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呼吸训练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康复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技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的作用。方法:将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5例,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给予呼吸训练,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量两组病人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康复组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较训练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测量肺功则无明显改善。结论:慢阻肺患者经过呼吸训练后可以明显改善其肺功能.且呼吸频率明显降低,呼吸短促症状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作用。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呼吸运动训练,而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采取呼吸运动训练6个月后,使用肺功能仪对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FEV1,FVC,FEV1/FVC)进行测定,同时采用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评价两组患者的运动耐力,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明显较对照组患者改善,研究组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明显较对照组患者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吸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促进康复,达到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等疾病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不及时进行干预,肺功能会降低,最终呼吸功能衰竭[1].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进行药物干预和呼吸功能训练等肺康复治疗是延缓、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2].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乐县人民医院近年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1例和呼吸组49例,常规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工作,呼吸组进行缩唇、腹式、全身呼吸训练,对两组治疗后的肺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呼吸组在PaO2、PaCO2、SaO2、FEV1、FEV1/FVC指标上较常规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其预后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呼吸训练对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办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3例,给予2组患者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呼吸训练辅助康复,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肺活量(VCmax)、脉搏氧饱和度(SaO2)均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呼吸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由专人肺功能、SF-36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测定6 min步行距离,观察两组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前肺功能、SF-36表测定各项分值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两组患者肺功能、SF-36表测定各项分值及6 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呼吸功能锻炼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周忠林 《河北医学》2013,(11):1699-1701
目的:探究并分析有氧运动肺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和体能状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均较前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正常步速和最大步速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氧运动肺康复治疗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体能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呼吸导引康复技术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4至2015年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行中医呼吸导引康复技术改善肺功能的观察组与以健康宣教为主进行肺功能改善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前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取中医呼吸导引康复技术治疗不仅能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还能改善肺功能,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康复综合护理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护理效果。结果常规护理组与康复综合护理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康复综合护理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呼吸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综合护理组较常规护理方式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更佳,增强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康复中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身气功八段锦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肺功能。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没有明显区别(P 0.05),治疗后,研究组FEV1、FVC、FEV1和FVC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健身气功八段锦康复治疗,效果理想,改善肺功能,具有非常高临床价值。因此,在慢性阻塞性疾病稳定期患者治疗中,健身气功八段锦康复治疗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及与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率(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VC)后均有效改善,但改善幅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其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全面肺康复治疗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另辅以全面肺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肺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肺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于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以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所有患者均按照呼吸内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每天适当增加四肢主动运动锻炼,观察组每天增加吸氧、呼吸肌锻炼、全身运动、康复指导与营养指导治疗方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与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呼吸功能训练。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且研究组对临床治疗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呼吸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0例老年 COPD 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运动、营养、心理等康复护理,并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进行肺功能测定。结果: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后,患者干预前、后6min 步行试验及肺功能监测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 <0.01)。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具有理想的效果与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康复强化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AT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干预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常规护理+肺康复强化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CAT评分、肺功能。结果:CAT评分对比显示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对比显示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肺康复强化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CAT评分、改善症状及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商丘市中心医院从2010年5月到2012年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肺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的呼吸训练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实验组进行深慢呼吸缩唇呼气加人工阻力呼吸训练.结果 两组训练前和训练后3个月肺功能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训练6个月后,两组除残气量(RV)外,其余各项指标实验组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超过6个月深慢呼吸缩唇呼气加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方面较深慢呼吸缩唇呼气训练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COPD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展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展开呼吸训练,经9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肺功能。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FEV1、VC及FEV1/FVC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FEV1、VC及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有效护理可促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方案,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氨茶碱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肺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呼吸困难程度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肺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呼吸困难程度等对比均有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肺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呼吸困难程度等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