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竭总黄酮对大鼠及兔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大鼠体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结扎冠状动脉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结果:血竭总黄酮对体外ADP放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及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大鼠实验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结扎冠状动脉所致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结论:血竭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和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竭β环糊精包合血竭对血栓形成作用机制.方法 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方法评价包合-PGF1α水平.结果 包合血竭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引起的血栓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体内外均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并降低家兔血浆TXB2含量,升高6-Keto-PGF1α水平.结论 包合血竭抗血栓形成作用与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姜黄素(Curcumin)是从植物姜黄(Curcumalonga)根茎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酚类色素成分。作者研究了姜黄素对大鼠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姜黄素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IC50=62.56μmol/L。整体给药(腹腔注射50mg/kg,1/d,共7d)亦可见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可使血小板聚集率下降37.62%(P<0.01)。对于整体血栓形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药后可使血栓湿重较对照组降低60.31%(P<0.01)。结果提示,姜黄素在体内和体外均有良好的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其在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脂筏干扰剂甲基-β-环糊精(MβCD)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影响。方法: 采静脉全血静止20min后加二磷酸腺苷(ADP)20μmol/L刺激10min,或预先用MβCD(10mmol/L)处理后再加ADP刺激;同时设立未加ADP为实验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中表达膜表面活化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阳性比例及其平均荧光强度(MFI)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DP刺激组血小板中FIB-R阳性比例(%)、FIB-R (MFI)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5.93±10.27、329.19±121.72和23.03±4.96,实验对照组则分别为66.66±12.58、73.78±21.91和2.53±0.72,其中后两种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βCD预处理加ADP刺激组的三项指标均比ADP刺激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具有转移细胞膜胆固醇的MβCD在体外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相似文献   

5.
山茶花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山茶花总黄酮(TFC)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法观察TFC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大鼠动静脉血栓旁路法观察TFC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TFC 1.0、0.5、0.25 g/L能明显对抗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TFC 60、 30 mg/kg能明显减轻大鼠血栓的湿重.结论 TFC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药神经生长液(NGD)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方法: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NGD高、中、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阳性对照),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连续20天。采用电刺激法致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测量堵塞时间。体外实验采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全血血小板聚集法,观察NGD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高、中剂量NGD可有效抑制电刺激致大鼠颈动脉形成的血栓及体外全血血小板聚集,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神经生长液可有效抑制体内血栓形成和体外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7.
β—环糊精包合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8.
赖氨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不同剂量的赖氨匹林对ADP,胶厚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但对凝血酶诱导的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9.
10.
绞股蓝总甙与乙酰水杨酸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甙(Gypenosides,GP)与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用血栓法测定血栓湿重。结果体内给药40mg、80mg、160mg/kg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大白鼠血小板聚集,并呈剂量信赖性地减轻血栓的重量,同时GP 60mg/kg可明显延长小白鼠尾动脉出血时间。结论GP具有对抗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引起的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β-环糊精包合佩兰挥发油的包合工艺。方法:将挥发油的利用率作为研究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β-环糊精包合佩兰挥发油的包合时间、包合温度以及β-环糊精与佩兰挥发油之间的比例对包合的影响,从而选出最佳的包合条件。结果:β-环糊精包合佩兰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包合时间为1.5h,包合温度为30℃,β-环糊精和佩兰挥发油的比例为6:1。结论:本次试验的结果说明,佩兰挥发油在包合条件下的利用率较高。这为临床上对佩兰挥发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3.
环糊精包合技术在药剂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丽丽 《河北医学》2005,11(3):288-288,F003
近年来,β-环糊精包合技术在药品与食品工业中应用愈来愈广泛。笔者从1999年以来,在药品上运用环糊精包合技术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三种不同剂量的赖氨匹林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有抑制作用,与阿司匹林比较,其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灯盏乙素对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评价灯盏乙素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应用Born比浊法测定灯盏乙素体内外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灯盏乙素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引起的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灯盏乙素体外显著抑制AA和ADP和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m ed ium inh ib 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70.5、39.8和97.7mg/L;灯盏乙素静脉注射也能明显降低AA和ADP、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率,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灯盏乙素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血康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康有抑制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和抑制 A D 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但对大鼠血小板数及出,凝血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川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川芎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考察川芎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挥发油中的含水量,分析影响川芎挥发油包合工艺的因素.结果含水和脱水川芎挥发油几乎不溶于水,极微溶解于热水.结论川芎挥发油含水量对β-环糊精包合工艺油的回收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泽兰有效部分L.F04: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作用机制。方法用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推注造成大鼠血瘀证模型,观察泽兰L.F04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以及体内动静脉旁路血栓、体外旋转环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L.F04 0.408,0.204g/kg对模型组大鼠ADP诱导的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增加皆有显著的抑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血瘀模型大鼠体外血栓质量明显增加,长度仅有增加趋势,L.F04高、低剂量(0.408,0.204g/kg)皆有抗血栓形成作用,L.F04高剂量对血栓干质量、湿质量的减轻尤为明显;L.F04高、低剂量对实验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7.41%,27.14%。结论泽兰L.F04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体内、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β-环糊精对利胆排石片中的挥发油进行包合的工艺研究。方法:采用均匀设计,通过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筛选包合最佳工艺。结果: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比例为1mL:9g,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2h。结论:对多因素多水平实验采用均匀设计得出的包合工艺合理,包合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藁本内酯的稳定性,并采用β-环糊精包合,避免藁本内酯的异构化。方法自然条件或密闭、避光情况下,含藁本内酯的量下降显著。采用β-环糊精进行包合,正交试验优选了包合的最佳工艺,采用多种方法对包合物的形成进行了验证。结果DSC法、红外分光光度分析、GC分析显示:按最佳工艺制得的包合物与混合物有明显区别,藁本内酯被β-环糊精包合在分子腔中已经形成新的物相。结论藁本内酯常温下不稳定,β-环糊精包合可以改善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