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16种中草药对白念珠菌的抑菌实验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用出芽实验和琼脂扩散法筛选抗白念珠菌中草药。同时作50%乙醇浸提液与水溶液对照试验,从116种中草药中筛选出对白念珠菌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共38种,其中前法筛选出有效药物31种,后法筛选出21种,两法均有效者14种两种浸剂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除少数药物外,50%乙醇沉剂与水溶液对白念珠菌的作用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芽管法药敏试验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药物对白念珠菌芽管抑制试验方法,建立一个对白念珠菌快速药敏试验的新方法。方法 在白念珠菌血清芽管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将一定浓度的药物与血清混合,再接种一定菌量的菌液,置37℃温箱孵育2~3h(不超过3h)观察白念芽管生长情况,最终评估该药对白念芽管的抑制程度。结果 共用5种药物,其中黄连、姜黄、桂皮3种为常用中药,均对白念菌芽管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另2种为常用广谱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ECZ)和二性霉素B。实验证明黄连抑制芽管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25μg/ml;姜黄抑制芽管的MIC为62.5μg/ml;挂皮抑制芽管的MIC为500μg/ml;二性霉素B抑制芽管的MIC为5μg/ml;ECZ2mg/ml仍有芽管生长,其生长程度、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 本实验方法作为对白念珠菌药敏试验的一个新方法探讨,虽然所试药物的抑菌作用MIC浓度与以往的报道相似,但该药敏试验方法简单、快速,并有利于临床即时粗筛白念珠菌抗菌药物,更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六种中草药对深部感染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探讨中草药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琼脂平板扩散法,琼脂平板连续稀释法。结果:黄莲,知母,七叶一枝花,黄苓,大黄,五蓓子对上述两菌均具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在16-42mm不等,这些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g/ml)分别为5.0,14.29,10.0,20.0,100.0,100.0;对新型隐球菌的MIC为:3.88,8.33,16.67,10.0,25.0,10.0。结论:黄莲,知母,七叶一枝花等六种中草药对白色念珠菌和新型孢球菌体外试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莲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最大,MIC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克隆天然抗角蛋白抗体IgM 3B4在体外抑制白念珠菌芽管形成及抑制白念珠菌与宿主细胞粘附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单克隆天然抗角蛋白抗体IgM 3B4分别与白念珠菌酵母相悬液在有利于芽管形成的条件下共同孵育,倒置显微镜下计数白念珠菌总数以及白念珠菌芽管数;将不同浓度的单克隆天然抗角蛋白抗体IgM 3B4与白念珠菌酵母相和人角质形成细胞混悬液、白念珠菌酵母相和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混悬液、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混悬液共同孵育,分别计数人角质形成细胞、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上粘附的白念珠菌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单克隆天然抗角蛋白抗体IgM 3B4均能抑制白念珠菌芽管生成,并且抗体浓度越高,抑制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作用越明显;同时单克隆天然抗角蛋白抗体IgM 3B4能够显著减少白念珠菌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其抑制作用与单克隆天然抗角蛋白抗体IgM 3B4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单克隆天然抗角蛋白抗体IgM 3B4在体外能够抑制白念珠菌芽管形成,能够抑制白念珠菌与人角质形成细胞、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从而降低白念珠菌的侵袭力,提示天然抗体IgM在机体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免疫中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白念珠菌芽管单抗Mab03.2C1C2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感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Mab03.2C1C2分别与白念珠菌孢子悬液、白念珠菌孢子和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混合液、白念珠菌孢子和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混合液共同孵育,观察M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芽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Mab03.2C1C2能显著降低白念珠菌芽管生成率及在芽管形成条件下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其抑制作用与该单抗的浓度成正比.结论Mab03.2C1C2在体外能抑制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通过抑制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而抑制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降低白念珠菌的侵袭力.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等中草药对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五味子等12种中草药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作用。方法:(1)药物用50%乙醇浸提,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观察抑菌圈的大小;(2)琼脂平板连续稀释法测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g/m1)。结果:(1)对四种实验菌均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有5种:五味子、五蓓子、黄莲、黄芩、大黄(抑菌圈直径在13~39mm);(2)对三种细菌具有抑菌作用而对白念珠菌(真菌)无抑菌作用的药物有4种:山楂、秦皮、叶下珠、铁苋(抑菌圈直径在12~40nml);(3)只对白念珠菌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有知母一种;(4)各药对实验菌的MIC差异较大,对,三种细菌以五味子的MIC最低,为6.25~l0.00mg/ml;对白念珠菌则以黄莲的MIC最低,为5mg/ml。结论:五味子、五蓓子、黄莲、黄岑、大黄对全部实验菌具有抑菌作用;五味子、五蓓子、山楂等9种中草药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具有抑菌作用;黄莲、知母、五蓓子等6种中草药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抑菌作用;其中对肠道致病菌及绿脓杆菌抑菌作用最强的是五味子,抑菌圈最大者达40mm,MIC最低(6.25~10.00mg/m1);对白念珠菌抑菌作用最强的是黄莲,抑菌圈最大(32mm),MIC最低(5mg/m1)。  相似文献   

7.
王鲁  张雪  刘荣卿 《重庆医学》2000,29(5):392-393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免疫以及系统性念珠菌病早期诊断奠定基础。方法运用细胞融合、间接ELISA、ⅡF等技术,制备抗白念珠菌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结果建立了三株分泌抗白念珠菌壁外膜成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IB5、3E8、4C7;单抗亚类分析显示1B5为IgM,3E8,4C7为IgG1;这三株单抗不仅能使白念珠菌表面染上荧光,也能使芽管表面带上荧光。结论制备成功三株抗白念珠菌胞壁外膜成  相似文献   

8.
KZY-2复方制剂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真菌中药复方制剂(KZY-2)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优化条件(1640培养基、pH7.0、37℃振荡培养3h),观察药物对白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14053、CCCMC1a)和临床分离菌株(C1-1、C1-4)芽管形成的抑制程度。结果:(1)KZY-2对四株实验菌均具有明显抑制芽管形成的作用,但对不同菌株芽管形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差异较大,对ATCC14053、CCCMC1a、C1-1、C1-4的MIC依次为:31.25μg/ml;62.5μg/ml;125μg/ml;500μg/ml。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2)药物浓度可明显影响抑制芽管形成的百分率,浓度在50%MIC以下时,芽管形成抑制率均低于30%。结论:KZY-2复方制剂具有明显抑制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作用,抑制作用的强弱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抗乙肝表面抗原中草药的筛选(体外及树Ju动物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筛选具有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HBsAg)活性的中草药,方法:体外试验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动物实验采用本室自己建立的乙型肝炎树Ju感染模型,结果:通过体外试验,从200种常用中草药中筛选出具有较明显抑制HBsAg活性的5种药物,它们分别是珍珠草(叶下珠)、桑椹子,五倍子,丹参和仙茅,这5种药物可使HBsAg滴度从1:32768降至1:16。进一步在树Ju体内进行抗乙肝病毒抑制试验,仅有珍珠草和五倍子有清除HBsAg的作用。结论:体实验及动物实验均表明珍珠草及五倍子有较强抗HBsAg作用,值得进一步作临床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自制中药含漱液治疗真菌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制中药含漱液在控制真菌感染患者念珠菌检出率的作用,及对念珠菌分离株毒力的控制。方法:将300例真菌感染患者分为中药组和碳酸氢钠组。用药前和用药后7天分别采用含漱液浓缩培养法,并结合应用芽管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及温度试验常规培养等方法分离菌株并计数。将分离、纯化的念珠菌株,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厌氧培养,检测其溶血活性。结果:治疗前两组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两种不同药物含漱7天后,治疗前后菌落数比较,中药组较碳酸氢钠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用药前所有念珠菌菌株在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48h后均产生了溶血,溶血活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溶血活性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能有效控制真菌感染患者念珠菌检出率,真菌感染患者携带念珠菌株能产生溶血因子,可导致真菌感染患者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中药在控制念珠菌毒力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常用检测方法及实验条件进行评价,选择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的方法和理想的实验条件。方法:以PCR法检测葡萄球菌的mecA基因为“金标准”,比较PBP2a胶乳凝集试验法、头孢西丁(FOX)琼脂筛选法、苯唑西林(OXA)琼脂稀释法(MIC)、FOX纸片扩散法、OXA琼脂筛选法、OXA纸片扩散法检测MR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应用ROC曲线对实验方法及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评价。结果:PCR法共检出79株mecA基因阳性菌株,阳性率为73.8%。以PCR法为“金标准”,上述6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4,0.964,0.955,0.946,0.932,0.862。结论:选择最佳实验条件,用两种表型检测方法作平行检测,对可疑结果用PBP2a胶乳凝集试验或PCR法确诊。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剂量中药熟地、阿胶与西药鲨肝醇、利血生合用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24例为中西组;用补气补血之中药八珍汤加减治疗同样患者24例为中药组。7d内白细胞数升至4.0×109/L为显效;8-10d为有效;11d以上为无效。结果总有效率中西组为79.2%,中药组为50%,两组升白效果比较中西组明显高于中药组(P<0.05)。说明简化中药,加大剂量,配以适当西药可获得较好的升白疗效。  相似文献   

13.
The reverse passive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was used in the screening of 1000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or inhibitors of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The herbal drugs wer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nd the surface antigen was from sera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127 effective drug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of which 28 were highly inhibitory (8:1), 35 were moderately effective (4:1), and 64 mildly effective (2:1). Further experiments with varying dosages of the drug, dosages of HBsAg and duration of contact showed 10 drugs to be of optimal effe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蜂胶与杨树胶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枯草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几种常见菌为试验菌株,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对不同浓度蜂胶、杨树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蜂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抑菌圈大小与80%乙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杨树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白色念珠菌和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抑菌圈大小与80%乙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蜂胶与杨树胶均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两种中药复方体外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MTT法评价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体外生长动力学,微量稀释法检测两种中药复方对白假丝酵母菌悬浮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以及药物包被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作用。结果:生物膜内白假丝酵母菌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两种中药复方对白假丝酵母菌悬浮菌的最低抑菌浓度50%(MIC50)分别为3.725、3.925mg/mL,对生物膜的SMIC50与SMIC80分别是3.725和7.725mg/mL,3.925和7.85mg/mL。两种中药复方包被浓度分别在3.322、2.269mg/mL以上时对其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性。结论:两种中药复方对体外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骨膜移植和中药 ,探讨一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方法 :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骨膜移植和中药综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 :治疗 78例 ,5年以上随访 40例 ,采用 Harris疗效评分标准 ,其中优 2 3例 ,良 12例 ,可 5例。优良率 87.5 %。结论 :手术方法和结合中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协同作用 ,中药具有改善受血区的血液循环 ,增强移植骨成骨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展望从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展望从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的研究。创新药物研究关键切入点和前提是发现活性先导物,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生物活性先导物必须更新观念,用创新思维改革传统天然产物研究模式,采用高效快速分离和高通量活性筛选的组合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路线。我国丰富的天然资源蕴涵无穷尽的结构多样性,因而是发现特异生物活性先导物,进而创制新药的最佳来源。对具已知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或类似物合成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另一重要途径。研究代表性常用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对实现中药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各种疾病包括肿瘤的治疗都取得了十分宝贵的人体经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也为寻找新抗癌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科学发现从4个方面阐述了进一步从中草药中发现新抗癌药的途径,以期对天然产物来源的新抗癌药物的发现起到一定的启发与促进作用。这4个方面分别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发现抗癌药,包括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调节免疫药(补气扶正药)及有毒中草药(以毒攻毒);从近年发现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中寻找;通过普筛或高通量筛选从中草药提取物中寻找和依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理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