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色素-C(Cyt-C)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NBP治疗组、NBP预防组、NBP预防治疗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6h,12h,24h3个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细胞Cyt-C变化,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中可见少许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模型组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于6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治疗组Cyt-C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均减少,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预防加治疗组较丁苯酞治疗组Cyt-C比表达和凋亡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给予丁苯酞治疗能下调Cyt-C表达,同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提示丁苯酞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Cyt-C的释放起到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72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丁苯酞80mg/kg),每组24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思蓝(EB)含量,透射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病理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多[(79.14±1.65)%vs(73.06±0.68)%,P<0.01],EB含量明显增加[(9.45±0.94)μg/g vs(3.45±0.45)μg/g,P<0.01],MMP-9mRNA表达上调,TIMP-1mRNA表达少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轻,EB含量显著减少,血脑屏障损伤减轻,MMP-9mRNA表达下调,TIMP-1mRNA表达上调(P<0.01)。结论丁苯酞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可能与调整MMP-9/TIM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和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以及丁苯酞小剂量组(100 mg/kg)和大剂量组(400mg/kg),在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Nrf2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leaved-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丁苯酞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上调Nrf2蛋白表达(P<0.05),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并且减少cleaved-caspase-3阳性细胞和凋亡细胞数量(P<0.05).结论 丁苯酞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上调Nrf2信号通路和增强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70)与Toll样受体4(TLR4)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规律及丁苯酞(NBP)预处理对其表达规律的影响,探讨NBP预处理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7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BP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6 h、12 h、24 h4、8 h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采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HSP70与TLR4的平均灰度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HSP70在缺血再灌注6 h明显升高,于24 h达到峰值(P<0.05),TLR4在缺血再灌注6 h时表达较高,随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高(P<0.05);NBP预处理组HSP70与TLR4阳性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增加但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 NBP预处理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LR4及其内源性配体HSP70的表达,有效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凋亡(Smac)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方法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治疗组、丁苯酞预防组、丁苯酞预防加治疗组。各实验组又分为缺血再灌注后6h、12h、24h亚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病理学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Smac蛋白的变化,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Smac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h后胞浆中Smac蛋白的免疫阳性细胞增多,24h表达最多,并且胞浆和胞核都着色。缺血再灌注组中Smac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与假手术组、治疗组、预防加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与预防加治疗组中Smac蛋白阳性表达较弱,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Smac蛋白的释放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易敏  高荔  庞博  杨帆  庞琦 《山东医药》2014,(25):7-9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体(NLRP3蛋白、IL-1β、IL-8)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格列本脲( NLRP3抑制剂)组各20只,每组中一半小鼠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法构建缺血再灌注( IR)模型,其余接受假手术处理。格列本脲组术前30 min腹腔注射500 mg/kg格列本脲。造模成功后对小鼠进行神经学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并计算缺血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TUNEL染色观察各组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组织NLRP3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脑组织中IL-1β、IL-18浓度。结果各组IR小鼠脑损伤程度均重于假手术小鼠,但是对照组IR小鼠脑损伤程度比格列本脲组严重。 HE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IR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损伤,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多,格列本脲可减轻IR造成的病理损伤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格列本脲组的脑组织NLRP3蛋白表达及IL-1β、IL-18升高程度明显降低( P均<0.05)。结论 NLRP3炎性体可促进小鼠脑IR损伤,主要通过增加细胞因子释放和促进神经元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6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剂量丁苯酞组和大剂量丁苯酞组,每组15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开始时,小剂量丁苯酞组和大剂量丁苯酞组分别腹腔注射丁苯酞注射液100 mg/k和400 mg/kg,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kg.所有大鼠在缺血再灌注24h后处死.结果 小剂量丁苯酞组(t=1.488,P=0.000)和大剂量丁苯酞组(=2.362,P=0.00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生理盐水组均显著性改善,其中大剂量丁苯酞组较小剂量丁苯酞组改善更为显著(t=-0.873,P=0.000).小剂量丁苯酞组(t=18.589,P=0.000)和大剂量丁苯酞组(=36.963,P=0.000)脑梗死体积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缩小,其中大剂量丁苯酞组梗死体积较小剂量丁苯酞组缩小更显著(t=-18.374,P=0.000).HE染色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元稀疏、大量变性坏死,细胞间隙增大,细胞间质空泡样改变.丁苯酞组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减少,存活神经细胞增多,大剂量丁苯酞组改善更为显著.小剂量丁苯酞组和大剂量丁苯酞组SOD活性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增高(P均<0.05),其中大剂量丁苯酞组SOD活性显著性高于小剂量丁苯酞组(t=80.199,P=0.000);小剂量丁苯酞组和大剂量丁苯酞组MDA水平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均<0.05),其中大剂量丁苯酞组MDA水平显著性低于小剂量丁苯酞组(t=-1.308,P=0.000).结论 丁苯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机体抗氧化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NBP)干预组,各组按再灌注6、24、48、72 h四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干湿重法测定同侧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AQP-4及含水量在缺血再灌注6 h明显升高,于48 h达到峰值(P<0.05);NBP预处理组AQP-4阳性表达与含水量在各时间点明显增加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 NBP预处理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AQP-4的表达,有效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对照组大鼠血管紧张素(Ang)Ⅱ/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指标的不同表达,探讨高血压(HTN)对血管老化(VA)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Wistar对照组(4周龄)、SHR模型组(12周龄)和WKY对照组(12周龄),体质量180~200 g,正常饲料喂食,持续8 w。尾袖法记录血压;胸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取材,进行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和血管胶原纤维变化;取胸主动脉进行Ca2+/Mg2+ ATP、Na+/K+ ATP的酶活性检测;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血管组织AngⅡ、NLRP3、平滑肌(SM)22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抑制因子(TIMP)-1、质膜Ca2+-ATP酶(PMCA)3的蛋白表达。结果 HE和Masson染色显示,Wistar对照组胸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外膜结构清楚,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规整,内膜较薄;WKY对照组胸主动脉及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丁苯酞(NB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8表达的影响。方法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1h再灌注组、NBP治疗组、NBP预防组、NBP预防治疗组,每组大鼠又随机分成6h、12h、24h3个亚组,各亚组12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观察NB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预防或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症状评分、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对caspase-8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皮质和海马区caspase-8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NBP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能显著缓解神经元凋亡的数目及皮质海马部的caspase-8表达(P0.01),NBP预防组皮质和海马区caspase-8表达也较缺血灌注组降低(P0.01),但较NBP治疗组较差。结论NBP能减少缺血区凋亡神经元的数目,其预防用药及早期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8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缺血预处理(C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CIPC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1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CIPC组,每组分别在术后6、12、24、48、72h5个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断头处死大鼠,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测定大脑皮质Nrf2、γ-GCS mRNA表达和脑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模型组和CIPC组各时间点的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CIPC组缺血再灌注24、48和72h的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2.00±0.63)分vs(2.83±0.41)分、(2.16±0.41)分vs(2.83±0.41)分和(1.17±0.41)分vs(2.00±0.89)分,P0.05,P0.01]。模型组与CIPC组各时间点Nrf2核转移的阳性细胞、Nrf2及γ-GCS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GSH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IPC组各时间点Nrf2核转移的阳性细胞、Nrf2及γ-GCS mRNA的表达、GSH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CIPC通过Nrf2/γ-GCS信号通路,调节下游抗氧化应激产物的表达,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葛根素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以放免法观察葛根素对缺血再灌后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影响,以比色法观察其对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结果:葛根素可有效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后脑组织中TNF-α,IL-1β的含量,并可显著抑制MPO的活性。结论:葛根素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TNF-α,IL-1β的含量,减轻病灶处白细胞的聚集,从而阻局部的炎症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血运重建后仍发生较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减轻MIRI的有效干预靶点并探索其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胞焦亡是细胞坏死和凋亡之外的一种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焦亡与MIRI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本文对细胞焦亡及其在MIRI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讨论小分子药物、天然药物以及临床常用药物影响细胞焦亡并应用于MIRI防治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PI3-K信号通路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海马组织PI3-K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方法 线栓法制备脑I/R大鼠模型,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I3-K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缺血1 h再灌注12、24、72 h各组,海马组织PI3-K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且在12~72 h之间PI3-K表达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PI3-K信号通路参与了脑I/R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onga 5分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UNEL法和电镜法观察脑缺血区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辛伐他汀可以明显减少缺血区神经细胞的死亡,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辛伐他汀可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通过调控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自噬水平对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的影响。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CIR组、Wnt/β-catenin激动剂氯化锂(Li Cl)处理组(Li Cl+CIR组)、生理盐水(NS)处理组(NS+CIR组),每组1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CIR损伤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采用Garci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测定大鼠皮层β-catenin、LC3-Ⅱ及P62蛋白表达。结果再灌注24 h后,与Sham组相比,CIR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加,皮层β-catenin表达降低,LC3-Ⅱ表达升高,P6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CIR组相比,Li Cl+CIR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皮层β-catenin表达增加,LC3-Ⅱ表达降低,P6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自噬改善大鼠CIR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8.
丁苯酞动员内皮祖细胞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12mg/(kg·d)]和低剂量组[丁苯酞60mg/(kg·d)]和高剂量组[丁苯酞120mg/(kg·d)],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灌胃治疗5d,每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2h和治疗5d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水平;行CD31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区血管新生情况。结果治疗第2天起,尼莫地平组及高、低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第3天时高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低剂量组[(0.40±0.52)分vs(1.10±0.32)分,P<0.05]。假手术组大鼠缺血2h循环EPC水平低于其他4组(P<0.05)。治疗第5天,高剂量组EPC增加的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低剂量组(P<0.05)。尼莫地平组及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缺血区CD31阳性及vWF阳性细胞数多于模型组。结论丁苯酞可动员循环EPC,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改善神经功能,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清脑红蛋白(Ngb)和14-3-3γ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丁苯酞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 h后采集大脑和血清,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的细胞损伤,采用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大脑和血清Ngb和14-3-3γ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丁苯酞组梗死灶周围细胞损害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和血清14-3-3γ和Ngb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丁苯酞组脑组织和血清14-3-3γ和Ngb水平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丁苯酞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再灌注损害,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上调脑组织和血清14-3-3γ和Ngb水平。  相似文献   

20.
郭双  邢栋  吕勃 《心血管病学进展》2020,(12):1255-1259+128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目前针对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恢复缺血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梗死面积。然而,在治疗的同时,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的方式研究较多的主要有两种: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后者包括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两种死亡形式与细胞凋亡不同,两者在形态学上有相同点,但在发生和执行机制上有所不同。这两种死亡方式贯穿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中。现就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以及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的发生执行分子机制做一综述,其中NOD样受体家族含吡啶结构域、胱天蛋白酶和gasdermin D关键靶点有望为缺血心肌保护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