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施治,是《伤寒论》撰用《素》、《难》精神,而为后世理法方药的规矩准则,兹约述如下。一、辨色《素问·举痛论》说:“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以外知之曰圣。”《伤寒论》就是撰用《素》《难》之义而辨其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施治的。如《辨太阳病脉证治》说:“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赤为热,面为阳脉所过,阳为热,故视其面色缘缘正赤,当为阳气怫郁在表。又说:“藏结无  相似文献   

2.
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系统地总结;以“六经”作为辨证纲领,用“八纲”作为论治准则,并把脏腑、经络、病因、诊断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一切以“证”为凭,巧妙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不同的治法,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机,达到康复机体的目的。《伤寒论》的这种辨证论治,因人而施的整体性综合疗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本文就正与邪、阴与阳、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的几个问题,阐述《伤寒论》的辨证施治纲要。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喘证辨证施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罗会治 《河南中医》2014,(9):1649-1651
《伤寒论》中论及手足厥冷之厥证的因机证治大略有热厥、寒厥、气郁致厥、血虚致厥、血虚寒凝致厥、痰(食)致厥、水厥、蛔厥、冷结膀胱关元致厥、脏厥、正伤邪陷,阳郁致厥等。其病因虽各不相同,但阴阳之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病理机制则为一致。其治疗应根据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及寒热虚实等属性之不同,而分别采取吐,下、和(疏)、温、清、消(驱蛔)、补等法治之。  相似文献   

5.
6.
热利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笔者从《伤寒论》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黄芩汤证和白头翁汤证的病因、病机及病位入手,探析热利的辨证施治,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施治的经典专著。其“六经”辨证纲领和施治大法给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规律和依据,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笔者仅就有关下利的不同类型、不同治法分别作一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8.
痞证的辨证 ,必须审其兼证 ,诊其脉理 ,辨明寒热虚实 ,探求病因 ,分清病势部位。痞证的治疗 ,不外乎辛开苦降与甘补的范围。纯属热的只需用苦寒 ,壅滞的应佐以辛开 ,胃气虚的必用甘补 ,阳虚的兼用扶阳 ,夹表的兼用和表。临床处方用药 ,热实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兼阳虚的伍以附子 ;虚寒痞证用理中汤 ,夹表邪的加桂枝 ;胃气虚热与寒湿结的用三黄与理中汤合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汉代的医学大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他是创立方剂的鼻祖,又是善用针灸的大师。就《伤寒论》中所载原文397条,113方,其中运用针灸的有31条,并有一定的规律性。为了继承和发扬张氏在辨证施治运用针灸的宝贵经验,更好地为人类的保健事业服务起见,故不揣谫陋,兹就个人管见所及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正>咽喉不适是临床一个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咽干、咽痛。《伤寒论》中有关咽喉病症的记载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诸经。从经络理论来看,咽喉与十二经脉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脏腑疾病可通过经脉直接导致咽喉不适,同时咽喉不适又是脏腑疾病的外在表现。因此有人指出,伤寒六经实质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手足十二经脉和所连属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而言[1]。目前临床治疗咽喉疾患多着眼于(肾)阴虚,故现根据《伤寒论》[2]  相似文献   

11.
控制论中平衡原理是指“闭合控制系统在出现偏差时,通过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人体就象一个高级的“闭合控制系统”。当这个控制系统保持稳态时(阴阳相对平衡),就是健康的表现;出现偏差时,就会发生疾病。正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疾病发生后,如果人体通过自身调整,恢复其稳态,则不药而愈。若自身调整不能恢复稳态时,则需要通过药物或其它治疗手段来帮助调节。《伤寒论》辨证施治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调整机体使其  相似文献   

12.
略述《伤寒论》中的针灸施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伟大医家张仲景,既是创立方剂的鼻祖,又是善用针灸的大师。在《伤寒论》397条中,运用针灸者达25条之多。其辨证施治生动灵活,内容独树一帜,发人深省。兹不揣浅陋,将个人的学习体会作如下简述。一、同病异治临床所见之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同一疾病,因其体质差异、邪正消长、病程长短、病位深浅之别,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仲景在其六经辨治中,尤善于同中求异,根据不同症状,分别施针或灸。如:“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条)。本条言少阴下利,为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其辨证准确、论治精当、施治方法完备。本文重点探讨了《伤寒论》的施治方法,将其归纳为药物法、针刺法、火法、水法、饮食法、静候调养法等六种。结合《伤寒论》原文对每种施治方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既明确了每种施治方法的定义,又确定了其内容,更进一步阐述了其临床运用情况,为学习和运用《伤寒论》的施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张仲景传承发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并论广汤液,合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认为《伤寒论》中的方证辨证体系包括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药证辨证、类证辨证和随证辨证(坏病、或然证、若然证)六类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系统思维出发以促进对张仲景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为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其哲理深刻,医论精辟,辨证灵活,处方严谨,后世医家奉为中医理论之圭臬,临证之指南。笔者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体会其辨证涵义极为广泛,与病因、体质、脉症、病程、传变及坏病等关系密切,苟能探微索隐、掌握要旨,对学习研究《伤寒论》、指导临床实践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的辨证施治原则,不仅为外感热病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内科杂病也有指导作用。对于前者,已为医界所公认,对于后者,认识并不一致。本文仅就后一问题,联系论中主要条文内容,分三个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项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7):414-415
《伤寒论》中,对腹满辨证论治记载颇详,其性质不外寒热虚实,虚实夹杂之类型,辨证具有太阳腹满、阳明腹满、太阴腹满、少阴腹满诸要点,成因多为脾胃不和,大肠热盛、燥矢阻滞、湿热郁结及虚寒腹满,其辨证论治对现代临床治疗均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口渴在《伤寒论》中的称谓很多,与口渴有关的条文有45条之多(其中包括只提到口舌干燥的条文),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有33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水浆、饮水、燥渴、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和不同性质作了描述。这里提到的消渴是指消渴症,与后世杂病中提到的消渴病是有区别的。杂病中的消渴病指的是多饮、多食、多尿,而《伤寒论》中的消渴症是饮水很多,又有小便不利。《伤寒论》中对口渴的称谓,可供我们推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