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张庆祥教授从肝论治慢性泄泻经验。张教授认为慢性泄泻有小肠泻、大肠泻、脾泻与肾泻之分,主要病机为肝脾失调,多寒热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强调调和肝脾,随证加减。创抑木扶土方为主方,功能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在主方基础上根据临床常见的寒湿中阻、湿热内扰、脾肾阳虚3种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2.
邢元喜  吴郁文 《中成药》1994,16(8):49-49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蓬莱市人民医院(265600)邢元喜,吴郁文四逆散源自《伤寒论》,原为治疗少阴热化出现四逆证而设。由于具有疏肝理气作用,近代医家多用于肝气郁滞,肝脾不和之胃脘痛、胁痛、泄泻、下痢等病。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灵活变通,适当加味,治疗多种...  相似文献   

3.
四逆散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疏肝方剂之鼻祖,于临床各科广泛应用。本文从四逆散的病机方药特点、四逆散治疗胃肠病的病机依据两个方面,结合临床病案及用药,介绍葛文津教授应用四逆散治疗胃肠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慢性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称之为"久泄",为临床常见病。现举肝脾不合型久泄验案二则,一者脾虚日久而湿盛,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者肝郁脾虚,兼阴虚内热,治以疏肝理脾,养阴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减。肝脾不合证为慢性泄泻常见证型,肝脾两脏关联密切,极易相互为病,脾土虚而致肝木乘之,又或肝木强而乘脾土,临证常常忽略其病之先后。本文从辨肝脾病之先后入手,以求追本溯源,同时辅以升阳止泻、健脾祛湿、平调寒热等常用治泻之法,且不妄用收涩之剂,治泻而不留邪,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总结戴永生教授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肝木乘土之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治肝病传脾之病,在临床辨治中细分阴木、阳木,阴土、阳土,临床辨证论治中要加以注意区分,肝气乘脾之脘腹胀痛证,病机有脾土先虚,肝木不舒,横逆犯脾,脾土失运者,治法要采用培土泄木,方可用六君子汤加白芍、木香。肝气乘胃之呕酸证,病机为肝气乘胃,胃失和降,携肝胃病化之酸上升,五行治法多用泄木和土法(泻肝和胃法),方用左金丸加陈皮、半夏清肝泄火,降逆止呕和肝胃。后期有患者汤剂难下者,改用丸药内服缓图并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四逆散是辨治肝郁气滞的重要基础方。李孔定教授长期临床实践中对四逆散的运用独具匠心,在辨治中重视调畅气机,常教导学生注意调理肝脾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尤擅长活用古方治疗多种病证。李教授认为运用四逆散不能局限于某一病变的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病机存在气机郁滞、肝脾不和证候,即可选用此方。本文仅对李孔定教授以四逆散加减化裁的新方治疗胆肾结石、小儿疝气、乳腺增生等病证的经验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7.
“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即肝为木气,全赖脾土以滋培,脾土也得肝木而通条畅达。基于“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阐述肝脾的密切联系对经行泄泻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经行泄泻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法为防治经行泄泻的主要治法,疏肝理脾方可有效防治经行泄泻的发生和发展。肝郁脾虚致肠道微生态失调,疏肝理脾方疗效机制可能与其影响肠道微生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痛泻要方首见《丹溪心法》,痛泻方名出自《医方考》,其病机应为肝脾不和非局限于肝旺脾虚。其治疗一方面非有痛有泄均可应用,热证湿毒等引起的痛泻非此方所能治疗,另一方面符合肝脾不和之病机,不伴疼痛之泄泻亦可应用。在实际运用中当审症求因,切中病机,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张兰教授认为黄褐斑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从肝、脾、肾论治,肝郁脾虚逍遥散加减,肝郁肾虚四逆散和六味地黄汤加减,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加减。有斑必有瘀,张师以经典方为主,随证加减补血活血之品,临床疗效显。  相似文献   

10.
李培诊治慢性腹泻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  王朝富 《光明中医》2008,23(12):1922-1923
李培主任医师擅长脾胃病的治疗,根据泄泻以湿为本的基本病机自拟肠炎方治疗慢性腹泻。认为慢性腹泻的脾虚湿盛、肝脾不和、脾肾阳虚三大证型均可加减使用本方,并且十分注重对本病不同伴有症状的药物选择。临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1 重视脏腑相关,辨证施治首先抓主要矛盾 治疗脾胃疾病,首先应该搞清脾胃发病原因,抓住主要矛盾,然后针对主要矛盾立法施治。譬如,临床常见肝脾两经症状同时发生,则应区别木盛乘土、还是土虚木贼。又如,脾胃疾病常见的“泄泻”。如果泄泻发作常与神志因素有关,每因愤怒,情绪激动,即发生腹痛泄泻。兼见胸胁痞满,嗳气食少,腹鸣攻痛,痛随泻减,矢气频作,舌苔白腻,脉细弦者为木盛乘土,主要矛盾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若临床泄泻兼见腹痛腹胀,纳食脘痞,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舌谈苔白,脉虚级微弦者为脾胃虚寒、肝气相乘。一为肝盛、一为脾虚,一实一虚,本质不同,治疗自然各不相同。肝强侮脾,刘草窗的痛泻要方针对的就是这种病机。吴鹤皋云:“痛泻不止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腹泻属中医"泄泻"的范畴,王伟明教授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脾,并与肝、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具体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和脾肾阳虚证三个证型,分别予以健脾止泻方、疏肝健脾汤及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对症治疗,并结合耳穴压豆以辅助治疗,临床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总结姚魁武运用调和肝脾法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的经验。姚魁武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调和为气机正常运转的关键,而肝脾失调为高血压伴失眠的主要病机。临床上遣方用药以调和肝脾为主线,以疏肝理气畅气机、健脾助运滋化源、气血同调和肝脾等治法为主,选用四逆散、小柴胡汤、逍遥散、芎术汤等,结合天麻、钩藤等灵活加减,收效良好。附2则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14.
痛泻要方为中医调和肝脾主治痛泻证之要方,文章通过对痛泻要方组方原则的分析,初步探讨痛泻的病因病机及临证特点,并结合临床运用的经验,认为本方有补脾泻肝、缓急止痛、燥湿止泻之功效,土虚木乘、肝脾失调为痛泻要方的病机要点,临床运用上,痛泻要方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为临证要点,广泛运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等具有痛泻临床表现的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肝脾不和泄泻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肝与脾克而互用的正常关系。脾的运化健旺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肝需脾土提供的水谷精微之气的供养,才能保持升发条达之性。脾土健旺,气血有源,肝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性柔和条达,方能助脾运化。如果脾虚气土生化元源或脾不统血,可导致肝血不足,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2、肝牌不和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病因病机:一是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乘脾土,运化失常而致泄泻。二是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土反侮木,肝失疏泄而致泄泻。而痛泻是本证最重要的特征。3、肝脾不和泄泻的治则及方药。治疗原则是抑肝扶脾。代表方剂为痛泻要方。后世医宋根据痛泻要方的组方原则,在临证中又衍生出多种治法及方剂。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属"便秘""腹痛""泄泻""郁证"等范畴,病位在肠,病机是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运化水湿功能受阻,湿热阻滞于肠发生泄泻、腹胀等;肝气郁结,脾胃功能受损,影响水湿运化,脾胃虚弱是发病根本,肝气郁滞为次;肾阳受损,脾阳无以温补亦可导致。辨证论治,分为肝脾不和(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汤、脾虚肝旺-痛泻要方合四逆散)、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和七味白术散、脾肾阳虚-四神丸加温脾汤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慢性泄泻病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党中勤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丰富,选方用药有其独到之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泄泻是中医内科常见病之一,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质稀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久泻乃泄泻之久者,习称慢性泄泻。久泻以病程长、难痊愈、易复发为特点,其病因病机较复杂,受情志等因素影响较大,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相对难治。慢性泄泻在临床上多从脾肾两脏的病机论治,肝气失调导致的慢性泄泻为数不少,但常易被忽略。然由于脾肾与肝的关系密切,故治疗慢性泄泻时,应顾及肝木,根据病情配合使用疏肝、抑肝、敛肝等治法常  相似文献   

19.
刘敏教授认为,肝与泄泻关系颇为密切,临床基于肝脾相依理论,从肝论治泄泻,常获佳效。临证可分肝脏疏泄过旺或肝脏疏泄不及辨证治疗本病。治疗肝脏疏泄过旺当以抑肝扶脾为法,用药以疏肝为主,佐以健脾,肝气郁结可选柴胡疏肝散加健脾药,肝气疏泄太过可选痛泻要方。肝脏疏泄不及又分为肝气(阳)虚和肝血(阴)虚,治疗肝气(阳)虚应以温补肝...  相似文献   

20.
张洪义认为泄泻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土虚木乘,脾虚水谷杂下,清浊不分,水湿下注。治宜补脾柔肝,利湿涩肠止泻。使用痛泻要方治疗,补脾抑肝,祛湿止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