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趋化因子CCL5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液炎性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CCL5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产生来源,以及CCL5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04-06/10遂宁市人民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以同期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21例为对照。所有患者取空腹外周血,有膝关节积液的1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6例骨关节炎患者同时抽取关节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及滑液中CCL5水平,并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滑液炎性细胞体外产生CCL5进行检测。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CL5水平与关节肿胀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49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CCL5水平:血清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911&;#177;388),(499&;#177;289)ng/L,P〈0.05];滑液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1390&;#177;187),(662&;#177;154)ng/L P〈0.011;而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液中CCL5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中(P〈0.01)。②相关性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CL5水平与关节肿胀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229,0.4001.0.3735.P〈0.05)。③白细胞体外产生CCL5水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液明显高于外周血和骨关节炎患者滑液(P〈0.05);但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体外产生CCL5无差异(P〉0.05)。 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CL5水平增高,且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病变(关节肿胀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有显著相关性,表明CCL5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患者滑液炎性细胞是CCL5产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及病情活动方面的意义。方法:选择2000—01/2004—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0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男25例,女25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28例,临床缓解期22例。选择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①检测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②测定双手含腕关节的X射线分期: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Ⅰ期为关节或关节面骨质疏松;Ⅱ期为关节面下骨质疏松,偶见关节面囊性破坏或骨质侵蚀破坏;Ⅲ期为明显关节面破坏或骨侵蚀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等改变;Ⅳ期:除Ⅱ期、Ⅲ期病变外,并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③记录晨僵时间、关节指数(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及程度)和整体功能分级:根据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92分,关节无肿胀,活动自如;良:87-92分,关节轻微肿痛,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活动时疼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差:〈65分,活动或静息痛,活动时仅为正常的1/2,行动困难,关节肿胀)。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组和对照组均保持为50例。①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比较:类风湿关节炎组活动期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临床缓解期患者[(52.1&;#177;6.01,12.3&;#177;3.3,39.2&;#177;4.7)μg/L,(t=2.447,2.120,P〈0.01)]。②不同X射线分期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比较:Ⅰ,Ⅱ,Ⅲ,Ⅳ期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4.0&;#177;1.6,53.6&;#177;1.9,60.0&;#177;1.5,60.0&;#177;1.3)μg/L,(F=3.645,P〈0.05)],Ⅰ期患者显著低于Ⅱ期和Ⅲ期,(P〈0.05,0.01)。③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组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与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及压痛评分成正相关(r=0.201,0.352,0.317,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显著增高,与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如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和关节压痛等密切相关,并随患者病情的缓解而下降。因此,将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评估指标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观察甲氨蝶呤及叶酸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2—03/20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6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安慰剂对照组31例,叶酸治疗组32例。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40人为健康对照组。②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治疗,10~20mg/次,1次/周。叶酸治疗组另外服用小剂量叶酸片,2.5mg/d,治疗3个月。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另外服用安慰剂(淀粉制作),服用剂量及治疗时间同叶酸治疗组。③应用高效液相微柱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④采用疾病活动度积分作为治疗前后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判定标准。结果:安慰剂对照组有2例失访,叶酸治疗组有2例出现无法耐受的胃肠道副反应停用甲氨蝶呤,1例失去随访,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8例,健康者40人。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09&;#177;12.15),(13.24&;#177;5.72)μmol/L,P〈0.05]。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22.04&;#177;11.90),(17.45&;#177;15.9)μmol/L,P〈0.05];叶酸治疗组治疗前后相近[(18.44&;#177;12.51),(16.21&;#177;8.34)μmol/L,P〉0.05]。②疾病活动度积分: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4.18&;#177;0.63,5.76&;#177;0.92,P〈0.01);叶酸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4.04&;#177;0.6l,5.67&;#177;0.89,P〈0.01);两组治疗后下降幅度相近。说明叶酸对甲氨蝶呤疗效无影响。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甲氨蝶呤的治疗会引起同型半胱氨酸的进一步增高。②小剂量(2.5mg/d)的叶酸补充能有效地降低甲氨蝶呤引起的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且不影响甲氨蝶呤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变为关节滑膜炎,其增生及破坏少有自愈者。老年人(60岁以上)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又称为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一般认为持续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预后较差。而血沉是判定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一个指标。目的:通过一般情况和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比较,分析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风湿病科。对象:纳入于2002/2004在鞍山市汤岗子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且发病均年龄≥60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无完整病史或相关辅助检查者。符合标准者106例,男48例,女58例,年龄60~80岁,平均(68±9)岁。方法:对106例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状况、首发关节、受累关节及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类风湿因子及C-反应蛋白均为半定量测量,定义为1,2,3,4,5级。主要观察指标: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般状况、首发关节、实验室指标及性别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入选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迟发性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比例接近(1∶1.2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女性(67.71±11.92),(68.06±8.68)岁;t=0.034,P<0.05。②首发关节受累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受累关节数分别为3.10,1.66个。女性患者以单关节较为多见,共22例,占全部病例的37.93%,男性7例,仅占14.58%,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7.20,P<0.01);男性患者腕、肩、踝关节受累较女性多见(29,10;14,5;17,9例;χ2=21.05,7.53,5.62,P<0.01~0.05)。③随着病程的进展,女性患者最终平均受累关节较男性多(4.67,3.88个),男女腕、膝、踝关节受累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3,51;24,41;21,41例;χ2=5.88,4.74,7.85,P<0.05~0.01);男性平均病程要长于女性(4.38±5.63)年,(4.17±3.11)年。④在疾病初起,对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进行比较,女性患者较男性为高(69.29±38.63,44.43±29.02;2.7±1.9,1.5±2.1,t=2.65,2.1,P<0.05);C反应蛋白女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86±1.18,0.85±1.47,t=0.31,P>0.05)。结论:女性患者预后差于男性患者,且病情进展较男性患者为快。要改变疾病的结局,强调的是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汽疗薰蒸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 方法:共选入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2002-01/2005-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患者进行中药汽疗(方药组成:制川乌15kg,制草乌15kg.乌梢蛇1条,全蝎5g。蜈蚣2条,威灵仙20g,海风藤20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羌活15g,独活15g.防已15g.地龙15g,鸡血藤25g),1次/d,30min/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1次/d,同时口服西乐葆片.200mg/次,2次/d。治疗1个疗程(10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晨僵和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对主要指标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IgA,IsG)等进行评估和监测。 结果:参选的150人全部完成数据采集,无脱落者。①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4%,66%,P〈0.01)。②治疗后症状体征各运动功能评分:治疗组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活动度、肿胀度、晨僵时间均低于对照组[(0.92&;#177;0.56),(1.19&;#177;0.60)分;(3.13&;#177;1.89),(4.21&;#177;2.42)分;(0.54&;#177;0.43),(0.98&;#177;1.44)分;(4.46&;#177;2.80),(8.05&;#177;3.28)分;(18.52&;#177;10.23),(24.78&;#177;11.21)min,P〈0.01]。③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组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IgA、IgG均低于对照组[(25.15&;#177;14.28),(46.23&;#177;14.59)mm/h;(29.43&;#177;15.98).(46.44&;#177;19.67)滴度;(14.57&;#177;8.90).(19.43&;#177;10.12)mg/L;(2.16&;#177;1.40),(2.98&;#177;1.95)g/L;(14.82&;#177;4.37).(18.94&;#177;5.51)g/L,P〈0.011。 结论:中药汽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且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众多,^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利用微量元素锝的价态变化中电子得失而刺激镇痛消炎作用的产生,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新药。目的:观察^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中医科。对象:2000—03/2001—12新桥医院被确诊的住院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5例,纳入者66例,晨僵至少1h、3个或3个以上关节受累、对称性关节炎、有类风湿结节、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X射线表现,具备以上4项或以上,并至少持续6周。男23例,女43例.年龄18~62岁,平均42.23岁。病程2月~12年,最短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静脉滴注、^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加口服安慰剂,对照组用静脉滴注,安慰剂加口服奈普生,12d为一疗程。观察两者的晨僵改善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总有效率,以此进行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对风湿病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变化的影响,药物的副反应,并与奈普生的效果相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6例进入结果分析。①试验组在缩短晨僵时间(70.39&;#177;40.32)min、减少关节压痛数(3.27&;#177;2.21)个及肿胀数(3.20&;#177;2.38)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5.82&;#177;24.65)min.(3.12&;#177;2.08)个,(2.02&;#177;1.25)个],(P&;lt;0.01—0.05)。②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沉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基本相似、试验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基本相似,试验组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基本相似。③试验组的有效率85%(28/33)明显高于对照组64%(21/33)(χ^2=4.89,P&;lt;0.05)。结论:^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可改善患者的关节肿胀和压痛症状以及晨僵时间,其治疗作用优于奈普生对照组,而对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的影响同奈普生相似。  相似文献   

7.
长春地区中老年人血脂水平与内脏脂肪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长春地区中老年人内脏脂肪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方法:于2005—08-11/19在长春地区红光村和饮马河村选择40-70岁朝鲜族和汉族常住人口378名进行内脏脂肪和血脂检测。男性和女性均分成3个年龄段,即40-49岁、50-59岁、60-70岁。调查以健康体检形式进行,内脏脂肪测定采用日本TANITA株式会社生产的BC-600型体成分计测定,空腹8h采血,在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院生化科检测血脂。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三酰甘油〉1.70mmol/L、总胆固醇〉5.7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检测内脏脂肪和血脂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男性和女性内脏脂肪水平无民族差异,男性内脏脂肪明显高于女性(以汉族50-59岁为例,分别为10.73&;#177;2.95,5.63&;#177;2.40);男性血脂水平无民族差异,朝鲜族女性50-59岁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汉族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37&;#177;1.00),(4.59&;#177;0.77)mmol/L;(2.07&;#177;1.11),(1.46&;#177;1.03)mmol/L;(3.74&;#177;0.89),(3.02&;#177;0.73)mmol/L,P〈0.05],朝鲜族女性60-70岁三酰甘油水平高于汉族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54&;#177;1.96),(1.38&;#177;0.82)mmol/L,P〈0.05]。(2)血脂异常组内脏脂肪水平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朝鲜族40-59岁男性分别为11.26&;#177;2.16,9.14&;#177;3.49,P〈0.05;女性分别为6.91&;#177;2.09,5.26+2.11,P〈0.01),血脂异常组内脏脂肪无民族差异,血脂异常组内脏脂肪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11.70&;#177;2.96,6.91&;#177;2.09,P〈0.05)、朝鲜族男性60-70岁高于40-59岁(分别为13.60&;#177;3.20,11.26&;#177;2.16,P〈0.05)。(3)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内脏脂肪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r=0.170,P〈0.001),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r=-0.219,P〈0.001)。④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内脏脂肪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而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关系。 结论:内脏脂肪水平升高多伴随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女性内脏脂肪水平〉7。朝鲜族60岁以下男性≥12可以预测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9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29例其他风湿患者、4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GPI浓度,同时检测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血沉等血液指标。结果RA患者中GPI浓度为2.41&#177;2.27,其他风湿患者为0.18&#177;0.13,健康对照组为0.11&#177;0.05。GPI浓度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显著高于其他风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部分RA患者血清GPI浓度显著增高,GPI可以作为临床诊断RA的指标之一,同时可作为病情活动状况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血管波动指数值差异与血脂问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01/2004-0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住院患者110例(33~50岁26例,男15例,女11例;51-87岁84例,男45例,女3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0人(33-50岁20人,男10人,女10人;51~87岁40人,男20人,女20人)。所有被试者抽血测血脂,并做经颅多普勒检查得出血管波动指数,两组均按年龄段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血脂和血管波动指数。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70例被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0-50岁年龄组血脂结果:两组女性间比较无差异(P〉0.05),男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健康对照组[(1.78&;#177;1.44).(1.03&;#177;0.38)mmol/L;(2.53&;#177;0.96),(2.20&;#177;0.70)mmol/L,P〈0.05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健康对照组[(1.20&;#177;0.33),(1.40&;#177;0.31)mmol/L,P〈0.05]。②30-50岁年龄组血管波动指数:男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89&;#177;0.23,0.65&;#177;0.15,P〈0.01),女性间比较无差异。③51~87岁年龄组血脂结果:男性和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三酰甘油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l&;#177;0.90),(1.26&;#177;0.84)mmol/L:(1.57&;#177;0.72),(1.25&;#177;0.72)mmol/L,P〈0.05],其他各项两组间均无差异。④51~87岁年龄组血管波动指数无论男、女均无差异。结论:年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其血管波动指数值、血脂在男女间有明显差别;而50岁以上,男女有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其血管波动指数值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但血中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这提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外伤后出院回归社会患者远期迟发性抑郁发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2-05/2003-05在中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神经外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患者106例为调查对象。脑外伤发病后1年接受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包括:躯体化;体重变化;认知障碍;昼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7个方面24项内容,采用5级评分,即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和4极重度。抑郁测试总得分〉8分为抑郁状态,〉20分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评估抑郁状态。以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分组依据,分为无抑郁组(n=115)和迟发性抑郁组(n=31)。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个人利用度3个维度10个项目)评定患者自我感觉获得的和实际获得的支持情况及个人利用别人支持和帮助的程度。采用统一指导用语,于发病后1年进行检测。问卷应由测试对象自行填写。当场收回。组间显著性检测采用t检验。结果:①脑外伤患者146例出院1年后,迟发性抑郁患病率为21.2%(31例),无抑郁患者115例(78.7%)。迟发性抑郁组患者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无抑郁组[(37.41&;#177;10.53),(42.73&;#177;12.18),t=2.634,P〈0.05]。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无抑郁组[(46.96&;#177;13,51),(40.22&;#177;14.08)岁,t=3.327,P〈0.01],但两组患者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数据分布接近。②脑外伤后迟发性抑郁组患者主观支持各条目得分(您与朋友,您与邻居,您与同事,您与家庭成员)及主观支持总分均明显低于无抑郁组(t=2.262-3.21,P均〈0.01~0.05)。③脑外伤后迟发性抑郁组患者客观支持条目得分(遇到困难时获得的经济来源,精神安慰来源及客观支持总分均明显高于无抑郁组(t=2.237~3.428,P〈0.05~0.01),但两组间“近1年对外联系”条目得分无明显区别(P〉0.05)。④脑外伤后迟发性抑郁组患者个人利用度条目(您遇到烦恼时的倾吐方式,求助方式)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无抑郁组(t=2.237~3.428,均〈0.05~0.01),但两组间“参加各类团体组织活动”条目无明显区别。结论:本调查结果说明脑外伤回归社会患者的社会支持与迟发性抑郁患病呈负相关,拥有较多社会支持的脑外伤出院回归社会患者社会功能较好。因此寻求增加社会支持的可降低其患病率。  相似文献   

11.
崔秀兰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160-416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家庭护理支持对其心理健康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对93例RA患者采用心理支持与信息支持、生活与饮食指导、功能锻炼、自理能力训练等护理支持方法,护理支持前后评估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及ADL评定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结果:1年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t=2.18,P&;lt;0.05)及心理健康状态显著提高[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护理支持前的值分别为(1.77&;#177;0.49),(2.01&;#177;0.54),(2.05&;#177;0.58),(1.92&;#177;0.49),(1.71&;#177;0.44),(1.70&;#177;0.50),(1.68&;#177;0.43)分,护理支持后的值分别为(1.59&;#177;0.52),(1.60&;#177;0.52),(1.80&;#177;0.59)。(1.74&;#177;0.52),(1.60&;#177;0.46),(1.61&;#177;0.45),(1.56&;#177;0.48)分,t=2.075~2.252,P&;lt;0.05]。结论:家庭护理支持可有效提升RA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血清细胞因子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方法:于2004-06/2005—10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骨科入院及门诊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42例,为治疗组。另选28例健康绝经同龄女性为对照组。受试者均知情同意。治疗组口服补肾中药骨康制剂(由补骨脂、肉苁蓉、淫羊藿、黄芪、熟地黄、白芍等组方),每日清晨餐后30min口服1次,1袋/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不予服药。治疗组于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结果:随访6个月,治疗组失访1例,因用药60d后出现胃肠道不适感等不良反应退出实验1例。对照组失访2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26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治疗前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824&;#177;0.081),(0.943&;#177;0.125)g/cm^2;(0.735&;#177;0.089),(0.790&;#177;0.088)g/cm^2;(0.573&;#177;0.097),(0.634&;#177;0.087)g/cm^2;(353.600&;#177;20.800),(200.800&;#177;23.900)ng/L;(1382.500&;#177;427.900).(734.700&;#177;254.600)ns/L,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875&;#177;0.114),(0.824&;#177;0.081)g/cm^2;(0.786&;#177;0.094),(0.735&;#177;0.089)g/cm^2,P〈0.05;(307.000&;#177;17.600),(353.600&;#177;20.800)ng/L;(953.200&;#177;213.800),(1382.500&;#177;427.900)ng/L.P〈0.01]。 结论:补肾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提高骨密度,降低血清骨保护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12/2004—12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收治住院的5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炎、平喘、对症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80mg/d,疗程4周。两组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动脉血气分析。 结果:5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肺功能指标:阿司匹林组治疗后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1.92&;#177;0.51),(1.68&;#177;0.49)L;(1.15&;#177;0.21),(0.86&;#177;0.24)L;(0.93&;#177;0.27),(0.65&;#177;0.33)L/s;P〈0.01];治疗后阿司匹林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15&;#177;0.21),(0.96&;#177;0.28)L,P〈0.051。②血液流变学指标: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0.05)。③血气分析指标:阿司匹林组治疗后血氧分压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10.10&;#177;2.32),(5.97&;#177;1.76),(9.20&;#177;1.31)kPa,P〈0.01,0.05];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7.23&;#177;2.90),(11.73&;#177;2.33),(8.50&;#177;2.12)kPa,P〈0.01,0.05]。 结论:肺心病患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4周就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肺内气体交换,从而改善肺功能,改善肺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血小板的活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7/2005—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其中活动期18例,缓解期1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另外选择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空腹采血2mL至20g/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试管,立即行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30min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应用魏氏法测定血沉。 结果:送检血样均合格,43例观察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外周血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很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但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②正常对照组C-反应蛋白表达量很低,血沉不快,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血沉加快(P〈0.01),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③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CD62P的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血沉呈正相关(r=0.5224,0.7048,P〈0.01);外周血血小板CD63表达量与血沉呈正相关(r=0.4476,P〈0.05),而CD63表达量与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P〉0.05)。 结论:血小板活化功能对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呼吸频率对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外周血中,与急性肺损伤严重程度有关的炎症损伤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实验室进行。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低呼吸频率组,呼吸频率8次/min,潮气量50mL/kg;高呼吸频率组,呼吸频率40次/min,潮气量30mL/kg。两组均以容量控制通气,吸氧浓度(FiO2)=0.5,吸气时间(I)=25%,吸气暂停时间(P)=10%,稳定30min后,在0,30,60,90,120min抽动脉血2mL,放免法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实验结束后放血处死动物,右肺用于肺湿重/干重比率测定。 结果:16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随着通气时间延长,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在通气后30,60,90,120min,高通气频率组明显高于低通气频率组[(2.78&;#177;0.54),(4.23&;#177;0.17),(5.57&;#177;0.28),(5.94&;#177;0.05)μg/L;(1.32&;#177;0.09),(1.40&;#177;0.08),(1.53&;#177;0.04),(2.36&;#177;0.26)μg/L,P〈0.05]。②白细胞介素8水平:随着通气时间延长,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在通气后30,60,90,120min,高通气频率组明显高于低通气频率组[(2.43&;#177;0.17),(3.65&;#177;0.14),(4.01&;#177;0.08),.(4.49&;#177;0.11)μg/L;(1.65&;#177;0.06),(1.98&;#177;0.11),(2.27&;#177;0.09),(2.44&;#177;0.04)μg/L,P〈0.05]。③高、低呼吸频率组肺组织湿重/干重比率分别为8.24&;#177;0.42,7.73&;#177;0.13。 结论:呼吸频率可明显影响肺损伤兔的损伤严重程度,而且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增加可能是单纯容量性肺损伤加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戒毒康复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状况,并分析工龄、职称、工作量及性别产生的差异。方法:于2004年10月运用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的职业倦怠调查表对重庆市某戒毒劳教大队105名戒毒康复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评定。考察不同工龄、职称、负责学员数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及男女戒毒康复工作者的倦怠状况比较。Maslaeh职业倦怠调查表共分3个维度:有情绪衰竭(包括9个题目)、去个性化(包括5个题目)、成就感(包括8个题目)。回答:从“从来没有”到“每天都有”,分别记分1~7分。评估标准:轻度倦怠时,情感衰竭总分〈16,去个性化总分〈6,成就感总分〉39;重度倦怠时,总分依次为〉27,〉13,〈31分。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工龄、不同职称及负责工作量的不同做相关分析。结果:测120人,收回问卷111份,回答规范问卷105份,回收率为92.5%。①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情感衰竭维度为29.53&;#177;10.8l,去个性化维度为10.01&;#177;5.62,成就感维度得分为35.73&;#177;10.22。②工龄差异分析:工龄在各维度上差异都不显著,其中情感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3个维度在1~5年,6~10年,11-20年及20年以上得分分别为28.00&;#177;2.06,30.42&;#177;2.22,30.03&;#177;1.76.29.24&;#177;2.36;10.50&;#177;1.26.10.42&;#177;1.07,8.41&;#177;0.64,12.06&;#177;1.79;39.59&;#177;1.47,33.85&;#177;2.05,34.95&;#177;1.78,33.47&;#177;2.73(P〉0.05)。③职称差异分析:职称在各维度上差异都不显著,其中情感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3个维度在科员、副主任及主任职称上分别为25.56&;#177;1.51,30.83&;#177;1.84,30.88&;#177;1.70:9.64&;#177;0.96,9.25&;#177;0.85,10.83&;#177;0.97;37.48&;#177;1.50,34.00&;#177;1.88,35.41&;#177;1.66(P〉0.05)。④负责学员数差异分析:负责学员在50~100之间的工作人员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负责25人以下的工作人员(38.90&;#177;3.94,25.59&;#177;1.17;15.00&;#177;2.26,8.50&;#177;075,P〈0.01)。⑤性别差异分析:男性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女性(30.55&;#177;10.65,23.80&;#177;6.46;10.32&;#177;5.764,8.00&;#177;3.16,P〈0.05),而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性的倦怠程度高于男性(30.40&;#177;10.03,36.29&;#177;10.02,P〈0.05)。结论:戒毒康复工作者的情感衰竭程度达到倦怠的严重水平,而去个性化和成就感处于中等倦怠的水平。工龄及职称在3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负责学员多的工作人员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倦怠程度较重。男性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高于女性,而在成就感维度上则相反,女性的倦怠程度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行编制的康复训练操训练,观察其术后患侧上臂水肿的发生率及肩关节的活动度。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3-09/2004-07收治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Ⅰ~Ⅲ期,均经病理证实),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训练组(140例)。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操训练,只自行锻练。康复训练组,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制的康复训练操,辅以音乐进行康复训练。该康复训练操共分五部分,分别表示术后1周内、2周内、3周内、4周内及术后1个月以上5个时段,每部分分4节。测量患侧上肢水肿[标准:术后首次换药(排除包扎过紧造成水肿)后出现患侧上肢胀痛;患侧上肢较另一侧上肢肿大;压之有凹陷]发生率,观察术前、术后1,2,3个月肩关节的活动度,上肢的前、后、侧方上举角度,内外方旋转角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比较:术后3个月康复组的前方上举、后方上举、侧方上举、外旋、内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6.0&;#177;1.0)&;#176;,(49.0&;#177;2.0)&;#176;,(85.0&;#177;1.0)&;#176;,(61.0&;#177;1.0)&;#176;,(83.0&;#177;1.0)&;#176;;(48.1&;#177;2.0)&;#176;;(46.2&;#177;1.0)&;#176;,(59.5&;#177;4.0)&;#176;,(58.3&;#177;1.0)&;#176;,(49.1&;#177;1.0)&;#176;,t=6.32-1.56,P〈0.05]。②两组患者患侧上臂水肿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康复训练组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7%,32%),u=4.42,P〈0.05;(2%,15%),u=3.94,P〈0.05]。结论:康复训练操能有规律地活动上肢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使患侧上肢水肿减轻,肩关节的活动度及功能障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肢严重创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对病情发展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2000-01/2003-1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下肢严重创伤患者36例,按下肢创伤严重度评分为(6.24&;#177;1.45)分,下肢创伤严重度评分〈7分29例,≥7分7例。根据感染发生与否把患者分为感染组15例和非感染组21例。正常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在伤后6h及入院后1,3,5,7,10,14,21d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 结果:纳入患者36例和正常对照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清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伤后早期并发感染前,感染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非感染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并发感染后,感染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在伤后6h,1,3,5,7,10,14,21d,肿瘤坏死因子α在伤后3,5,7,10,14d明显升高[感染组白细胞介素6在伤后6h,1,3,5,7,10,14,21d分别为(194.93&;#177;23.55),(372.24&;#177;130.04),(520.65&;#177;136.21),(437.85&;#177;115.11).(380.21&;#177;81.22)。(338.62&;#177;8.37),(230.41&;#177;51.39),(126.71&;#177;20.59)μg/L,非感染组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56.57&;#177;7.64),(227.15&;#177;7.21),(349.78&;#177;85.13),(201.85&;#177;73.60),(188.20&;#177;96.13),(132.07&;#177;7.42),(74.24&;#177;11.13),(22.12&;#177;6.21)μg/L,P〈0.05;感染组肿瘤坏死因子α在伤后3,5,7,10,14d分别为(1.58&;#177;0.11),(1.47&;#177;0.07),(1.39&;#177;0.23),(1.38&;#177;0.06),(1.15&;#177;0.22)μg/L,非感染组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为(0.93&;#177;0.07),(0.91&;#177;0.05),(0.82&;#177;0.21),(0.81&;#177;0.28),(0.76&;#177;0.13)μg/,L,P〈0.05]。 结论:动态检测下肢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变化可有助于病情的评估,而动态检测下肢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变化更有助于预测伤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山莨菪碱是从茄科唐古特莨菪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是一种良好的细胞保护剂。而线粒体功能变化是反映细胞损伤的最敏感指标之一。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探讨山莨菪碱的脑保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材料:实验于2002—09/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择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流组、山莨菪碱组,每组10只。方法:采用“结扎双侧椎动脉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体循环低血压”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缺血20min,再灌流2h。山莨菪碱组于再灌流前lmin由股静脉给予山莨菪碱,剂量为10mg/kg,并以5mg/h速度维持治疗2h。缺血再灌流组再灌流期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假手术组只接受手术,但不结扎和夹闭血管。①采用氧化电极法测定脑线粒体呼吸功能,包括呼吸控制率,磷氧比,氧化磷酸化效率。②采用氧电极法测定脑线粒体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⑧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脑线粒体钙含量。④采用改良八木国夫法测定脑线粒体丙二醛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家兔大脑皮质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链氧化酶活性变化。②各组家兔大脑皮质线粒体内钙和丙二醛含量。结果:30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家兔大脑皮质线粒体呼吸控制率、磷氧比、氧化磷酸化效率:缺血再灌流组和山莨菪碱组低于假手术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链:呼吸控制率:2.34&;#177;0.18,3.58&;#177;0.29,4.07&;#177;0.38。P〈0.05~0.0l;磷氧比:1.77&;#177;0.10,2.23&;#177;0.14,2.41&;#177;0.17,P〈0.05-0.01;氧化磷酸化效率:(5.27&;#177;0.78),(8.03&;#177;1.30),(9.63&;#177;1.50)μkat/g,P〈0.05-0.01;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链:呼吸控制率:1.47&;#177;0.23,2.53&;#177;0.28,2.84&;#177;0.36,P〈0.05~0.01;磷氧比:0.88&;#177;0.09,1.58&;#177;0.11,1.73&;#177;0.17,P〈0.05-0.01;氧化磷酸化效率:(6.05&;#177;1.13),(7.47&;#177;1.40),(8.62&;#177;1.60)μkat/g,P〈0.05~0.011,山莨菪碱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各组家免大脑皮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缺血再灌流组和山莨菪碱组低于假手术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2.62&;#177;0.35),(4.55&;#177;0.48),(5.07&;#177;0.60)μkat/g;琥珀酸氧化酶:(1.48&;#177;0.17),(1.83&;#177;0.22),(2.10&;#177;0.28)μkat/g;细胞色素C氧化酶:(5.03&;#177;1.12),(7.62&;#177;1.23),(9.00&;#177;1.53)μkat/g,(P〈0.05~0.01)],山莨菪碱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各组大鼠脑线粒体钙和丙二醛含量:缺血再灌流组和山莨菪碱组高于假手术组[钙:(2.36&;#177;0.23),(1.39&;#177;0.17),(1.22&;#177;0.12)mg/g;丙二醛:[(36.38&;#177;10.42),(22.69&;#177;9.56),(19.74&;#177;7.26)μmol/g,(P〈0.05-0.01)]。山莨菪碱组低于缺血再灌流组(P〈0.01)。结论:山茛菪碱可通过钙拮抗、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线粒体膜,减轻线粒体结构损伤,并促进缺血再灌流后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链酶活性的恢复,从线粒体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对兔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4/2004—06在郧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喂养2ld后对照组及高脂组肌注白蛋白(2μg/k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肌注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2μg/kg),继续以前方式饲养3周(喂养42d)处死动物,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用计量组织学的方法(CD34的阳性面积)测定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 结果:实验兔3组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喂养21d及42d时,高脂组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高于对照组[21d:(1.57&;#177;0.3),(1.48&;#177;0.2).(0.38&;#177;0.1)mg/L.P〈0.05:42d:(1.49&;#177;0.21.(2.81&;#177;0.9),(0.37&;#177;0.1)mg/L,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42d高于21d(P〈0.01)。②喂养42d时新生血管的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61.15&;#177;7.55),(12.35&;#177;2.02),0个/mm^2,P〈0.051。③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CD34的阳性细胞数之间关系:呈正相关(r=0.944)。④斑块面积.斑块周径及斑块的最大厚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24.12&;#177;3.58).(1.81&;#177;0.61)%,0;斑块周径:(25.71&;#177;1.97).(6.05&;#177;1.62)%,0;斑块的最大厚度:(0.16&;#177;0.007).(0.06&;#177;0.002),0mm.P〈0.05]。⑤电镜观察新生血管: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 结论: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促进斑块内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其促进C反应蛋白合成可能是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