例、冠心病24例,22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均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02. 20±4. 50) min,术中出血(330. 10±5. 20) mL,切口长度(12. 1±1. 60) cm,住院时间(18. 90±6. 10)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中位数17个月。6例患者术后发生患侧髋关节脱位,经牵引后复位; 3例患者术后出现压疮,经换药、加强护理后愈合;无深静脉血栓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0. 50±3. 50)分,优51例、良46例、差11例。结论: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