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估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单发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85例行夹闭手术的颅内单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复查情况、有无动脉瘤再出血等来评估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285例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83.5%,预后不良率为16.5%,死亡率为4.2%。196例中长期随访时(平均57.5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4.2%,预后不良率为15.8%,死亡率为3.6%。1例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再出血率为0.5%。104例患者术后复查各类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1例疑似复发,余未见异常。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和迟发性缺血性障碍(delayed ischemic deficits,DID)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开颅手术夹闭作为一种预防颅内单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更适合于临床状态好(Hunt-Hess分级低)的患者。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避免DID及术中应用Doppler血管超声能够提高手术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9年8月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所有住院患者359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288例,选择符合入选标准者268例为本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依据预后不同分为两组:预后不良组(GOS≤3分)和预后良好组(GOS 4~5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个月、3个月和1年的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病情分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CT Fisher分级)Ⅳ~Ⅴ级和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手术(P<0.05)。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动脉瘤家族史和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患者手术时机与SAH患者预后不良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Hunt-Hess分级Ⅳ~Ⅴ级、颅脑CT Fisher分级Ⅲ~Ⅳ级、动脉瘤多发以及术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均是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叶海泉 《广西医学》2020,(5):551-553+558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ICA)破裂围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ICA破裂患者的年龄、性别、个人史、疾病史、生化指标、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数量、是否留置胃管、穿刺次数等资料,分析患者围术期发生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的感染发生率为19.05%(32/16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留置胃管、白蛋白<35 mmol/L、穿刺次数>2次均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长期留置胃管、白蛋白水平低、穿刺次数频繁是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对这些患者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给予相关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13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疗效,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3例颅内动脉瘤按照Hunt-Hess分级,其中Ⅱ级9例,Ⅲ级3例,Ⅳ级1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选择翼点入路或额部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动脉瘤进行夹闭,必要时行瘤颈加固。结果:本组12例行动脉瘤夹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及暂时行载瘤动脉阻断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显微夹闭手术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分析IA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30例IA患者,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并发症等情况,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动脉瘤成功夹闭率为96.4%,Hunt-Hess分级为Ⅳ级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脑水肿、脑梗死、颅内感染、严重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Ⅲ级的患者,Ⅲ级的患者明显高于Ⅰ~Ⅱ级患者(P<0.05).无并发症的IA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有并发症患者(P<0.05).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是否合并并发症是其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显微夹闭术治疗IA具有好的疗效,夹闭成功率较高,但存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影响患者预后.IA患者预后与其年龄、术前Hunt-Huss分级、动脉瘤大小、是否合并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4):310-31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行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的82例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全部成功随访,其中预后良好58例(MRS评分≤2),预后不良24例(MRS评分≥3),预后良好率为70.73%(58/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Fisher CT分级、术后脑血管并发症及颅内感染与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性别、动脉瘤直径、动脉瘤位置、手术时间、出血次数及手术入路与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脑血管并发症、Hunt-Hess分级、GCS评分、Fisher CT分级是影响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已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医师应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并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水解脱铂金圈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微导管栓塞术的&#183;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动脉瘤腔栓塞术,针对患者的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的部位特征、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患者恢复情况以及随访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0例中17例患者成功地接受了栓塞术,共栓塞动脉瘤17个。手术成功率85.0%。致密填塞11例,致密填塞率64.71%。术中出血2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术后梗死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微导管栓塞术可有效地闭塞动脉瘤,降低急性期动脉瘤二次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 30例颅内动脉瘤中的手术经验。方法 对 30例 (31个 )动脉瘤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夹闭 ,分析总结其手术适应证、入路选择及术中操作要点。结果  30例术中 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出院时 2 6例痊愈 (包括 1例多发动脉瘤 ) ;2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 ;2例死亡 (术前HuntⅣ级 )。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对动脉瘤术前Hunt分级Ⅰ~Ⅲ级者应尽早手术 ;Ⅳ、Ⅴ级者应先行脑室外引流 ,辅助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 ,待病情平稳再手术。术中防止动脉瘤破裂和破裂后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30例颅内动脉瘤中的手术经验。方法 对30例(31个)动脉瘤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分析总结其手术适应证、入路选择及术中操作要点。结果 30例术中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26例痊愈(包括1例多发动脉瘤);2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2例死亡(术前HuntⅣ级)。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对动脉瘤术前Hunt分级Ⅰ-Ⅲ级者应尽早手术;Ⅳ、Ⅴ级者应先行脑室外引流,辅助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待病情平稳再手术。术中防止动脉瘤破裂和破裂后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娄志刚  袁波  谭占国 《黑龙江医学》2021,45(11):1131-113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显微夹闭术的手术时机.方法:选取从2016年12月—2020年1月漯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由电脑随机分配成对照组(出血后24~72 h接受手术治疗)和观察组(出血后24 h内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27例,观察组患者28例,记录两组术前、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次数和手术完全夹闭情况,根据恢复情况分为基本治愈、良好、轻残、重残和死亡5个等级,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术前再次破裂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再次破裂率及手术安全夹闭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显微夹闭术手术时机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26个)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在动脉瘤破裂48 h内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恢复良好者20例(86.95%);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各1例(4.35%),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4.35%)(Hunt-HessⅤ级)。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74例,依据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45例和较差组(mRS 3~6分)29例,并对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2组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抗血小板或抗凝史、脑出血病史、动脉瘤部位、多发动脉瘤、手术时间、再出血、癫痫、非神经系统严重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在年龄≥7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合并虚弱症、手术时机>3 d、动脉瘤直径≥7 mm、发生脑缺血卒中和脑积水比例比预后较差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及脑缺血卒中对预后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动脉瘤直径及脑积水对结果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手术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脑缺血卒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茂  陈健龙  彭浩  符传艺 《重庆医学》2018,(12):1625-1627,1631
目的 探讨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行栓塞术治疗的脑破裂动脉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常规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统计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并分析脑破裂动脉瘤裣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2.73%.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与出现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年龄、BMI、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有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GCS.结论 脑破裂动脉瘤裣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且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动脉瘤数、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GCS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248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以及治疗时间窗为标准分类,比较外科手术夹闭组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处于同-Hunt—Hess分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较Ⅲ、Ⅳ、V级患者效果好。CTFisher分级为1、2、4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对处于同一分级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Fisher分级为3级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外科手术夹闭。处于相同直径大小、相同年龄段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两种方法治疗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时,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中、晚期时两种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夹闭组中,早期手术夹闭效果优于中、晚期,中期与晚期手术夹闭的效果无差异;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早、中、晚期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均适合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处于CTFisher分级为3级、治疗时间窗为早期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长期临床效果差异仍待大宗病例随访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23例临床资料,其中16例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7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结果:手术效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8例(78.3%),中残1例(4.3%),重残2例(8.7%),死亡2例(8.7%)。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复查CT动脉血管成像未见夹闭不全或误夹血管。结论:对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术中均能清楚暴露瘤颈,是较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Li S  Wang S  Zhao YL  Zhang D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7):3346-334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病例对动脉瘤临床特征和外科手术愈后有初步理解.方法 对1955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33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收集分析.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A组为1992至2000年,B组由2001至2009年.评估临床特征变量:年龄、性别、入院Hunt-Hess分级、首发症状.通过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评估外科手术结果.术前两组采用Hunt-Hess分级系统评价.结果 颅内动脉瘤高发年龄为38~ 54岁,其中出血(84.89%),占位效应(8.13%)和非出血性头痛发作(5.18%)是常见的3种症状,男女比例为0.875∶1.两组间年龄分布和性别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年组相比,Ⅱ、Ⅲ、Ⅳ级患者比例下降,0级、Ⅰ级患者比例增加.主要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主要临床症状为出血、占位及非出血性头疼.入院Hunt-Hess分级以为Ⅰ级和Ⅱ级为主.颅内动脉瘤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女略多于男,但在前动脉、前交通、椎基底,男患者比女患者多.破裂动脉瘤女性多于男性.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除传统动脉瘤夹闭术,应结合病例具体情况考虑搭桥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例,包括基底动脉(BA)6例(基底动脉分叉部1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PCA)5例(PCA1-2段1例,PCA2段2例,PCA2-3段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例.6例BA远端动脉瘤及2例PCA1-2段动脉瘤均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3例PCA2-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锁孔入路,1例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外侧锁孔入路.结果 12例手术中,动脉瘤完全夹闭9例,2例PCA2-3段巨大动脉瘤行孤立术及血栓切除术,术后脑血管造影(DSA)复查发现1例PICA动脉瘤夹闭不全,该动脉瘤呈葫芦形,手术中夹闭了动脉瘤远端大半,随访6个月无再出血.所有患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患者均神志清楚,无肢体活动障碍等残疾.结论 锁孔入路下,可磨除前床突或后床突骨质,增加对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操作的空间;载瘤血管近端球囊导管控制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神经导航有助于对PCA远端动脉瘤的快速定位.个体化的锁孔手术入路应用于后循环动脉瘤手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王硕  赵继宗 《北京医学》1996,18(1):10-13
1991年1月~1994年3月,我们对91例病人共99个脑动脉瘤夹闭术后常规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发现动脉瘤残留者5例(5%),动脉瘤完全夹闭者1例(1%),载瘤动脉闭塞者12例(12%)。手术后造成动肪瘤残留的原因主要与动泳瘤的部位,大小,蒂的宽窄以及手术中动脉的破裂竺前密切关系。术者对动脉瘤以及载瘤动脉是否被夹闭往往有误,故不能替代手术后的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残留和血管闭塞术后可以是无症状的,必需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分析Hunt-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72h内进行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共61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有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61例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13例(21.3%),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随访1~20个月,13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9例,中度致残3例,重度致残1例。结论: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病情轻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超早期GDC栓塞治疗动脉瘤,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进行抗凝、3H治疗,放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措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