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药材工作者肺部螨感染调查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摇调查中药材工作者肺螨症的患病情况, 观察甲硝唑治疗肺螨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询问病史、痰检螨虫、血检嗜酸粒细胞、ELISA检测血中螨抗体水平和X线胸片检查, 以确诊痰螨感染和肺螨症人数。统计不同工种、年龄、工龄及性别的感染和患病率。痰螨感染者用甲硝唑治疗(剂量为0.8 g/d, 2次分服, 共2个疗程,每疗程7 d, 间隔7~10 d)。统计痰螨阴转率和肺螨症治疗有效率。 结果 调查327人, 痰螨阳性121例, 感染率为37.0%。其中肺螨症患者 (即有呼吸道症状, 嗜酸粒细胞增高或抗体阳性, X胸片异常者)共41例, 患病率为12.5%。不同工种人群的痰螨感染率和患病率不同,以中药材中转库人群最高,分别为51.8%和18.6%。其次是中药厂人群,分别为40.7%和15.7%。两组感染率和患病率均明显高于中药材库和中药店人群(P<0.01)。中年及工龄较长人群患病率较高(P<0.05)。不同性别间痰螨感染率和患病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甲硝唑治疗痰螨阴转率为88.4%,治疗肺螨症患者有效率为92.3%。 结论 中药材工作人群是呼吸道螨感染和肺螨症高发人群之一, 应加强防护。甲硝唑是治疗肺螨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误诊情况,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分析80例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方法及误诊情况。结果:临床分型依次为胸肺型55例(68.8%);皮肤型18例(22.5%);腹型4例(5%);其他3例(3.7%)。临床误诊49例,占61.3%,多被误诊为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其次为肺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结核性心包炎及颅脑肿瘤等。所有患者肺吸虫抗体检测均为阳性,90%患者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白细胞数为(10.91±4.99)×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65±2.07)×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39.40±19.17)%,经吡喹酮驱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至(9.20±10.17)%,且全部患者治愈。结论: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误诊率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如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肺螨症的临床观察及其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调查与粮食和中药材密切接触者363人,其中65例肺螨症患者痰螨检查阳性。具有咳嗽、痰多、痰中带血、胸闷、胸痛、气急、乏力、低热等临床症状。胸片示肺门特征性结节状阴影。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嗜酸粒细胞增高。所有患者均采用甲硝达唑治疗3个疗程,治疗量为0.2g每日3次,或0.4g每日2次,疗程7d,每疗程间隔7~10d,治后痰螨阴转率达94.4%,多数患者临床症状的X线胸片有明显改善,嗜酸粒细胞降至正常范围,提示对肺螨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例1 男,52岁.因"突发剧烈腹痛伴血便3 d"入院,腹痛以右下腹为主,伴少量鲜红色稀薄血便.发病以来胃纳差,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7℃,心率6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0/84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全腹压痛,以右下腹为著,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8次/min.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5.1×109/L,血小板(PLT)61×109/L,嗜酸性粒细胞0.156,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6×109/L;肝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58岁。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 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 双腕、肘和膝关节僵硬并功能受限,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0.07×109/L升至3.3×109/L), 双前臂磁共振成像示皮下组织增厚, T2压脂序列(T2WI)示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 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皮肤活检病理示, 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 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F), 予甲泼尼龙 40 mg/d+甲氨蝶呤10 mg/周+巴瑞替尼4 mg/d治疗1个月后, 患者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 关节功能改善,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0.17×109/L)。ICI相关EF属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检索国外文献报道的20例EF患者, 结合本例共21例患者, 使用ICI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12(8, 15)个月, 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19例)、关节功能受限(11例)、肌痛/肌无力(9例)为主。1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7例患者经3(1, 8)个月的...  相似文献   

6.
例1男性,52岁。因反复腹泻伴脐周隐痛5月余入院。体重下降约15 kg。体格检查:消瘦,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血白细胞20.4×109/L、嗜酸性粒细胞65%;白蛋白26.4 g/L。大便黄稀、偶见脓细胞,细菌培养及涂片查真菌阴性。血吸虫试验阴性。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正常。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钡灌肠提示慢性结肠炎;乙状结肠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明显嗜酸性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胃肠炎(EG),予强的松30 mg/d治疗,腹泻好转(每日1~2次),无腹痛。1年后患者腹泻又加重,每日3~5次,并下肢水肿。血白细胞14~32.2×109/L,嗜酸性粒细胞41%~53…  相似文献   

7.
<正>男,24岁,2008年因乏力、发热,查血常规:WBC 15.2×109/L,Hb 116g/L,PLT 189×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22%。患者未到过疫区,无生食鱼虾史,经检查排除寄生虫病,既往无过敏性疾病史。当地疑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给予"羟基脲,甲强龙"治疗,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下降,后自行停药。2011年9月,因乏力加重伴间断发热来我院,体检:血压135/85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9岁.因腹痛伴血小板减少2个月,左下肢肿胀1个月于2007年5月20日入我院.患者2007年3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呈撕裂样疼痛,与饮食无关,无其他伴随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3月26日):白细胞11.6×109/L,红细胞4.68×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血小板89×109/L,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疼痛略缓解,多次行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于4月10日转至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查白细胞21.9×109/L,中性粒细胞12.7×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6.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9%,EOS百分比32.1%,血小板56×109/L,红细胞4.35×1012/L,Hb 131 g/L;纤维蛋白原5.73 g/L,TT 14 s,D-二聚体6.97 mg/L,血清铁蛋白640 ng/ml;未予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1男,60岁,主因腹泻16 d,四肢乏力10 d于2015年6月1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以下简称潞河医院)。入院前16 d患者出现腹泻,50~100 ml/次,2~3次/d,无发热、腹痛;入院前10 d出现四肢乏力;入院前3 d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压94/62 mmH g,血常规示白细胞29.07×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0.36%,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胸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494例患者资料,男性163例,女性331例。CAG正常或接近正常的SCF患者62例纳入病例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的4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血液生化检查和血常规检查结果均从住院数据库中获得。结果SCF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19±0.05)×109/L vs.(0.11±0.0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5.376,95%CI:3.660~7.897,P0.001)是SCF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7.567,95%CI:4.634~12.350,P0.001)和空腹血糖(OR=1.266,95%CI:1.087~1.474,P=0.002)是SCF的危险因素。SCF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70(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诊断SCF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6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95%CI:0.843~0.916)。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小鼠肺结核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小鼠肺结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PC61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抗-CD25(PC61),50μg/只,消除体内的Treg,IgG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IgG同型对照抗体.3 d后静脉注射H37Rv 0.1 mL(含1×10~6CFU活菌),攻击小鼠.流式细胞技术分析PC61对小鼠体内不同组织中Treg的消除效果,体外分析Treg消除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肺组织病理学和肺组织内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情况的影响.采用方差齐性F检验和非配对t检验比较实验数据.结果 PC61处理组与IgG对照组小鼠脾细胞中Treg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在第10天分别为(21.13± 3.58)%和(30.42± 4.20)%(f=2.38,P<0.05);第30天为(16.12± 1.26)%和(17.34± 1.62)%(t=0.84,P>0.05),Foxp3~+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在第10天为(32.07± 3.95)%和(60.55± 5.48)%(t=5.96,P<0.05).外周血也有类似结果.在PC61处理组及IgG对照组,感染后第10、30和60天时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分泌的卡介苗特异性细胞因子1L-17(ng/L)分别为5.1± 0.9比0、43.1± 10.0比5.9±2.8、124.8± 5.8比102.5±8.1(t=7.90,t=5.10,t=3.19;均P<0.05);IFN-7(ng/L)分别为28.4±8.2比4.0± 1.3、685.9±128.6比418.7± 20.4、310.9± 119.7比32.8±7.5(t=4.21,t=8.43,t=3.27;均P<0.05);TNF-a(ng/L)分别为38.6±5.0比16.3±4.0、112.9± 12.3比71. 5± 12.6、86.2± 8.2比0(t=4.95,t=3.33,t=14.8;均P<0.05).PC61处理小鼠在感染早期(第10天)肺内结核菌量低于IgG对照小鼠(t=4.63.P<0.01),但后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61处理小鼠感染后期(第120天)肺组织病理改变较IgG对照组为轻.结论 结核菌感染后小鼠Treg显著增加;Treg能有效抑制结核菌特异性细胞免疫.进而影响小鼠肺内结核菌的清除和结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内皮素受体拮抗剂GF-063和BQ-485对低氧培养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贴壁原代培养PASMCs。实验分为4组:常氧组(氧浓度210ml/L)、低氧组(氧浓度20ml/L)、低氧+内皮素A(ETA)受体拮抗剂BQ-485组(BQ-485的终浓度分别为1×10-6、1×10-7、1×10-8和1×10-9mo1/L)和低氧+GF-063组(GF-063的终浓度分别为1×10-6、1×10-7、1×10-8和1×10-9mo1/L)。上述4组细胞均分别培养24、48和72h。采用MTT比色法(波长492nm)检测BQ-485和GF-063对PASMCs增殖的影响(A值)。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放射免疫检查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培养24h时,各实验组的A值差异不明显;培养48h时,低氧组的A值明显增加(P0.01),低氧+BQ-485组和低氧+GF-063组在二者的终浓度为1×10-8、1×10-7、1×10-6mo1/L时A值下降,与低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培养72h时,低氧组的A值仍高于常氧组,但较培养48h显著下降(P0.05)。培养48h时,低氧组G2、S期细胞的比率及DNA合成增加,与常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与低氧组比较,低氧+BQ-485组和低氧+GF-063组G2、S期细胞的比率下降(P0.05),G1期细胞增多(P0.05),DNA合成减少。在培养48h时,与常氧组比,低氧组ET-1的水平增高(P0.01),给予BQ-485、GF-063后ET-1的水平降低,BQ-485为1×10-7mol/L、GF-063为1×10-9mol/L时,可明显降低ET-1的水平(P0.01)。结论:GF-063和BQ-485作为两种新型的内皮素受体拮抗都剂能抑制低氧培养的PASMCs增殖,减少ET-1的生成,且GF-063的其作用较BQ-485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Rho激酶-1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肺组织Rho激酶-1表达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Rho激酶-1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干预组,每组8只.哮喘组、干预组小鼠分别给予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每次雾化前1 h,干预组给予法舒地尔(10 mg/kg)腹腔注射.末次激发后收集BalF,离心后计数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EOS)数量.ELISA法测定BalF上清液中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白细胞介素(IL)-5和IL-13水平.肺组织HE染色.采用逆转录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各组小鼠肺组织中Rho激酶-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及EOS数量分别为(1.45±0.12)× 10~9/L和(0.52 ±0.06)× 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58±0.06)×10~9/L和(0.01±0.01)×10~9/L](q值分别为25.909和35.002,均P<0.01)和干预组[分别为(0.89 ±0.09)×10~9/L和(0.20±0.04)×10~9/L](q值分别为16.676和21.537,均P<0.01).(2)哮喘组Eotaxin、IL-5及IL-13水平分别为(45±8)ng/L、(157 ±23)ng/L和(429±4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 ±3)ng/L、(26±6)ng/L和(126 ±20)ng/L](q值分别为18.246、23.009、25.826,均P<0.01);干预组分别为(20±5)ng/L、(57 ±14)ng/L和(254±28)ng/L,明显低于哮喘组(q值分别为13.119、17.503、8.449,均P<0.01).(3)对照组小鼠气道周围无炎症细胞浸润,哮喘组小鼠气道黏膜水肿,气道壁及管周有大量以EOS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干预组气道炎症反应较哮喘组减轻.(4)哮喘组肺组织Rho激酶-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q值分别为25.614和8.156,均P<0.01),干预组Rho激酶-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哮喘组(q值分别为20.379和4.135,均P<0.01).(5)Rho激酶-1 mRNA表达量与BalF中EOS数量、Eotaxin、IL-5和IL-13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09、0.600、0.613、0.650,均P<0.01).结论 Rho激酶-1参与过敏原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发生,应用法舒地尔抑制其表达和活性可能改善哮喘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平阳霉素胸膜腔内注射后对外周血及胸腔积液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t-PA)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的影响,探讨胸膜腔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机制.方法 2008年2-9月对26例MPE患者胸膜腔内注射平阳霉素,检测注药前后外周血及胸腔积液中PAI-1、t-PA、TGF-β_1的水平及白细胞计数.1个月后根据WHO制定的统一标准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胸腔积液完全消失并维持1个月以上)和部分缓解(胸腔积液减少50%以上)者归为有效组;胸腔积液减少后再次增加且30 d内需再次抽液者,归为无效组.结果 1个月后15例(15/26例)胸腔积液控制;注射平阳霉素后24 h外周血中自细胞计数[有效组为(9.2±2.0)×10~9/L,无效组为(9.4±3.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有效组为(7.9±2.1)×10~9/L,无效组为(8.1±3.3)×10~9/L]与注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效组为(6.6±1.4)×10~9/L,无效组为(5.6±0.9)×10~9/L]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有效组为(4.5±1.3)×10~9/L,无效组为(4.2±1.0)×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的F值分别为30.80和46.08,P均<0.01),血中PAI-1、t-PA和TGF-β_1在注药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胸腔积液中PAI-1在注药后24 h[有效组为(2195±861)μg/L,无效组为(1099±568)μg/L]、注药后72 h[有效组为(1688±703)μg/L,无效组为(1383±797)μg/L]与注药前[有效组为(1054±1039)μg/L,无效组(1027±95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的F=6.29,P=0.01);胸腔积液中t-PA在注药后24 h[有效组为(49±49)μg/L,无效组为(53±40)μg/L]、注药后72 h[有效组为(17±20)μg/L,无效组为(28±22)μg/L]与注药前[有效组为(42±33)μg/L,无效组为(54±2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的F=19.85,P<0.01);TGF-β1水平给药前后无明显差异;给药后24 h胸腔积液中白细胞计数[有效组为(4.7±4.7)×10~9/L,无效组为(2.1±1.4)×10~9/L]与注药前[有效组为(2.3±1.9)×10~9/L,无效组为(1.0±0.9)×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5,P<0.01).平阳霉素胸膜固定术不同疗效组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及PAI-1、t-PA、TGF-β1的水平在不同时间点无明显差异.胸膜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后,通过应用重复测最方法计算不同时间点胸腔积液中PAI-1水平,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1,P<0.01),而两组其他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平阳霉素胸膜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MPE的方法.胸膜腔内注射平阳霉素后可通过抑制纤溶酶原的活性而达到粘连胸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ABC-ELISA法诊断肠螨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生物素 -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ABC -ELISA)在肠螨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 4 8例肠螨病患者血清 ,用ABC -ELISA法检测血清中螨特异性抗体IgG ,并与葡萄球菌A -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SPA -ELISA)进行比较。结果 用ABC -ELISA法和SPA -ELISA法检测 4 8例肠螨病患者血清中的螨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分别为89 5 8% (43/ 4 8)和 5 6 2 5 % (2 7/ 4 8) ,两者比较 ,差异具显著性 (χ2 =13 5 0 ,P <0 0 1)。结论 ABC -ELISA法是实验室诊断肠螨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不同行业人群中肺螨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询问病史、螨渗液皮试及对螨渗液皮试阳性者进行痰检。结果 对1409人作螨渗液皮试,皮试阳性429人,阳性率30.45%;对皮试阳性或有明显呼吸道症状的457人痰检,痰螨阳性107例,检出率为23.41%,总患病率7.59%(107/1409)。检出的螨经鉴定分5科10属12种。农村磨坊人员患病率为14.10%,其次为面粉厂11.11%,粮库8.28%等。患病率随工作年限及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性别间患病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肺螨病流行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工作年限越长,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对特定人群要加强个人劳动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并经过临床确诊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利奈唑胺的疗效,以及比较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血肌酐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计数资料应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0例中,细菌消除率和临床总有效率均为82.0%(41/50),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在治疗前分别为(14.52±6.88)×109/L、(12.44±7.01)×109/L、(112.28±82.59)μg/L、(66.28±37.71)mm/1h;治疗后分别为(9.94±3.43)×109/L、 (7.64±3.46)×109/L、(57.19±59.23)μg/L、(50.56±27.15)mm/1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14、4.345、3.163、2.098,P值均<0.05。血小板治疗前为(306.54±150.94)×109/L,治疗后为(259.18±140.39)×109/L,治疗前后比较,t=1.625,P=0.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肌酐治疗前为(104.88±118.54)μmol/L,治疗后(118.15±122.18) μmol/L,t=-0.535,P=0.5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作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用药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转导反义内皮素转换酶 (ECE)核酸的气道上皮细胞对尘螨过敏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尘螨过敏患者 2 1例 ,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根据实验要求分为 :未刺激组 (A组 )、反义ECE上皮细胞 +PBMCs组 (A1组 )、对照组上皮细胞 +PBMCs组 (A2 组 )及螨刺激组 (B组 )、反义ECE上皮细胞 +PBMCs+尘螨提取液组 (B1组 )、对照组上皮细胞 +PBMCs+尘螨提取液组 (B2 组 ) ,共培养 72h ,螨刺激组同时加入尘螨提取液 2 0 μg/ml。培养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 5 (IL 5 )、γ干扰素 (IFN γ)。结果2 1例患者中有 12例患者经尘螨刺激后IL 5释放明显增加。将 12例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 ,未经尘螨刺激时 ,A1组IL 5和IFN γ水平分别为 [(6 0± 1 3)× 10 -9g/L]和 [(6 3± 2 6 )× 10 -9g/L],A2 组为 [(7 5± 1 1)× 10 -9g/L]、[(70± 5 2 )× 10 -9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尘螨刺激后 ,B1组的IL 5水平和IFN γ分别为 [(8 2± 1 6 )× 10 -9g/L]、[(10 0± 4 1)× 10 -9g/L],B2 组分别为[(12 0± 1 8)× 10 -9g/L]、[(15 3± 71)× 10 -9g/L],两组IL 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4 7) ,而IFN γ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