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出实用型的医学人才一直是近些年医学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诊断学作为医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基础。作者一直在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更适于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文创新性地运用“BOPPPS教学法”的理念,形成以“培养医学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的目标为“主体”,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为“两翼”的教学体系。着力推进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从而建立“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对诊断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乃至医务人员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在诊断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诊断学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是临床医学教学关注的重点。文章针对实训、见习、床边教学三个环节,归纳了提高诊断学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国家重视中医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团队通过运用"对分课堂"这一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教学改革模式,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实践应用与探索,明确了双语课程"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特点以及评价方式,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教学体会与反思,尝试探索一套适合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特色做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双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适应新需求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此文阐述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逻辑、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从教学大纲及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教学考核评价、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4个方面,挖掘中医诊断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学质量,使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发展充满活力与立德树人的魅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也是联系理论与临床的一门桥梁学科。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在疫情的推动作用下,多元化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逐渐开展应用。数字化教学、实训教学、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在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多元化教学为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中医诊法和辨证技能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中医诊断学》课程的考试成绩,检验教学效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方法:运用平均成绩、成绩分布、试题难度和区别度等对新疆医科大学2006~2008级582名学生《中医诊断学》理论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医诊断学》十个班级理论考试质量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但欠满意。结论:所提供的信息对今后中医诊断学教学知识模块制定及科学命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新的行之有效的诊断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对启发式教学模式涵义、基本结构、操作步骤、教案设计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诊断学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教育的理念,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注重创新,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中教学策略,积极探索诊断学教学的新方法,为基础教学转向临床教学提供新的思路。结论启发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诊断学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诊断学检体诊断一直是诊断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中医院校因教学课时较少,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体格检查基本技能较差.而随着医患关系紧张,医学院校扩招,床边教学机会越来越少,只有通过医学模拟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心肺模拟听诊在我校诊断学教学中起得较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传授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欠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模式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明显改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改良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育人质量的理念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术语学人才极度匮乏,因此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中医术语学概论教学模式,是培养中医术语学人才的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中医术语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将"对分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重点从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展现形式、科学评价方式及教学效果反馈4个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诊断做为《诊断学基础》的一部分,一直是中医临床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要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应根据其独立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疾病、辨证诊断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是连接理论知识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质量。近年来笔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学习兴趣、信心、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等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显示早见习、结合案例和文献阅读可以明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提出下,开展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结合中医诊断学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尝试性的开展一系列课程思政教育活动,通过调查问卷反馈教学效果,以期制订一套完整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14.
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各专业的基础。基于课程思政上好诊断学第一节课,对医学生今后学习掌握好诊断学、开展各专业学习以及树立良好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引导意义和作用。文章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学情分析、策略制订、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案例等方面浅谈如何上好诊断学的第一节课。  相似文献   

15.
如何做好诊断学基础体格检查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性人才,一直是每个中医院校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师资选拔、强化课程重要性、多媒体课件制作、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模拟教学等六个方面,探讨并总结几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6.
黄华玲 《中医教育》2009,28(5):39-41
目的提高中医药院校西医诊断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方法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探讨西医诊断学改革问题。结果以上措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论只有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特色的西医诊断学教学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雨课堂的线上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以为完善本学科教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2020级中医学(免费医学定向)C班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雨课堂线上教学,与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2019级中医学(免费医学定向)B班进行比较,分析雨课堂线上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2020级中医学(免费医学定向)C班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成绩均高于2019级中医学(免费医学定向)B班。结论:基于雨课堂的线上教学用于中医诊断学教学效果显著,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辨证能力等方面较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活动,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应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将开放式课堂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医诊断学的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时限要求、学生知识基础,就如何将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等开放式课堂教学法运用到中医诊断学教学中,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尤为重要,课程思政应运而生。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中医综合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课程,因此在中医诊断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在中医诊断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建立课程体系,调整中医诊断学的评价体系和教学方法,打造中医诊断学思政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基础课,学会辨证的基本方法是该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根据其课程设置特点,建立教学病案库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病案在辨证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