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附445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45例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其中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5.7岁;男性190例,平均年龄46.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股骨近端各部位骨量峰值高于女性。男性各部位骨量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股骨颈骨量峰值位于20~39岁年龄组之间;Ward区值位于10~29岁之间;大粗隆区值位于10~19岁年龄组。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在70~79岁年龄组也有上升趋势。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峰值虽与欧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股骨颈峰值骨量显著高于日本女性(P<0.05)。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及变化特点,为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以确定骨密度值的正常范围,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骨质疏松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25例正常自愿者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男性222例,平均年龄49.57岁,女性203 例,平均年龄44.42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均分布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L- Neck、Troch 峰值出现较晚,分布在30~39岁年龄组;R- Neck、Ward's区骨峰值分布在20~29 岁年龄组。男、女两性同部位之间骨密度峰值比较表明,男性股骨颈和大粗隆的值均高于女性,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同性别股骨近端双侧对照统计学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男性60~69岁年龄组骨密度有上升趋势。本组各部位骨峰值明显低于国内类似研究(不同机型、不同地区)的结果(P< 0.01)。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特点,对国人骨矿物密度正常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腰椎骨密度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比较腰椎骨密度不同测量方法的异同点,旨在为合理地应用各种腰椎骨密度仪。方法应用定量CT(简称为Q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简称为DXA,其中包括椎体正位测量,简称为PADXA;侧位全椎体测量,简称为LDXA;侧位椎体中部测量,简称为MLDXA)测量了443例正常人腰椎的骨密度,其中男189例,平均年龄46.9岁;女254例,平均年龄45.7岁。结果QCT和PADXA的重复性明显优于LDXA和MLDXA;年下降率和骨密度线性丢失均以QCT最为明显;无论男女,QCT峰值出现最早,其次是MLDXA和LDXA,PADXA峰值出现最晚;各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与所测的结构是否相似有关。结论腰椎各种骨密度测量方法各有其特点,各种测量方法仍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4.
骨密度随增龄变化及其测定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分析正常人骨密度随增龄变化的规律和检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求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靠性。方法选取313例正常人,男性162例,女性151例,年龄范围20~84岁。采用法国SophosL-XRA骨密度仅测量前臂、股骨上端及腰椎正、侧位。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前臂和腰椎峰值骨量均为30~39岁,股骨颈、Ward区峰值骨量均为20~29岁。除男性60~69岁年龄组腰椎正位和股骨上端外,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结论腰椎侧位检测可避开某些因素对腰椎正位检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年男性人群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光子吸收技术和双能X射线吸收技术,分别对健康成年男性桡骨中远1/3部位、腰椎和股骨近端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皮质骨骨峰值较松质骨晚形成10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呈线性丢失(r=0.24~0.37,P<0.01);皮质骨平均每10年约丢失1.87%~6.86%,中轴骨骼松质骨每10年平均丢失率为0.72%~7.42%;70岁以后部分部位骨量丢失速率加快;骨折部位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峰值。结果提示,男性存在着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皮质骨丢失的方式在某些方面与松质骨丢失不同。  相似文献   

6.
兰州地区794例健康人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正常人BMD(骨密度)的参考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兰州地区794名健康人骨矿含量,按年龄段计算骨总丢失率及年均丢失率并与北京地区相应数值进行对比。结果:兰州地区女性骨量峰值期在30~39岁,50岁进入快速丢失期,骨总丢失率为34%;男性骨量峰值期在40~49岁,50岁以后呈缓慢下降,骨总丢失率为4.9%。男女性全身BMD高于腰椎。结论:获得兰州地区的BMD正常参考  相似文献   

7.
胫骨超声速在不同年龄组妇女皮质骨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对不同年龄组妇女胫骨皮质骨超声速测量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126名健康妇女分为30-39岁(n=25)、40-49岁(n=38)、50-59岁(n=33)和≥60岁(n=30),应用soundscan2000仪器测定胫骨超声速。对其中33名应用DPX-L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以检测胫骨超声速与L2-L4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测定的变异系数为0.37%。30-39岁组胫骨超声速(3966.69±73.08米/秒)与40-49岁组胫骨超声速(3933.39±86.48米/秒)相似(P>0.05),50-59岁组和≥60岁组胫骨超声速(3848.71±79.57、3723.82±84.95米/秒)明显低於前二组(P<0.01)。≥60岁胫骨超声速较50-59岁组明显降低。胫骨超声速与L2-L4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644,P<0.01)。结论:超声骨密度仪可理想区别≥50岁妇女与30-49岁妇女的胫骨超声速,老年妇女(≥60岁)的胫骨超声速较其他年龄组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8.
成年男性人群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光子吸收技术和双能X射线吸收技术,分别对健康成年男性桡骨中远1/3部位,腰椎和股骨近端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皮质骨骨峰值较松质骨晚形成10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呈线性丢失;皮质骨平均每10年约丢失1.87%-6.86%,中轴骨骼松质骨每10年平均丢失率为0.72%-7.42%;70岁以后部分部位骨量丢失速率加快,骨折部位骨密度明显低于骨峰值。结果提示,男性存在着与年龄有关的骨  相似文献   

9.
正常腕骨角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量100例(200个腕)正常腕关节X线正位片腕骨角。结果显示,正常腕骨角为121.05°±SD8.14°(102°~142°),其中男性为121.96°±SD8.06°(108°~142°),女性为120.23°±SD8.16°(102°~14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2);左侧为119.94°±SD7.87°(102°~138°),右侧为122.27°±SD8.16°(102°~14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与早先报道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移植后长期存活者骨矿物质密度和骨代谢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31例肝移植后5年存活者腰椎L2~L4和股骨颈骨密度(BMD),同时检测成骨细胞活性指标: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破骨细胞功能指标: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25-OH-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PTH),并与34例肝移植前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CLF)和38例正常健康者作比较。结果肝移植后5年存活者L2~L4BMD(Zscore)水平明显高于CLF患者,其骨质疏松(Zscore<-20)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正常健康者比较,5年存活者存在成骨细胞活性和破骨细胞功能增高,但无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维生素D代谢异常;而与肝移植前CLF患者比较,5年存活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增高,BAP和ICTP降低,PICP无明显变化,血清25-OH-维生素D和PTH正常。结论肝移植后5年存活者骨质丢失减轻,骨质疏松发生率减少和骨代谢有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血清hBMP含量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抗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了80名正常人血清中hBMP的变化情况。80人中,男29人,女51人,取血前均查血肝功、HBsAg、肾功,无异常。将男、女受试者各按<20岁、21-30岁、31-40岁、>50岁分成4组。结果发现,年龄<20岁的男性血中hBMP的水平最高,>50岁的男性,血中hBMP明显减少,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血中hBMP的高峰年龄比男性大1个年龄组,在21-30岁,而且,女性血中hBMP到31-40岁组就明显下降(P<0.01),比男性血中hBMp水平的下降早1个年龄组。因此推测,不同年龄的健康人血中hBMP水平的改变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正常人血中hBMP水平的改变正好与女性从35岁起开始发生骨丢失,男性发生骨丢失的年龄比女性晚,在50岁左右等相吻合。因此认为,血中hBMP减少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定量CT测量腰椎和近端股骨骨矿含量的初步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椎体和股骨近端松质骨在骨代谢中的关系以及椎体定量CT(QCT)测量在检测近端股骨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20~59岁正常人(男、女各100例)的第3腰椎和近端股骨的松质骨做了QCT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在1个月内对10例受试者的腰椎、近端股骨进行了4次测量,测量在同一层面采用同一扫描条件,对两部位的测量精确性进行了计算。结果:椎体与近端股骨松质骨矿物质含量(简称骨矿含量)在自身个体中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男、女总体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和0.82(P<0.001),且均随年龄增长两部位骨矿含量逐年减少。QCT对腰椎和近端股骨测量的精确性分别为1.8%和3%。结论:椎体和股骨近端松质骨结构和代谢一致,由于椎体QCT测量方法简便,在检测骨矿含量变化、诊断骨质疏松症方面可替代测量较为烦琐的股骨QCT测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其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许多方法已运用于这一研究。从早期的X线摄影、单光子骨密度仪(SPA)、双光子骨密度仪(DPA)、发展到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EXA)、QCT定量(CT)、PQCT(周围骨定量CT)、QUS(定量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无创伤性、多层面扫描、参数灵活、反映组织特性敏感、分辨力高等优点,在骨质疏松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 MR定量指标的选用近年来强调几种无创伤性技术的联合应用以改善对骨强度评…  相似文献   

14.
贾鹏  李娜  程晓光  周丹 《放射学实践》2018,(11):1198-1201
【摘要】目的:通过定量CT(QCT)对南京和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MD)进行测定,对两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及各年龄段骨丢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7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6.0±13.0岁);南京明基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960例,年龄21~80岁(平均47.61±10.18岁)。结果:北京地区腰椎BMD低于南京地区(F=16.845,P<0.01);两地区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1~40岁年龄组,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分别为(164.21±22.86)mg/cm3、〖JP3〗(171.76±23.15)mg/cm3和(181.63±21.40)mg/cm3、(190.57±30.12)mg/cm3。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13.8%;南京地区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5.4%。5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低于男性;6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45%,男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30%。成人BMD与年龄(r=-0.637,P<0.01)、身高(r=0.056,P<0.05)、体重(r=-0.068,P<0.01)和BMI值(r=-0.088,P<0.01),相关但腰椎BMD与地区、年龄、身高、体重及BMI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地区与年龄是BMD的影响因素(r=0.663,P<0.01)。结论:南京地区QCT测定腰椎BMD高于北京地区。虽然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达峰时间稍晚,但两地区骨丢失曲线及累计骨丢失率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5.
胶东地区健康人群数字吸收法骨密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测定胶东地区健康人群手指骨密度(BMD),确定各年龄段骨密度分布情况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并通过给定的骨密度值对骨折危险性进行预测。方法:选取长期居住胶东地区的健康人群共3306例,其中男1302例,女2004例,由锐柯数字化放射成像系统摄片后经OsteoGram 2000软件系统处理,得到被检者非优势手第2、3、4指中节指骨的长度、体积、骨矿含量、BMD指数值以及T值和Z值,按5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均出现在30~35岁,女性峰值骨密度维持在20~45岁,55~60岁出现快速骨量丢失,75岁以后略有反弹,男性骨峰值后骨量逐年减少。以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胶东地区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1.07%,其中女性患病率为14.87%,男性患病率为5.22%。结论:胶东地区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低;女性骨峰值维持年龄段较长;骨密度峰值以及男性各年龄段骨量丢失率符合中国汉族BMD正常数据库的一般特征。对55岁以后女性骨密度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放免测定法对55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测试,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长期进行木兰拳练习对骨密度及骨代谢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进行木兰拳练习的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与久坐工作者相比较;腰椎(L2-L4)、股骨颈(FN)、股骨近端(FTRO)和WARDS区(FWT)的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代谢相关激素仅甲状旁腺素(PTH)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发现,运动在围绝经期不同阶段的介入对骨密度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各种DEXA机性能,以了解各种测量结果的实验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2台不同DEXA机(HologicQDR-2000及LunarDPX-L)小动物程序测量20根鼠的股骨标本。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测量骨矿含量(BMC)及骨矿密度(BMD)。将各种测值与鼠骨标本灰化重量相比较,以确定两种DEXA机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同时比较了扫描面积大小对骨矿密度测值的影响。结果:HologicQDR-2000测量鼠股骨骨矿较LunarDPX-L具有更好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变化图像大小对HologicQDR-2000的BMC测值有明显影响,但对BMD值无明显改变。结论:随访检查时要应用与前次同样大小面积扫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量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QCT)骨密度(BMD)值,研究新疆地区正常男性人群骨密度现状,比较两种民族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对20~82岁以上的704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QCT测量,按不同民族每5岁分为1个年龄组,比较两组各年龄段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结果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相同,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较汉族男性高(P<0.05)。随年龄增大,两民族男性骨密度均逐渐下降。65岁以后,汉族、维吾尔族男性骨量有加速下降的趋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65岁组及≥70岁组汉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15.91%、27.59%,维吾尔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21.43%、36.84%,≥70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骨密度变化规律相似,65岁以上男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维吾尔族老年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9.
正常成人髋臼断面角的CT测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CT测量,建立国内成人髋臼断面角的正常值标准。方法对120例因腹部或盆腔病变行CT检查而无髋部症状的病人加扫双侧髋关节。从中挑选X线和CT表现正常的100例作为统计对象。结果成年男性被研究者髋臼前断面角(AASA)的范围为59.00°~83.00°,平均值为72.56°,标准差为5.61°;髋臼后断面角(PASA)的范围为84.00°~116.00°,平均值为100.62°,标准差为5.76°。成年女性研究者AASA的范围为53.00°~92.00°,平均值为70.45°,标准差为7.79°;PASA范围87.00°~120.00°,平均值为103.66°,标准差为7.22°。结论国内正常成年男性AASA正常值范围为61.56°~83.56°,PASA为89.33°~111.91°,成年女性AASA为55.18°~85.72°,PASA为89.51°~117.81°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理地区和香格里拉地区不同年龄成人骨矿含量分布,研究确定峰值骨量的年龄段,寻找骨丢失规律,为不同海拔高原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韩国OSTEOSYS双能X线骨密度仪EXA-3000对2312位受检者测定右脚部跟骨骨密度值,其中来自香格里拉建塘镇(3280 m)的健康体检者947人(男523人,女424人),年龄20~70岁,平均45.7岁;来自大理(海拔1970 m)的健康体检者1365人(男564人,女801人),年龄21~70岁,平均42.6岁。按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共分男女各6个组,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个地区男女均于30~39岁达到骨量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开始下降;两个地区男性的骨密度含量均高于女性;香格里拉男、女性骨密度含量均高于大理地区健康人群。结论香格里拉地区正常人群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大理地区,故根据不同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分布,建立诊断标准,对诊断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