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鞍区常见不同肿瘤的MRI表现,探讨其MRI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鞍区常见肿瘤23例,分析不同肿瘤的MRI表现.结果:鞍区常见肿瘤在MRI上具有不同表现,能够准确地进行定位诊断,并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结论:MRI对于鞍区常见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病人,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瘤20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6例,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脊索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和浆细胞瘤各1例,MRI表现缺乏典型征象,往往难以诊断,其中3例误诊。结论:MRI检查,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结构、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鞍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MRI征象。结果:MRI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诊断准确率达96.7%。结果表明,MRI能正确显示鞍区病变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并可提示肿瘤的组成成分,对鞍区肿瘤的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及指导手术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的MRI特征,提高鞍区肿瘤的MRI诊断水平.方法 对3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鞍区肿瘤MRI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肿瘤中,垂体瘤13例,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3例,脊索瘤2例,蛛网膜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2例,三叉神经瘤及转移瘤各1例.不同肿瘤有各自的好发部位、临床特点;MRI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信号特点.结论 MRI能正确显示鞍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MRI影像特征,评价MRI对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MRI表现,其中空蝶鞍综合征10例,下丘脑错构瘤5例,Rathke裂囊肿10例,表皮样囊肿3例,皮样囊肿2例,动静脉畸形2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蛛网膜囊肿2例,动脉瘤5例,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2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2例,鞍区增殖性炎症2例,垂体脓肿2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鞍区不同类型的非肿瘤性病变有其不同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以及临床症状,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及信号特点。结论 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非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鞍区肿瘤的MRI影像特征,评价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的MRI表现,其中垂体瘤38例,颅咽管瘤15例,脑膜瘤9例,脊索瘤5例,三叉神经瘤4例,生殖细胞瘤4例,胶质瘤3例,畸胎瘤2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鞍区不同类型的肿瘤有其不同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以及临床症状,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及信号特点。结论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鞍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40例的MRI表现,其中垂体瘤23例,脑膜瘤7例,顷咽管瘤5例,胶质瘤2例,三叉神经瘤3例。全部经MRI平扫,其中32例进行了MRI增强扫描。结果:鞍区肿瘤以其种类不同有各自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信号特点;各种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局部侵犯方向、范围也各有不同。结果表明: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能为该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鞍区结构复杂,病种繁多,影像学表现各异,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无骨伪影及可多层面成像等优点,是诊断鞍区病变的最佳方法之一[1-5].作者收集本院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病变患者93例,分析其MRI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区病变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MRI影像特征,评价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20例,其中:垂体瘤12例,颅咽管瘤5例,Rathke囊肿2例,脑膜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鞍区肿瘤有其不同的临床症状、好发部位以及好发年龄,MRI图像也有其特征及信号特点。结论 MRI的多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多参数成像,能显示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垂体瘤,6例脑膜瘤,4例颅咽管瘤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MRI检查,T1WI上肿瘤大多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霞  孙红艳  王可 《中国病案》2010,11(11):24-25
鞍区肿瘤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例数较多,特别是血钠紊乱。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目的总结鞍区肿瘤切除术后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07年至2009年间我科室行鞍区肿瘤全切手术患者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电解质紊乱30例,均得到有效的控制,无一例病例因电解质紊乱导致病情恶化。结论术后对血钠严密监测,并针对临床出现的症状和病情特点进行观察和护理。可有效控制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CT影像的追踪观察,正确地判断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方法观察102例经蝶窦摘除垂体腺瘤术后蝶鞍的CT影像。结果早期蝶鞍内密度增高可能是由于出血、填塞的肌肉片、含有生物胶的明胶海绵或残有的肿瘤所致,即使增强扫描也难以区别;后期至晚期连续CT扫描的价值较大,能区分填塞物、残瘤或肿瘤复发。结论植入鞍内的组织不同,其密度亦有差异,且随时间延长而变化。术后应CT追踪观察蝶鞍区的影像,并结合临床综合评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国人鞍区解剖间隙的显微观察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鞍区及其相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鞍区解剖间隙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国人成年尸体关颅标本46例,其中30例标本经双侧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采用手术显微镜(8-40倍)观察和测量鞍区及其相邻结构。结果:对视交叉前三角间隙、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间隙、颈内动脉-小脑幕三角间隙、视交叉-终板三角间隙等手术常用间隙的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直径、长度进行了描述和测量。结论:熟悉鞍区解剖间隙的显微结构,联合多间隙完成手术,保护穿通支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静脉注射马根维显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颅内椎管内肿瘤.马根维显是一种顺磁物质,它通过缩短 T_1改变病变部位组织特征参数提高 MRI对比度,为病变定位、定性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其应用价值为:①提高病变发现率;②增加病变与周围组织对比,使病变更加清晰;③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结合文献对马根维显的增强机制、临床应用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尿量和尿电解质在鞍区肿瘤患者术后水电解质管理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3例鞍区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56例患者(A组)根据血电解质水平进行术后水电解质管理,47例患者(B组)以尿量和尿电解质为主进行术后水电解质管理。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尿电解质和24 h尿量,以及两组患者分层后的电解质紊乱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前3 d血电解质正常,但有大量的电解质从尿中排出。术后第4~7 d两组患者均有水电解质紊乱发生,B组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17.02%,8/47)低于A组(73.21%,4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两组患者术后水电解质的紊乱率无影响。A组颅咽管瘤患者、经颅手术患者术后血电解质紊乱率高于垂体瘤患者、经蝶手术患者(P均<0.05),而B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鞍区肿瘤患者术后单纯根据血电解质进行管理难于控制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而根据尿量及尿电解质进行管理能有效降低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管理难度。  相似文献   

16.
低场强MRI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低场强MRI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要点及其诊断价值和限度。材料和方法:分析63例经MRI诊断,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完整资料,并将病灶的形态,边界及信号等按病理结果分类,统计。结果:神经鞘膜肿瘤的特点:(1)以长T1,长T2信号为特征(类似于CSF);(2)肿瘤易出现囊变,坏死;(3)增强后部分病坏环形强化或有小点状及裂隙状不强化区。脊膜瘤的特点:(1)好发于女性(90%),且40岁以上多见(85%);(2)以等T1等T2信号为特征,病灶出现宽基底,及“硬膜尾征;(3)出现半圆形或子弹头状外形。低场强MRI定位准确率92%,定性准确率仅54%。结论:低场MRI能多轴位扫描且能准确反映肿瘤与周边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对椎管内肿瘤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61.3岁。术前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检查。结果:CT检查发现胰头部囊实性混合肿块5例,胰体尾部混合密度肿块3例,MRI检查发现胰头部囊实性混合肿块2例;肿块最大径2.1cm~4.2cm不等,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十二指肠乳头增大2例。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CT和MRI上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作者总结了经手术及CT证实的颅后凹占位性病变37例的眼震电图表现。除2例外,其余35例均有单项或多项视动中枢改变,占94.59%。初步分析了小脑半球及小脑桥脑角病变眼震电图的各项目特征,并提出前庭眼反射对病变侧别、范围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认为在当前CT尚未普及的情况下,眼震电图检查对颅后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