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之生命,一气圆通。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气之运动变化(气化)的内在机制和调节机关是气机,一气通过气机以"升-出-冲-降-入"为基本形式,进行"生-长-化-收-藏"之气化圆通,完成"水(阴)"与"火(阳)"之间的互相区分和互相作用、互相消长、互相转化,故气机是阴阳变化之枢纽、水火转化之门户,为至命之门,简称"命门"。一气分阴阳,命门分为火极和水极:火极在上,属"心"(脑);水极在下,属"肾"(小心);二者同属脑-脊髓系统而分位其首尾,具有神经(火)-体液(水)调节功能,构成"水火-气机-命门"调节体系,统辖和调节诸脏诸经络,达到水火和合,一气圆通。  相似文献   

2.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运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气化)的内在机制和枢纽机关为气机。一气通过气机以"升-出-冲-降-入"为基本形式,进行"生-长-化-收-藏"之圆通气化,呈现出"少阳象-太阳象-中冲象-少阴象-太阴象"五象。人之气象,一气圆通;气化五象,以象测气。通过对人之气象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掌握人之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特征,进而探索人之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指导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3.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相似文献   

6.
三阴三阳开阖枢调节人体阴阳气化并使阴阳出入顺应昼夜节律.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阴阳离合的开阖枢理论阐释人体寤寐机制,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应天时而调阴阳是正常寤寐的生理基础;指出不寐的发生与经气开阖枢功能失调导致阴阳出入失常有关.针灸治疗疾病的着眼点在于调整人体阴阳,而不寐的根本病机就在于阴阳失交、阳不入阴.三阴交、神门可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膏脂学说"的理论出发,引入现代医学自噬学说,从膏脂长消的角度完善禁食疗法的中医理论机制。梳理历代膏脂学说文献论证"膏脂"实质,提出气化是膏脂长消的关键因素,将"膏脂为病"划分为3个阶段,即气化旺盛-气化不及-气化不行。细胞自噬是中医气化功能的微观体现,禁食期间发生细胞自噬的理论,从微观上论证了禁食打破了机体阴盛阳虚的惯性病理状态,促进"精化气"这一气化过程,使体内膏脂逆向转运为气血维持生命活动,随着有余之膏脂的消散,阴消阳长,重建阴阳平衡。禁食疗法的整体方案(禁食期间加用左旋肉碱)可以益气温阳化浊,助膏脂消散,改善禁食期间的不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血压与中医学的"血气"名有异而意相近,提出血压的升高是气(阳)机逆乱、血(阴)循紊乱导致的阴阳失衡的结果,与血管稳态失衡机制有相通之处。高血压病的防治以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为旨的和血法为总则,以体现治法阴阳属性的潜(泻)、育(补)为纲,潜阳育阴,并提出和血六法。  相似文献   

9.
金匮肾气丸补气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气的生理与病理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内经》又称精与神[1 ] 。三者本义相同 ,可互为通用 ,细区分之 ,强调其物质属性曰精 ,功能性为气 ,统一性则是神 ;简言之 ,精之神为气。虽具推动温煦与防御固摄之功 ,实阴、阳二者气化所为 ,正常情况下 ,只有精气与形体相统一 ,才会“阴平阳秘 ,精神 (精气 )乃治”。若阳气不能密藏于五脏 ,而浮越亢张于外 ,则阴中无阳 ,出现“阴阳离决 ,精气 (阳气 )乃绝”之病理。即气机失调 ,实质上是气的运动变化失常 ,“精气夺则虚 ,邪气胜则实” ,“精胜则邪却 ,精却则邪胜” ,治疗自…  相似文献   

10.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对“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气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气(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意不合之嫌。本段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  相似文献   

11.
扶阳学派从乾坤坎离卦象的分析入手,以坎离中立极之阴阳为纲纪贯穿其理论与临证的始终,并使"生命以火立极"诸观点成为必然推论。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则以阴阳运动的本质属性为线索,以《周易》《黄帝内经》相关论述为支持,提出关于人体阴阳体用关系、正邪定位与辨证论治的新认识。通过分析发现,扶阳学派和阴阳本体结构论在基本观点的认识上是贯通的,都认为人体阴阳的气化运动的一般规律为阳是自下而上、自内而外,阴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形成交感的,从而澄清了目前中医学界在人体阴阳交感运动中认为阳在外而阴在内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2.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故有营阴、卫阳之说。从阴阳基本属性分清浊则有"清为阳,浊为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疑悖于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笔者认为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者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其气又复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气,浊者为清阳之阴津;清者入脉为营气,即营中之阳,浊者散表为卫津,即卫中之阴;清者温煦脏腑,浊者濡养肢末。  相似文献   

13.
黄元御《四圣心源》从天人合一角度,归纳"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理论模型,切中人体生理本质,理论与临床结合,执简驭繁,举纲张目;"一气"乃人体内浑然一体之土气,即脾胃之气,人体与天地一样"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亦分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即脾胃之气。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证候复杂多样,病机变化多端,大致归为水寒、土湿、木郁,尤以水寒土湿为根本;一气不能正常周流出现各种不同症状表现,脾肾阳虚日久,必然阳损及阴,肝郁而生热,灼湿成痰化瘀,使一气周流更加郁滞,临证诊治应重中气脾土,根据四维升降辨治,使水暖、土干、木达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修复源头加处理显现情况,帮助一气运转起来,使中气运动、四维轮转、清浊复位、阴阳既济,从而达到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目的。从"一气周流"入手,探析慢性肾衰病机,可有效指导临床辨治,为临床辨治慢性肾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化气与成形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运动和存在形式。自然界万物的生化,人体的新陈代谢,均可概括为"阳化气,阴成形"。肿瘤的发生在于阴阳失调,阳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使有形痰湿瘀等邪气停留堆积而成,痰瘀停留的部位往往是阳气最薄弱的部位。机体虚实寒热错杂,阴阳失调是发病的基础,阳不足为根源,阴成形是表现,治疗原则以固护阳气为本。  相似文献   

15.
"立极阴阳"为扶阳学派核心思想,重视坎离二气,提出"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可释生理病理之惑。纪云西教授临证以"交泰斡否"四法应用于治疗顽固性口疮,多有良效。兹述如下,共飨杏林。1从"立极阴阳"理解"坎离二气"为阴阳之极"阴阳也,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诚如郑钦安所言"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医法圆通·叙》)。万事万物皆存于阴阳之内,然阴阳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日月水火。于自然为日月,于人为水火。人之水火,责于坎离。郑氏云:"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相似文献   

16.
“孤阴”与“独阳”,是阴阳失衡三大病理变化(阴阳偏胜、孤阴独阳、阴阳离决)中较严重而关键阶段,重于阴阳偏胜而轻于阴阳离决。如医治得法,可挽救病人于危难;若失治,则势必形成阴阳离  相似文献   

17.
1.《内经》中的"开"与"关"《内经》中对于开、阖、枢的记述,可从《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中,知其梗概.《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命曰一阴."明白说明:以"太"为开,以"明、厥"为阖,以"少"为枢.  相似文献   

18.
"气分阴阳"与"气虚脉数"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般而言 ,数脉主热 ,数而有力为实热 ,数而无力为虚热 ;迟缓脉为阳虚有寒。但临床上常遇到心气虚病人出现数脉 ,似与阳虚脉缓理论矛盾。气虚脉数的机理是什么 ?此气虚是阳气虚 ,还是阴气虚 ?为说明此点 ,先引入“气分阴阳”的概念。1 “气分阴阳”的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家为认识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将阴阳概念引入 ,并与气的概念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气分阴阳”的概念。如《道德经·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二气由一气所生 ,而一气由道所生 ,阴阳二气…  相似文献   

19.
指出"阳化气,阴成形"指"气的弥散运动属阳,气的凝聚运动属阴."这一诠释符合<内经>本旨,纠正了阴阳质能说的错误,使气化学说得以完善,从而解决了中医学在一些理论问题上的表述困难.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