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京市居民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6月至11月招募南京市城区≥40岁居民2 786名,其中40~49岁490人(17.6%),50~59岁1 084人(38.9%),60~69岁912人(32.7%),70~78岁300人(10.8%)。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以血清25OHD≥50 nmol/L和≥75 nmol/L分别定义为维生素D正常及良好,以血清25OHD25 nmol/L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评估南京城区居民血清维生素D水平。采用超声骨密度仪(QUS),用超声振幅衰减(BUA)值及超声声速(SOS)值推算骨密度(BMD)。结果南京城区部分居民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4.71±14.68)nmol/L,维生素D正常及良好者分别占31.7%和2.5%。40~49岁组血清25OHD平均为(43.48±14.23)nmol/L,50~59岁组为(45.33±14.49)nmol/L,60~69岁组为(44.41±14.66)nmol/L,70~78岁组为(45.36±15.97)nmol/L,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25OHD缺乏者男性占4.3%(45例),女性占6.7%(1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BMD水平平均为(0.491±0.112)g/cm2,BMD和血清25OHD浓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38,P=0.047)。结论南京市部分居民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女性维生素D水平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25羟维生素D2(25OHD2)水平。方法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UPLC/MS/MS)对2013年在北京、大连、乌鲁木齐3个城市征集的1 540名表观健康志愿者[男性744人,女性796人,平均年龄(42.0±14.0岁)]进行血清25OHD3和25OHD2测定。同时分别应用偶氮Ⅲ砷法、磷钼酸紫外比色法、酶化学发光法检测志愿者血清钙(Ca)、磷(P)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平均值为(18.80±6.65)ng/mL。3个城市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57,P0.01),大连市受试者血清总25OHD水平[(21.72±6.47)ng/mL]显著高于乌鲁木齐市和北京市受试者[(18.44±6.64)ng/mL、(16.34±6.12)ng/mL](均P0.01);男性血清25OHD水平[(20.57±6.63)ng/mL]显著高于女性[(17.14±6.24)ng/mL],(P0.01);30~39岁年龄组25OHD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3省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缺乏率为60.06%,大连市受试者血清总25OHD缺乏率(41.51%)显著低于乌鲁木齐市(64.87%)和北京市(73.76%),(均P0.01)。3个城市57例受试者(3.70%)血清25OHD2检测均值为(6.25±3.76)ng/mL。在57例检测25OHD2受试者中,25OHD2显著提高了血清总25OHD水平,使该人群血清25OHD缺乏率降低43.85%。血清25OHD水平与iPTH相关系数为-0.283(P0.01)。结论 3个城市受试人群血清25OHD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别和年龄差异。健康人群中血清25OHD主要为25OHD3。北方地区人群血清25OHD水平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部分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观察血清25(OH)D3与骨密度、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地区291名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63.9±9.7)岁,按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记录身高、体重、绝经年龄等基本信息,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2-4椎体(L2-4)、左髋关节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分析绝经后女性骨量及血清25(OH)D3分布情况。结果超过半数的受试者(52.2%)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80岁老年女性发病率达76.47%。血清25(OH)D3水平平均为18.37 ng/mL,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68.38%。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年龄、绝经年龄无关,与BMI呈负相关(P=0.000)。结论成都地区部分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绝经后妇女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25羟维生素D2(25OHD2)水平。方法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UPLC/MS/MS)对2013年在北京、大连、乌鲁木齐3个城市征集的1 540名表观健康志愿者[男性744人,女性796人,平均年龄(42.0±14.0岁)]进行血清25OHD3和25OHD2测定。同时分别应用偶氮Ⅲ砷法、磷钼酸紫外比色法、酶化学发光法检测志愿者血清钙(Ca)、磷(P)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平均值为(18.80±6.65)ng/mL。3个城市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57,P<0.01),大连市受试者血清总25OHD水平[(21.72±6.47)ng/mL]显著高于乌鲁木齐市和北京市受试者[(18.44±6.64)ng/mL、(16.34±6.12)ng/mL](均P<0.01);男性血清25OHD水平[(20.57±6.63)ng/mL]显著高于女性[(17.14±6.24)ng/mL],(P<0.01);30~39岁年龄组25OHD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3省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缺乏率为60.06%,大连市受试者血清总25OHD缺乏率(41.51%)显著低于乌鲁木齐市(64.87%)和北京市(73.76%),(均P<0.01)。3个城市57例受试者(3.70%)血清25OHD2检测均值为(6.25±3.76)ng/mL。在57例检测25OHD2受试者中,25OHD2显著提高了血清总25OHD水平,使该人群血清25OHD缺乏率降低43.85%。血清25OHD水平与iPTH相关系数为-0.283(P<0.01)。结论 3个城市受试人群血清25OHD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别和年龄差异。健康人群中血清25OHD主要为25OHD3。北方地区人群血清25OHD水平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11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初次就诊的绝经后女性111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5OHD≥50mmol/L)和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组(25OHD50mmol/L)。对所有入选者进行认知障碍评估,包括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采用美国GE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正位腰椎1-4和左全髋骨密度(BMD)。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维生素D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MMSE评分及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维生素D水平与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无相关性(OR=1.552,P=0.489;OR=1.169,P=0.448),校正年龄、文化程度、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后,相关性仍无显著性差异(OR=1.408,P=0.662;OR=1.259,P=0.602)。结论上海市部分绝经后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认知功能间无相关性,宜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行前瞻性研究以确定其是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北京市部分老年男性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羟化维生素D3(25OHD3)、甲状旁腺素(PTH)、β-Ⅰ型胶原C端肽(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1型原胶原分子N一端前肽(PINP)水平。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10ng/mL)、缺乏(≥10<20ng/mL)、不足(≥20<30ng/mL)和充足(≥30ng/mL)。结果 2010年5月至6月入选564名老年受试者,平均年龄(73.7±8.5)岁。≥60~70岁为老年1组、≥70~80岁为老年2组,≥8O岁为老年3组。老年男性总体25OHD3水平为(14.57±5.95)ng/mL,均为维生素D缺乏。各组受试者血清PTH平均水平为(34.85±12.23)ng/mL,骨钙素平均水平为(13.49±4.81)ng/mL,β-CTX平均水平为(0.30±0.15)ng/mL。K-S检验结果表明,上述骨代谢指标均呈正态分布。各年龄组25OHD3、PTH、骨钙素、PINP、β-CTX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性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充足的比例分别为23.4%(132/564),56.6%(319/564),18.4%(104/564),1.6%(9/564)。不同年龄组间低维生素D状态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57,P=0.07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5OHD3水平与PTH呈负相关(r=-0.240,P=0.000);与骨钙素呈负相关(r=-0.080,P=0.034);与β-CTX无显著相关(r=-0.044,P=0.252)。LOESS回归分析显示,25OHD3水平为9.8~15.6ng/mL时,血清PTH出现平台期。25OHD3与骨钙素尽管有较弱的负相关,但未出现明显平台期。结论北京市部分老年男性人群存在严重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状况。老年男性的维生索D状态与PTH、骨形成指标骨钙素水平有一定关联,但与I型胶原蛋白的形成与吸收可能无直接关系,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维生素D与骨转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20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体检者(NAFLD组)及130名无脂肪肝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25OHD水平,比较2组各测量指标的差异。按照维生素D缺乏标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25OHD10ng/mL组和25OHD≥10ng/mL组,比较2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NAFLD发病情况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间的差异。用t检验或者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各指标间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收缩压、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空腹血糖(FPG)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25OHD缺乏多见于老年人和NAFLD患者,25OHD缺乏人群BMI及HOMA-IR明显高于25OHD≥10ng/mL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AFLD组25OHD与BMI(r=-0.306,P0.01)、HOMA-IR(r=-0.480,P0.01)呈负相关,经偏回归校正后,25OHD与HOMA-IR仍然相关。结论血清低25OHD水平与NAFLD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治疗维生素D缺乏有效且依从性良好的治疗方案,为寻找治疗维生素D缺乏症的理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干预方法,给予62例维生素D缺乏症患者单次口服60万单位负荷剂量维生素D3,观察用药第4、30、60和90天血钙、磷、尿钙和血清25OHD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结果患者血清25OHD水平基线值为(8.9±2.9)ng/m L,用药第4天为(58.9±11.1)ng/m L,第90天为(30.3±9.6)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TH基线值水平为(66.6±30.2)pg/m L,用药第4天降至(32.7±21.6)pg/m L,第90天为(38.8±18.3)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用药后不同时点血钙与和血磷均较基线水平升高,但在正常值范围内;尿钙水平在用药第4天显著升高,但高尿钙患者未见明显增多。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泌尿系结石。结论单次口服60万单位负荷剂量维生素D3,可快速纠正维生素D缺乏,维持血清25OHD理想水平并持续3个月,该治疗方案可有效逆转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且未增加发生高钙血症和高尿钙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治疗维生素D缺乏有效且依从性良好的治疗方案,为寻找治疗维生素D缺乏症的理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干预方法,给予62例维生素D缺乏症患者单次口服60万单位负荷剂量维生素D3,观察用药第4、30、60和90天血钙、磷、尿钙和血清25OHD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结果患者血清25OHD水平基线值为(8.9±2.9)ng/m L,用药第4天为(58.9±11.1)ng/m L,第90天为(30.3±9.6)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TH基线值水平为(66.6±30.2)pg/m L,用药第4天降至(32.7±21.6)pg/m L,第90天为(38.8±18.3)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用药后不同时点血钙与和血磷均较基线水平升高,但在正常值范围内;尿钙水平在用药第4天显著升高,但高尿钙患者未见明显增多。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泌尿系结石。结论单次口服60万单位负荷剂量维生素D3,可快速纠正维生素D缺乏,维持血清25OHD理想水平并持续3个月,该治疗方案可有效逆转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且未增加发生高钙血症和高尿钙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骨折患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的状况,分析其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关系,为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146例(男性36例,女性110例)纳入本研究,患者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2.4±9.2)岁。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25OHD和PTH水平,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10ng/mL)、缺乏组(≥l020ng/mL)、不足组(≥2030ng/mL)和充足组(≥30ng/mL);根据PTH水平将患者分为不足组(8.3pg/mL)、正常组(≥8.3≤68pg/mL)、增高组(68pg/mL)。同时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1-4及股骨近端(全髋、股骨颈)的骨密度。腰1-4、全髋、股骨颈任意一个部位骨密度T值-1为正常组,骨密度T值为-1~-2.5为骨量减少组,≤-2.5为骨质疏松组。对男女患者间的年龄、体重指数、25OHD、PTH及以及骨密度的差异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组间25OHD、PTH水平及骨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25OHD及PTH与腰1-4、全髋、股骨颈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6名老年骨折患者中维生素D严重缺乏者41例(28.1%),缺乏者83例(56.8%),不足者18例(12.3%),充足者仅4例(2.7%)。PTH水平增高组44例(30.1%),正常组102例(69.9%),不足组0例(0%);骨密度正常组16例(11.0%),骨量减少组48例(32.8%),骨质疏松组82例(56.2%)。女性患者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股骨颈的骨密度显著低于维生素D缺乏组(P0.05)。不同骨密度组间的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与PTH无明显相关性。老年骨折患者25OHD与腰1-4骨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4(P0.05)。女性患者25OHD与腰1-4和股骨颈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2(P0.05)和0.432(P0.05)。男性患者25OHD和PTH与腰1-4、全髋和股骨颈骨密度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老年骨折人群中存在严重维生素D缺乏状况,女性患者尤为严重;同时存在PTH增高现象。25OHD与骨密度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初发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该科收治住院的97例初诊T2DM患者和34名行低热卡饮食疗法的正常糖代谢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25OHD3、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稳态模型-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并做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25OHD3水平为(16.16±6.45)ng/m L,初发T2DM组25OHD3水平为(15.23±5.19)ng/m L。初发T2DM组25OHD3、HOMA-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HOMA-I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初发T2DM患者血清250HD3水平与HOMA-β呈正相关(r=0.43,P0.01),与FPG(r=-0.42,P0.01)和Hb A1c呈负相关(r=-0.24,P0.01)。结论两组人群25OHD3均未达到正常水平,且初发T2DM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较对照组进一步下降,血清25OHD3水平下降与胰岛细胞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人群维生素D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居住在上海地区人群的维生素D状态,探索和建立维生素D"正常"与"适宜"状态测定参考值,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用自动电子发光免疫法对在上海地区居住超过5年的2607名健康成人进行血清25羟化维生素D(250HD)和甲状旁腺素(17TH)检测。选择250HD≤12、≤15、≤20和≤30 ng/mL等不同测定值计算低维生素D状态。结果 2607名受试者年龄20~102岁,平均年龄(60.4±20.9)岁,其中男性1150名(44.42%),女性1449名(55.58%),血清250HD平均值为(17.96±6.43)ng/mL,PTH为(2.14±17.10)pg/mL,呈近似正态分布。应用血清250HD4个测定值评估低维生素D状态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20.85%、32.45%、66.12%和97.36%,15 ng/mL测定值组有明显的增龄性低维生素D状态。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和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测定的血清250HD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上海地区人群总体健康水平,维生素D"适宜"状态测定值宜采用20~30 ng/mL,低维生素D状态测定值宜采用15 ng/mL,低维生素D状态的流行率为32.45%。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平原地区汉族和高原地区藏族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现状及其差异,为指导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式,抽取四川省成都市平原地区汉族和四川省石渠县川西高原藏族人群共325份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OHD检测。以25OHD50 nmol/L、50~75 nmol/L和75~150 nmol/L分别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适宜,检测上述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探索影响因素,比较地域和民族间差异。结果 325名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受试者年龄6~76岁,平均年龄(27.42±17.71)岁,其中藏族受试者176名(54.15%),汉族受试者149名(45.86%)。成都市平原地区汉族受试者血清25OHD平均为(52.73±17.47)nmol/L,高原藏族受试者血清25OHD平均为(48.65±15.55)nmol/L,经Kolmogorov-Smirnov Test检验,平原汉族和高原藏族人群血清25OHD均呈正态分布,P值分别为0.144和0.567。维生素D缺乏者占53.23%,不足者占40.62%,适宜者占6.15%。高原藏族和平原汉族人群血清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中女性人群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男性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6)。结论四川省不同地区人群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与平原汉族人群相比,高原藏族人群维生素D缺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北京市某社区汉族男性钙调激素及骨转换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北京市某社区2 792名汉族男性查体者的一般资料、钙调激素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TH)及骨转换指标I型原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骨钙素(OC)、胶原C端交联物(CTX)的测定结果,探讨维生素D营养状态对上述骨转换指标的影响.结果受试者年龄24~97岁,平均(62.79±19.01)岁,血清25OHD水平平均为(19.84±8.65)ng/mL,维生素D充足者占11.96 %,不足者占29.30 %,缺乏者占58.74 %.PTH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01),与血钙呈负相关(r=-0.3192,P<0.0001).OC、PINP及CTX与25OHD负相关(分别r=-0.1690,P<0.0001;r=-0.1799,P<0.0001;r=-0.1822,P<0.0001).结论北京市某社区汉族男性25OHD水平普遍偏低,与骨转换指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江苏正常男性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骨微结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3年至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体检的234例男性患者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58岁。对其进行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扫描,采用TBS Insight软件进行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计算,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临床指标。结果 234例男性受试者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是(46.19±19.41)nmol/L,25OHD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无明显相关性(r=0.060,P=0.390),而与骨微结构(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呈正相关(r=0.140,P=0.030)。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成2组:≤55岁组(n=108),55岁组(n=126),对比≤55岁组,55岁组TBS数值随年龄降低(P0.05),而BMD、25OHD随年龄无明显变化;同时发现,年龄与TBS呈负相关(r=-0.230,P=0.001),但与BMD无相关性(r=-0.080,P=0.260)。多元回归分析在校正了年龄、腰围、臀围、血糖、HDL-C这些影响骨代谢的因素之后,25OHD(nmo/L)与TBS依然存在相关性(β=0.001,P=0.010)。结论血清25OHD水平在江苏正常男性人群可能与骨微结构相关,TBS较BMD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炎性反应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及9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比较25OHD<25nmol/L与≥25nmol/L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水平,并分析其与25OHD的相关性。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与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35.3±23.1)nmol/L]相比,ACS患者血清25OHD[(21.2±10.7)n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MI组25OHD水平<25nmol/L者占86.8%,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多见于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ACS患者。25OHD与基质金属蛋白-9有相关性(r=―0.768,P=0.000)。结论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存在相关性,可能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血清维生素D3水平与外周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老年科住院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166例,年龄75~99(85.5±4.9)岁。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20 ng/ml作为维生素D3缺乏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3缺乏组(n=118)和维生素D3正常组(n=48)。动态血压及下肢动脉超声结果反映外周动脉硬化程度,分析维生素D3缺乏和外周动脉硬化的相关性。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相比维生素D3水平正常组,维生素D3缺乏组患者的LDL-C水平高,舒张压更低,脉压更大,高脂血症和外周动脉硬化发病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下肢动脉狭窄与维生素D3水平(OR=0.780,95%CI 0.670~0.890;P=0.039)、舒张压水平负相关(OR=1.030,95%CI 0.929~0.983;P=0.040),而与LDL-C水平正相关(OR=2.446,95%CI 1.138~1.312;P=0·043)。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血清维生素D3缺乏与外周动脉硬化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贵阳市城区中老年女性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贵阳市主城区所辖一社区中40~79岁女性511名,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完整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髋部、腰椎前后位(L1-4)、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结果 受试者总体血清25(OH)D浓度为(21.3±7.9)ng/ml,血清iPTH水平为(29.3±16.5) pg/ml;贵阳市城区中老年女性维生素D严重缺乏[25(OH) D<10 ng/ml]、缺乏[10≤25 (OH) D<20ng/ml]、不足[20≤25 (OH)D≤30 ng/ml]、正常[25(OH)D>30 ng/ml]的比例依次为5.3%、42.3%、37.9%和14.5%;4.7%的受试者存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清25(OH)D浓度与股骨颈、L1-4骨密度呈正相关(均P<0.01);血清iPTH水平与股骨颈、L1-4骨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贵阳市城区中老年女性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现象普遍,其血清25(OH)D水平与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正相关;血清iPTH在血清25(OH)D浓度低于20 ng/ml时表现出升高趋势,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178名老年男性骨密度与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记录178名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测量受试者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femeralneck,FN)、Wards三角(Wards)、大粗隆(troch)、左侧股骨上端(femur)的骨密度,并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根据骨密度水平将受试者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对每组受试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25OHD进行统计学描述,并进行方差分析。分别对3组受试者血清25OHD水平进行充足(75~375nmol/L)、相对缺乏(50~75nmol/L)、绝对缺乏(<50nmol/L)的描述。结果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人数分别为70例(39.33%)、66例(37.08%)和42例(23.59%)人。各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25OHD充足的比例分别为22.86%、18.18%、19.05%,血清25OHD在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平均值分别为60.00、59.88和52.88nmol/L,3组之间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人群中广泛存在骨质疏松及维生素D缺乏,应注意加强宣教及防治。骨密度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呈负相关,尚未发现25OHD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相关关系,需扩大样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维生素D缺乏程度及其在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标本,ELISA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3.45±2.80)ng/ml,(3.96±1.75)ng/ml和(3.66±2.66)ng/ml。与健康对照组人员的(14.75±9.60)ng/ml相比,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显著降低(P0.001);而3组患者之间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HBe Ag状态、HBVDNA载量,以及肝脏弹性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但其不能判断病情的轻重,而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