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患者基于流程化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下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探讨此模式对此类患者监测成功率及主动配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因疑似癫痫、脑炎等疾病需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VEEG监测的患者118例进行研究(患者年龄61~73岁;男54例,女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59例。A组行常规护理,B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基于流程化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监测成功率、负性情绪、主动配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B组脑电监测总成功效率为86.44%,显著高于A组的76.27%(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维度得分均显著下降,但B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B组患者主动配合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基于流程化沟通模式的健康教育较常规护理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VEEG监测成功率,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主动配合率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动态监测颅内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0‐03—2013‐03收治的221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1112例和未监测组1102例,对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脱水剂的用量、时间及预后情况(预后良好、预后恶劣、再次手术)及并发症(电解质紊乱、高渗性昏迷、急性循环衰竭等)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颅内压动态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分为有创监测组328例和无创监测组784例,分析两种监测方式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结果监测组患者脱水剂(20%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高于未监测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脱水剂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低于无创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创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行动态颅内压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患者详尽的IC P值,指导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无创监测较有创监测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颅内压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9 月至2019 年3 月,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在术中神经电生理 监测下接受DREZ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10 例,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 位(SEP)和肌电图(EMG)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 10 例患者中,6 例为脊髓损伤 后疼痛,均监测双下肢SEP、MEP 及EMG,均经过神经根牵拉刺激确认神经根或马尾;其中2 例患肢SEP 未引出,2 例患肢MEP未引出。4 例为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其中2 例患侧上肢截肢,监测双下 肢SEP、MEP;未截肢者监测四肢SEP、MEP,1 例患肢SEP 未引出。所有患者中,术中电生理监测一过性 MEP波幅下降> 50%者3 例,SEP波幅一过性下降> 50% 者2 例。10 例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显著改善, 缓解程度70%以上。术后4 例患者有轻微感觉减退、肢体肌力减退,2 例患者轻度排尿困难,均为一过 性改变,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行DREZ毁损术的患者病情复杂,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难度较大, 但MEP、SEP 及EMG 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测量颈动脉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和监测SEP中N20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情况后,决定是否放置转流管。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管腔狭窄变化情况。 结果 10例患者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SP低于50 mmHg和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3例患者SP超过50 mmHg,但SEP波幅下降超过50%,予以放置转流管;2例患者SP超过50 mmHg,但SEP波幅及潜伏期改变不明显,未放置转流管。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1(四分位数范围0.5~1.5) vs 2(四分位数范围1~2.5),P=0.03];术后6个月NIHSS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6);术后6个月管腔狭窄程度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6.8±2.5)% vs (87.5±8.6)%,P<0.001]。 结论 SEP监测可能有助于避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SEP监测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神经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神经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对其病情预后判断还缺乏系统评价标准。连续脑电监测(Continuous electroencephalogram monitoring,CEM)能动态观察脑功能的变化,是反应脑功能变化较为客观的指标,如大脑缺血、缺氧和代谢异常等病变后的脑电变化,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以及对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识别。此外,CEM还具操作方便、无创伤及实时监测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 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 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 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 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 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 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 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 938元(P<0.001).结论 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长程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是用于癫痫诊断、癫痫分类和癫痫手术术前评估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患者在癫痫监测单元也存在着一些诸如跌伤、发作持续状态等不良事件的风险,但对监测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为了提高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质量,减少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伤害,需要对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及应对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1-01-2013-12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260例行脑室内颅内压监测(监测组)和245例未行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2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因学、临床症状和相关影像学表现相似,统计学分析得出监测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能够及时、准确了解颅内压的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治,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癫痫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经无创术前评估或有创立体脑电图(SEEG)监测证实手术治疗的14例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低级别发育性肿瘤患者采取直接开颅术中皮层电极监测下行病灶切除,加痫样放电区切除;其中1例患者因未监测到痫样放电仅行病灶切除。10例患者均经SEEG监测明确致痫灶后,行手术治疗;其中行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术2例,行开颅显微镜下致痫灶切除术8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视野缺损或原有视野缺损加重。患者术后均常规服用抗痫药物;经6个月~3年的随访,其中Engle分级Ⅰ级12例、Engle分级Ⅲ级1例、Engle分级Ⅳ级1例。结论虽然枕叶癫痫的临床表现复杂,头皮脑电图检查定侧定位意义有限。但经详细规范的术前评估,特别是症状学演变分析,以及SEEG监测仍可以准确诊断;而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治疗策略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EA术中采用TCD和SEP联合监测,用TCD监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记录同时段SEP波幅的变化。根据术中TCD和SEP的变化综合判断是否实施转流术,并判断开放颈动脉后有无出现脑血流高灌注。结果本组患者经术中应用TCD和SEP联合监测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TCD监测MCA Vm及SEP波幅下降均达到转流标准的患者,术中行转流术。SEP(10.3%,3/29)和TCD(44.8%,13/29)监测达到转流标准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P=0.002)。5例患者TCD监测示术中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但此时SEP并无阳性表现,通过适当降血压及压迫颈动脉处理,其中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本组患者术后1周内复查CTA或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均消失。术后随访3~18个月,仅1例患者在术后第10 d出现术侧手功能区小片状脑梗死,其他患者均无出现并发症。结论TCD与SEP联合监测在CEA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SEP在判断术中是否使用转流方面更有优势,TCD在判断CEA术中高灌注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01—2015-12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对其展开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包括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BAEP)、体感诱发电位监测(SEP)等。发病后3个月或3个月死亡结束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进行追踪。结果本组56例患者预后良好13例,预后不良43例;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情况的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经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多元化脑功能监测可对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iEEG)监测方式—硬膜下电极脑电图(Subdural ectrodes electroencephalography,SDEG)与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在"难定位"难治性癫痫患者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iEEG监测下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者60例,其中SDEG监测49例,SEEG监测11例,观察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致痫灶评估结果、手术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差异性。结果 SDEG与SEEG在致痫灶定位阳性率、手术切除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可观察到SEEG的双侧植入率(5/11,45.5%)高于SDEG的双侧植入率(18/49,36.7%);SDEG与SEEG监测后行致痫灶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SEEG病例数有限,目前尚不能得出两者疗效相同的结论;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出血或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DEG 20例vs. SEEG 1例,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明显头痛或脑水肿的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EG 26例vs. SEEG 2例,P0.05),两组患者癫痫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切口皮下积液、切口愈合不良的总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DEG 14例vs. SEEG 0例,P0.05);两组患者切除术后出现的言语、肌力等功能障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EG的并发症较SDEG更少,安全性更高;两种iEEG监测方式在致痫灶的定位及功能区的区分方面各有优势,未来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或将更有利于定位致痫灶及功能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多导睡眠图特征。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4例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白天过度嗜睡首发,无猝倒、睡眠麻痹、睡前幻觉及睡眠行为障碍,其中2例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例患者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均〉11分;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未见睡眠起始快速眼动期;例3患者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总睡眠时间延长,但夜间睡眠结构正常。结论明确诊断特发性过度睡眠需结合患者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考虑,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和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是鉴别诊断特发性过度睡眠与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将82例重型颅脑 损伤患者按照有无颅内压监测分为非监测组和监测组,监测组分为脑室内监测组和脑实质内监测组,观察 不同组别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第7天脑室内监测组颅内压低于脑实质内监测组[(10.35±3.32)mmHg 比(13.46±4.71)mmHg;t=4.017,P=0.028]。脑室内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6.05±2.03)d以及剂量 (748.92±126.65)g低于脑实质内监测组[(8.46±2.41)d,(961.72±128.82)g;t=3.011,5.254,P < 0.05]。 术后第7天、第14天脑室内监测组GCS评分[(9.11±2.73),(12.06±2.37)分]高于脑实质内监测组 [(8.82±2.67),(10.09±2.23)分;t=3.403,4.562;P<0.05)]。随访患者6个月,其中监测组总有效率(75.86%, 68.97%)均显著高于非监测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2,6.401;P< 0.05);脑室内监测组脑 积水发生率(10.34%)显著低于脑实质内监测组(3.45%)、非监测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9, 4.421;P< 0.05)。结论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甘露醇使用、较快降低颅内高 压,预后情况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脑实质内监测次于脑室内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在重症脑出血患者意识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外界刺激对CSI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1例因脑出血收住于重症加强医疗病房的患者。患者入院24 h后建立CSI监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中的语言或疼痛刺激体动反应(motor responses to verbal or painful stimuli in Glasgow Coma Scale,GCS-M)对患者进行评价。记录并比较外界刺激前后10 min的CSI最高值。进行CSI与GCS-M间的相关分析。评估CSI监测值在判断有意识动作时的预测概率(prediction probability,PK)。结果 给予患者外界刺激后CSI监测值明显升高(54±18 vs 68±20,P <0.01)。CSI与GCS-M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刺激前后的CSI监测值与GCS-M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63和0.84(P均<0.01)。外界刺激前后的CSI监测值在判断遵嘱运动时的PK值分别为0.86和0.98。结论 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CSI监测值尤其是外界刺激后的监测值,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患者的意识状态,可靠地判断患者的有意识动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联合动态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20-01—2022-1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术后骨瓣复位,术后1~7 d进行动态监测颅内压变化。根据颅内压(ICP)值将患者分为轻度升高组(41例)、中度升高组(26例)和重度升高组(5例)。分析3组基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患者GOS评分。结果 3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术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ICP监测结果,每组患者在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种并发症发生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脑水肿的发生时间较早(P<0.001)。脑水肿发生时的颅内压较高(P=0.041),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63)。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脑梗死发生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与同期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睡眠异常行为患者多导睡眠监测成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总结护理要点,为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7月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的38例诊断为睡眠异常行为的患者,其中19例接受了综合护理(研究组),19例接受了一般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多导睡眠监测满意度和一次睡眠监测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多导睡眠监测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68%vs.31.58%,χ~2=9.333,P=0.044);研究组一次睡眠监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74%vs.78.95%,χ~2=2.073,P=0.340)。结论对睡眠异常行为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时,使用综合护理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睡眠监测的满意度和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术前后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MG的40例患者测定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IL-6水平变化.结果 40例MG患者术前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胸腺切除术6个月后IL-6水显著下降,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腺切除术后IL-6水平可作为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对面神经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24例患者分为术中面神经监测组(12例)和术中无面神经监测组(12例),通过House-Brackman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同时比较两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情况.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术前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7%,监测组为92%.结论 面神经监测有助于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