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经颈外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45具(男28例、女17例)成年防腐尸体,测量颈静脉切迹至喉结最高点及穿刺点至左右头臂静脉中线交点上腔静脉间的距离,然后作相关回归分析。结果:颈静脉切迹至喉结最高点的平均长度男80.02mm、女84.4mm;经穿刺点至上腔静脉的平均长度男右108.91mm、男左123.32mm;女右103.81mm、女左117.34mm。结论:测出颈静脉切迹至喉结最高点的长度代入回归方程计算穿刺点至上腔静脉的近似长度。  相似文献   

2.
在53具成人尸体上,对肾上腺静脉的腺内段和腺外段,以及与肾上腺静脉造影有关的静脉作了解剖学的形态观测。主要结果如下:左、右肾上腺静脉腺外段均为一支,左侧的恒定地汇入左肾静脉,右侧的以汇入下腔静脉为主(83.02±5.15%),少数汇入右付肝静脉。肾上腺静脉腺外段(自腺门至汇入处)的平均长度,左侧23.05±5.96(43.25~11.00)毫米,右侧8.73±5.13(18.5~5.50)毫米;平均外径,左侧4.99±0.82(7.10~3.25)毫米,右侧2.93±0.87(4.85~2.00)毫米。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形成交角平均为117.35±11.95°(150~100°);右肾上腺静脉与下腔静脉形成交角平均为47.5±14.53°(75~30°)。测量了自股静脉(腹股沟韧带下缘)经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至左、右肾上腺门处各段的长度,为肾上腺静脉插管造影提供参考数据。 肾上腺静脉腺内段的形态,可分为单支型、双支型及三支型。其中以单支型最多见(左侧86±4.91%,右侧50±7.07%),三支型仅见于右侧。 本文从解剖学的角度讨论了左右肾上腺静脉插管造影的难易问题。  相似文献   

3.
35例成人尸体左肾上腺静脉均为一支,其中97.1%汇入左肾静静,外径为4.45±0.95mm;右肾上腺静脉一支者有34例,其中77.7%汇入下腔静脉,外径为3.45±0.85mm。经右股静脉至左、右肾上腺静脉的长度分别为284.60±16.58mm和310.82±30.57mm。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的夹角为121°29′±18°50′,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夹角为78°37′±15°5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腹切开膈中心腱阻断下腔静脉的心包内段行全肝血流阻断术的可行性。方法 在 2 5件成人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局部膈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膈中心腱前叶的形态和腱纤维的排列分层及血管分布情况。并在 1具童尸上进行模拟手术。全身动脉造影标本 1具 ,并拍片。结果 左膈下动脉前支的右支起始处的外径为 ( 0 .92± 0 .38)mm ,伴行静脉汇入左膈下静脉 ;右膈下动脉的前支的下腔静脉后支外径为 ( 0 .84± 0 .35 )mm ,其伴行静脉汇入右膈下静脉的后属支 ;右膈下动脉的前支的左支外径为 ( 0 .98± 0 .41 )mm ,伴行静脉汇入右膈下静脉的前属支。结论 经腹切开膈中心腱阻断下腔静脉的心包内段行全肝血流阻断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给临床经左颈静脉插管行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在48例成人尸体上解剖并观测了双侧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上段的长度、外径以及各有关静脉间的角度。结果说明在经左颈内静脉行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时只要掌握了插管静脉的角度和深度仍具备和右侧穿刺途径一样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中静脉(MHV)的解剖学结构,为活体肝移植(LDLT)和病肝切除疗法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156例成人尸体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肝实质沿肝中静脉的肝膈面切开,将肝中静脉显现出来,测量和观测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的结构。结果:在本组尸体中,属于1支型肝中静脉的尸体占75.6%,属于2支型肝中静脉的尸体占19.2%,属于3支型肝中静脉的尸体占5.2%。在这些尸体中,有114例尸体为肝左、右静脉共干,占73%;有36例尸体为三支分别汇入肝中静脉,占23%;有2例尸体为肝左中右静脉共用1个开口,占3%。在本组尸体中,下腔静脉由肝中静脉注入的管径为(11.8±2.3)mm,与廉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与膈面之间的距离为(11.15±4.12)mm,总长度为(57.9±15.13)mm,肝中静脉属支汇合处的直径为(9.62±2.0)mm,肝中静脉属支的角度为(47.1±17.38)°,肝中静脉属支管径为(4.69±1.14)mm。结论:清晰地认识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结构,对肝切除及肝移植操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与肝内门静脉的解剖关系,为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途径建立肝内门腔分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析25例正常和25例肝硬化患者上腹部增强图像,并利用MPR重建并分别测量肝后段下腔静脉的长度,计算周围肝实质包绕RHSIVC的范围,以及与距门脉分叉1cm左右的肝内门脉左支(LPV)、右支(RPV)及门脉分叉部(BPV)同层面的RHSIVC中心至上述部位的距离,并测量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顺行性(股静脉途径)、逆行性(颈静脉途径)至LPV、RPV、BPV的穿刺深度和角度(穿刺途径与矢状面、下腔静脉纵轴之间的夹角)以及测量拟定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和角度。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观测20例正常成人离体RHSIVC与肝内门静脉的空间定位关系。结果:①SCTA组和标本组70例肝后段下腔静脉平均高度为(62.89±13.27)mm(40.2~100.7mm),50%~100%RHSIVC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其中37.14%(26/70)在RHSIVC的上1/4与下3/4交接处完全被肝实质包绕。②肝硬化组: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为(46.02±12.26)mm、(30.06±8.35)mm、(25.18±7.30)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28°±12.39°、正56.52°±14.31°、正28.84°±15.44°,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53.92°±9.21°、57.80°±10.97°、69.32°±15.61°;而逆行性穿刺深度为(49.31±7.72)mm、(49.38±8.08)mm、(56.80±8.31)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08°±12.16°、正56.64°±14.28°、正28.36°±15.16°,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5.64°±10.67°、29.88°±6.41°、24.4°±5.51°。顺行性穿刺RPV、LPV、BPV的深度及角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逆行性穿刺RPV、LPV的深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为(41.98±10.20)mm、(29.30±7.66)mm、(25.05±6.74)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32°±13.33°、正48.16°±14.42°、正26.08°±18.91°,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53.88±9.88)mm、(58.12±11.19)mm、(69.8±12.94)mm;而逆行性穿刺深度为(48.23±7.69)mm、(50.41±9.01)mm、(56.55±10.83)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32°±13.31、正48.00°±14.47°、正26.20°±18.63°,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4.76°±14.67°、30.36°±8.37°、25.00°±8.17°。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顺行性及逆行性穿刺RPV、BPV的深度及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正常组的拟定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为(32.99±5.14)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50.16°±13.57°,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5.04°±9.18°。肝硬化组的拟定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为(33.75±5.98)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56.04°±15.14°,与纵轴的夹角为44.32°±7.08°。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模拟最佳穿刺途径的深度及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约63mm,且在RHSIVC上1/4与下3/4的交接处50%~100%的下腔静脉被肝实质所包绕,经RHSIVC建立肝内门腔分流安全是可行的。②最佳穿刺途径应选择逆行性(经颈静脉途径)穿刺肝内门脉右支,肝后段下腔静脉的穿刺点应在RHSIVC的上1/4和下3/4的交接处,穿刺深度一般为(33.75±5.98)mm、与矢状轴的角度一般为正56°±15°,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一般为44°±7°。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测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 MHV)的解剖结构,为病肝切除和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78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中静脉切开肝实质,显露肝中静脉;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结果 肝中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3型,1支型75.6%,2支型19.2%,3支型5.2%;肝左、中静脉共于者73%(57例),3支分别汇入者23%(18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1例(3%);肝中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管径(11.8±2.3)mm,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距膈面的距高(11.14±4.11)mm,总长度(57.8±15.12)mm;肝中静脉属支汇合处的直径(9.61±2)mm,肝中静脉属支的角度(47±17.37)°,肝中静脉属支直径(4.68±1.13)mm.结论 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清晰的解剖学认识对于肝移植及肝切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测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 MHV)的解剖结构,为病肝切除和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中静脉切开肝实质,显露肝中静脉;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结果肝中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3型,l支型75.6%,2支型19.2%,3支型5.2%;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57例),3支分别汇入者23%(18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1例(3%);肝中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管径(11.8±2.3)mm,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距膈面的距离(11.14±4.11)mm,总长度(57.8±15.12)mm;肝中静脉属支汇合处的直径(9.61±2)mm,肝中静脉属支的角度(47±17.37)°,肝中静脉属支直径(4.68±1.13)mm。结论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清晰的解剖学认识对于肝移植及肝切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静脉属支与肝门静脉分支之间的关系及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为临床建立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或经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离体的肝脏标本40例,通过开放性实验进行解剖,分别测量肝静脉属支(左、中、右静脉)与门静脉左、右支的长度、直径及其之间的距离,并观察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结果:肝左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38.22±15.41) mm和(6.34±1.45) mm;肝中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40.61±14.80) mm和(5.83±1.37) mm;肝右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50.12±10.46) mm和(7.65±1.52) mm;门静脉主干长度及直径分别为(74.51±6.07) mm和(8.16±3.22) mm,左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9.30±2.11) mm和(6.08±1.86) mm;右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12.24±2.67) mm和(7.53±2.04) mm;门静脉右干末段距离肝右静脉(17.30±8.53) mm,门静脉左干末段距离肝左、中静脉(20.61±9.10) mm及(18.94±8.72) mm;其中,肝左、中静脉合干汇入下腔静脉18例,肝左、中、右静脉单干汇入13例,肝中、右静脉合干汇入9例。结论:肝静脉右支的长度与直径均比左、中支长度与直径粗大,与肝门静脉右支间距离更近,肝内门一腔静脉分流术应首选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末段或分支间进行穿刺;经下腔静脉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时需先观察肝静脉属支汇入下腔静脉的组合类型再行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和管径,以指导外科临床各种插管操作。方法采用血管X线造影、剥离、血管铸型,分别对32具成人尸体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外径进行观测和相关统计分析,提供腹主动脉及其部分分支血管的位置、管径及长度的具体数据。结果肝总动脉外径4.72±0.12 mm,胃左动脉外径3.11±0.09 mm,胃右动脉外径1.89±0.05 mm,脾动脉长度66.0±15.0 mm、外径9.74±3.0 m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长度12.9±8.20 mm、外径2.81±0.96 mm,中结肠动脉长度36.8±21.3 mm、外径3.50±1.70 mm,右结肠动脉长度39.7±18.0 mm、外径2.48±0.60 mm等。结论为临床上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微创术、动脉栓塞疗法和动脉插管化疗提供具体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静脉穿刺心脏介入通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心脏介入通路提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35具成人尸体、4套成人躯干连续横断层和1套连续矢状断层标本,观测相关参数。结果: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的长度与外径值,与其它路径相比,右侧锁骨上皮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介入通路具有路径短、弯曲小的优点。穿刺点选在锁骨上缘上、内1/3交界处的上方,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稍外侧。结论:首选右侧锁骨上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心脏介入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测下肢的浅静脉,为临床应用提供局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下肢静脉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 大隐静脉长度:左侧(72.07±1.00)mm,右侧(71.08±1.13)mm.小隐静脉长度:左侧(39.23±0.48)mm,右侧(40.50±0.76)mm.大隐静脉,小隐静脉与隐神经和腓肠神经之间的关系.在膝部隐神经位于静脉的后方,左侧占(36.67±8.82)%,右侧占(43.33±9.04)%.小隐静脉行于腓肠神经内侧者占(63.33±8.82)%.跨过神经者占(30.00±8.37)96,紧贴神经表面占(10.00±5.48)%.另外,对大、小隐静脉的外径和属支情况也进行了测量和研究.结论 为在足背静脉网处作逆行穿刺、置管、穿刺选择血管、在静脉手术时预防神经损伤等提供了局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新生儿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新生儿尸体标本的颈外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外静脉上、中、下3段的外径分别为1.2~2.4(1.8±0.5 mm、1.8~2.9(2.2±0.5 mm、2.4~3.8)(3.0±0.6 mm,长度分别为4.5~8.5)(6.9±1.4 mm、14.7~28.0(20.9±5.2 mm、16.9~29.2)(22.5±7.6 mm).结论:新生儿颈外静脉走行恒定,穿刺点应选中段中点.  相似文献   

15.
为临床儿科静脉穿刺抽血提供解剖学依据,笔者在30例(60侧)甲醛固定的小儿尸体上解剖,观测了颈外静脉的深度、外径、长度及毗邻关系,并与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了对比。结果双侧颈外静脉上段的平均深度为(3.61±0.46)mm,左侧外径为(3.34±0.78)mm,右侧外径为(3.86±0.64)mm,左侧长度为(35.67±3.30)mm,右侧长度为(41.62±4.19)mm。说明小儿浅静脉穿刺抽血应当首选颈外静脉上段,次选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基本上不适用于穿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滑车上动脉超声检查与解剖对照在皮瓣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滑车上动脉(STA)的超声检查和解剖学特征,以指导前额部皮瓣设计。方法:对15例正常受试者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STA的外径、走行特征,对7具成人尸体进行STA的解剖学研究,记录其外径、走行方式及与软组织的层次关系。结果:15例正常受试者组的STA(30支)均能很好的显示,起点处的外径为(1.20±0.17)mm,距前额正中线的距离为(1.40±0.16)cm,发出后有26支向上内走行;7具尸体组STA(14支)有12支可正常显示,起点处的外径为(1.28±0.22)mm,距前额正中线的距离为(1.33±0.14)cm,发出后有10支向上内走行。2组间在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TA的位置相对较为恒定,但也存在变异,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其特征,可很好地指导前额部皮瓣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解剖一具男尸时,发现有双下腔静脉变异并伴有其他静脉变异,现报告如下。本例尸体为男性儿童,10岁,身高143.5cm,两下腔静脉在肝主动脉两侧上行,在第1腰椎水平汇合成一条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长96mm,上段外径18mm(压扁外径,下同),中段外径8mm,下段外径8mm;右下腔静脉长115mm,上段外径15mm,中段外径13mm,下段外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10%甲醛液固定的43具非门静脉高压症的尸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胃后动、静脉同时存在者15例,占28.67%.43例中有胃后动脉者为41.86%,其长度为:发自脾动脉者为37.33±7.45mm;发自脾动脉上极支者为25.5±4.32mm.没有者为58.14%.有胃后静脉者37.21%,没有者62.79%.胃后静脉汇入脾静脉者87.5%.其长度为39.87±8.45mm,外径2.24±0.98mm.汇入脾静脉上极支者12.5%,其长度为26.55mm.结合外科就如何寻找胃后动、静脉,胃后静脉在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的重要性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下肾蒂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腹腔镜活体取肾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也为人体体质学积累资料.方法 模拟腹腔镜活体取肾术,对30例成人防腐尸体左右肾蒂的长度、左右肾蒂内侧端、外侧端、中1/2处的外径及其结构、左右肾蒂的长轴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长轴的下夹角进行了观测.结果 左右肾蒂的长度平均分别为44.3、20.1 mm,左肾蒂内侧端、外侧端、中1/2处的外径平均分别为23.2、25.7、20.4 mm,右肾蒂内侧端、外侧端、中1/2处的外径平均分别为 16.7、22.9、15.6 mm,左右肾蒂长轴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长轴的下夹角平均分别为68.5°、80.7°.结论 明确肾蒂内的血管位置关系更有利于腹腔镜取肾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