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常人股骨颈骨密度变化(附425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以确定骨密度值的正常范围,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骨质疏松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25例正常自愿者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男性222例,平均年龄49.57岁,女性203 例,平均年龄44.42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均分布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L- Neck、Troch 峰值出现较晚,分布在30~39岁年龄组;R- Neck、Ward's区骨峰值分布在20~29 岁年龄组。男、女两性同部位之间骨密度峰值比较表明,男性股骨颈和大粗隆的值均高于女性,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同性别股骨近端双侧对照统计学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男性60~69岁年龄组骨密度有上升趋势。本组各部位骨峰值明显低于国内类似研究(不同机型、不同地区)的结果(P< 0.01)。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特点,对国人骨矿物密度正常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附445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45例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其中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5.7岁;男性190例,平均年龄46.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股骨近端各部位骨量峰值高于女性。男性各部位骨量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股骨颈骨量峰值位于20~39岁年龄组之间;Ward区值位于10~29岁之间;大粗隆区值位于10~19岁年龄组。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在70~79岁年龄组也有上升趋势。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峰值虽与欧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股骨颈峰值骨量显著高于日本女性(P<0.05)。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及变化特点,为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3.
腰椎骨质疏松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与MRI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腰椎骨质疏松 (LVOP)MRI表现与骨矿物密度 (BMD)的关系。方法 65例LVOP病例先作腰椎双能X线吸收法BMD测定予以确诊 ,后进行腰椎SE序列MRI扫描 ,就其MRI征象与BMD作对照分析。结果 MRI未发现信号异常的LVOP其平均BMD高于信号异常者的平均BMD(Ρ <0 .0 1) ;合并椎体疏松性骨折的LVOP其平均BMD低于未合并椎体疏松性骨折者的平均BMD(Ρ <0 .0 1) ;伴发椎体终板疝的LVOP其平均BMD低度于未伴发椎体终板疝者的平均BMD(Ρ <0 .0 5 )。合并有不同类型椎体疏松性骨折的LVOP之间平均BMD的差异无显著性 ,单发椎体疏松性骨折与多发椎体疏松性骨折的LVOP之间平均BMD的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 轻度的LVOP其MRI信号变化不明显 ,合并椎体疏松性骨折者多为较严重的LVOP ,LVOP伴发的椎体终板疝与腰椎BMD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对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和定量CT所测腰椎骨密度的影响。资料和方法采用DXA及QCT分别测量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骨密度检查的患者。其中DXA检查患者12092例,年龄12~95岁,女性9788例,男性2304例,平均年龄58.9岁。QCT检查患者495例,年龄18~88,女性310例,男性184例,平均年龄为62.0岁。DXA和QCT测量L2~4椎体的平均骨密度。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结果 DXA骨密度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r=0.479,决定系数r2=0.229。DXA骨密度与身高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别为r=0.289,r=0.235;对应决定系数r2=0.084,r2=0.055。QCT骨密度与身高及体重都为弱相关,r=0.155和r=0.129;决定系数分别为r2=0.024,r2=0.017。QCT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31。结论体重与DXA与QCT所测得骨密度都存在明显相关,但QCT相关性较弱;QCT骨密度测量结果受身高、体重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年龄因素对中老年妇女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重复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中老年妇女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DXA)测量重复性的影响。方法用数字法随机选取90例中老年女性受检者,按年龄分为3组:45~55岁、56~65岁、66~75岁组,每组30例。每例受检者均在同一天内完成2次腰椎DXA测量,DXA机型为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Prodigy型骨密度仪。根据公式计算每例个体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每组患者的平均骨密度、标准差,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用标准差代表精确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5~55岁、56~65岁、66~75岁各组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1.089±0.014)g/cm2、(0.992±0.010)g/cm2、(0.910±0.010)g/cm2,随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的平均骨密度下降,56~65岁和66~75岁年龄组的标准差相同,但2年龄组的标准差低于45~55岁组的标准差。三组间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3,P<0.05)。45~55岁与56~65岁组、45~55岁与66~75岁组、56~65岁与66~75岁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35、0.035、0.500,P值均<0.05)。结论年龄因素可影响中老年女性腰椎DXA测量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密度的动态变化,判断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骨痂骨密度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30只犬造成右胫骨中段骨折并分断端距离4mm,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在术后4、6、8、10、12周取双侧胫骨,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折端1cm的骨密度,分析骨密度变化及骨密度增长率的变化.结果:骨折端骨密度随时间呈一定规律增加,在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自身对照的骨密度比率也随时间增加,在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周时骨折端骨密度达到正常侧水平.结论:在犬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密度持续增加,双能X线骨密度仪可用于骨愈合中骨痂的骨密度判断. 相似文献
8.
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定量CT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中老年女性L1~L4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年龄 3 5~ 98岁健康女性 72 5例 ,按 5岁 1个年龄段分组 ,应用定量CT进行腰椎骨密度测量 ,采用方差分析和SPSS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比较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 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5 0~ 5 4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 (Ρ <0 .0 1) ;其中L1椎体骨密度从 45~ 64岁各年龄段都有显著的降低 (Ρ <0 .0 5 )。结论 中老年女性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且其变化存在差异 ,以L1在年龄增长过程中骨密度降低变化为著 ,其在定量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年男性腰椎的QCT骨密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的价值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516例老年男性进行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检查时通过L_(1~5)椎体中心和腰椎体模中心行轴位扫描。然后对各椎体及体模图像进行测量。所得数据由腰椎骨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处理,得出个体腰椎的平均骨密度值及T-Score值、Z-Score值,再将其结果与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峰值进行比较,经分析得出诊断结论。诊断标准参照WHO的标准及国内推荐的标准执行。结果:516例中骨密度正常者24例,占4.7%;骨密度降低者109例,占21.1%;骨质疏松症者318例,占61.6%;严重骨质疏松症者65例,占12.6%。结论: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可较早地反映出老年男性体内骨矿含量的变化,对早期发现和确诊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QCT检查中,需高度重视测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6):700-702
目的 :探讨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行QCT与DXA检查测定骨密度,并对骨密度值及2种方法对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不同年龄段(50~59、60~69、≥70岁)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腰椎QCT检查结果。结果:QCT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与DX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733、14.376,均P0.05)。QCT对60~69岁人群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显著高于50~59岁人群(χ~2=7.520、6.281,均P0.05),而与≥70岁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对女性骨量减少检出率为35.96%,骨质疏松症为21.05%,显著高于男性的19.77%、9.30%(χ~2=6.246、5.036,均P0.05)。结论 :腰椎QCT能提供精确的骨密度值,且年龄、性别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叶兆智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4):91-92
分析120例腰椎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其中70例做X线检查后分别采用ECT和骨盐含量的定量测量等检测方法确诊。80例复查X线,腰椎出现压缩X线征象。因此得知通过X线检查,再做骨密度仪检查,可以确诊骨质疏松症。所以传统的X线检查虽不能正确的衡量骨量丧失的程度,但是这毕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仍不失为首选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定量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量腰椎各椎体间骨密度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2~L4椎体的骨密度变化趋势,并比较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结果的差异。资料与方法从多中心合作数据库中选择11443名志愿者数据进行L2~L4椎体骨密度(BMD)分析,其中11081名志愿者选用DXA检测椎体BMD值,男性2158名,女性8923名;362名志愿者选用QCT检测椎体中间松质骨BMD值,男性170名,女性192名,比较二者测量各腰椎BMD的差异。结果 DXA测量椎体间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F=74.450,P<0.05;女性:F=605.388,P<0.05),从L2~L4呈增加趋势;QCT测量椎体间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F=1.291,P>0.05;女性:F=1.653,P>0.05)。结论 QCT是真正意义上的体积骨密度测量技术,能更准确地测量骨密度。 相似文献
13.
14.
237例门诊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门诊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对我院237例门诊男性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237例股骨颈,Ward氏区,大转子骨密度,年龄4岁~85岁,按10岁为一年龄组,将其分为8组。结果门诊男性股骨颈和Ward's区骨密度峰值均在20岁~30岁组,大转子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岁~40岁组。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患病率逐渐增加。结论BM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5.
16.
骨矿分析无论对骨质疏松或其他代谢性骨病的诊治都起重要的作用。但是,近来骨密度测量的观念尤其在用于骨质疏松普查方面正面临内科界的挑战,部份原因是现有检查方法自身的缺陷所致。目前最多采用的检查有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和定量CT(QCT)。一些作者发现,SPA对桡骨远端和跟骨的骨矿含量测定与脊柱和髋部的测定相关性不明显,而后两者是骨量减少状态下发生骨折的主要部位。QCT则如不做复杂的数据处理只能测量脊柱,欲做其他研究需有昂贵的设备,且照射量大。此外还因骨髓内存在不定量的脂肪易致测量误差(单能)。DPA测量的是脊柱或髋部之皮、髓质总和,测量精度欠佳且图象空间分辨率差、需定期更换昂贵的放射源、检查费时。为解决上述问题,近来三个独立的制造厂家对 相似文献
17.
18.
19.
腰椎侧位骨密度测定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应用双能X线测定腰椎椎体骨密度时正位和侧位结果的差别 ,探讨腰椎侧位测定骨密度辅助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方法 :以 16 6名平均年龄为 6 4 .7岁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对象 ,测试其腰椎骨密度值 ,观察不同年龄受试者腰椎正、侧位骨密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测试结果得到的诊断骨质疏松结论的差别。结果 :全部受试者的椎体正位骨密度检测均高于侧位(P <0 0 1) ,但在 113名年龄小于 6 5岁的受试者中 ,以此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5 3名年龄大于 6 5岁的受试者中 ,根据正、侧位骨密度的变化得到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出现较大偏差 (P <0 0 5 )。根据正位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症约有三分之一漏诊率。结论 :对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可以用传统的正位腰椎骨密度测定的方法来诊断 ,不需另作侧位测定 ,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则应加作腰椎侧位骨密度测定 ,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骨密度及结构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容积性定量CT(vQCT)技术测量的腰椎骨密度(BMD)参数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无骨折老年妇女的能力,对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结构与正常老年妇女进行比较。方法将有骨质疏松脊椎骨折的26例老年妇女归为第1组,选择年龄与其相匹配的无脊椎骨折的30例骨质疏松妇女归为第2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56例病人腰椎L1、L2椎体行容积扫描,在横断面影像中经传统的QCT法测量L1、L2小梁骨BMD(2D-TRAB)、整体骨BMD(2D-INTGL);在经计算机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三维处理的影像中应用直方图功能测量L1、L2椎体整体骨BMD(3D-INTGL)、皮质骨BMD(3D-CORT)、小梁骨BMD(3D-TRAB)。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参数为腰椎正位BMD(AP-SPINE)、腰椎正位表观BMD(BMAD)。比较2组老年妇女间上述7组的BMD值。另对10例2D-TRAB正常的老年妇女在VR像中测量L1椎体中部边长为20mm的正方体内骨小梁容积比值,并与在56例妇女中随机选取的10例的数值比较。结果DXA测量中AP-SPINE、BMAD在第1组妇女为(0·796±0·170)g/cm2、(272·7±27·7)mg/cm3,与第2组妇女(0·817±0·140)g/cm2、(249·5±26·5)mg/c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QCT中第1组的2D-TRAB为(70·4±22·2)mg/cm3、2D-INTGL为(138·3±35·1)mg/cm3、3D-INTGL为(139·4±34·9)mg/cm3、3D-CORT为(133·8±26·9)mg/cm3、3D-TRAB为(69·9±18·6)mg/cm3,比第2组数值(89·1±21·8)mg/cm3、(170·6±34·5)mg/cm3、(180·5±28·2)mg/cm3、(163·2±27·5)mg/cm3、(83·8±17·1)mg/cm3下降18%~23%。10例骨质疏松老年妇女L1椎体骨小梁容积比值为(8·12±1·96)%,明显低于正常老年妇女的(39·1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CT中vQCT参数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无骨折老年妇女的能力优于DXA,三维重组影像显示的骨质疏松老年妇女椎体骨小梁容积明显低于正常老年妇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