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川崎病患儿40例,分析其急性期临床表现、实验室、UCG检查及诊断时间.结果:4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典型病例25例(62.5%),不典型病例8例(20%),疑似病例7例(17.5%).急性期临床表现发生率:结膜充血80.0%,皮疹70.0%,淋巴结肿大67.5%,口腔黏膜改变95.0%,手足硬肿、膜状脱皮65.0%,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5.0%,肛周皮肤潮红脱皮12.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部分呈不典型病例及疑似病例,易延误诊断,KD面容,ESR、WBC显著升高、UCG、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 (Kawaskidisease,KD)是病因不明的 ,以变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疹性疾病。其发病率国内外近年均有增多趋势。KD常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CAD) ,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我科 1 995~ 2 0 0 2年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 62例。早期立即确诊 43例 ( 69.3 5 % ) ,误诊 2 1例 ,误诊率 48 84%。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川崎病 2 1例 ,男 1 3例 ,女 8例 ,年龄 <2岁 1 5例 ,最小 60天 ,<5岁 5例 ,>5岁 1例。初诊时临床特征 发热持续≥ 5天 1 1例 ,多形性皮疹 1 4例 ,双眼结膜充血 1 2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对5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有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早期诊断KD的依据。结果发病早期≤3d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2例(3.8%);〈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的患儿;〉3岁患儿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患儿。≤5d发热52例(100.0%),皮肤表现45例(86.5%),唇红皲裂40例(76.9%),球结膜充血39例(75.0%),血沉增快46例(88.5%),白细胞升高44例(84.6%),C反应蛋白升高42例(80.8%);心脏冠脉病变3例发生在5-7d;6例查D-二聚体均升高。40例(76.9%)在早期≤7d做出了明确诊断。结论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及〈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是KD患儿早期较特异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在〉3岁患儿较常见。发热、皮肤表现、唇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升高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当早期高度怀疑KD的可能时,应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59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欧婉杏 《广州医药》2002,33(1):42-43
我院自 1997~ 2 0 0 1年间共收住 14周岁以下的小儿川崎病 14 7例。其中 5 9例误诊 ,误诊率 4 0 14 %。本文就此 5 9例误诊进行分析 ,以图提高小儿川崎病的早发现 ,早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男 34例 ,女 2 5例。年龄 <2岁 4 3人 ,<5岁 14人 ,>5岁 2人。发热共 5 9例。皮疹 4 1例。出现手足硬性水肿 14例。掌趾皮肤潮红 11例。膜样脱皮 5 2例 ,多发生在病程 10~ 14天。唇红、皲裂 36例。杨莓舌 11例。口腔粘膜发红 5 5例。球结膜充血 2 7例。淋巴结肿大 5 4例。出现心血管表现5例。消化道症状 2 1例。WBC升高 4 3例 ,中性粒细胞升高5 9…  相似文献   

6.
7.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婴幼儿发病多。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本病心血管受累严重,早期包括全心炎、冠状动脉炎及动脉瘤,后期表现为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脏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属综合征有些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发病早期先后出现,容...  相似文献   

8.
Dieulafoy病5例误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eulafoy病5例误漏诊分析@耿玮!050051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韩杰!050051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杨冬野!050051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张静!050051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常迎彬!050051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胃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问题。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3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在发病早期出现持续发热占100.0%,皮疹75.0%,口腔黏膜改变84.4%,眼结合膜充血81.3%,肛周红脱皮62.5%,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晕、肿胀(卡瘢红)43.7%,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结论:发热、皮疹、KD面容、卡瘢红、白细胞、C反应蛋白增高及肛周红、脱皮等有早期诊断意义,心脏彩超检查也是早期诊断KD有效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问题。方法 将70例患儿分为0~1岁组、~3岁组、>3岁组,分别比较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手足脱皮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及冠脉损害程度。结果 淋巴结肿痛在>3岁组表现突出,占81%,其他两组淋巴结肿痛不典型,出现时间(4.25±.73)天;皮疹在各组发生率较高,无差别,出现时间(4.27±3.75)天;手足硬肿及脱皮在各组发生率均超过60%,无差异,出现时间分别为(6.42±2.26)天、(11.69±3.94)天;冠脉扩张在0~1岁组相对高,除冠脉扩张外,其他不典型心脏损害在>1岁组发生率相对高。血沉、C反应蛋白早期升高各占89%、91%。结论 发热伴皮疹、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有早期诊断意义,年长儿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诊,婴幼儿可无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线索,从我院1995—2005年住院治疗的有完整病历资料的73例川崎病中,选择出早期就诊的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层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早期实验室C反应蛋白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住院KD患儿(KD组)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CRP分析仪定量检测105例KD患儿与5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的CRP含量。结果105例KD患儿常见典型临床表现除了发热外,依次为肢端脱皮、结膜充血、口唇鲜红、肢端硬肿、皮疹;以皮疹出现的时间最早,其次为卡疤红斑、结膜充血、口唇鲜红等,指端脱皮出现时间最晚;KD组CRP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疹、结膜充血、卡疤红斑、肛周脱皮对K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CRP异常有助于早期确诊KD。  相似文献   

14.
15.
杨忠伟  陈静 《农垦医学》1999,21(3):195-196
资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案资料,病例选择标准为:①急诊和入院初步诊断无右重心肌梗塞;②发病至第一份完整心电图记录时间在10’J‘时内;③入院后经临床、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右重心肌梗塞。2分析指标血压变化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情况;须召脉充盈或其它右心衰表现;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右室射血分数,心电图指标为:①ST段抬高导联数;②ST段抬高幅度;③V2导联ST段压低/avF导联ST段抬高<0.5mm。结果该期间内共收治急性右室心肌梗塞病人25例,符合上述入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对2000年1月 ̄2006年9月住院的2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描述性临床研究,分析初期诊断、误诊疾病、确诊经过及典型病例。结果28例患儿中误诊17例,误诊率60.7%,误诊时间2 ̄24d。结论对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应全面综合考虑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避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也称震颤麻痹,是由于黑质和纹状体通路变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多巴胺两种递质失衡而致病。它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缓慢、肌强直、表情减少,但合并症多,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本院自2001年3月~2006年10月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种,因其严重的心血管病变而日益受到重视。KD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形式及病情演变较为复杂,早期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诊断方法及不典型、轻型病例的增多致诊断失误更有发生,于发病10日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迅速控制急性期症状及降低冠状动脉(CA)损害的发生率,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患儿预后的改善有重大意义。我院于1996年7月至1997年3月共收治KDll例,其中误诊9例,误诊率达81.8%。现将误诊情况报告并分析如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按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  相似文献   

19.
赵富建 《吉林医学》2011,(3):563-564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川崎病(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结果:16例患儿有8例5d内确诊,4例5~10d确诊,4例10d以上确诊,具有发热、皮疹、手足硬肿、掌跖红斑、脱皮等典型症状者易于确诊,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易延迟诊断。16例患儿经综合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控制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病变。但基层医院对本病缺乏认识,常延误诊断,不能及时治疗,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全身中小动脉变态反应炎症为主要的病理改变的小儿发热性疾病。由于本病可有严重的心血管病而受到重视。据北京儿童医院和我国11省市医院调查资料表明,川崎病为急性风湿热的2倍,已逐渐取代急性风湿热,为我国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由于其临床症状常易与其它发热性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