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式针刺补泻对臀大肌挛缩术后患者运动步态髋、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影响。方法:将66例臀大肌挛缩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33例。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予针刺患侧秩边、环跳、居髎,行透天凉泻法;患侧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血海、地机、阳陵泉,行烧山火补法。对照组仅予与观察组相同的基础康复治疗。每日治疗1次,3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星期。使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评定系统对患者进行运动步态髋、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测定。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屈曲角度值(HFA-FF)、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HFA)、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大值(MAX-HEA)、膝关节屈曲角度值(KFA-FF)、支撑相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KFA-TP)、摆动相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KFA-WP),及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屈曲角度值(HFA-FF)、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大值(MAX-HEA)和膝关节屈曲角度值(KFA-FF)与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髋关节屈曲角度值(HFA-FF)、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HFA)、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大值(MAX-HEA)、膝关节屈曲角度值(KFA-FF)及支撑相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KFA-TP)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式针刺补泻可提高臀大肌挛缩术后髋、膝关节功能,改善步态运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表里经对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足阳明胃经平补平泻法,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的基础上给予表里经对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治疗,2组均治疗28天,于治疗前、治疗后用下肢Ashworth量表检测肌痉挛程度。结果:Ashworth评分观察组首次治疗后0.5、1、2小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0.5小时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0.5、1、2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hworth评分2组治疗28天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7%,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经对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可降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下肢肌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脑卒中干预,观察下肢平衡功能变化。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针刺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进行检测: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左右偏移、矩形面积、体重分布系数和稳定性系数。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平衡轨迹参数、稳定性系数、体重分布系数均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矩形面积、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左右偏移稳定性系数、体重分布系数,针刺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历代针灸医家认为,针刺手法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烧山火”和“透天凉”是针刺复合补泻手法。“烧山火”能使针下产生热感,“透天凉”则产生凉感。临床上我们应用针刺治疗扁桃腺炎时,常用“透天凉”手法施治于曲池、合谷,以疏泄蕴热;而治疗脾胃虚弱患者时,则多用“烧山火”手法施于足三里、胃俞、中脘,以补中气,这样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为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文献数据库,对60多年来与毫针补泻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效应特异性规律。结果:1从研究的病种看出,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的应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儿科;相对于其他疾病,腰腿痛出现频次较高。2烧山火手法的临床应用病种最多、频次最高,其次是透天凉、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3在临床各科疗效中儿科痊愈率最高,其次是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妇科。4烧山火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其次是三阴交;透天凉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其次是曲池;龙虎交战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环跳。结论: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中的应用频次较高,腰腿痛是应用最多的病种,对于儿科疾病的治愈率最高。各种复式针刺补泻手法中,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多用于足三里穴,龙虎交战手法多用于环跳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膝关节训练伤镇痛效果。方法:将38例膝关节训练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选用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个膝关节局部穴位,采用平补平泻针法;观察组在此选穴基础上加用对侧臂中、手三里两个穴位,使用传统透天凉及烧山火针法。结果:采用传统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膝关节功能评价法(Lyscholm)评价,针刺治疗结束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Lyschol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膝关节训练伤疼痛治疗,取穴上采用局部穴位结合对侧远端取穴,针法上使用传统透天凉及烧山火针法,疗效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烧山火、透天凉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其通过配合呼吸、提插、捻转、押手等单式手法配合而成,从而起到补热泻寒的效果,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施术过程中机体的肌肉、血管以及呼吸配合,是产生热感和凉感的关键,这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教学及临床应用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偏瘫下肢功能变化。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对患者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变化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8天后,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活动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缺血性脑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法对臀大肌挛缩术后患者运动步态周期的影响。方法将66例臀大肌挛缩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取手术局部腧穴秩边、环跳、居髎行透天凉泻法;取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血海、地机、阳陵泉行烧山火补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学时间参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支撑相时间、健侧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患侧摆动相时间、健侧摆动相时间及双支撑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可有效缩短臀大肌挛缩术后的步态运动周期,改善患者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0.
针刺配合肌力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针刺合肌力训练和单纯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合肌力训练治疗组30例和单纯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并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疗效标准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42<0.05)。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以及稳定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针法补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特定穴、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用针刺特定穴、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治疗,对照组37例用单纯针刺特定穴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特定穴、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特定穴、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用针刺特定穴、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治疗,对照组37例用单纯针刺特定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特定穴、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膝髋同治”针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膝髋同治”针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评分、膝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率为85.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髋同治”针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周海燕  杨洁  冯跃  杨慎峭 《针刺研究》2012,37(4):277-280
目的:比较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对热证模型家兔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烧山火组、透天凉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T)制造热证模型。治疗组动物选取"曲池"穴,分别施以"烧山火"补法和"透天凉"泻法各1次。用体温计检测各组家兔基础肛温及治疗前后肛温,用鲎试剂检查法检测血清ET含量。结果:造模后家兔肛温和血清ET含量增高(均P<0.01)。治疗两组与模型组相比肛温显著降低(P<0.05,P<0.01),E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透天凉组ET含量较烧山火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烧山火"透天凉"确能降低实热模型家兔血清ET含量,且"透天凉"退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脑中风患者下肢平衡功能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脑中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予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阴经取足五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运用呼吸补泻法的泻法,阳经取髀关、梁丘、阳陵泉等,运用呼吸补泻法的补法,每天1次,治疗28天。于治疗前、治疗28天后,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对重心转移轨迹参数(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左右偏移、矩形面积)、重心转移距离参数[X轴重心转移距离均值(Mean-X)、Y轴重心转移距离均值(Mean-Y)、X轴重心转移距离最大值(Max-X)、Y轴重心转移距离最大值(Max-Y)、重心转移距离(LSKG)、重心转移面积(SSKG)、重心转移面积比(LFS)]以及稳定性系数(SI)、体质量分布系数(WDI)进行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重心转移轨迹各项参数以及SI、WDI均有改善(均P0.01),观察组重心转移距离各项参数均有改善(均P0.01),对照组Mean X、Max-Y、LFS有改善(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除SSKG外,其余指标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能有效提高脑中风患者下肢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脑中风偏瘫膝关节功能变化。方法:将100例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对患者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变化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8天后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活动度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脑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脑中风偏瘫下肢功能变化。方法:将100 例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上,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8 天后对患者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变化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28 天后,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脑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验证3种不同针法的临床效应,特进行了如下实验观察。将运动系统痛证患者96例,随机分成3个组。其中男性58例,年龄为23~64岁。补泻组根据辨证用复式手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电针组用G6805连续波(每分钟40次脉冲),留针15分钟。一般针刺组,直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中间捻转行针1次。观察结果表明:在镇痛效应方面,以补泻为最优,即时止痛率达26.7%,总有效率组间差异不显著;就局部得气来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对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实验组采用"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即泻阴补阳蹻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8天,应用Ashworth量表,对首次治疗前0.5h,治疗后0.5、1、2、4、8h和28天分别测定患者的下肢肌痉挛,并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82.4%,对照组75.6%;首次治疗后0.5h痉挛改善最明显(P<0.01或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1h痉挛改善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28天痉挛改善均明显(P<0.01或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在近、远期内有效的降低中风恢复期患者患侧下肢肌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