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髓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6例脊髓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与治疗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对每一对肋间动脉和腰动脉进行造影,颈髓动静脉畸形者行左、右椎动脉及肋颈干、甲状颈干动脉造影。5例采用手术切除法,21例采用栓塞法。结果:选择性插管血管造影的病变显示率达到100%,栓塞的21例中,14例获得满意效果,4例临床症状略有改善,3例无变化。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的方法,而且可反复多次插管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脊髓血管畸形的DSA检查与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畸形的DSA检查与栓塞治疗。资料与方法 搜集脊髓血管畸形9例。临床均表现为进行性脊髓损害。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对每一对肋间动脉和腰动脉进行造影,颈髓血管畸形者行双侧椎动脉,甲颈干及肋颈干造影,9例中,单纯栓塞6例。单纯手术2例。未治1例。结果 选择性脊髓血管DSA的病变显示率达100%。栓塞治疗的6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选择性脊髓血管DSA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栓塞治疗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是非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介入栓塞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防止误诊、漏诊病例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近期 3 0例疑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影像特点、介入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均具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特点 ,经行选择性全脊髓血管造影、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 2 9例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其中 2 7例畸形团来自颈部血管供血及胸段脊髓血管等多支血管供血 ;2例来自颈外动脉系统供血 )。另外 1例开始被误诊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为由颈内动脉原始听动脉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向脊髓髓周静脉引流而造成MRI的留空信号。结论 :为了防止误诊及漏诊病例的发生 ,应对双侧的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肋颈干、甲状颈干、上胸段肋间动脉或全脊髓血管及颈外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必要时还应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肢体和颅面部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56例肢体和颅面部血管畸形患者,颅面部14例,上肢18例,下肢24例.先行血管造影,了解病变部位、累及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然后行栓塞治疗,超选择插管至病变供血动脉内,根据病变性质、造影表现、插管的具体位置及治疗目的 ,选择不同种类、大小的栓塞剂及栓塞方法.对四肢近端局限性动静脉瘘患者置入带膜支架封堵瘘口.结果 56例患者通过选择性动脉造影均明确诊断,其中44例表现为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之间有明显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12例表现为动静脉瘘.23例行介人治疗,其中21例栓塞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表现为局部包块缩小,血管杂音减轻或消失,心脏功能改善等,2例带膜支架置入后血管杂音消失.随访4~48个月,除2例臀部血管畸形患者栓塞后1年左右又出现临床症状而接受相应治疗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经导管动脉造影是肢体和颅面部血管畸形的可靠诊断方法;介入治疗血管畸形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评价经动脉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肢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肢体血管畸形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对难以手术切除、伴有畸形血管的病变行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分别选用明胶海绵、碘油及不锈圈,并 联合应用血管硬化剂平阳霉素。结果:经动脉血管造影明确诊断18例,6例(25%)不能进行明确分类。对9例肢体血管畸形(5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K-T综合征和2例KTPW综合征)行栓塞治疗,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严重并发症.随访7例,平均随访3.7年,其中5例复发,行多次治疗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栓塞治疗可作为肢体血管畸形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内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椎管内血管畸形的选择性动脉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结果:66例椎管内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表现为隐匿性髓内血管畸形者6例,余60例均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12例髓内动静脉畸形、17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和9例髓周动静脉瘘接受了栓塞治疗,其愈显率分别为58.3%、64.7%和66.7%。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后行栓塞治疗是椎管内血管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动脉畸形致大咯血的血管造影检查和栓塞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对支气管动脉畸形致大咯血的诊治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例不明原因的大咯血患者急诊或择期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异常血管用聚乙烯泡沫醇(PVA)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加钢圈栓塞。结果:共发现9支畸形支气管动脉,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支气管动脉扭曲、分支增多,粗细不均,远端有弥漫造影剂浓染者3例,伴有一处或多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者4例。除1例明胶海绵及钢圈栓塞患者1周内复发外,PVA栓塞者平均随访27.5月未见复发。结论:支气管动脉造影可明确致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畸形,栓塞治疗可望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方法诊断肠道血管畸形的准确性和治疗肠道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Sedinger技术,对22例可疑肠道血管畸形导致消化道出血者,并经非介入性有性或诊断不明确病例作肠系膜上或/和肠系膜下动脉或腹腔干动脉造影,结果:22例31支动脉造影均发现病变并确诊为肠道血管畸形,其中1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9.
脊髓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附九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道了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同时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脊髓血管畸形(AVM)病例。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两型:硬膜动静脉瘘(AVF)型和硬膜内AVM型,然后经导管注入栓塞物质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造影显示AVM大部或完全消失,6例栓塞程度达100%,平均92.2%。在2个月至3年的随访期内,7例肢体肌力增加,症状明显改善。栓塞后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支气管动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18例患者,13例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3例为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2例为支气管动脉瘤,临床表现均为反复咯血,均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及血供情况,然后超选择插管至病变处,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方法及栓塞剂的种类、剂量根据病变性质、造影表现及插管具体位置进行选择。结果18例患者均通过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均为支气管动脉畸形所致的咯血。介入栓塞治疗后所有患者咯血停止,随防6-20个月,均未再次咯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支气管动脉畸形,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纯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其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 对41例纯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选择性颈内、颈外动脉及椎动脉造影,了解供血动脉及瘘口的部位、血流方向及静脉窦显示情况。诊断明确后,将导管插入靶动脉靠近瘘口行栓塞治疗。41例中,37倒单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栓塞后再行手术,1例先手术再行血管内栓塞。结果 单侧颈外动脉1支血管供血5倒;双侧颈外动脉多支血管供血23例;双侧颈内、外动脉和/或椎动脉的脑膜支同时参与供血13例。瘘口位于海绵窦壁18例,上矢状窦壁7例,横窦壁5例,乙状窦壁3例,脑膜静脉壁3例,皮层静脉壁5例。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有效率87.5%,颈内动脉和/或椎动脉的脑膜支栓塞治疗有效率23.1%。结论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和研究本病唯一可靠的手段。对单有颈外动脉供血的纯脑膜动静脉瘘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脑膜支参与供血的情况下,则应对血管内栓塞后再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头颈部血管畸形介入治疗栓塞剂的选择与应用。资料与方法对33例栓塞治疗患儿所选用的血管内栓塞材料,结合栓塞术后远期疗效予以总结。33例中,血管畸形发生于头面部24例,颈肩部9例。栓塞术中采用动脉选择或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向靶血管内分别释放的栓塞材料为:(1)弹簧圈;(2)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硬化剂组合;(3)明胶海绵颗粒、条、硬化剂组合;(4)明胶海绵条、硬化剂组合等实施动静脉瘘、畸形血管网和导入动脉的栓塞。结果29例(88%)患儿通过栓塞治疗获痊愈,经1~5年追踪随访疗效稳定,4例(12%)经2年以上随访观察栓塞治疗有效。结论针对儿童头颈部血管畸形,应用弹簧圈 明胶海颗粒 硬化剂;明胶海绵颗粒 条 硬化剂;明胶海绵条 硬化剂等组合栓塞剂,实施栓塞治疗均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过血管内栓塞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疗效。材料和方法:8例脊髓血管畸形中髓内AVM 5例,髓周AVF 3例。颈段1例.胸段4例(球型2例.幼稚型3例)。髓周]AVF 3例均位于圆锥马尾部.其中Ⅱ型1例,Ⅲ型2例.8例均作病灶栓塞。保留供血动脉4例,供血动脉完全闭塞4例。结果: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并发症.随访2—24个月,髓周AVF疗效明显优于髓内AVM。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脊髓血管畸形,尤其对Ⅱ型和Ⅲ型髓周AVF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的经导管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选择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口腔颌面部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患者中8例行外科术前经导管介入栓塞术,患者均在介入栓塞后72h内行外科切除术;另10例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根治术,均在全面头颈部血管造影后将微导管超选至供血动脉,注入PVA等栓塞剂栓塞畸形血管团。结果18例患者均超选择插管栓塞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均未发生皮肤黏膜坏死、颅内动脉误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前介入栓塞治疗的8例患者在外科切除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肿块切除变易,手术时间缩短。实施介入栓塞根治术的10例患者,其中1次栓塞治愈者5例,经2次栓塞治愈者4例,3次治愈者1例。经术后1~24个月随访肿块均明显缩小,器官功能改善。结论经导管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口腔颌面部高血流量型血管畸形效果显著,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5.
肢体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放射学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和动脉栓塞对肢体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11例肢体动静脉畸形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对5例具有明显动静脉瘘的病人进行了10次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时联合使用了包括鱼肝油酸钠在内的不同种类液态和固体栓塞材料。结果动脉造影明确了病变中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何者为主,为分类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2例栓塞后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减少。3例单纯栓塞治疗的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动脉造影和栓塞是肢体动静脉畸形诊断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鱼肝油酸钠可有效地用于动脉栓塞治疗肢体动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对Cobb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例临床症状为双下肢无力或瘫痪,体检主要见皮肤血管瘤和下肢肌力减退.4例均行MDCTA和DSA检查.结果 4例血管畸形,2例位于颈胸段,1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3例有皮肤和皮下病灶.椎体、椎管内、脊髓及软组织内的血管畸形MDCTA均可显示,供血动脉主要包括甲状颈干、肋颈干的分支及肋间动脉,增粗迂曲的引流静脉也在MDCTA的图像中清晰显示,且与DSA所见一致.结论 MDCTA可以快速、无创、全面地显示Cobb综合征几乎所有的病变,在诊断和协助制订治疗方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的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畸形后,超选择性病变动脉插管,用明胶海绵、无水乙醇、弹簧钢圈等对病变血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所有7例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都成功栓塞,栓塞24h内7例肉眼血尿消失,术后1周内可有栓塞侧腰部酸痛、低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6~98个月无血尿复发,肾功能正常。结论经导管肾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动脉栓塞安全有效,对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动静脉畸形的DSA血管构筑学及其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血管构筑特征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及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性脑执AVM供血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栓塞。结果:脑AVM血管结构上分为终末型供血方式,穿支型供血方式及混合式。可伴有动脉瘤或静脉结构异常。本组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97.5%,AVM完全消失,解剖治愈11例,AVM畸形血管团大部分消失,其减少大于80%4例,减少50%~80例,小于50%9例。随访6个月至5年,效果满意。结论:超选择性造影可正确指导栓塞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肠血管畸形的介入性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的介入处理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由DSA诊断的肠血管畸形17例。4例用明显胶海绵对病变部位作了栓塞,13例用血管加压素作了动脉灌注并保留导管持结灌注24h,其中3例造影响导管作为定位标记,24h后外科手术,结果:入入处理24h后,全部患者便血停止,4例栓塞者。出现明显肠缺血症状1例。无肠梗死发生。随访0.5-2.5年,出血复发2例,结论:肠血管畸形介入处理方法包括栓塞、灌注和放置病变定位标记,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视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儿童外周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83例周围血管畸形患儿实施血管内治疗。本组病例术前或术中分别诊断为:动静脉瘘23例,蔓状血管瘤32例,海绵状血管瘤28例。治疗方法:①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释放弹簧圈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②导管栓塞术结合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结果 栓塞治疗后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和血管瘤均得到有效闭塞,临床症状、体征迅速改善,术后1~3年观察随访,治疗有效率100%,治愈率68.7%。无并发症。结论 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外周血管畸形,是一种微创而安全、疗效特别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