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5年,Lee等首次报道了因肾移植术后服用大剂量泼尼松龙而引起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异常增多的病例,并将之命名为脊柱硬膜外脂肪增多症(spinal epidural lipomatosis,SEL),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即椎管内硬膜外间隙正常脂肪组织的病理性增生。以后的文献中,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了数十例胸椎平面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病例,而关于腰、骶段硬膜外脂肪增多引起终丝及马尾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与临床表现。方法:收集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12例。回顾性分析术前MRI及其它影像表现。结果: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表现有以下特征:(1)椎管内背侧硬膜外过多的脂肪沉积。(2)沉积的脂肪呈连续的棱带状。(3)硬膜囊背侧受压。(4)脊髓受压,所作X线检查椎管内未见异常,部分脊髓造影示通过不畅。所作CT检查可见过多沉积的脂肪,但不能显示脊髓的受压等表现。结论: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在病灶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规律可循,且MRI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spinal epidural lipomatosis, SEL)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国内报道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发病率仅2.76%[1]。在临床工作中,该病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相似而容易被漏诊;其发病原因不明确,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检查,而CT或MRI对硬膜外脂肪的绝对厚度标准并不明确;Kumar等[2]提出硬膜外脂肪厚度>7 mm 可以诊断该病,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硬膜外脂肪>7 mm 的正常成人比例较大。因此,需要找出 SEL与正常人硬膜外脂肪厚度的分界值,即截断点,通过该点来判断是否存在 SEL。本文以Pinkhardt及Borré[3-4]提出用硬膜外脂肪厚度与椎管前后径相对比值来诊断该病(如>40%则提示该病),对263例正常成人及15例 SEL患者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21例腰骶椎MRI影像,根据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分级标准,将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者列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发生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另外,按有无腰腿痛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研究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与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6921例中,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发生率为2.76%,其中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分别为3.84%和1.79%,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间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组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2.21%,无症状组5.93%,症状组发生率低于无症状组.症状组中96.15%的病例有明确的腰骶部骨和/或椎间盘异常,包括椎间盘病变或退变者70.77%,椎管狭窄37.69%,小关节病变29.23%,黄韧带肥厚23.84%,退变或峡部不连椎体滑移9.23%和椎体终板炎8.46%.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硬膜囊末端位置多位于腰5、骶1水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腰骶部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在腰腿痛患者及无症状人群中较常见,尤其在男性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现象与年龄和临床腰腿痛症状无明确相关性.只有在MRI横断位显示硬膜囊变形,而患者缺乏其他影像学异常能够解释临床腰腿疼症状时,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现象才需要考虑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国人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 MRI 正中矢状面图像上统计263例正常国人腰段椎管硬膜外背侧脂肪厚度,计算其中120例相应层面椎管前后径,同时计算其中50例的体重指数。将263例分为青壮年组(18~59岁,207例)和老年组(≥60岁,56例);腰椎生理弯曲度分为三级,即明显变直、轻度变直和正常曲度。结果:腰段硬膜外各节段背侧脂肪含量均与体重指数、椎管前后径及生理弯曲度呈正相关;老年组 L3/4节段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厚度小于青壮年组,其余节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性别间硬膜外背侧脂肪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正常国人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与体重指数、椎管前后径及腰椎生理弯曲度相关,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硬膜外脂肪肉瘤一例张明鱼博浪杨广夫王泽忠患者男,55岁。进行性双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1月余。图1矢状位T1加权图像(TR=500毫秒,TE=40毫秒)。T4,5区段椎管内脊髓背侧硬膜外可见一1.2cm×1.3cm×2.6cm大小肿块,呈不规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正常成人胸段椎管内脂肪的分布特征和厚度范围的临床价值,探讨脂肪厚度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MR正中矢状面T1W I上观察268例正常成人胸段椎管内脂肪的分布特点,并测量椎间盘中心平面脂肪厚度和椎管前后径,对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 I正中矢状面上胸段椎管内脂肪仅见于背侧硬膜外腔,多呈节段性分布,少数呈连续带状或梭带状分布。各水平脂肪厚度范围不等,但在性别和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体重指数、椎管前后径与之呈正线性相关关系。结论正常成人胸段椎管内脂肪的分布特征和厚度范围可为临床诊断某些椎管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方法 :分析21例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肿瘤性病变13例,其中淋巴瘤6例,脂肪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8例,其中椎间盘髓核游离6例,自发性血肿2例。结果:8例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呈包鞘状包绕硬膜囊。6例淋巴瘤T2WI呈均匀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2例合并邻近骨质破坏。3例脂肪血管瘤与3例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位于背侧硬膜外。4例脂肪血管瘤T2WI呈高信号,T1WI病灶内可见高信号脂肪组织;3例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脂肪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6例椎间盘髓核游离均位于腹侧硬膜外,呈结节状,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周边环形强化。2例自发性血肿信号复杂,增强扫描后不强化。结论: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有一定的MRI特点,MRI能进行有效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9.
张谷青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568-1570
椎管内淋巴瘤非常少见,仅占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4.8%,且一般发生于硬膜外,同时发生于硬膜内及髓内者更是罕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椎管内淋巴瘤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椎管内淋巴瘤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9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病灶均位于胸段椎管,其中3例位于上胸段,6例位于下胸段,病灶均沿脊柱长轴生长;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矢状位显示病灶呈梭形或卵圆形附于椎管侧后壁,相应硬膜外间隙增宽,在病灶两端形成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的脂肪帽,呈"笔套样"改变,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强化后的瘤体与高信号的脂肪帽分界不清,共同形成"双尾样"改变。冠状位及轴位显示病灶沿相邻椎间孔"伪足样"向外生长,相应椎间孔轻度增宽,骨质轻度压迫吸收。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平面全方位观察有助于术前准确定位及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健康成年人骶管硬膜外脂肪(EF)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基础及影像依据。方法:选择164例正常成年人(21~74岁)行腰骶椎磁共振扫描。分别测得S1椎体上缘终板前、后硬膜外脂肪前后径,硬膜囊前后径及该水平椎管、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面积,获得均数及标准差,并以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S1椎体上缘终板层面硬膜囊前、后硬膜外脂肪前后径分别为(4.74±2.41)mm、(2.24±1.27)mm。该水平硬膜外脂肪面积为(227.18±64.35)mm2。硬膜外脂肪厚度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均不相关。结论:本研究为临床确诊硬膜外脂肪增多、寻找神经根受压原因及骶管麻醉时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R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中,2例位于胸椎,1例位于颈胸椎。3例均沿脊椎纵轴生长,呈梭形或长条形;2例肿块“钳”状包绕,推挤相应水平的脊髓;3例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2例肿瘤侵犯,压迫相邻的椎间孔并使椎间孔扩大,且经椎间孔突出旁间隙,呈“哑铃状”外观。2例合并椎体血管瘤。结论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是非常少见的椎管硬膜外肿瘤,MRI是诊断此病的最佳方法,并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三例田伟吴鹰徐江波顾青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不常见,它可以由脊柱外伤、血管畸形、血友病、抗凝剂治疗等引起,但半数以上的病人无明显原因,被认为是自发性的[1~4]。笔者报告3例无明显原因的胸段椎管硬膜外血肿在0.5T场强的MRI表现,并...  相似文献   

14.
盆腔脂肪增多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盆腔内脂肪组织异常增多及盆腔脏器受压为特征的少见良性疾病。1959年En-gles首次对该病进行了描述,1968年Fogg将本病命名为盆腔脂肪增多症。本研究收集了我院从1995年到2010年共5例利用超声诊断的并均经CT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脂肪增多症病例,对其超声声像图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探讨利用超声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并进行MR分型。结果7例均位于胸段椎管,其中上胸段2例,中胸段2例,下胸段3例。肿块位于硬膜外,呈梭形,长轴与脊柱纵轴平行,肿瘤的MR信号由脂肪和血管2部分构成,血管成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可明显强化,未见血管流空影。全部病例依MRI表现分3型:Ⅰ型2例,特点是血管成分稀少,呈细条状、斑点状夹杂于脂肪组织间;Ⅱ型3例,特点是血管成分呈团块状,占据瘤体的中央;Ⅲ型2例,肿瘤沿一侧或双侧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形成哑铃状外观。结论MRI是诊断此病的最佳方法,并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MRI分型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脱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uptur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是指纤维环全层破裂,髓核从破裂口脱出顶起或突破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甚者游离于椎管内硬膜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  相似文献   

17.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附3例报告)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曾庆玉,曾幼鲁,岳中麟,孙进中枢神经系统中,海绵状血管瘤(CH)是少见病,而椎管内硬膜外原发的海绵状血管瘤(extraduralcavernoushemangiomaEDCH)更为罕见...  相似文献   

18.
赵景臣  高儒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57-258,T039
本文分析了经手术证实的31例腰骶关节椎间盘突出症,发现在腰椎椎管造影中腰骶关节节段蛛网膜前间隙较宽,其主要原因为下腰段硬膜外脂肪较丰富。笔者测量了50例碘柱前缘与腰骶关节椎体后缘的间距,结果最大径为12mm,平均值3.6mm。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髓核不能直接影响蛛网膜下腔内造影剂:使椎管造影的X 线表现往往不典型或出现假阴性,而使诊断出现一定误差,文中对X 线诊断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是临床少见疾病,笔者将经手术及随访证实的硬膜外血肿5例报告如下,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脊髓栓系综合症的CT、MRI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CT和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TCS32例,对其CT及MRI表现,临床特点和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中,脊髓低位26例,脊髓位置正常6例,低位脊髓合并脊髓纵裂5例,双干脊髓6例,椎管内脂肪瘤10例,椎管内皮样囊肿3例,脊髓空洞症5例,脂肪脊髓膨出7例,半锥体3例,椎板缺如3例,棘突分叉畸形8例。脊髓位置正常合并双干脊髓3例,脊髓空洞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