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选取合并心动过缓的拟外科手术患者或预计植入后需观察时间较长,需行临时起搏的患者共53例,分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或心尖部,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心脏起搏;对照组行传统的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观察组无电极脱位、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3例电极脱位,1例血栓形成,2例继发肺部感染。结论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可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应用,不增加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植入式电极导线和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TCP的患者33例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4)。研究组采用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行TCP;对照组采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比较两种导线行TCP的阈值、脱位率及总费用。结果研究组10例使用主动电极导线,9例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未发生脱位,对照组使用电极导线为(BARD0071539,6F型),脱位4例,均经重新定位。两组TCP 24h后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CP术后住CCU病房的时间少于对照组[(0.6±0.4)d vs(3.2±1.3)d](P<0.05),总费用少于对照组[(4 587±398)元vs(7 636±567)元](P<0.05)。结论应用植入式电极导线比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更安全、实用、经济。  相似文献   

3.
阻抗是反映起搏器、导线和心肌组织之间连接情况的最有意义的起搏参数之一。起搏阻抗与电压阈值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变化。本研究观察了分形涂复导线 (fractally coatedleads ,FCL)和激素释放导线 (steriod elutingleads,SEL)在术后半年内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的动态变化 ,分析其变化原因以及临床意义。临床资料  33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 ,男性 16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龄 (6 2± 14 )岁。 19例配用分形涂复导线 ,14例配用激素释放导线。共 4 9条翼状心内膜导线 ,其中BiotronikPX系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主动固定起搏导线(3830,美国美敦力公司)在临床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4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固定导线组(n=20)和普通导线组(n=20),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心室导线均放置在右心室间隔部,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各项心室导线参数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均无导线脱位或穿孔发生.主动固定导线组术后并发肺栓塞2例,且X线曝光时间[(10.8±4.4) min对(7.3±2.8)min,P<0.01]明显延长.与普通导线组相比,主动固定导线组术中及术后1、3个月的心室起搏阈值[(0.52±0.23)V对(0.60±0.17)V,(0.51±0.07)V对(0.50±0.04)V,(0.52±0.13)V对(0.54±0.18)V]、阻抗[(785±152)Ω对(797± 153)Ω,(542±.100)Ω对(560±110)Ω,(510±113)Ω对(558±107) Ω];R波振幅[(11.24±4.9)mV对(10.52±4.3)mV,(11.16±2.34) mV对(11.31±1.86) mV,(11.31±2.26)mV对(11.72±1.68) m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830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用于选择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可行的,但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左心室电极导线的导入途经和技术要点及其在双心室起搏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9例病人,男性8例,均为药物治疗无效合并CLBBB的顽固性心力衰竭.CS造影7例采用逆行法,2例采用顺行法显示CS.选择可剥脱CS导引导管和左室电极导线(Medtronic,2187),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经CS将电极导线置于CS左心室属支,起搏左心室.结果无论是逆行还是顺行冠状动脉造影,均清晰显示CS及其属支静脉.6例病人经导引导管将2187导线成功导入靶静脉,3例病人直接导入2187导线.电极导线尖端1例插进心大静脉远端,2例位于左室侧缘静脉,2例放在左室后静脉, 4例导入左室后侧静脉.导线到位后测量的各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长期随访未见导线脱位和起搏功能的变化.结论 CS顺行和逆行造影均可清晰显示CS及其属支;直接或经导引导管皆可将2187电极导线导入靶静脉;应用2187型LV电极导线经CS左心室心外膜起搏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可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首例心脏起搏器于1958年植入人体,56年后的今天,其已成为临床普遍应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心脏起搏系统由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导线组成,显然,与起搏电极导线相关合并症的时时发生明显降低了该项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如起搏导线植入术中发生的气胸、血胸、心肌穿孔、恶性心律失常,植入术后发生的起搏系统感染、入路静脉的狭窄、血栓形成、导线断裂、三尖瓣反流以及感染起搏导线拔除时发生的合并症等。因此,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7.
对植入起搏器的小儿患者 ,处理好随小儿生长而防止导线电极脱落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 ,我们在植入中采取一种新方法 ,介绍如下患儿男性 ,6岁半。瘦小 ,体重 18kg,因头晕、乏力半年 ,做心电图发现三度房室阻滞 ,在外院按心肌炎治疗住院 2个月无效 ,于 1999年 9月 14日 ,无任何诱因 ,突然晕厥伴四肢抽搐 ,持续数秒 ,10月 2日又发作 1次 ,即来我院检查治疗心电图示三度房室阻滞 ,其它检查正常。诊断为三度房室阻滞伴阿 -斯综合征。由美敦力公司赞助“爱心工程”VVI起搏系统 1台。  患儿瘦小 ,取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 ,成功后 ,插入 8F可撕裂…  相似文献   

8.
我院从 1998年 7月以来 ,在无 X线透视情况下 ,采用气囊漂浮电极起搏导管经深静脉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 2 6例 ,均获成功。现将护理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 :1.病例 :2 6例中男19例 ,女 7例 ,年龄 5 4.3岁± 19.0 (18~ 87)岁。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 11例 ,房室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 4例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3例 ,病窦综合症 3例 ,肺源性心脏病伴冠心病 1例 ,扩张性心肌病 1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2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伴严重高钾血症 2例。全部病例均表现为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窦性停搏 ,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11例中 7例尚伴有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 ;…  相似文献   

9.
3例患者 ,男 2例、女 1例 ,均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同时置入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起搏或备用紧急起搏。术后均出现寒战、高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血培养均为克雷白杆菌生长。后证实为起搏电极导线污染所致。教训 :在加强规范化操作及无菌观念的同时 ,电极导线应采用环氧乙烷正规消毒 ,不宜采用熏蒸或浸泡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左上腔静脉永存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植入起搏导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左上腔静脉永存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的心室起搏导线植入方法作初步探讨,方法 为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VVI起搏系统,导线经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右心房、三尖瓣口而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4例)或至心大静脉远段(1例),靠近心外膜左缘。结果 5例患者的导线均成功放置分别随访3个月-7年,起搏功能良好。结论 对左上腔静脉存伴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植入心脏起搏系统,通过适当地操作,一般可将导线定侠于右心室心尖部;而经冠状静脉窦作左心室心外膜起搏亦是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11.
起搏导线与心导管缠入Chiari网的识别、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起搏电极导线与右心导管缠入Chiari网(Chiari network,CN)的病例,探讨其识别线索,提出预防及处理的原则,方法。通过1178例右心导管检查及1826例永久起搏器植入过程中,起搏电极导线或心导管在右心房内受CN缠阻的情况,对其识别及处理进行分析,并用超声心动图查找病因,病理切片检查CN组织,结果:右心导管缠入CN5例,占0.42%;起搏电极导线缠入CN6例,占0.32%,除1例法洛三联症的右心导管需开胸取出外,其余病例的右心导管及起搏电极导线可用手法拉出,均完整无损,无并发症,结论约在1.5%-3.0%人口中,右心房存在CN,是心导管与起搏电极导线的“陷阱”及时预防及识别可减少或减轻CN缠阻事件的发生,导管与起搏导线大多可用于法拉出。  相似文献   

12.
植入起搏导线时,正常的路径从头静脉-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然后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在上腔静脉壁上存在着奇静脉开口,当奇静脉的开口与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角度合适时,起搏导线容易进入奇静脉,而不是经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导线在奇静脉内的操作不当,会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应引起注意。我们在2000-2003年3年中遇到4例起搏导线进入奇静脉,现将其临床表现,发现经过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Select Secure系统的3830导线及配套的C304或C315的递送装置完成选择性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对122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都使用了Select Secure系统包括3830导线和配套的递送装置行选择性心室起搏,首选希氏束部位起搏(HBP),如HBP失败改为间隔部或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术中观察指标包括:操作时间、记录心房及心室电极的起搏参数(即刻R波高度、阻抗、阈值)、术中脱位率等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内容:术后第1个月进行随访并记录心房及心室起搏参数、H-V传导性、导管脱位、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果成功HBP 98例,右室间隔起搏20例,RVAP4例。HBP术后随访无一例电极因参数变化导致失用,1例于术后第8天导线脱位;1例出现心包积液;至今无一例死亡。术后1个月随访阈值和感知与术中无差异(P0.05),阻抗降低(P0.001)。24例右室间隔部和RVAP无并发症。结论 3830导线和配套的专用输送鞘在选择性心室起搏,特别用于HIS束起搏是目前操作较为简便且容易定位并固定安全、有效的器材。  相似文献   

14.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生在起搏器术后6周内的早期脱位,心房电极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X线片,对疑诊患者,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和/或电极导线阻抗降低,严重脱位尚可引起感知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亦不同,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实用性和成本效益。方法 将具有TCP适应证的48位患者分为研究组(n=18)和对照组(n=30)。 研究组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TCP;对照组进行传统方法TCP。 结果 研究组18例及对照组30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TCP。研究组中有6例采用了主动螺旋起搏电极导线,另外12例应用翼状被动起搏电极导线。 研究组因为可逆性原因所致心动过缓进行TCP的比例(10 /18)高于对照组(8 /30);而因永久起搏器植入前保护性TCP的比例(3/18)小于对照组(16/30)(P〈0.05)。 研究组患者全部而对照组仅有17%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TCP(P〈0.05)。 研究组TCP应用时间长于对照组[(7.9±6.5)d vs (3.9±2.3)d,P〈0.05]。 研究组因TCP而住CCU病房的时间短于对照组[(0.2±0.5)d vs (2.6±1.2)d,P〈0.05]。 对照组起搏电极导线脱位33次而研究组无脱位。 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心包压塞。 两组与TCP相关的总医疗花费相当(未计算起搏器费用)。 结论 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TCP,实用性强且不增加医疗经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用植入型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外置作为临时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15例房室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需行临时起搏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径路植入永久起搏系统的心室主动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部,连接外置脉冲发生器,行临时起搏.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结论 植入型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外置可作为临时起搏应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方法。结果62例均床旁成功完成带囊临时起搏电极右心室起搏,从穿刺到起搏的时间为10~20min,中位时间15min,除外1例出现起搏导线打结外,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局部血肿、气胸、栓塞、心脏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右心室临时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右心室起搏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71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手术,53例左心室导线植入侧壁或侧后壁,18例植入前壁或下壁(非侧后壁);48例右心室导线植入心尖部,23例植入流出道间隔部.术前记录受试者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限(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术后6个月对上述参数进行随访,比较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对CRT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术后6个月,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LVEF高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0.44±0.07)对(0.40±0.07),P=0.048],余心功能、QRSd、LVEDD、LVESD等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左心室起搏部位进一步分为侧壁或侧后壁与非侧后壁两组,就侧壁或侧后壁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较间隔部起搏可更好地提高心输出量LVEF[(0.45±0.07)对(0.40±0.08),P=0.027],改善心功能[(2.59±0.59)对(3.00±0.68),P=0.038],对于非侧后壁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无视左心室起搏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略优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而对于左心室侧壁和/或侧后壁起搏者,应尽量将右心室导线置于心尖部,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张松文 《心电学杂志》2006,25(4):237-238
在植入或更换心脏起搏器手术中,心室内往往有临时和永久起搏两付导管,同时以VVI工作模式发放起搏脉冲。由于其发放脉冲的频率、感知灵敏度、起搏阈值的差异,造成起搏频率较慢的一组起搏信号完全被抑制,而起搏频率较快的一组由于起搏输出不足、导管漂浮或心肌阻抗过大又未能带动心室,而因患者对起搏器具有完全或高度依赖,此时可导致长时间的心室停搏,诱发阿-斯综合征,危及生命。现报告2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