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目的比较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和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56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HFNC组(n=28)和NIPPV组(n=28)。HFNC组采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氧疗,NIPV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疗法。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率、30 d死亡率、总住院时间、总氧疗时间等指标。结果HFNC组患者气管插管率、30 d死亡率、总住院时间显著低于、短于NIPPV组(P0.05);2组不带呼吸机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较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NIPPV)可以降低气管插管率、30 d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轻度镇静对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躁动患者无创正压通气预后的影响.方法:89例伴有躁动需要机械通气的AECOPD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给予轻度镇静治疗,目标Ramsay评分为2,两组无创正压通气及其他治疗相同.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气管插管率分别为25%、76%,住ICU时间分别为(8±7)d、(12±9)d,住院时间分别为(13±6)d、(17±10)d,28 d病死率分别为9%、27%,90 d病死率分别为16%、36%.观察组气管插管率较低(P<0.01),住ICU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 均<0.05),28 、90 d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轻度镇静可以提高AECOPD伴躁动患者NPPV治疗成功率,减少气管插管率,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急性心力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7月到2021年6月在中国南京9个ICU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23例有创机械通气成功脱机拔管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经鼻高流量氧疗组(HFNC,n=63)和无创机械通气组(NIV,n=60),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比较二组主要观察指标、次要观察指标和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心力衰竭基本病因、合并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HFNC组和NIV组的再插管率(6.3%vs 6.7%)、住ICU时间[8(6,10) d vs 7(5,10)d]、总住院时间[(17.5±4.5) d vs(16.6±7.0) d]、住院死亡率(11.1%vs 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NIV组鼻梁皮肤受损(10.0%vs 0)和胃肠胀气发生率(15.0%vs 0)明显高于HFNC组(P<0.01)。结论 经鼻高流量氧疗可替代无创机械通气用于急性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采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 ow nasal cannula,HFNC)作为初始氧疗,与传统氧疗(conventional oxygen therapy,COT)相比是否可以降低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并改善其他临床结局。方法自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究人员于急诊抢救室筛选出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的患者,并进行评估,纳入符合条件的急诊抢救室急性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患者210例,1∶1随机分配至HFNC组或COT组,分组后立即接受HFNC或COT治疗1 h。主要指标包括24 h内气管插管率,次要指标包括本次就诊总气管插管率、升级呼吸支持比率、患者治疗后去向、重症监护室时间和住院病死率等。计量资料根据数据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对60天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分析。结果HFNC降低了就诊24 h内气管插管率(4.8%vs.14.3%,P=0.019),减少了患者被迫升级氧疗的比率(34.3%vs.53.3%,P=0.005),但不影响本次就诊的总气管插管率(χ2=0.463,P=0.509)。在急诊抢救室期间,HFNC使更多的患者达到目标指脉氧饱和度(90.5%vs.78.1%,P=0.02)、呼吸频率降至24次/min以下(68.6%vs.49.0%,P=0.004),但不影响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和60 d存活率(P>0.05)。结论在急诊科初始应用HFNC可降低24 h内气管插管率,降低就诊过程中氧疗措施升级率,改善氧合,缓解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5.
李霞 《中国临床护理》2017,9(3):271-273
利用PubMed等外文数据库收集近年来关于成人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进行的相关性研究。经鼻高流量氧疗在国外广泛应用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外科手术后患者、呼吸衰竭未行气管插管患者、免疫抑制患者、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其他氧疗方式、无创正压通气比较,在改善氧合及提高舒适性方面具有优势。HFNC可以替代成人和早产儿无创通气,但HFNC能否降低成人呼吸衰竭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及如何正确把握治疗效果与应用时机的关系,尚需更多、更大型随机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接受常规有创机械通气的免疫抑制合并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早期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可显著改善氧合、降低气管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尽管近期欧洲一项纳入374名免疫功能抑制危重症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eontrolled trial,RCT)发现NPPV组和对照组(经鼻高流量氧疗)间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均无显著差异,但NPPV的疗效受患者选择及多种操作因素的影响,早期应用NPPV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而NPPV用于辅助气管镜检查及早期拔管时对于查找呼吸衰竭病因及缩短有创通气时间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NPPV仍可作为临床治疗此类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线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鼻高流量预氧合对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9—2019-04期间我院接受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根据预氧合方式分为经鼻高流量(HFNC)组和无创通气(NIV)组,对两组预氧合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5例患者,其中HFNC组42例,NIV组73例;主要诊断为肺部感染(53%),中重度低氧血症(PaO_2/FiO_2≤200 mmHg)占31.3%。两组气管插管过程的最低SpO_2分别为88%和8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HFNC组的SpO_290%发生率低于NIV组(28.6%vs.47.9%,P=0.04),但SpO_280%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危重症患者,HFNC预氧合较NIV更好地改善气管插管过程的缺氧状态,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ALI/ARDS患者实施NPPV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NPPV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NPPV治疗成功率为55.6%(10/18),8例NPPV治疗失败患者中7例改用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总死亡率为33.3%(6/18)。NPPV成功组50%(5/10)为ALI患者,治疗后1~2h PaO2/FiO2、RR和HR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NPPV失败组均为ARDS患者,治疗后1-2h PaO2/FiO2、RR和HR无明显变化。结论 NPPV对部分ALI/ARDS患者是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尤其是ARDS早期的ALI阶段可考虑选用NPPV。如NPPV治疗失败,应及时转换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采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HFNC)作为初始氧疗, 与传统氧疗(conventional oxygen therapy, COT)相比是否可以降低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患者的气管插管率, 并改善其他临床结局。方法自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究人员于急诊抢救室筛选出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的患者, 并进行评估, 纳入符合条件的急诊抢救室急性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患者210例, 1∶1随机分配至HFNC组或COT组, 分组后立即接受HFNC或COT治疗1 h。主要指标包括24 h内气管插管率, 次要指标包括本次就诊总气管插管率、升级呼吸支持比率、患者治疗后去向、重症监护室时间和住院病死率等。计量资料根据数据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并对60天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分析。结果 HFNC降低了就诊24 h内气管插管率(4.8%vs. 14.3%,P=0.019),减少了患者被迫升级氧疗的比率(34.3%vs...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无创正压通气(NPPV)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急性高碳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COPD伴急性高碳酸血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VAPS组、BiPAP S/T组、PCV组3组,分别应用AVAPS模式、BiPAP S/T模式、PCV模式。观察患者28 d气管插管率,收集NPPV治疗前及治疗1 h、2 h、24 h后的动脉血气、GCS评分、生命体征。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其中AVAPS组27例,BiPAP S/T组28例,PCV组30例。AVAPS组患者28 d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BiPAP S/T组(18.5%比39.3%,OR=0.25,95%CI 0.13~0.71)和PCV组(18.5%比30.0%,OR=0.33,95%CI 0.12~0.72)。NPPV治疗2 h后,AVAPS组P(CO_2)显著降低(P0.05),GCS评分基本恢复至14~15分(P0.05),治疗24 h后,AVAPS组P(CO_2)基本恢复至稳定期水平。AVAPS组呼吸频率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较BiPAP S/T组、PCV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AVAPS可快速降低COPD伴急性高碳酸血症患者的P(CO_2),改善患者意识状态,显著降低28 d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序贯无创正压通气在肺功能中重度损害患者开胸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2008年10月,68例肺功能中重度损害开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为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给予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患者,B组为拔除气管插管后未使用呼吸机治疗患者。观察两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拔除气管插管后再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以及病死率。结果:A组和B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56.25%;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分别为8.33%和43.75%;术后病死率分别为2.78%和1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胸手术后序贯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减少开胸手术后心肺并发症、再插管或气管切开及致死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急性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急诊科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伴呼吸衰竭的患者105例,其中常规组35例、经鼻高流量氧疗组(HFNC组)35例,无创正压通气组(NPPV组)35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h后生命体征(呼...  相似文献   

13.
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指在不需要气管插管的情况下,使用各种技术增加自主呼吸患者的通气。近年来NPPV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研究证实NPPV可减少患者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避免或减少有创通气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可以作为某些急性呼吸衰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恶化时的一线治疗,或者作为药物治疗和氧疗无效时首选的机械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4.
无创通气在机械通气撤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NPV)在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流程中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犬医院ICU人选的71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达到临床撤机条件,但末能完成自主呼吸试验,排除NPPV禁忌证,将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无创通气序贯撤机(NPPV组,n=36)和传统撤机方法(IPPV组,n=35)两组.NPPV组拔管前予提高压力支持水平休息30 min,拔管后立即给予NPPV作为撤机方法;IPPV组传统方法撤机.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呼吸试验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循环指标的变化,以及分组后两组机械通气2 h后的心肺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转归.结果 分绀后机械通气2 h后心肺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PPV组相比,NPPV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4.88 ±3.76)d vs.(20.68±2.79)d,P<0.01);(14.16±3.45)d vs.(2.57±7.71)d,P<0.01);IPPV组分别为(23.39±5.19)d vs.(33.89±8.58)d,P<0.01)],NPPV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IPPV组(22.9%vs.72.2%,P<0.01),特别是肺部感染发生率较低(6.1%vs.36.1%,P<0.01).结论 NPPV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的撤机过程.把握无创通气NPPV的适应证,以及在撤机过程中及早进行NPPV干预,可以提高NPPV住序贯撤机中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O)的疗效.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病房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SAP合并ARDS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NCO组(30例)和间断无创正压通气(NPPV...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在颅脑损伤术后撤机拔管中的作用。方法 将70例轻中度颅脑损伤术后撤机拔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HFNC组35例,2组患者术后均入ICU监护,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导管给氧;HFNC组采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4、48 h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后48 h内气管再插管率。结果 2组治疗后1、24、48 h的RR、HR、MAP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HFNC组治疗后1、24 h的RR、HR、MAP值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48 h的RR、HR、MAP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气管再插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6%比17.14%,P=0.046)。结论 HFNC可明显改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管再插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男69例,女57例,年龄(58.94±5.89)岁,年龄范围为45~7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NPPV组与HFNC组,每组63例。NPPV组患者给予NPPV,HFNC组在NPPV组基础上给予HFN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 h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水平、心率、呼吸频率及痰液黏稠度变化。结果治疗后,HFNC组治疗有效率[95.2%(60/63)]高于NPPV组[82.6%(52/63)];HFNC组血氧分压[(87.87±9.45)mmHg,1 mmHg=0.133 kPa]及血氧饱和度水平[(89.29±8.99)%]高于NPPV组[(78.43±8.69)mmHg、(82.21±8.20)%],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47.95±4.85)mmHg]较NPPV组[(56.72±5.19)mmHg]降低;HFNC组心率[(85.45±4.38)次/分]和呼吸频率水平[(18.39±2.03)次/分]低于NPPV组[(92.87±4.72)次/分、(22.49±2.52)次/分]低于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FNC联合NPPV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121-4123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急性I型呼吸衰竭患者103例,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高流量吸氧组患者49例和无创通气组患者54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28d后的插管率和脱机天数,90d时患者死亡率。结果在治疗28d后,高流量吸氧组患者插管率为43%,而无创通气组为5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吸氧组28d脱机天数明显高于无创通气组。90d死亡风险比:高流量吸氧组与无创通气组为0.48(0.31~0.7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治疗急性I型呼吸衰竭,高流量吸氧组和无创通气组28d插管率无明显不同;但高流量吸氧组患者脱机天数更高,90d死亡率更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重症肺炎(S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SP合并ARDS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液体复苏、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无创通气治疗,试验组同时给予HFNC。治疗1周,比较2组痰液黏稠度、血气指标、舒适度与耐受性、再次插管率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痰液Ⅰ度和Ⅱ度患者占比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频率(RR)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_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p_a(O_2)/FiO_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舒适度、呼吸困难、耐受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试验组再次插管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38%、8.51%,低于对照组的23.26%、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有助于改善SP合并ARDS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及血气指标,提高舒适度及耐受性,降低再次插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再插管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关于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进行呼吸支持和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拔管后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呼吸辅助治疗患者的再插管率和病死率行Meta评价.结果 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研究,其中拔管后无创正压通气组(治疗组)患者381例,拔管后常规氧疗组(对照组)患者37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8.6%(62/334)vs.21.6%(72/333)(P=0.34),再插管率分别为30.2%(115/381)vs.33.5%(127/379)(P=0.27).与常规氧疗相比,拔管后无创正压通气不能降低患者再插管率,也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对拔管后即开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12.2%(22/181)vs.23.9%(44/184),P=0.004],再插管率减少;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32/228)vs.20.4%(47/230),P=0.07].结论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早期行无创正压通气有助于减少患者再插管率,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used after extubation on mortality and rate of re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Method 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to collect data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of the relevant subject from January 1995 to May 2010. Meta analysis of data about NPPV on mortality and rate of reintubation in patients after extubation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ethods recommended by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Results Six RCTs included sample size of 381 NPPV and 379routine medical care. In total, the mortalities of patients in NPPV group and routine medical care group were 18.6% (62/334) vs. 21.6% (72/333),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es of reintub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30.2% (115/381) vs. 33.5% (127/37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routine medical care, NPPV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mortality ( OR: 0.83, 95% CI =0.57 ~ 1.21 ,P =0.34) and rate of reintuation( OR: 0.83, 95% CI = 0.59 ~ 1.16, ( P = 0.27). When the analysis was focused to the four studies of them in which patients received NPPV as soon as extubation, the result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se four studies, the mortalities of patients in NPPV group and routine medical care group were 12. 2% (22/181) vs.23.9% (44/184),(P=0.004), and the rate of reintub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14.0% (32/228) vs.20.4% (47/230), (P =0.07). Compared with routine medical care, early application of NPPV to patients after extubation reduced the mortality.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favorable effects of early application of NPPV to patients after extubation on the mortality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