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0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42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 动脉瘤夹闭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术者需要掌握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降低动脉瘤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2.
翼点入路在显微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宝龙 《河北医药》2003,25(8):579-580
目的 介绍和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与颅底病变临床应用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经翼点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治疗的病例。结果 多数病例获得良好恢复,显微镜下肿瘤全切率为82%,18例脑动脉瘤夹闲成功。术后3例出现动眼神经损害,偏瘫2例,死亡0例。结论 翼点入路可对前、中颅底,鞍区病变进行良好暴露,适用蝶骨嵴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Willis环的动脉瘤等颅底外科手术。掌握该入路的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7例大型垂体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采用额颞头皮切口骨瓣开颅。经翼点入路进入颅内,开放外侧裂池,在显微镜下切除垂体瘤。结果: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并发尿崩症13例,高热4例,癫痫2例,视力障碍加重2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无手术感染和死亡。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适应于向鞍上鞍旁生长发展,尤以视力减退为主要临床症状和各型视交叉的垂体瘤。暴露良好,便于垂体瘤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6.
<正>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是指颅内有2个或2个以上动脉瘤同时存在,其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手术风险大、术中暴露难、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决定该病治疗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7.
<正>我科从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对86例高血压大面积脑出血患者,依据术前CT定位,急诊扩大翼点手术入路行脑内血肿清除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28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从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术后血管痉挛的防治等方面总结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28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进行的直视手术.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手术夹闭成功,根据格拉斯哥结果 记分分为好21例,差4例,死亡3例.结论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早手术可有效治愈前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应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方式对患有颅咽管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8例患有颅咽管瘤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方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颅咽管瘤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期间用时和手术后留院观察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方式对患有颅咽管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经颧弓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蝶骨嵴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成  郭之通  王廷友 《淮海医药》2000,18(3):180-182
目的应用经颧弓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蝶骨嵴脑膜瘤。方法改良翼点入路,主要为切断颧弓,尽量暴露中颅底,在显微旬下操作分块切除肿瘤,避免损伤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结果13例巨大蝶骨嵴脑膜瘤在显微镜下做到了全切,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4例,精神症状6例及皮下积液8例等。给予相应处理后,均在短期内恢复。结论经颧弓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能够充分暴露中颅底,肿瘤显露良好,镜下视野清楚,避免损伤了重要结构,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翼点入路在脑溢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溢血病人 ,实施经改良翼点入路手术 ,小骨窗开颅 ,进行血肿清除。结果 :24例中 ,死亡8例 ,16例成活 ,其中6例恢复 ,生活能自理。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可灵活设计手术切口 ,易于辨认脑部解剖结构 ,是对基底节区脑溢血的良好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鞍上型颅咽管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鞍上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切除24例(86%),近全切除4例(14%);术后并发症:尿崩症23例(有3例遗留永久性尿崩症),高热16例,血电解质紊乱26例,癫痫8例,意识障碍5例,应激性溃疡3例,垂体功能低下12例。1例术后死于高血钠。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58个月,能正常生活者22例,生活需要照顾者3例,视力、视野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全切除病例随访期内未发现复发者。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上型颅咽管瘤临床疗效较好,术中注意保护丘脑及各穿支动脉、滋养动脉,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分析34例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入路行夹闭治疗。结果按GOS评定预后,治愈或良好28例,致残5例,死亡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万登峰 《中国医药指南》2005,3(10):1190-1192
翼点人路为额颞区人路,是当前显微神经外科应用最广泛的开颅方法.本文对经典翼点入路的优缺点及其改良方式的来源、种类及其适应症等方面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岩松  惠国桢  常义  邵君义  刘宏毅 《江苏医药》2002,28(11):843-844,F003
目的 了解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内听道上方的骨质后手术视野增加的情况。方法 在 8× 4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解剖测量 2 5具尸头 (共 5 0侧 )桥脑小脑角周围结构 ,切开三叉神经腔的硬脑膜壁和邻近天幕进一步扩大视野 ,并运用手术内窥镜观察海绵窦后部等结构。结果 磨除道上结节及其周围骨质可增加三叉神经腔的暴露范围大约 10 5mm ,并获得三叉神经后根的外侧和下方约 180°视角 ,借此可进入中颅窝后部。结论 该手术入路是切除起源于桥脑小脑角同时累及中颅窝、三叉神经腔肿瘤的良好途径 ,而不需要同时做幕上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早期创伤性脑疝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科自1997年7月至2002年10月间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42例早期创伤性脑疝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恢复良好和中残24例,重残和植物生存5例,死亡13例,死亡率31%。结论 扩大翼点入路在救治不伴血肿,血肿较少而脑挫裂伤较重,或位于额颓区创伤性非血肿性脑疝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经翼点入路鞍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翼点入路行鞍区肿瘤切除2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一过性尿崩症12例,术后5年复发1例.鞍区肿瘤应用翼点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术野显露良好,肿瘤全切率及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翼点入路多能满足鞍区不同类型鞍区肿瘤的显露,能提高肿瘤全切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颅后枕着力所致的额颞部对冲伤是最多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达37、5%。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4年5月,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单侧额颞部脑挫裂伤并发硬膜下血肿和(或)脑内血肿7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翼点人路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翼点入路均成功夹闭,恢复良好83.3%,中度残疾10.4%,重度残疾6.2%,无死亡病例;随访GOS评分5分38例,4分3例,3分2例。结论经翼点人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夹闭瘤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颅翼点入路视神经减压治疗视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翼点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的17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视神经管减压手术前后的视力变化。结果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伤后9h至6d,均有视神经管骨折,术前视力为黑朦,术后视力都得到改善,12例有效提高,无术后并发症。结论经翼点硬膜外入路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安全有效,应尽早施术并灵活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