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与传统触摸法在ICU老年危重患者足背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接受救治的72例老年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均≥65岁,均选择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并进行动脉压力监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软件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触摸法穿刺置管,实验组在ICU床旁超声仪引导全程可视下穿刺并留置套管针。比较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动脉压监测准确率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6. 11%,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 00%,动脉压监测准确率为100. 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3. 89%、80. 56%、83. 33%,穿刺置管平均时间为(1. 09±0. 33) min,短于对照组的(1. 31±0. 38)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 56%,低于对照组的25.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床旁超声引导下足背动脉穿刺置管能显著提高ICU老年危重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和动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减少血肿和瘀斑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黄桂  陈燕梅  车翠微  张秀娟   《妇幼护理》2022,2(15):3491-3493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多点引导在新生儿 PICC 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 2020 年行 PICC 置管的 55 例新生儿为对 照组,采用常规 PICC 置管术。选取我科 2021 年行 PICC 置管的 65 例新生儿为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多点引导下穿刺置管术。 比较两组的导管到位率、穿刺时间、尖端移位后定位复位成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导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少 于对照组,尖端移位后定位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置管相关并发症(皮下血肿、机械性静脉炎)少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床旁超声多点引导新生儿 PICC 置管的成功率高,并发症 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多点引导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153例。将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A、B两组,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患者为A组行传统的PICC穿刺置管术;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入院的患者为B组行床旁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术。对两组置管成功率、所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PICC导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3.6%(46/5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3%(48/55);B组PICC导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9%(96/98)、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98/98)。B组穿刺时间30s的比例较A组高(χ~2值分别为8.791、10.318、18.580,P0.05)。结论床旁超声多点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精确置管的优势及其对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346例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住院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分别采用盲穿法和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平均完成置管操作的时间、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以及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对照组与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7.3%和97.7%,总成功率分别为96.5%和100%,平均完成置管操作的时间分别为(9.62±2.33)min和(8.48±1.45)min,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分别9.6%和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在特殊体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0例特殊体质患者分为超声组(彩超实时引导下穿刺)和对照组(常规体表定位盲穿法)各16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留管时间。结果: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和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超声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超实时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可无条件的用于特殊体质的患者中,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穿刺风险,缩短穿刺时间,延长留置导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接受救治的14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患者则行常规体表标定中心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置管时间、更换穿刺位置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危重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肥胖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拟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的肥胖患者5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组,即观察组25例,体表定位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即对照组25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和穿刺24 h内及1周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96.0%,平均穿刺时间(8.2±0.8) min,平均穿刺次数(1.2±0.8)次,首次试穿成功率68.0%,对照组穿刺成功率72.0%,平均穿刺时间(17.2±1.9) min,平均穿刺次数(2.4±0.2)次,首次试穿成功率28.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后24 h内误伤动脉与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穿刺1周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较体表定位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更加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在救治急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预计穿刺较困难或风险较大的急危重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超声引导组和对照组各45例,超声引导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选择性定位实时超声引导深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无超声定位引导,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记定位穿刺置管。记录并对比两组穿刺置管的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定位实时引导穿刺置管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在救治急危重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MST)行肘上PICC置管时重要环节的控制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8例超声引导行肘上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总结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超声引导行肘上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为100%.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350例,锁骨下静脉打折3例,颈内静脉15例,经调整后导管走向正常,局部损伤引起的渗血、渗液明显减少.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控制穿刺角度、扩皮和送管方法、置管长度等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因治疗需PICC置管的住院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2例和对照组108,实验组患者在视锐5TM超声引导系统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对照组患者采用盲穿。结果两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置管所用时间,置管后60 d内导管相关性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B型超声引导PICC穿刺可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60 d内导管相关性血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少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和所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监测在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59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行超声血管监测的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对照组采用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式塞丁格PICC置管术。观察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时间、穿刺口渗血、患者的疼痛感等情况。结果应用超声血管监测的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P0.05),导管异位率低于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出血量、穿刺所花的时间及穿刺时的疼痛分值条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实施超声血管监测,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穿刺时间,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降低了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进置管方法在降低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患者导管异路率及其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并置PICC导管的患者231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筛选适应证后在非超声下置管;实验组患者筛选适应证后在全程超声引导并配合相应按压手法按压住分支血管入口处协助导管按预定路线前行的方法进行置管。观察2 w,比较两组患者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导管异路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相关性并发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的发生率及穿刺部位舒适度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置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患者穿刺部位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配合相应的按压手法,可降低患者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异路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时间,降低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穿刺部位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CC置管时肘上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ZIM(Zone Insertion Method)联合心电监护ECG(Electrocardiography)导管尖端定位对PICC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观察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置管中心电监护导管尖端定位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对照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由操作者凭借自身经验选择穿刺区域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16例,两组患者在置管后均采用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点渗血、渗液,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心电监护定位为超生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区域的选择和导管尖端定位提供了更加标准便捷的方法,对降低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在ICU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将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收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需要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且因各种因素导致局部血管肉眼不可见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超声引导组和常规穿刺组. 超声引导组将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静脉留置针置入的全过程,包括操作前血管的评估、留置针型号的选择,操作时的实时引导及操作后的确认. 常规穿刺组采用常规技术置入留置针. 对两组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共有102例患者进入研究,运用超声引导穿刺静脉留置针后,危重患者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可达80. 4%,置管操作时间缩短近5 min,导管留置时间延长了近35 h,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5. 5%降至9. 8%. 结论 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针是一种快速、实用、安全的置管方法,提高了ICU护士的工作效率,对外周静脉状况差的危重患者更突显其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提高器官移植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其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与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穿刺者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2004-11/2007-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一医院收治,预计穿刺较困难的肝移植及肾移植手术患者7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彩超定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彩超定位组应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定期监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定位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置管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穿刺置管成功后定期监控置入导管所在血管的血流情况、有无血栓形成或栓塞及飘浮导管的位置是否合适等。结果:7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彩超定位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P<0.001)。②彩超定位组46次穿刺操作均一次成功,43次经颈内静脉单壁直接穿入,3例次穿过双壁,经稍退针后成功穿入,无一例次发生误穿动脉或其他并发症;对照组45次穿刺中,一次直接成功者20例次,6例次曾误穿入动脉。③21例肝移植患者均成功置入飘浮导管全程行有创心功能监测,术后监测发现4例有早期血栓形成。结论:①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用于器官移植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时进行立体定位,引导穿刺置管,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②通过术后定期监控,可了解导管位置是否保持准确及有无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分析经胸壁段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选择腋静脉置管提供参考。方法 对295例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评价指标包括置管时间、置管长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置管时间(6.93±3.35)min,置管长度(17.26±0.77)cm,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2.2%,一次性送管成功率94.42%,置管总成功率97.29%,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80%,导管留置时间(60.69±50.06)d,留置导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7.67%。结论 实时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可行性,导管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ICU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的ICU患者600例,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的ICU患者300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的ICU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一次置管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在ICU实施PICC置管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较佳,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技术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7月拟行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间不同分为传统组(通过肉眼选择血管和穿刺点)和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导管穿刺)。比较2组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疼痛情况、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χ^2=5.881,P=0.015;χ^2=14.011,P<0.001),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显著少于传统组(Z=417.510,P<0.001;Z=398.720,P<0.001)。2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183.530,P=0.980;χ^2<0.001,P=0.992)。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讨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穿刺方法。方法:回顾我院导管室2010年3-12月期间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24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2066例,二次性穿刺成功357例,总成功率为99.79%。穿刺失败5例,失败率0.21%。导管异位39例,异位率1.61%。导管异位中经调整后导管到达上腔静脉35例。带管时间5-30d,平均9d,未出现血气胸、皮下血肿、空气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异位率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肿瘤晚期极度消瘦、血管条件差、肥胖、活动不便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置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盲穿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评价急诊超声引导在老年患者腰椎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09—2018-09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老年患者57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29例,采用床旁超声引导下进行腰椎穿刺术;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体表标记方法定位进行腰椎穿刺。比较2组患者腰椎穿刺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腰痛、坐骨神经刺激征发生情况,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与使用传统方式的对照组相比较,实行床旁超声引导的实验组腰椎穿刺时间明显缩短[(7.38±3.24)min vs.(18.64±7.36)min],一针穿刺成功率高(86.21%vs.35.7%),穿刺次数少[(1.35±0.97)次vs.(3.68±2.73)次],术后并发症腰痛少(6.90%vs.32.14%),无坐骨神经刺激征发生,患方满意度达到100.00%。结论:急诊超声引导下对老年患者进行腰椎穿刺可以显著提高腰椎穿刺成功率,减少"盲穿"所造成的并发症,有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