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临床进一步救治COVID-19患者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至2月14日湖北和四川两地多家医院收集的COVID-19确诊病例,收集其基本特征(年龄、性别、来源)、临床分型及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使用SPSS 26.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138例COVID-19患者,来自湖北/四川的各120/18例,男女比例为0. 86∶1,平均年龄为(53. 2±14. 9)岁,60岁以下的患者有86例(62. 3%),其中普通型80例、重型58例,重型组患者发病[(57. 7±14. 67)岁]年龄较普通组患者[(49. 9±14. 4)岁]高。中医证型分布以湿遏卫阳证44例(31. 9%),湿遏热伏证28例(20. 3%),湿热袭肺、肺失宣降证36例(26. 1%)为主,其他尚有湿热袭肺、阳气虚馁、肺气欲绝证19例(13. 8%),湿热袭肺、气阴两伤、肺气欲绝证11例(8%),且各种证型在COVID-19患者中的分布不均匀(χ2=0. 202,P <0. 05)。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普通组患者中医证型以湿遏卫阳证(48. 8%),湿遏热伏证(26. 3%),湿热袭肺、肺失宣降证(17. 5%)为主;重型组患者以湿热袭肺、肺失宣降证(37. 9%),湿热袭肺、阳气虚馁、肺气欲绝证(25. 9%)为主,各证型在普通组和重型组患者间的分布有差异(Z=6. 452,P <0. 05)。结论: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遏卫阳证,湿遏热伏证,湿热袭肺、肺失宣降证为主,但应警惕避免疾病向肺气欲绝的危候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总结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以中医证素为切入点,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两方面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病病位证素主要为肺、脾、心、肾、大肠等,病性证素主要为热、毒、湿、虚(气虚、阴虚、阳虚)、瘀、寒、脱、闭等.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医证素研究对新冠肺炎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以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发展较快,随着中医的逐步介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为尝试性的方剂和方法,对于2003年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留下的中医经验,缺少梳理、总结和应用。NCP与SARS无论从西医的角度看待疾病,还是中医的视角看待瘟疫,两种病毒均有较高的相似性。SARS流行期间形成的中医抗击新型传染病、新型病毒的共识,包括预防、治疗、愈后调养等,在此次NCP防疫中将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文献研究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和相关网站,纳入有关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文献。运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合格文献11篇;纳入病例791例;经合并整理得出15种证型。最常见的五个证型依次是:湿邪郁肺证(22.06%)、湿毒郁肺证(17.68%)、邪热壅肺证(14.97%)、湿热袭肺证(14.45%)、寒湿郁肺证(10.45%)。15组证型频数两两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是新冠肺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高频证型。文献共涉及单证16种,经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寒湿、湿邪、邪热、湿热、湿毒5个单证,第二类包括风邪、阴虚、血虚等11个单证。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涉及证型较广,主要证型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寒湿、湿邪、邪热、湿热及湿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分型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2月武汉地区首次发生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并迅速波及全国。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1]。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同时,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命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传承千年,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在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疗效的安全性中有着极大的优势.我们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温疫范畴,病因为感受湿热浊毒之疫气,病位在肺,涉及中焦脾胃,其主要病机为湿、热、毒、瘀、闭,主要治疗原则为芳香辟秽,分消走泄,宣畅气机,驱邪外出,祛湿贯穿治疗始终.全程贯穿着湿热...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询文献,解析中医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思维中体现的伤寒、温病学派观点,发现伤寒学派重视阳气,以扶阳为要,而温病学派注重祛邪,用药以轻清宣通为主,两派皆以“通”法立论,各有侧重。因此,我们认为,寒温并用适合本次新冠肺炎的治疗,或可为其他诸多传染性外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1],在中医辨证分型上归纳了邪热壅肺、邪毒闭肺、湿邪郁肺和内闭外脱4个证型,并对相应的治则和方药给了明确的方案,之后第四版[2]、第六版[3]都根据病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系统,于2020年2月4日至7月12日从24家临床监测单位纳入新冠肺炎患者2135例,共计访视8836例次,采集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日期、病程、发病时症状、现症、合并疾病、用药情况、预后情况等,系统归纳总结患者相关信息以明确新冠肺炎中医证候.证候学调查结果表明,新冠...  相似文献   

11.
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作为中医药传统非药物特色疗法手段,作用机制有调形、调息、调心,已经广泛应用于肺系及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具有治病、防病等保健作用。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药的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疗法也应用到抗疫一线。文章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总结八段锦防治肺系疾病的现代研究,并结合中医八段锦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践进行思考,以期为八段锦在此次疫情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肺炎10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疗效。方法:西医采用营养支持、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等方法治疗;中药根据中医辨证分期选方用药。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法。结果:103中治愈96例(93.2%),死亡7例(6.8%);入院治疗后退热时间为(6.72±3.95)天;胸片复查病灶完全吸收94例,病灶吸收时间(18.13±8.99)天;2例胸片呈局部纤维索条样改变。结论:SARS属中医“温病”范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Since December 2019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has erupted in many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which is strong infectious and highly epidemic. After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in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in the front line of the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 It has sh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TCM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inter of 2002 and in the spring of 2003 during the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strategies, programs, measures, resource investments, and effects of TC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with those for SARS. At present, the involvement of TCM has been earlier, fast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in the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 and has shown good clinical efficacy and treatment prospects.  相似文献   

14.
指导意见中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辩证分型只有脾肺气虚和气阴两虚两类证型,未能反映该类病症的中医病机,证型的全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限。根据小样本的临床病例分析,笔者提出了五大证型和两个亚型的分类,即肺虚咽喉不利型,肺虚痰浊内阻型,肺脾两虚型,正虚邪恋型和肺肾两虚,肾不纳气型。其中正虚邪恋型又分为气阴两虚,疫毒未尽和气虚湿热未化2个亚型。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该病恢复期中医病机、证型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SARS患者一般临床特点,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疗效。方法:将48例SARS确诊患者根据标准进行诊断分型,总结SARS患者一般基本特征、主要临床特点,并随机分入试验组24例及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案,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在病情进展速度、激素使用时间及肺部炎症吸收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8~40岁青壮年是SARS高发人群,首发症状以高热为主,可伴有全身肌肉酸痛、胸闷及咳嗽等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体温波动持续时间及激素使用时间上较单纯西医治疗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退热时间和肺部炎症吸收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似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ARS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均有发热且可有伴随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明显缩短病程、防止体温反弹,缩短激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分析,研究方证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收集国家和各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对该病的分期、证型、处方用药等信息进行汇总,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药辨证和处方用药规律,并进一步探讨该病病机及演变规律。通过检索共获得26个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1个国家方案,25个地方方案),其中16个包括预防和治疗2个方面,7个仅为治疗方案,3个为预防方案。病程可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致病因素为湿毒,核心病机为湿毒壅肺、阻遏气机,病理特点可概括为"湿、毒、闭、虚"。该病病位在肺,多涉及脾、胃,重症波及心、肾。各期的核心治法依次为芳化湿浊、宣肺透邪(初期),清热解毒、宣泄肺热(中期),开闭固脱、回阳救逆(重症期),清解余热、益气养阴(恢复期)。全国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较多,不同地域的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总体上遵循国家方案,在病程分期、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方面具有共性特征,均围绕湿毒致病的核心病机及传变规律进行防治。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相关诊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标准化,希望重视重症期和恢复期的化瘀通络治法。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中医病因特征、病邪属性、病机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与COVID-19中医药相关的临床研究,理论探讨,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等相关文献,对其中的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型、用药规律等,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8.
德尔塔变异毒株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陈凤 《山东中医杂志》2022,41(1):1-5,12
德尔塔变异毒株较原始毒株载量更高,传染性更强,病情进展更快,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国内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内疫情发生的岁运、地域、四时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认为目前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疫情较去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变化,病因当为湿热疫毒,兼夹暑邪特点,病机与湿、热、暑、痰、瘀、毒、...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其哲学观为有机、辨证唯物主义,以取象思维为主,方法为思辨;西医学基于古希腊文化背景源于400多年前的欧洲,其哲学观为机械唯物主义,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为还原分析;量子中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成果,用量子理论等现代理论转化中医理论而成,其哲学观为有机、辩证唯物主义,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为还原分析、综合。中医学的支撑学科为中国古哲学,西医学的支撑学科为经典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学科,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学科为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学科。中医学诊断以定性为主,西医学和量子中医学诊断以定量为主。中医学和量子中医学以天然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为主,主要是调整机体状态治未病;西医学以化学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为主,主要是直接控制逆施性对抗疗法,治已病。认识三者之间的差异,寻求三者的共同点和可以交融的契合点,对医学研究、临床诊治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