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和腹膜后间隙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腹腔和腹膜后间隙结核的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淋巴结结核,7例淋巴结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及4例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结果:淋巴结结核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可融合成分隔状肿块,主要累及肠系膜、网膜、胰周及L2平面以上腹膜后间隙,且腹腔淋巴结受累程度明显重于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性腹膜炎之腹水密度较高,系膜、网膜上有斑片状及结节状病灶,肠曲粘连固定。结论:CT扫描可反映淋巴结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的解剖病理改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2 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 ,主要观察( 1)腹水性质及解剖分布 ;( 2 )系膜、网膜、腹膜改变的CT表现形式 ;( 3)淋巴结肿大及其增强情况。结果  ( 1)腹水 18例 ,高密度腹水 15例 ( >2 0HU) ,3例低密度腹水 ( <2 0HU) ,6例为包裹性积液。 ( 2 )系膜改变为增厚、结节状、污秽状 ,共 2 1例。 ( 3)饼状网膜肿块 5例 ,网膜点条状、污秽样改变 8例。 ( 4 )腹膜增厚 15例 (腹膜光滑 13例 ,腹膜结节 2例 )。 ( 5 )淋巴结肿大 9例 ,7例并见环状强化。结论 腹膜、网膜、系膜的改变伴高密度腹水 ,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常可作出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增强表现及其解剖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明确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增强表现特点及解剖分布,以提高定性、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对41例恶性淋巴瘤,包括Hodgkin病(HD)15例及非Hodgkin淋巴瘤(NHL)26例,采用CT增强扫描,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及解剖分布。结果:增大淋巴结的CT增强密度,HD中,86.7%为均匀密度,13.3%为均匀与不均匀密度并存;NHL中,73.1%为均匀密度,26.9%为均匀与不均匀密度并存。HD及NHL均优势累及腹主动脉周围、肾旁前间隙及肝十二指肠、肝胃韧带淋巴结。常同时使2个部位以上的淋巴结受累。结论:CT增强扫描可一定程度地显示恶性淋巴瘤的大体病理特点,存在2种强化类型,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存在一定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目的 描述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共19例病理证实了的TBP。主要观察以下CT表现:(1)腹膜增厚表现为污迹腹膜(18例)、饼状大网膜(5例)和腹膜结节(3例),这3种表现可单纯存在也可并存;(2)腹水17例,其中高密度腹水(〉20HU)4例,余为低密度腹水(〈20HU);(3)只有2例可见明确的腹腔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无强化。结  相似文献   

5.
结核性腹膜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11例有CT检查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进行分析,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由抗痨治疗效果显著而确诊。结果:11例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如下:(1)腹水9例,其中7例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值大于20HU),3例表现为腹腔包裹性积液;(2)壁腹膜光滑增厚7例,轻度不规则增厚1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时壁腹膜有强化;(3)11例肠系膜均有改变,表现为增厚、结节状或“污点”状影;(4)大网膜饼形增厚、结节状或“污点”状改变5例。结论:CT对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有较大价值,其主要鉴别诊断为腹膜转移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11例有CT检查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进行分析,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由抗痨治疗效果而确诊。结果:11例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如下:(1)腹水9例,其中7例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值大于20HU),3例表现为腹腔我裹性积液;(2)壁腹膜光滑增以度不规则增厚1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时壁腹膜有强化:(3)不膜均有改变,表现为增厚、结节状或“污点”状影  相似文献   

7.
结核性腹膜炎CT影像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泉生  胡庆栓  胡志   《放射学实践》2011,26(5):501-503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以腹水、腹膜改变、肠系膜改变等作为观察指标,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为结核性腹膜炎病例的CT表现。结果:9例结核性腹膜炎中7例出现腹水,其中4例高密度腹水,4例大量腹水;腹膜增厚7例,肠系膜形态改变6例;大网膜形态改变9例,增强扫描均无明显强化;淋巴结增大5例,呈环形强化2例。结论:高密度腹水是结核性腹膜炎的特征性改变,腹膜形态、大网膜形态改变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肝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报告7例肝结核并结合有关文献讨论肝结核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报告的7例患者均经手术或肝穿病理证实。男3例,女4例;年龄24~58岁(平均50岁)。其中包括粟粒型肝结核、结节型肝结核和结核性胆管炎三个病理类型。结果:(1)粟粒型肝结核CT表现为肝脏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或表现为肝脏肿大伴有多发性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肝结核可表现为肝内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可有周边性强化;亦可表现为肝内结节状混杂密度灶,其特点是病灶中心密度高,尤其是伴有“粉末”状钙化,周围密度低,增强扫描有轻至中度的环形强化。(3)结核性胆管炎罕见,沿胆管壁走行的钙化、管型结石可能是本病的特点。结论:粟粒型肝结核CT表现缺乏特征性,除非有结核病史或伴有其他脏器结核,否则CT不能做出正确诊断。结节型肝结核和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肝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诊断腹腔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抗痨治疗确诊的腹腔结核16例CT表现,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36.4岁。结果腹腔淋巴结肿大(n=11),肠系膜肿块(n=6),腹水(n=6,多为限制性),网膜增厚(n=7),肠壁增厚(n=6),胸水(n=2),胰腺结节(n=1)。腹腔淋巴结肿大(以肠系膜、胰周淋巴结为主),主要表现为因中央干酪样坏死而呈环形或多房样强化,并有部分淋巴结钙化,且腹腔淋巴结受累程度明显重于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性腹膜炎时腹水密度较高,系膜、网膜上有斑片状及结节状病灶,肠曲粘连固定。结论密切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表现,有望提高腹腔结核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腹膜炎的螺旋CT特征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有CT扫描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 ,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 ,经腹腔穿刺和 /或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 2 7例。重点观察结核性腹膜炎累及腹膜腔、腹膜下间隙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特征。结果 :①壁腹膜光滑、增厚 2 9例 ( 90 .6% ) ,其中均匀增厚 2 6例 ,局部不规则增厚 3例 ,18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 ;②腹腔积液 3 0例 ( 93 .7% ) ,其中 15例为少量积液 ;③大网膜增厚 2 3例 ( 71.9% ) ,表现为污迹样增厚 14例 ,结节样增厚 6例 ,饼状增厚 3例 ;④肠系膜受累 2 2例 ( 68.8% ) ,其中 13例合并小结节影 ;⑤淋巴结增大 18例 ( 5 6.2 % ) ,其中 8例显示环状强化。结论 :结核性腹膜炎螺旋CT的主要表现有少量腹腔积液、均匀性腹膜增厚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受累及腹腔淋巴结增大 ,增强扫描时肿大的淋巴结呈环状强化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38例后颅窝肿瘤的CT或MRI特征,提高对后颅窝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38例肿瘤中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临床影像诊断。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检查。结果:听神经瘤9例,脑膜瘤5例,Ⅰ级星形细胞瘤2例,Ⅱ-Ⅲ级星形细胞瘤4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三叉神经瘤、单发脑转移瘤各2例,胆脂瘤及蛛网膜囊肿各1例,以上均为手术病理证实;经临床影像诊断转移瘤4例。结论:后颅窝瘤有其好发部位,CT和MRI可清晰显示后颅窝肿瘤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FCP)与胰头癌的CT以及MRI定性及定量表现,总结二者有效的影像鉴别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6例胰头部MFCP及16例胰头癌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头部MFCP与胰头癌影像表现:1)肿块形态密度:分叶状(2例,11例),假性囊肿(11例,0例),肿块内钙化(6例,0例);2)DWI高信号:(2例,14例);3)静脉期相对低密度(3例,15例);ROC曲线分析示静脉期CT差值鉴别二者的AUC=0.852;4)胰胆管表现:主胰管扩张(9例,12例),胰管病灶处截断(1例,10例),胆总管扩张(6例,12例),胆总管病灶处截断(2例,10例),双管征(7例,11例),不相交征(1例,12例),肝内胆管扩张(2例,11例);5)周围组织表现:肾周筋膜增厚(9例,3例),胰周血管包绕受侵(1例,2例)。结论胰头部MFCP与胰头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肿块的形态、DWI信号、胰胆管扩张程度及二者的血供特点有助于二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小肠常见炎症性溃疡性疾患的X线诊断:附3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小肠常见炎症性溃疡性疾患的X线表现。材料与方法:35例小肠炎症性溃疡性疾患,男20例,女15例。其中肠结核11例,Crohn病13例,肠Behcet病7例,单纯性溃疡和缺血性肠炎各2例。33例有病理结果,2例经临床治疗证实。结果:病变局限于回肠,肠结核11例中有9例,Crohn病13例中有10例,肠Behcet病7例中有5例,单纯性溃疡2例中有1例,2例缺血性肠炎均在回肠。部分病例累及回盲部。35例均有溃疡,形态表现多种多样,但纵行溃疡和裂隙仅见于Crohn病。大而深的溃疡5例,3例为肠Behcet病。浅而不规则溃疡13例,10例见于肠结核。横行溃疡2例均见于肠结核。结论:肠溃疡的形态、周围粘膜的变化和肠管变形等X线特征是各种疾患的诊断依据。强调正确的诊断决定于良好的X线检查技术和对形态变化的正确解释。  相似文献   

14.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其胃肠双重造影、超声及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6例患者中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 3~ 66岁 ,平均 47岁。临床表现腹痛 5例 ,腹泻 3例 ,恶心 4例 ,呕吐 3例。 6例全部进行了胃镜和小肠造影检查 ,4例进行结肠镜检查 ,2例进行胃超声检查。结果 :本组病理证实病变累及食道 1例 ,胃部 5例 ,十二指肠 4例 ,小肠 3例 ,结肠 2例。结论 :胃肠道双重造影和内镜检查时 ,胃肠道粘膜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的低场MR征象分析(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在低场MR的征象.方法收集3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的术前低场MR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肿瘤实质信号均匀区的信号配对主要分为三类1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18例;2T1WI等、T2WI稍高信号13例;3T1WI稍高、T2WI稍高信号2例.2.肿瘤实质内MR异常信号区1T1WI低、T2WI高信号(斑点状24例,片状9例,条状5例);2T1WI稍低、T2WI高信号(斑点状8例,片状2例,条状3例);3T1WI高、T2WI高信号(斑点状4例,片状2例);④T1WI低、T2WI低信号(斑点状5例,片状6例,条状2例).3.肿瘤边缘在T2WI上分三种1边缘清楚无分叶21例,其中11例可以见到"包膜征”;2边缘清楚伴分叶5例;3边缘不清7例.结论1低场MR中,肝细胞癌的肿瘤实质在T1WI可以是多种信号,缺乏特征性,但在T2WI均为稍高信号.2MR诊断肝细胞癌一定要有瘤内异常信号.3肝细胞癌的MR边缘部的形态应以T2WI为准,肿瘤边缘可以光滑清楚,也可以分叶状或边缘不清,"包膜征”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病理证实的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病例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其中2例加行DWI扫描。结果:肿瘤位于额叶4例和颞叶1例。位于皮层4例,侧脑室旁深部白质1例。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3例、长T1稍长T2信号1例、混杂信号1例,DWI呈高信号2例。出现不同程度坏死4例,出血2例。瘤周无明显水肿2例、轻度水肿2例和中度水肿1例。花环状增强3例、团絮状增强1例和斑点状增强1例。脑膜及颅骨受侵2例。结论: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MRI有一定的特点,MRI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颈部舌骨上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B超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CT和B超对舌骨上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能力。材料和方法:复习和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舌骨上颈动脉间隙及相邻部位肿瘤与肿瘤样病变33例。主要包括神经源肿瘤11例、血管性肿物3例、淋巴结病变12例、涎腺肿瘤4例及腮裂囊肿3例等。33例均行CT扫描,17例行B超扫描。结果:淋巴结肿物位于颈内动、静脉外方,使血管向内侧移位。神经源肿瘤位于颈内动脉内后方,使其向外前移位。淋巴结转移瘤增强后边缘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心液化坏死。神经源肿瘤增强后肿物无明显强化,但边缘多有环状低密度区。增强CT扫描能观察病变的内部结构及其与血管的关系,B超在鉴别肿物的囊、实性及肿物与血管的关系方面能提供补充信息。结论:CT结合B超能准确评估颈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  相似文献   

18.
泪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泪腺多形性腺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37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恶性(包括恶性变)泪腺多形性腺瘤,均行CT扫描,其中14例增强扫描,4例又行MRI检查,对这些CT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部位:肿瘤绝大多数(32例)发生于眶部泪腺(良/恶:20/12);睑叶泪腺3例(良/恶:2/1);其他部位2例(良/恶:1/1)。(2)形态、密度或信号:边界清晰、类圆形19例(均良性);不规则或分叶结节状、弥漫性18例(良/恶:5/13)。密度或信号均匀21例(良/恶:17/4),不均质16例(良/恶:6/10)。增强扫描:14例CT和3例MRI均有明显强化(良/恶:7/10)。(3)与邻近结构关系:视神经或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者19例(良/恶:14/5);界限不清5例(均恶性),其中侵犯、包绕眼球各1例。(4)眶骨及眶外侵犯:眶骨受压变形、吸收11例(良/恶:2/9);不规则破坏或硬化7例(均恶性),其中2例肿块向骨壁内生长,3例侵犯鼻窦、颅前窝或颞下窝。结论:CT基本上可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泪腺多形性腺瘤及显示眶外侵犯情况;MRI可帮助确诊肿瘤是否有脑内侵犯。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7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行CT扫描,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发病24~48h头颅CT,表现为两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17例(17/17),双侧枕叶对称性低密度灶15例(15/17),中脑低密度灶2例(2/17),颞叶内侧低密度灶2例(2/17),小脑低密度灶1例(1/17),中线无移位.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Primary panhypopituitarism consists of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the anterior pituitary lobe, which appears during infancy or adolescence. The magnetic resonance findings in 10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primary hopopituitarism are presented. The findings include: reduced pituitary size in all cases: partially (8 cases) or totally (2 cases) empty sella; thin (4 cases), partially visible (3 cases) or absent (2 cases) pituitary stalk; absence of the posterior lobe in 9 cases: bright spot corresponding to an ectopic posterior lobe in 8 cases. These findings are similar to those already reported in pituitary dwarfism and may help under-gene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which seems to he related to a pituitary stalk le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