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瑞珍 《新中医》1993,(8):13-14
小儿秋泻,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由于本病多在秋季发生,故称为小儿秋季腹泻。本病属于中医“小儿泄泻”范畴。古人对小儿泄泻一证,论述甚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泻。”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失健运则泄泻随之”等等。这些论述,已指出本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  相似文献   

2.
由于小儿正处生长发育时期,其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娇嫩,消化力弱,故若饮食不节,则伤脾胃,六淫外袭,亦极易顺传脾胃,所以小儿病脾胃者尤多。因此脾胃病辨治是儿科临床的首要课题。现就笔者治疗临床儿科常见几种病证的体会作一简述: 一、土不制水、湿聚痰凝水湿痰饮均为人体重要的致病因素。朱丹溪云:“百病皆有兼痰者”。然痰湿之生与脾胃关系密切。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是也.故痰  相似文献   

3.
泄泻症状见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大便。本病《内经》谓“泄”,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等称。汉唐医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历代医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论证》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说明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脾胃功能障碍和湿邪所胜。《张聿青医案·泄泻》:“上则嗳气,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这说明本病与肝旺克  相似文献   

4.
<正> 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多见。笔者治疗此病收到了较好疗效并略有心得。治泄勿忘利湿《内经》云:“湿盛则濡泻”,认为湿是致泄的一个重要原因。沈氏曾指出:“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  相似文献   

5.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泄泻,临床多见,迁延失治,常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医宗金鉴》上载:“小儿泄泻须认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说明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很多,必须辨明证型,审因施治。但我们认为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着眼点,可一言以蔽之,即“泄之本无不在于脾胃”,从脾胃论治。盖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一健,即使脾为湿侵,土  相似文献   

7.
小儿脾胃病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是因为小儿饥饱不节,贪食求多,造成脾胃损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出现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为饮,故曰“脾虚则生湿”、“脾湿动而为痰”、“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在脾胃病方面表现脘腹胀闷、恶心呕吐、便溏等。笔者就儿科脾胃病最常见之呕吐、泄泻二证从痰湿而治的体会分析如下。1痰饮呕吐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致胃气不降则发生呕吐,其特点往往是呕吐清水痰涎,有的患者胃中有振水声,也有兼脘闷不食等证的。夏某,男,8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患儿胃脘部胀痛、呕吐20天余,…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氏从《内经》“土者生万物”“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并创立补脾益气升阳益胃等方法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后人称之为脾胃派。今据脾胃学派的理论运用针灸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内脏下垂等取得满意效果。1 脾胃湿困  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协调共同完成消化水谷输布精微的功能。若一旦脾胃受损则升降运化功能低下、外湿可以侵入停留,内湿可以自生而壅滞,这样就成为脾胃湿困证,见饮食减少、胃脘痞胀、大便溏泄,恶心呕吐、口粘不渴、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脉象细缓等证。  李××,…  相似文献   

9.
小儿慢性泄泻是指泄泻迁延不愈,病程常超过1个月。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未臻完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又尤为迫切,加上乳食不能自制,饥饱无度,容易损伤脾胃,以致升降失司而造成泄泻。治疗上也以健脾利湿止泻为基本大法。笔者认为:治疗泄泻,尤其是久泻应紧扣升阳之法。补土派宗师李东垣强调“人以脾胃之气为本”,认为:“清气在阴者,为人之脾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不令餮泄也。”主张:“如餮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他治疗泄泻,一用升阳汤,一用升阳除湿汤,离不开升阳二…  相似文献   

10.
北宋杰出儿科学家钱乙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书中对小儿脾胃病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和治法。钱氏在谈到脾病的主证时特别指出:“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又在辨别脾病虚实说:“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吐泻生风”。盖脾主消化水谷,输布精微并主四肢,肌肉,若脾为湿困,则身重倦怠、乏力、多卧寐;湿为热化,湿热熏蒸,则遍身发热;脾热不能输布津液则多饮水;脾虚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则上吐下泻;脾虚肝木乘侮,则容易生风而出现慢惊一类的证候。此外,钱氏还强调提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的论点。以及许多有关小儿脾胃辨证的论  相似文献   

11.
腹泻是一个症状,通常指排粪次数增加及粪质稀薄而言。中医文献中对腹泻虽作过详细的描述,主要是根据病之缓急、病程之久暂,如“暴泻”“久泄”;粪质之形色改变如“溏泻”“鹜泻”等等来命名。这里,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泄泻是怎样发生的?内经阴阳大论:“湿胜则濡泻”,又云:“春伤于风,夏生飱泻”,王冰认为湿胜则脾土受伤,或风木之邪内干脾土。故平治会粹云:“泄泻者,水湿所为也,由湿本土,土乃脾胃之气也,得此证者,或  相似文献   

12.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临床多从调脾胃论治,但部分患者疗效不尽如人意,且容易复发。谢胜教授认为上焦肺气郁闭,肺金肃而开宣不及,肝木郁而疏泄不及,肝肺枢机宣降失和,则脾土壅而升清不及,致脾胃枢机升降失衡,化生风火痰,表现在肠腑内生痈疡而发为UC。“脾虚湿盛”是UC的病机表象,其病机本质乃“肺气郁闭,肝肺枢机失和”。谢教授基于“以枢调枢”理论,通过调肝肺枢机以和脾胃升降枢机的方法治疗UC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小儿泄泻,多由饮食不节,起居失适,感受外邪,脾胃受伤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并走大肠而泄泻作矣。泄者如水之泻势犹舒缓,泻者大便直下,水去如注。病症虽有轻重,而病因总属伤脾。脾受湿而不能渗,并走大肠,遂致泄泻,故泄泻多由湿矣。余业医五十余年,从一九三二年起,将“平胃散”改为汤剂以适用于小儿。临床处方常以“平胃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泄泻,多获良效。观平胃汤之组方,苍术苦温辛烈,运脾燥湿以为君;厚朴苦温,行气除湿消满为臣,又以陈皮理气化痰,芳香醒脾,更以甘草调和脾  相似文献   

15.
慢性泄泻系指大便溏薄,日解数次,长年不愈者。是由于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下渗所致。常见于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薄,克隆病、肠结核、消化不良症,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古医云:“清气在下,则生餐泄,……湿胜则濡泄”,“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指出了脾虚与湿胜是慢性泄泻病机的两个主要方面。慢性泄泻在老年人发病较广,虽不致于暴疾而亡,然使脏腑气血亏损,先天成无本之源,后天成无源之本,诸病由此而起,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16.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味补中益气汤为《傅青主女科》中治疗“肥胖不孕”的方剂。原文曰:“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人以为气虚之故,谁知是湿盛之故乎?……而肥胖之湿,实非外邪,乃脾土之内病也。……治之法,必须以泻水化痰为主。然徒泄水化痰,而不急补脾胃之气,则阳气不旺,湿痰不去,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文中所论:“肥胖不孕”与现代医学之多贝卵巢综合征(简称PC。S)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在1995年3月~1996年7月用加昧补中益气汤治疗4S例卜。S病人,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16$资料,43例病人均为本院中西医结合妇科门…  相似文献   

17.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类。赅括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先父认为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有关,故《内经》有“脾病飨泄”、“湿胜则濡泻”之说。脾和湿之间有其内外相因的关系。如脾虚是生湿、受湿之木,而湿胜又是困脾、渍脾之根。小儿“脾常不足”,尤易发生此类疾病。因此先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根据内外因的不同病精,或健脾以运湿,或祛湿以旺牌。兹将他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次。外感泄泻祛湿健脾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之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之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先父认为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健矣。例一:刘××,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  相似文献   

18.
正秋季腹泻是小儿秋冬季常见病之一,病原体有轮状病毒、埃可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以轮状病毒致病最为多见,常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三多"(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数多),为自限性疾病。但如果处理不及时,常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最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泄泻。《素问》云"湿胜则濡泄",直言病因。秋季腹泻其病因病机特点有三:①小儿脾胃功能不足,又感湿邪:湿食困阻,乃成泄泻。②外感秋凉之邪,发为泄泻:多因小儿固有伏邪,复感秋季当令寒湿之邪致病。  相似文献   

19.
对《医学启源》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张元素撷取众多医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对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及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脾胃观。具体体现在:脾为万物之母、胃为人之根本的生理观;以脾胃之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观;湿土之气病"宜渗泄",以药物的甘苦与脾胃的苦欲补泻相结合遣药制方,以"湿制法"治疗脾胃病以及"养胃气为本"的治疗观。  相似文献   

20.
浅述祛湿诸法在小儿腹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梅晓萍  郭选贤 《陕西中医》2007,28(11):1558-1559
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因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极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水湿滞留而发生泻泄。由于小儿泻泄乃湿邪为甚,而脾主湿且喜燥恶湿,脾胃若失其运化功能,则水谷和污而下呈泻,故祛湿法是治疗小儿泻泄的主要方法。1清热利湿法适用于证属热胜于湿的湿热泄泻。证见:泻下水样便,色深黄褐而臭秽,伴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唇红而干,舌红、苔少或苔黄而干,指纹红紫,脉滑数。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山药、乌梅、焦楂、滑石、竹叶。若伴恶心呕吐者,加茯苓、制半夏、生姜、竹茹以止呕降逆;伴腹痛者,加白芍以和中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