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做过CPR的137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行回顾性调查,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变量为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CPR效果的因素.结果 对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第一目击者急救是保护因素,OR=2.21(P<0.01,95.0%C/=1.356~3.602);与女性比较男性是危险因素,OR=0.515(P<0.01,95.0%CI=0.320~0.826);20~29岁组较≥81岁组ROSC可能性大,OR=3.241(P<0.05,95.0%CI=1.146~9.138);CPR术前心跳骤停时间是危险冈素,OR=0.913(P<0.01,95.0%CI=0.887~0.948);与心脏静止比较,室颤是保护因素,OR=5.092(P<0.01,95.0%CI=2.927~8.861);电击是保护因素,OR=3.384(P<0.01,95.0%CI=2.033~5.635);肾上腺素0~4 mg组ROSC可能性高于≥5 mg组,OR=3.255(P<0.01,95.0%CI=1.606~6.597).对生存到院--2~12岁和13~19岁组生存到院可能性分别比≥81岁组高,OR=12.818(P<0.05,95.0%CI=1.299~126.508)和OR=10.505(P<0.05,95.0%CI=1.161~95.058);CPR前CA时间是危险因素,OR=0.862(P=<0.01,95.0%CI=0.82~0.906);室颤患者生存到院的可能性较心脏静止患者高,OR=7.330(P=<0.01,95.0%CI=3.962~13.560).结论 院前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第一目击者急救、电击、CPR前CA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性别、年龄分组.院前CA患者生存到院独立影响冈素有CPR前ECG、CPR前CA时间、年龄分组.  相似文献   

2.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独立因素.方法 对照选择深圳市72家网络医院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急诊科进行过CPR的1 376例心脏停搏(CA)患者的调查表,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急诊科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室纤颤(VF)患者较心脏静止患者ROSC可能性大,相对比值比(OR)=3.071,P=0.000,95%可信区间(95%CI)=2.019~4.670;无脉搏电活动(PEA)较心脏静止患者ROSC可能性大,OR=1.730,P=0.036,95%CI=1.036~2.890;电击是ROSC的保护因素,OR=1.574,P=0.015,95%CI=1.093~2.265;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ROSC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OR=1.483,P=0.037,95%CI=1.024~2.147;CA绝对时间是ROSC危险因素,OR=0.961,P=0.000,95%CI=0.946~0.976.影响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多因素分析显示,VF患者生存可能性大于心脏静止患者,OR=2.013,P=0.002,95%CI=1.299~3.121;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生存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OR=2.289,P=0.000,95%CI=1.487~3.524;CA绝对时间是急诊科患者生存入院的危险因素,OR=0.951,P=0.000,95%CI=0.933~0.969.结论 急诊科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A时心律、CA绝对时间、电击、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A绝对时间、肾上腺素累积剂量、CA时心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并寻找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院前发生的240例心脏骤停(CA)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ROSC组和Non—ROSC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42.08%,脑复苏成功率仅为3.33%。两组在年龄、性别、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始CPR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肾上腺素累计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CA患者ROSC的因素有心室纤颤、无脉搏电活动、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累积剂量以及CA绝对时间。结论CPR成功率与开始CPR时间和人工气道建立的早晚有密切关系。CA绝对时间、除颤、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是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ROSC)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到2021年2月525例CPR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信息、CPR信息、治疗情况和结局。结果:以ROSC分组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未ROSC组CPR持续时间高于ROSC组(34.39±11.56 min vs 18.59±16.66 min,P<0.001);CPR所致胸部损伤OR值0.277(95%CI:0.115-0.670))和CPR持续时间OR值0.006(95%CI:0.002-0.017)可能是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出院状态分组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存活出院组CPR持续时间高于非存活出院组(22.08±19.10 min vs 15.86±14.05 min,P=0.041);以“非存活出院”为参考状态,CPR持续时间、CPR所致胸部损伤和入院时间可能是患者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951(95%CI:0.915-0.988),4.457(95%CI:1.297-15....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ICU心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抢救病例131例,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与未恢复(Non-ROSC)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ROSC 组和Non-ROSC 组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原发病(χ2=11.015,P=0.026)、心脏骤停形式(χ2=7.048,P=0.029)、目击察觉(χ2=15.886,P<0.001),无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性别、年龄及心脏骤停时间点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为心血管疾病(OR=0.129,P=0.003)、脑血管疾病(OR=7.818,P=0.002)、严重多发伤(OR=0.141,P=0.014),心脏骤停形式为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OR=4.573,P=0.006),目击察觉(OR=0.078,P=0.000)是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结论 原发病、心脏骤停形式及目击察觉是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Utstein模式的EICU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Utstein模式评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EICU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并行CPR的82例进行注册登记,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37例和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45例,分析影响ROSC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ROSC成功率的因素有:年龄60岁(χ2=4.90,P=0.027);心源性CA(χ2=4.40,P=0.036);CA发生时间6:00~18:00(χ2=4.23,P=0.040);CA初始心率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χ2=4.48,P=0.034);人工通气开始时间≤5 min(χ2=4.70,P=0.030);行气管插管(χ2=4.04,P=0.044);肾上腺素累积用量≤5 mg(χ2=6.51,P=0.011)。结论年龄、CA病因、CA发生时间及形式、CPR抢救措施是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温州市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外急救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从温州市区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温州市急救中心出警抢救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复苏效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和无效组,比较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地点、有无目击者、旁观者CPR、初始心律、应急反应时间、病因、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结果 收集OHCA 408例,其中男295例,女113例,年龄(61.26±19.78)岁,发生地多为家庭住宅,病因以心源性为主,分为ROSC组和无效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院前成功建立气管插管,院前成功建立静脉通路用药存统计学差异(P<0.05),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是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加快目击者启动EMSS速度,提高旁观者CPR率,缩...  相似文献   

8.
255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丽  郑华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9):793-795
目的了解6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提高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1-01~2007-01院前发生的255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38.03%,脑复苏成功率仅为2.7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是否安装临时起搏器、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和急救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结论CA患者CPR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的变化,以期为院内心肺复苏(CPR)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1—2018年间在我院急诊科经过CPR且自主循环恢复的244例住院患者,根据最终结局分为死亡组(n=204)和存活组(n=40),比较两组患者NLR水平的不同,绘制ROC曲线分析NLR对CPR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NLR水平(21.4±18.8)明显高于存活组(11.2±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NLR与CPR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曲线下面积(AUC)为0.701,敏感度为82.89%,特异度为50%。Logistic回归分析:NLR水平上升(OR=1.062,95%CI:1.017~1.110)是影响CPR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CPR患者中,患者的NLR值升高可提示患者预后质量较差,因此可根据血液中NLR来判断患者的预后质量,并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患者(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0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ECPR患者7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CPR资料及ECPR启动前实验室检验。结果:共纳入ECPR患者78例,男性51例,女性27例,存活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组间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存活组男性患者比例低于死亡组( P=0.017)。同时存活组患者SAVE(survival after veno-arterial ECMO)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1.57±4.15) vs. (-9.36±5.36), P<0.001]。存活组中旁观者心肺复苏比例高于死亡组( P=0.014)。存活组ECPR启动前存活组血清AST、ALT、Cr水平均低于死亡组( 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旁观者心肺复苏( OR=0.114,95% CI: 0.015~0.867, P=0.036)和SAVE评分( OR=0.625,95% CI: 0.479~0.815, P=0.001)是预测ECPR患者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单中心资料显示ECPR是救治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有效手段,旁观者心肺复苏、SAVE评分是预测ECPR患者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吴晓  华薇  芮琳  李雪云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1):866-870
目的:对比连续胸外按压(CCP)与间断胸外按压(ICP)在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胸外按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组(58例)实施CCP,间断组(66例)实施ICP。对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连续组的初期ROSC率、初期复苏成功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与间断组的CPR持续时间、CPR启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的ROSC平均时间显著短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的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后1个月存活率、出院后6个月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PR启动时间、ROSC时间、胸外心脏按压方式均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实施CCP进行CPR的效果优于ICP,其能有效提高CPR成功率,心搏骤停到CPR实施时间间隔、CPR到ROSC时间间隔、胸外按压方式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对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09月30日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HCA后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IHCA后14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IHC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hs-CRP/Alb)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使用心电监护、复苏时通气方式、首次监测心率人数所占比例、复苏前Alb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心源性CA、使用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CPR持续时间,血乳酸、Alb和hs-CRP浓度,以及hs-CRP/Alb比值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血乳酸浓度、心肺复苏持续时间、hs-CRP/Alb比值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Alb比值、血hs-CRP和Alb浓度对患者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864、0.745,hs-CRP/Alb比值的预测效能优于hs-CRP浓度或Alb浓度。 结论:hs-CRP/Alb比值对IHCA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且预测效能优于单用血hs-CRP浓度或Alb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院内心肺复苏后不同时间点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动态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年龄>16岁明确心搏停止时间的心肺复苏患者24例,依据是否达到自主循环恢复标准随机分为ROSC和末ROSC两组,分别记录小同患者心搏停止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用ELISA方法 检测心肺复苏(CPR)后30 min,60 min,6 h,24 h,48 h血清TF和TFPI抗原浓度,10例来自健康体检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以上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计数数据的比较采用旧格表精确x2榆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OSC组患者在CPR 30 min血TF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CPR 6 h达高峰,在CPR48 h时已下降;与对照组及ROSC组同时点比较,末ROSC组血TF水平更是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在CPR后30 min,ROSC和未ROSC两组血清TFP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后ROSC组血清TFPI水平逐渐升高并有显著差别(P<0.01或<0.05).与对照组比较,未ROSC组和ROSC组患者在CPR 30 min时的TF/TFPI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在ROSC组IF/TFPI值在CPR后6 h有显著升高(P<0.01),在48 h下降.结论 血清TF和TFPI水平在院内心肺复苏的患者中明显升高,CPR后半小时的TF和TF/TFPI的水平可用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对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09月30日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HCA后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IHCA后14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IHC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hs-CRP/Alb)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使用心电监护、复苏时通气方式、首次监测心率人数所占比例、复苏前Alb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心源性CA、使用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CPR持续时间,血乳酸、Alb和hs-CRP浓度,以及hs-CRP/Alb比值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血乳酸浓度、心肺复苏持续时间、hs-CRP/Alb比值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Alb比值、血hs-CRP和Alb浓度对患者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864、0.745,hs-CRP/Alb比值的预测效能优于hs-CRP浓度或Alb浓度。 结论:hs-CRP/Alb比值对IHCA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且预测效能优于单用血hs-CRP浓度或Alb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科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CPR病例,比较不同因素分组的CPR效果,对可能影响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25例CPR病例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24 h存活、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分别为187例(25.8%)、100例(13.8%)、48例(6.6%)、23例(3.2%).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创伤性、心源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24 h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CA前状态、心源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出院存活和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 mg是影响ROSC的有利因素,创伤性是不利因素.心源性、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24 h存活的有利因素,创伤性是不利因素.心源性、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出院存活和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CA前为疾病终末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CPR)对于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发生心搏骤停的92例患者按照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ACD—CPR组和标准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3、5、10、15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和入院率。结果:ACD—CPR组3、5、10和l5min时SBP均高于标准CPR组(P均<0.05)。ACD—CPR组思者的ROSC(52.5%)高于标准CPR组(27.8%),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CD—CPR组的收住院率(21.3%)也高于标准CPR组(15.3%),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D—CPR在改善院前发生的非创伤性心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标准CPR。  相似文献   

18.
山莨菪碱对心搏骤停大鼠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对心搏骤停大鼠自主循环恢复(ROSC)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旨在探寻心肺复苏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盲法将45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肾上腺素组和肾上腺素+山莨菪碱组(联用组),每组15只.实验采用经食道心脏起搏诱发心室纤颤或心室静止,使用电动机械胸外按压机进行胸外按压.盲法给药,肾上腺素剂量200 μg/kg,山莨菪碱为10 mg/kg,对比各组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 联用组ROSC率(93.3%比46.7%)、复苏成功率(80.0%比33.3%)及3 h存活率(83.3%比20.O%)均高于肾上腺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仅1只大鼠ROSC.ROSC即刻肾上腺素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联用组(P<0.05);ROSC后两组MAP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自5 min开始,肾上腺素组MAP明显低于联用组,至ROSC后30 min,两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肾上腺素合用山莨菪碱可以提高心搏骤停ROSC率和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窒息家兔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疗效与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2只家兔均在呼气末夹闭气管8min,造成窒息性心脏停搏模型后,开始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及机械通气,期间不用任何药物,复苏5min内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of 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的家兔定义为常规CPR成功;对5min内未能ROSC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肾上腺素(0.2mg kg)和加压素(0.8U kg)静脉注射,并继续行常规CPR。分别在窒息前和CPR15、60、120min采血测血浆ET浓度。结果常规CPR的家兔ROSC率为24.16%(1562),加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后总的ROSC率提高到48.39%(3062)。对常规CPR失败的家兔而言,肾上腺素疗效明显优于加压素(ROSC率分别为54.16%和8.70%,P=0.001)。但复苏成功组和复苏失败组家兔血浆E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窒息性心脏停搏的家兔CPR时应用肾上腺素或加压素可提高ROSC率,但肾上腺素疗效明显优于加压素。窒息家兔CPR疗效与血浆内皮素变化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后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长治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HCA后ROSC的126例患者,根据7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42)和死亡组(n=84)。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相关研究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影响IHCA患者7 d预后的相关因素,最后构建IHCA患者7 d死亡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126例患者中7 d死亡患者84例,病死率为66.67%。两组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显著升高(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Lac 6 h显著升高、CPR持续时间更长(均P<0.05),同时,死亡组留置有创动脉导管、可除颤心律及肾上腺素用量<5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