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栋 《中医正骨》2014,(5):49-51
目的:观察应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林效果。方法:对采用皮质螺钉治疗的32例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5例中Ⅱ型3例,Ⅲ型7例,Ⅳ型5例;旋前外旋型11例中Ⅲ型5例,Ⅳ型6例;旋前外展型6例中Ⅱ型2例,Ⅲ型4例。术前均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月,中位数18个月。术后未见创口感染、骨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等并发症发生。Baird-Jackson评分显示为75~99分,中位数92分,其中优17例,良9例,可5例,差1例(I度骨性关节炎,采用理疗及关节腔注射治疗后情况好转),优良率81.25%。结论:皮质螺钉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有效手段,明确的诊断,良好的手术操作,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及时随访复查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约占全部踝部骨折的10%左右[1],多由距骨在踝穴内的外翻和外旋所致,少数情况下可单独发生。下胫腓联合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处理不当,将造成踝部疼痛和远期创伤性关节炎。我们自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下胫腓分离复位后的合理固定问题 ,作者对经皮钳夹固定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 ,共治疗 97例 ,95例解剖复位 ,2例失败。随访 90例 ,随访时间平均 2年零 4个月 ,采用 L eeds标准评定 ,优良 85例 ,占 94.4% ;可 4例 ,占 4.5 % ;差 1例 ,占 1.1%。认为该固定方式符合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基础和弹性固定原理 ,是治疗下胫腓分离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节骨折中较复杂的一类型损伤,在治疗中若处理不当,复位内固定不理想,易见后遗症。自2006年2月至2011年10月,笔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这一类型外伤患者32例,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最短7个月,最长34个月),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骨折通常因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而使踝关节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使踝关节稳定性下降,治疗处理不当可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已得到大多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下胫腓联合分离容易被忽视。2005年3月—2009年7月,本院收治15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16~63岁,平均36岁。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根据AO分型[1]:A型4例,B型4例,C型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胫腓联合分离。1·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使用止血带,以减少出血,使术野保持清晰。手术选用内外踝标准切口,先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和未固定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复位效果、踝关节活动度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15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7例行单纯内外踝及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78例行内外踝及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下胫腓螺钉固定术,术后随访1年,记录患者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疼痛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和12个月测量下胫腓间隙(TBCS)和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术后12个月比较患者踝关节活动度,采用Mazur踝关节评分分级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X线片检查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不连,延迟愈合等情况。观察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TBCS,TBOL,Mazur总评分及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踝关节背屈、跖屈、外翻、内翻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不固定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在复位效果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更有利于踝关节活动度恢复。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早期治疗。方法:对127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腓联合分离中57例手法复位夹板、“U”形石膏或石膏靴固定,70例采用手术复位钢板、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修复下胫腓联合韧带,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本组127例获10~48个月的随访,非手术治疗组57例中,优29例(50.9%),良27例(47.4%),可1例(1.7%),优良率98.3%。手术治疗组70例中,优39例(55.7%),良28例(40.0%),可2例(2.9%),差1例(1.4%),优良率95.7%。结论: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早期治疗对维持踝穴的完整及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国淳  杨挺 《中医正骨》2005,17(1):19-20
自2001年3月~2002年6月,作者采用Waldemar Link公司(北京威联德骨科技术有限公司)的腓骨钩(Englebrecht Syndesmosis Hook)配合钢板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7例,使损伤的踝关节得到确实可靠的固定,同时又不影响腓骨远端的活动度,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手术治疗的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26例。患者外踝均采用钢板固定:内踝18例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1例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7例采用克氏针固定;下胫腓联合均采用单枚螺钉经或不经钢板孔固定。结果:26例均获得1~3年随访,平均随访1.5年,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9~16周,无发生深部感染及断钉情况良率84.62%。结论:合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部骨折,其术后功能恢复与骨折的复位效果、固定方法、锻炼的时机及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经皮钳夹固定治疗踝部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牵引下内翻或内旋位逆损伤方向手法复位,付氏钳夹固定的方法治疗踝部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经6~36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为96.7%。观察认为,下胫腓联合分离多为踝部骨折并发,由外翻暴力或外旋暴力所致。X线片下胫腓间隙增宽大于3mm,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立诊断。手法复位后采用钳夹经皮固定,钳尖顶压在内外踝上,直接通过内外踝施压于下胫腓联合,作用力直接,固定牢靠,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简便有效的固定方法,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96例,分别采用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外固定组)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内固定组)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Anderson前臂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个月,中位数3.5个月。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30.40±2.10)d,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31.92±2.25)d; 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4,P=0.172)。末次随访时,外固定组临床疗效优83例、良10例、可3例,内固定组临床疗效优90例、良5例、可1例,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98,P=0.089)。结论: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均有助于骨折早期愈合,且两者的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敏感性皮肤与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常规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Baumann敏感性-耐受性皮肤分类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敏感性皮肤组和耐受性皮肤组。随访记录相关指标,比较2组患者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发生率以及2组并发皮肤坏死患者的坏死皮肤面积、切口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共纳入32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敏感性皮肤组115例,耐受性皮肤组206例。敏感性皮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皮肤坏死发生率均高于耐受性皮肤组(χ2=5.716,P=0.017;χ2=16.759,P=0.000);敏感性皮肤组中并发皮肤坏死患者的坏死皮肤面积、切口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大于(或长于)耐受性皮肤组中并发皮肤坏死患者[(12.29±6.81)cm2,(8.35±3.39)cm2,t=2.189,P=0.037;(12.67±4.91)d,(6.50±2.17)d,t=4.915,P=0.000;(19.80±6.93)d,(12.50±3.74)d,t=3.693,P=0.002]。结论:敏感性皮肤患者与耐受性皮肤患者相比,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发生率均较高,且坏死皮肤面积更大、愈合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3例Bennett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闭合复位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者20例(空心加压螺钉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者23例(钢板螺钉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盘珠汤辅助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6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盘珠汤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盘珠汤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术+盘珠汤治疗,比较两组骨折修复细胞因子、钙磷代谢、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影像学参数、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盘珠汤组治疗后4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分别为(82.64±16.13)ng/L、(28.67±5.66)ng/L、(136.47±30.73)U/L、(4.39±0.82)μg/L、(1.67±0.45)U/L,与对照组的(70.75±12.29)ng/L、(24.47±6.43)ng/L、(102.91±33.03)U/L、(3.73±0.69)μg/L、(1.93±0.31)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盘珠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2%,显著高于对照组70.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结论:盘珠汤辅助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手法整复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法复位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Ⅲ°、Ⅳ°旋后外旋型踝部骨58例。[结果]总有效率93.10%。[结论]手法整复治疗Ⅲ°、Ⅳ°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关节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方法:选取2019年4—12月行踝关节内固定(包括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取出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患者的人数、性别、年龄,及使用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的数量、材料、使用部位、留置时间。按照是否发生螺钉取出困难,将患者分为螺钉正常取出组和螺钉取出困难组,对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患者共31例,涉及87枚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均为国内同一厂家生产的TC4钛合金螺钉。螺钉正常取出组26例(77枚螺钉),螺钉取出困难组5例(10枚螺钉),螺钉取出困难发生率为11.49%。螺钉正常取出组男13例、女13例,螺钉取出困难组男2例、女3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80±11.72)岁,(43.60±12.09)岁,t=1.044,P=0.305]。螺钉取出困难组患者的螺钉留置时间比螺钉正常取出组长[(14.78±3.08)个月,(16.10±1.14)个月,t=2.550,P=0.016]。螺钉正常取出组螺钉应用于外踝33枚、内踝39枚、后踝5枚,螺钉取出困难组螺钉应用于外踝1枚、内踝4枚、后踝5枚;2组患者的螺钉应用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螺钉取出困难组中螺钉应用于后踝(50%)和内踝(9.3%)的比例更高。结论:踝关节骨折应用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固定,后期发生螺钉取出困难的风险较高;螺钉留置时间过长及固定后踝或内踝骨折更易发生螺钉取出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引起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术后治愈率,减少再次手术几率。方法: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患者共计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身原因小腿本身解剖的生理特点所致,其次是骨缺损、感染及外固定支架本身性能局限及术者操作水平。结论:骨不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时要注意操作及固定方式,手术后要注意跟踪治疗,引起重视,避免骨不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通贴膏配合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5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1组51例行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对照2组49例行无药物贴膏配合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治疗组55例行骨通贴膏配合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腕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变化,术后第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变化、骨折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术后1个月腕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治疗组腕关节背伸角、掌曲角、桡偏角、尺偏角、旋前角明显小于对照1、2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骨折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通贴膏配合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对桡骨远端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减轻术后腕关节疼痛、肿胀,恢复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19.
徐炜  李南 《中医临床研究》2009,(23):109-110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闭合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疗效。方法:本组20例胫骨干新鲜闭合性骨折,全部进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静力性固定治疗。结果:经8至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按Klemm功能恢复分级标准,17例优,3例良。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胫骨干闭合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