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舟 《山东医药》2009,49(9):105-106
冠状动脉瘘(CAF)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上腔静脉或肺静脉近心端的异常交通,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本病较罕见,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1/50000,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6%~0.40%。先天性CAF是由于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肌发育异常所致,在胎儿原始心脏发育过程中心肌窦状间隙不退化而持续存在便形成冠状动脉和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等之间的异常交通。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瘘     
<正>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一个或多个冠状动脉与心腔或大血管之间的异常通道,是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畸形,确切的发生率尚不清楚,血管造影显示先天性CAF患病率为0.3%~0.8%,约占儿童冠状动脉畸形的50%。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广泛开展,发现CAF的几率越来越高,笔者从病因、解剖、病理生理、临床特征、特殊检查和治疗方面对CAF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congenitalcoronaryarteryfistula ,CAF)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直接与心房、心室、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或冠状静脉瘘之间的异常交通。在先天性心脏病中 ,其发生率为 0 2 7%~ 0 40 %。我院 1983年 7月至 2 0 0 2年11月共手术治疗CAF患者 7例 ,手术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房颤者(房颤组)58例,无房颤者(非房颤组)380例,按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分为房颤早发亚组(25例,房颤发生于AMI后24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33例,房颤发生于AMI24h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的部位无显著差异性。而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房颤组(36.2%)显著高于非房颤组(21.3%)。房颤早发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多(60.00%),而迟发组以左冠前降支为多(63.60%)。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且房颤出现的早晚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起源畸形(CAOA)的造影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43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发现4例(0.26%)冠状动脉起源畸形,均为右冠状动脉起源畸形和心肌梗死病人,3例成功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术。结论冠脉动脉起源畸形可能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医师应加深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认识,并根据冠状动脉畸形的种类、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发生率、发生的相关因素、处理以及预后,为PCI的正确操作及合理选用器械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了1246例PCI资料,包括住院病历、PCI操作记录、护理记录和影像学资料,判定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发生原因、时间、临床表现、处理方式和结果。结果 共8例心包积液(0.64%)、3例心脏压塞(0.24%),其中10例(91%)在导管室确诊,1例(9%)延期发现。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发现导引钢丝和/或球囊致冠状动脉穿孔9例(81.8%),其中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未扩张2例,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并扩张1例,冠状动脉穿孔多发生在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通过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证实起搏电极导线致右心室穿孔2例(18.2%),均出现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并扩张1例,发生迟发性心脏压塞,6h后急诊外科干预引流后治愈;右心室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穿破右心室2例,1例行心包穿刺术,另1例心包穿刺后留置猪尾导管引流2d成功治愈。结论 冠状动脉及右心室穿孔是PCI并发心包积液/心脏压塞的主要原因,前者多发生在CTO患者,后者易出现于心肌梗死后患者。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合理的器械选择可能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较心室穿孔易于诊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多数能在导管室早期发现,并能得以合理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指患者临床表现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但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未见冠状动脉明显阻塞或狭窄<50%.MINOCA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病率较低,但往往因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未发现有意义的血管狭窄易被忽视,造成预后不佳.现概述已报道的MINOCA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例1患男,55岁。因突发心前区疼痛6h不缓解到我院急诊室,心电图胸前V1~2导联呈QS波,V3~5导联呈rS波,V1~5导联ST段明显抬高0.2~0.6mV。Ⅱ、Ⅲ、aVF导联呈qR波伴ST段抬高0.1mV。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穿刺右股动脉,插入6F动脉鞘管,先用6FJL4.0造影导管行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前降支近段次全闭塞。在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中前降支近中段完全闭塞,回旋支远端粗大(图1)。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CAF)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4例,确诊12例,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例均确诊。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非体外循环下行缝扎瘘口1例,体外循环下经心腔内闭合瘘口12例,切开冠状动脉闭合瘘口1例,分别闭合冠状动脉内瘘和心腔内瘘口2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结果手术发现单一瘘口11例,两个瘘口5例。全组无死亡病例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诊无残余瘘发生。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CAF的金标准;CAF自行闭合性小,一旦确诊,即使无症状也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宜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准确判断漏口位置和精确缝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68例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对 6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探讨老年人AMI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1999~ 2 0 0 2年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MI住院病人 68例 ,男 5 4例 ,女 14例 ,年龄 18~ 90岁 ,平均 (5 8 2 8± 13 18)岁 ,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1] ,均于AMI后 2h~ 3 5d按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 2 方法 记录每例患者年龄、性别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冠心病家族史 ,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包括病变类型 ,病变数 ,侧支循环形成 ,病变部位 ,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 3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根据常规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压低≥ 1 0mm分为STV1~ 4 压低组 (17例 )与STV1~ 6压低组 (2 1例 ) ,比较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关系。结果 STV1~ 4 段压低是下壁ST段抬高的对应性改变(P <0 0 1) ,STV1~ 6段压低证实合并明显的前降支病变(P <0 0 1) ,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6 %、88%、90 %、83%。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V5V6压低是合并前降支病变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AMI)一周内心律失常情况 ,了解其与病变血管的关系。方法 入选 2 2例NSTAMI,发病一周内持续心电监护 ,分析心律失常情况 ,二周后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NSTAMI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的 72 h内 ,以房性早博、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多见 (P<0 .0 5 )而室性心律失常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L AD)病变发生率高 ,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多支血管病变多见 (P<0 .0 5 )。结论  NSTAMI心律失常程度较轻 ,而血管病变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稳定性心绞痛 (SAP)患者电子束CT冠状动脉钙化(CAC)的不同模式。方法  5 5例AMI患者与 6 7例SAP患者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检测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 ,行电子束CT检查以计算CAC积分 ,分析SAP与AMI患者CAC积分的差异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1)就心脏整体而言 ,SAP组CAC检测阳性率为 87 7% ,而AMI组阳性率为5 5 9% ;SAP组心脏整体和冠状动脉分支的CA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MI组 (P <0 0 1)。 (2 )SAP组CAC积分显著高于AMI组 ,其自然对数转换值 [LN(钙化积分 +1) ]的均数按心脏整体计算为 5 2±1 7对 2 4± 1 8(P <0 0 1) ,按冠状动脉分支计算为 3 3± 2 1对 1 2± 1 4 (P <0 0 1)。 (3)SAP组CAC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较AMI组更为明显 ;在每一相同的年龄段内比较 ,SAP组的CAC程度均较AMI组明显增高。 (4)SAP组重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多发生重度或中度钙化 ,而AMI组梗死相关动脉则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结论 SAP患者CAC大多较为严重 ,而AMI患者多数钙化程度较轻 ,且大多发生于无或轻微钙化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4.
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完全闭塞是指冠状动脉造影左冠状动脉主干血管完全闭塞,TIMI血流0级。此类患者多发生突然死亡,所以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很少见。文献报道其检出率占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的0.04%-0.43%。1998--2006年我们对收治的6例LMCA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在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占同期CABG的0.36%,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和晚期冠状动脉造影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溶栓后进行早期和晚期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结果发现:100例AMI溶栓再通成功60例,失败40例,再通率60.0%。CAG示有残留血栓的84例(84.0%),其中40例(47.6%)为冠脉完全阻塞。早期溶栓成功的60例及溶栓和补救性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均失败的8例,经3~4周后再次CAG发现,有8例狭窄加重,10例狭窄减轻。表明:AMI是由突然冠脉血栓性闭塞所致并可用溶栓剂或机械的方法使闭塞的冠脉再通。溶栓通常是不完全的,使用PTCA可作为改善严重残留狭窄病变的重要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传统方法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冠状动脉的特征。方法:对52例急性胸痛伴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患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分析相关血管的改变情况。结果:冠脉造影证实48例AIMI中相关病变血管为右冠脉(RCA)为37例(77.1%,37/48),其中闭塞为25例(占52.1%),左回旋支(LCX)病变20例(41.7%),其中闭塞10例(占20.8%),左前降支(LAD)不同程度狭窄6例(闭塞3例),左主干(LM)病变2例。4例冠脉造影无异常。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病变血管主要为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的误诊分析。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水平。方法 19例入院时临床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其CAG结果均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系列常规心电图(ECG)上无Q波形成,仅有一过性缺血性ST段下移15例,TI皮倒置或先负后正19例,R波电压进行性降低10例。19例心肌酶升高≥正常值1倍8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升高≥正常1倍16例。结果 19例CAG后行PTCA和支架植入术,18例症状消失出院,1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 一过性ST-T改变和R波电压进行性降低,结合心肌酶或CTnI升高≥正常1倍,临床上均应诊断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s)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畸形,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使该心肌纤维束似桥一样被覆于冠状动脉表面而得名。多于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时发现。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走行于心脏表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若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failure of exteriorization),则可出现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形成MBs。此症多见于冠状动脉,罕见于静脉。在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的 30 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析既往心绞痛与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功能等的关系。结果 ① 30 7例患者中 ,有既往心绞痛者 192例 (A组 ) ,无既往心绞痛者 115例 (B组 )。②A组CK和CK MB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 <0 0 5 )。③A组梗死相关动脉有良好侧支循环的比率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④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B组 (P <0 0 1)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明显低于B组(P <0 0 1)。结论 既往心绞痛可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与心源性休克的关系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其的疗效。方法1999年9月至2005年6月连续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并且行急诊冠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2例,发现因左主干急性闭塞导致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血流在2级或2级以下者16例(2.12%),所有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16例患者中,9例(56.25%)住院期间死亡,7例(43.75%)出院。死亡组再灌注成功率42.86%。生存组为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9)。未成功再灌注的5例均由无复流引起,其中3例可见肉眼血栓,5例患者均死亡。16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75.00%,死亡组发生率100%,生存组42.8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9)。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为75.00%高于无休克者,死亡风险是无休克者的4倍[比值比(OR)=4.0,95%可信区间1.50—10.66,P=0.019]。结论左主干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较高,且即使成功地施行了PCI治疗,也有较高的病死率。不过,急诊PCI在临床实践仍然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挽救部分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