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65岁。临床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长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P间期匀齐,频率约107次/min,可见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PVS)。呈二或四联律,且2个PVS之间的窦性搏动数目符合2n 1规律,配对间期呈长短交替,短的约为0.42~0.44s,长的为0.50~0.52s,传导形式如梯形图所示:在PVS的折返径路内存有2个水平传导性能不同的阻滞区,近端为2:1阻滞,远端为3:2传导的文氏阻滞区,故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显性、隐匿性PVS二联律伴折返径路内A型交替性文氏传导。  相似文献   

2.
王军  杨佩 《心电学杂志》2001,20(2):88-89
例1患者男性 ,21岁。因发热、咳嗽1周 ,胸闷、心悸3天就诊。体检 :BP15/10kPa(112/75mmHg) ,心率90次/min ,心律不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彩色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V6导联连续描记 (图1)示窦性心律 ,略有不齐 ,频率83~100次/min ,P_R间期0.16s,可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以隐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形式出现 ,其联律间期不等 (0.48~0.56s) ,且有规律可循 ,即由长逐渐缩短 ,直至室性期前收缩缺失 ,然后再重复出现。短室性期前收缩间期…  相似文献   

3.
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中文氏及反文氏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返是指冲动在激动某种心肌传导组织后返回原处并再次激动该处组织的现象。其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2)折返环路中具有单向阻滞,(3)环路内充分的传导延缓。上述条件缺一不能形成折返。 一、文氏及反文氏现象的诊断标准 由基本激动折返而引起的期前收缩称折返性期前收缩。通常折返激动是沿着同样的途径按同样的速度进行折返并达到同一终点的,说明折返性期前收缩与其前一次激动关系密切,故而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固定,且其形态也是一致的。如折返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  相似文献   

4.
交替性文氏周期分为A、B型,B型指传导系统或异位起搏点与心肌连接处的近端发生文氏现象,远端发生2∶1阻滞.现报道1例少见的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B型交替性反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5.
邓万俊 《心电学杂志》1999,18(4):225-226
患者女性,92岁.临床诊断;带状疱疹,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右位心.心电图(图1)示:V_1导联P波按规律出现,P-P间期0.84s,正常窦性激动的P-R间期固定为0.20s.第3、5个QRS波群为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偶联间期分别为0.68及0.60s,第6个QRS波群之后出现一个隐匿性间位性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该期前收缩顺向及逆向传导均受阻,因此在心电图上无从表现,但由于其在房室交接区逆行隐匿性传导,产生一次新的不应期,致使下一个窦性心搏的P-R间期自0.20s意外地延长至0.32s.第10、12个QRS波群亦为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分别为0.82及0.80s.V_3导联窦性P波亦按规律出现,可见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呈间歇性二联律,偶联间期逐渐缩短,从0.84→0.80→0.72→  相似文献   

6.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认为 ,整个心脏传导系统均可能产生纵向分离 ,其形成的双径路传导与折返激动以房室结和希氏束最常见[1 ,2]。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虽公认以折返激动为主要原因 ,但其折返径路内的纵向分离和双径路传导现象却少见报道。自1979年Kinoshita[3]首先报道后 ,国内外相继有零星报道[4~12]。现就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有关心电学问题作一综述。一、概念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是指主导心律 (一般为窦性 )的冲动在心室内折返过程中 ,经一条传入支传至心室某一局部 (灶区 ) ,再经因纵向分…  相似文献   

7.
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传导系统的双径路传导以房室结最常见 ,而发生在心室折返径路内则罕见 ,现报告 3例。1 临床资料  例 1 女 ,49岁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 1 3498次成对出现 1 79次 ,连续出现 3次呈短串性室性心动过速 31次。图 1系模拟 V5导联 1 3时 37分连续记录一个片段 ,示窦性搏动的 T波振幅低平 ,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偶呈成对出现 ,其QRS形态一致 ,偶联间期为 0 .46s、0 .41 s交替出现 ,符合心室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图 1 例 1心电图  例 2 女 ,1 3岁 ,病毒性心肌炎。 导联连续记录 ,P- P间期 0 .68~ 0 .84s,较长 P- …  相似文献   

8.
李兴杰  陆红 《心电学杂志》1998,17(4):226-227
患者女,36岁。因“感冒”后心悸15天就诊。体检:T37.4℃,P70次/min,R20次/min,BP14/10kPa(105/75mmHg)。心率70次/min,心律不齐,频发期前收缩,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附图)基本节律为窦性,可见频繁出现的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多呈QRS-P~-序列),R-P~-间期固定为0.10s。较特殊的是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规律性地呈现逐搏延长(R-R′间期0.40—0.58s)继而期前收缩“脱漏”的周期性改变。每3—5次交接区性心搏(含“脱漏”者)为1个周期。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内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9.
对交替性文氏周期(AW)的诊断是近年来心电学的进展之一。国内已有不少报道,但大多数是发生在房室交界区、束支、分支或室性并行心律伴传出阻滞者。Kinoshita(1980年)首次报道1例室性早搏(室早)折返径路内的A型AW,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3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自主心律(心率约40次/min)入院植入VVI起搏器。术后3月随访时V1导联连续记录(图1)可见基本心律为窦性,频率68次/min,VVI起搏频率58次/min,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呈起搏-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65岁。“持续性胸骨下疼痛”6小时以“急性前间壁心梗”入院,入院后导联心电图连续记录示(图1):室早二联律成组出现,其联律间期逐渐延长(0.4s→0.44s~0.65s→早搏消失)。每组第1个室早联律间期固定为0.4s,最长室早间期与最短室早间期无倍数关系,为室早折返径路文氏周期。仔细观察,发现每组文氏周期中最后1个室早与下一文氏周期的第1个室早间均夹有6个窦性QRS波,推测在该6个窦性QRS中存在隐匿性文氏周期(图1第3、4行梯形图):第3行R1R2、R3R4间期逐渐延长,为室早折返径路显性文氏传导,R6理应为联律间期更长室早,但因R5在折返环…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32岁.因胸闷、心悸1月就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P-P间期不规则(0.84~0.92s),心率65~71次/min.上行R_(2、5、8、11、14、17、)中行R_(5、9)及下行R_(2、7、14)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略有差异,时间<0.12s,偶联间期0.38~0.50s,无代偿间歇,属间位性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因在房室交接区隐匿性逆行传导,使其后第1个窦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10余天就诊。既往体健。血压135/85mmHg,心律不齐。图1上行示P-P间期0.89~0.95s,频率63~67次/ min;P-R 间期0.13s;图1下行示P-P间期0.80~0.90s,频率66~75次/min;P波高尖,P-R间期0.14s。图1上下行均可见频发的间位性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窦性P波顺传的QRS波群均呈Rs型,时间正常。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室性期前收缩伴快、慢双径路同步传出;(3)频发依赖性不完全性结间束阻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室性期前收缩(PVS)起源部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的PVS起源部位及心电图相关改变进行分析。结果起源于左束支及其分支、左室心肌多见,占89.3%,合并其他心律失常占91.7%。结论PVS多见于老年患者,以起源于左束支及其分支、左室心肌多见,多为病理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频繁发作可导致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但该心肌病目前发病机制及相关风险因素仍不甚明确.现就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但由成对室性期前收缩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rthodromic 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OAVRT)甚为罕见,兹报告1例.  相似文献   

17.
QS型室性期前收缩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68岁。因心悸不适1周就诊。否认有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史。体检BP:100/70mmHg,精神尚可。心界不大,心率84次/min,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87次/min,P-R间期0.14s,QRS时间0.09s,室性期前收缩在Ⅰ、Ⅱ、Ⅲ、aVF呈QS型,aVR呈R型,aVL呈Qr型,V1呈qR型,V2呈Qr型,V3~V6呈QS型,时间0.15s。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8.
林玉媛 《心电学杂志》2001,20(3):157-157
患者女性 ,38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就诊。发病前无明显的感冒症状。体检 :心率69次/min ,听诊心律不齐 ,有期前收缩 ,未闻杂音。彩色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 :期前收缩原因待查。心电图 (图1)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 ,P_P间期为0.96s ,心房率63次/min ,以每4个心室波为一组。每组的R1、R3形态正常 ,为窦性下传 ,其前的P_R间期分别为0.16、0.30s。提前出现的R2、R4 宽大、畸形 ,T与主波方向相反 ,配对间期相等 ,呈间位性出现。R4 的ST段上有一小凸起 ,为窦性P波落于其上 ,因…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9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伴左侧肢体瘫痪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体检:BP24/13kPa(180/97.5mmHg),神志清.心率84次/min,心律不齐,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头颅CT示右侧内囊出血.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左房稍增大、左室肥厚.临床诊断:脑溢血,高血压病(Ⅲ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电图(附图)示窦性P波,P-P间距有两种,分别为0.745和1.48s,长P-P间距恰为短P-P间距2倍,为室早完全代偿.  相似文献   

20.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亚纯 《心电学杂志》1997,16(3):157-158
目前对期前收缩发生的机制尚未充分了解,但有几种解释:(1)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2)折返激动。目前公认折返激动是引起期前收缩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期前收缩有固定的偶联间期,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折返径路中的文氏、交替性文氏,或反文氏现象而使偶联间期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作者最近遇到1例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国内外文献仅见零星病例报道,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持续性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在常规12导联中,同一导联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形态基本相同,但偶联间期呈长短不规则交替。从图中显示的几个导联来看,Ⅱ、aVR导联为长-长-短-短;V_1为短-长-长-长;V_5为短-短-长-长。长者520ms,短者410ms,相差甚大。交替找不出规律,偶联间期长短与窦性周期长短也无关系。显示心室内产生期前收缩的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