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方法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治疗3个月后HBN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HBN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6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巨刺法治疗。应用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House-Brackmann,H-B)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对照组为9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痊愈率治疗组为66.6%,对照组为4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评分在治疗1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能促进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6例,对照组40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90%,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比单纯针刺疗效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病程≤7 d)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5次,2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H-B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巨刺法与常规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19例)、患侧组(21例)。两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穴取风池、阳白透鱼腰、睛明、承泣、下关、颊车透地仓、合谷、足三里,巨刺组针刺面部健侧穴位,患侧组针刺面部患侧穴位,每周3次,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巨刺组与患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P0.05),巨刺组痊愈率为68.4%(13/19),优于患侧组的47.6%(10/21,P0.05);巨刺组于治疗第7天、第14天H-B评分优于患侧组(均P0.05);巨刺组痊愈患者治疗天数明显少于患侧组((23.95±4.30)天vs(29.14±5.43)天,P0.01)。结论:巨刺法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优于针刺面部患侧穴。  相似文献   

7.
程爱军 《新中医》2015,47(8):243-245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经筋刺法。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7%,对照组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经筋刺法,具有疗程短,痊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苏丹地区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8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分别为43例和4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足三里等,阳白透太阳、地仓透颊车,穴位注射B_(12),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方法同治疗组。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疗程,3个疗程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定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透刺配合穴位注射对苏丹地区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穴位针刺辅助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及对H-B分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14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各7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联合组给予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H-B分级评分、症状和体征评分及FDI评分。结果:联合组患者的痊愈率为70.00%,高于针刺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4%,针刺组为9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患者额纹消失程度、面部表情自然程度、鼻唇沟变浅程度、眼裂闭合程度和口角歪斜程度积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分级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周,联合组患者的H-B分级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DI评分均明显改善,联合组患者的FDIS评分低于针刺组,FDIP评分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针刺辅助刺络拔罐治疗可以降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H-B分级评分,改善患者的症状和FDI评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巨刺法与患侧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8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选取健侧腧穴完骨、天牖、翳风、听会,双侧合谷、阳陵泉、太冲。对照组针刺患侧完骨、天牖、翳风、听会穴,其余穴位同观察组。每周连续治疗5次,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以及症状和体征积分,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H-B评分、FDIS以及症状和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FDIP较治疗前升高(均P 0.05),且观察组的各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45.23%(P 0.05)。结论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患侧针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9)和对照组(n=49),研究组采取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方案,对照组仅采取透刺经筋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生物电信号、面神经功能(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面瘫Portmann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83.67%(P0.05);治疗1疗程后,研究组咬肌、提唇上肌、额肌生物电信号差及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DIP评分、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H-B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面部残疾指数以及生物电信号差距,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陈栎  刘美琼  刘红波 《新中医》2016,48(7):47-48
目的:观察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以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3.3%,对照组为4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透刺法配合穴位按摩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愈显率,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半刺法配合透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半刺法配合透灸法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参照面部残疾指数(FDI)水平,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H-B分级分布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FDI评分(躯体)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FDI评分(躯体)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FDI评分(社会)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FDI评分(社会)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P 0.05)。结论半刺法配合透灸法能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李世昌  赵黎 《四川中医》2012,(5):113-114
目的:观察雀啄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瘫154例,分为治疗组88例,对照组66例,治疗组用雀啄刺法,对照组用传统平补平泻法。结果:表明经4个疗程治疗,治疗组在痊愈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性、疗效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雀啄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程短,见效快,痛苦少,方便经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连续针刺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H-B计分法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H-B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疏经止痛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疏经止痛膏的治疗方式,治疗4W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中社会功能(FDIS)评分差异,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8.00%,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H-B分级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FDIS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采用针刺联合疏经止痛膏与普通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刺、特定电磁波谱(TDP)与中频脉冲电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遂溪县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针刺联合TD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行中频脉冲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通过面部神经功能量表(H-B)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相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TDP与中频脉冲电联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对其临床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慧峰  李成国 《山西中医》2008,24(12):27-27
目的:观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穴位疗法。方法:将82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治疗组)41例,与针刺组(对照组)41例,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100%,对照组87.8%,两组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