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群体烧伤伤员紧急空中转运及医学救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群体烧伤病员的空中远距离转送及医疗救援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武警森林部队大兴安岭林区的35例烧伤患者,从现场救治、医疗转送到院内救治保障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卫勤保障按准备、检伤分类、现场急救、空中转送、后续治疗阶段逐步展开。全部伤员1h内现场完成自救互救,并通过直升飞机及救护车转送到当地的医院进行急救;24h后,由专机护送转北京治疗,空中飞行距离约1600km。35例烧伤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24.06岁,烧伤面积在4%~65%,平均烧伤面积为16%,轻伤6人占17.14%,病重26人占74.29%,病危3人占8.57%。35例患者都合并吸人性气道损伤,重度吸人性损伤16人占45.71%,中度吸入性损伤19人占54.29%。全部伤员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森林火灾群体烧伤,大量合并气道吸人性损伤,现场急救非常困难;加强检伤分类与前接后送的管理,是群体伤员救治过程中防止混乱的基础;空中快速转运到后方医院接受最有效的专科治疗,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空中医疗转送的医疗与护理具有独特性,但是相对安全;利用军队医疗转运力量及医疗救治力量实行跨军兵种卫勤力量的统筹使用,可以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温州“7.23”动车事故伤员院前救治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类似重大突发事故伤员的救治提供借鉴作用。方法回顾本次动车事故院外医疗机构有序、高效的组织开展伤员医疗救治工作,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做法和特点。结果根据重大事故伤员救治分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为院外医疗包括接警、调度救护车辆和现场伤员处置;第二阶段伤员转送;第三阶段院外与院内实现无缝交接,伤员及时、快速被转往医院收治。结论温州“7.23”动车事故伤员救治中,院外急救工作出色,“急”、“救”特点表现突出,对伤员成功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医院急诊科在遇到地震灾害救援时,面对大批量伤员如何做到有序、及时、准确的分诊、急救、转送。方法将云南昭通8.03鲁甸地震从2014年8月3日-8月15日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的467位伤员,根据来院方式,病情分级及分区,受伤部位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高峰时段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并进行分组分诊、抢救、转送、分流伤员,能使急诊检诊分诊做到准确、及时、安全有效,并做到抢救有序,病人安全转送。结论在面对大规模抢救地震灾害伤员时,急诊急救工作进行分组分诊、分组抢救病人能使抢救工作有序开展,以达到不延误伤员病情,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  相似文献   

4.
舟曲泥石流发生后,省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参与了灾害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和伤员的长途转运工作。泥石流伤员的救援有其特点及原则,由于灾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及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大多伤员要及时长途转送到设备条件较好的医院进行救治,这也是灾害医疗救援的重点之一。而伤员转运的组织实施与协调,转运方式的选择,医疗人员及设备,转运途中患者病情的观察及处理,到达目的地后患者的交接等都是伤员安全成功转运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紧急救援开创院内急救护理流程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汶川大地震后,大批伤员被送到华西医院,伤员都必须经过急诊科为入口进行分流.常规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要求,为此设计了新的工作模式。在急诊科,来自地震灾区的伤病员须与本地的伤病员分开。为来自灾区的伤病员设计了专门的就诊登记表,来诊方式亦需登记。协同财务部赶制了地震伤员印章,加盖在急诊病历上。地震伤员的所有治疗费用全免。伤员基本信息的采集应迅速、准确。开放性伤口在急诊科即得到处理:许多医学生、实习生担任了志愿者。需要住院的伤员由志愿者协助办理入院手续。急诊科护士起到先锋带头、指挥来自外院或其他科室的支援护士的作用。在早期,每天在岗护士达125人,分5组,每组25人,每天有3组护士轮流值班,轮休时要安排到机场接伤员。在后期工作模式逐渐常态化,每天在岗护士只需85人,分5组,每组13人,每天有3组轮流值班。每天均有机动人员由护理部协调,随时待命。15d内,需要专科针对性治疗的伤员在急诊科耗时从第1d的平均88min减少到后来的平均34min。急诊科共收治地震伤员2621人,能够查阅的备份资料有2338份,资料完整率为89.20%。新模式付诸实践后护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备份资料不足的问题仍需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震灾害中颅脑损伤的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灾害中收治的281例颅脑损伤伤员。结果281例颅脑损伤伤员中,重型46例,中型132例,轻型103例。开颅手术58例,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闭合性损伤47例,死亡4例,重残6例,中残18例,轻残36例,痊愈201例,转送上级医院16例。结论地震灾害中大量的颅脑损伤伤员,经快速合理的组织协调,准确掌握病情,合理的治疗,及时手术,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残废率。  相似文献   

7.
创伤指数在乌鲁木齐“7·5”事件救治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创伤指数(TI)在突发暴力事件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设定的参数对伤员进行综合评分,并通过评估、确定伤员的伤情等级,指导伤员的分诊救治。通过对伤员入、出急诊科TI分值各等级病例数的比较,TI分值各登记病例数与死亡例数的对比,人急诊科TI分值各等级病例数与其并发症例数的对比研究,分析TI在临床创伤急救中的实际作用。结果TI≤9分者人科、出科伤员例数相差不大,人科TI≥17分及≥21分伤员与出科再评分对比例数相差较大;在TI≥21分值的死亡与并发症的例数均高于其他分值组。结论应用TI在应急过程中短时间内对突发性暴力群体伤伤员的处置、救治、愈后判断以及并发症的预测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2013年4月20日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4.20芦山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距离震中最近的一所国家级大型综合医院,也是卫生部指定的复杂危重地震伤员救治的主要医院之一。本院截止4月25日8:00,共接诊地震伤员314人,入院治疗287人。在地震后大量以创伤伤员为主,其中因创伤收入骨科178人,儿外科11人,神经外科51人,胸外科12人,SICU 21人。在芦山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通过成立急诊应急创伤救治小组对314名地震伤员的救治,现将救治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7·5”事件,大批伤员短时间内被送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救中心。我院随即按预案组织开展院内救治工作。调集医院医疗、护理等重点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科主任来医院集结待命。应急腾空近200张病床用于收治伤员。选调医院普外科、骨伤科、神经外科等知名外科专家成立了院内急救专家组,参与救治危重伤病员。在接诊伤员时,按伤情和受伤部位进行检伤分类、伤情评估、腕带标识和院内分类、分科(组)救治。在救治程序上,医院迅速开通了急救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绿色通道,并针对在门诊就诊的受伤群众,医院从简、从快,开展免费紧急医疗救助。对重伤危重患者各科室协作,尽快紧急手术;对于遇难不幸死亡的伤员,医院给予尸体处理后,并由党办工作人员拍照留像后交由保卫科负责妥善集中保管;轻伤患者在急诊外科、内科进行及时处理后紧急收治和疏散。参与救治的护理人员与医师之比为1.6:1,充分发挥应急护理的独特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我院累计接诊216例,248人次(其中门诊104人次,入院144人次),门诊死亡8例,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99人次。暴力事件伤员医疗救治的组织与管理有其独特的特点,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观念;及时制定相应的反恐应急医疗预案,常备不懈,适时演练,按规范分级负责,以增强应急医疗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对大批量地震伤员如何快速有效进行检伤分类和抢救。方法笔者在鲁甸8.03地震批量地震伤员急诊分诊抢救中,采用检伤分类方法,把伤员分为4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3区(红区、黄区、绿区)进行分诊和抢救。Ⅰ级、Ⅱ级伤员进入红区,Ⅰ级伤员立即进行抢救,Ⅱ级伤员立即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心电监护、随时准备抢救。Ⅲ级伤员进入黄区,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医护人员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Ⅳ级伤员进入绿区,由护理人员直接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结果467例地震伤员进入红区141人,进入黄区291人,进入绿区35人。3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气管插管,12例休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液体复苏。无一例伤员在急诊科死亡。达到了对地震伤员检伤分类的快速分诊分流和及时有效抢救的目的。结论医院急诊科对批量地震伤员的救治,应首先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及时检出危重伤员,采取分级救治,对危重伤员立即抢救,能充分保障地震伤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卫勤保障中存在几个缺点,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例如在地震中搜寻和救援,卫勤指挥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早期阶段,一些医疗队就被忽略。卫勤力量应该积极参与支持国家的紧急医疗救助制度,形成一种统一的机制。必须强化卫勤指挥中“以信息为主导”的意识,树立信息是“核心资源”的观念。卫勤信息资源严重匮乏,规划十分重要。应该组织训练。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急救中心在北京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迅速组建了一支由50家医院的300人和70辆急救车组成的医疗队,赴四川参加将伤员由灾区转移至外省救治的医疗转运任务。从5月18日-5月31日,陆续将成都、绵阳、德阳、江油、广元、乐山、南充等地的伤病员转运至重庆、成都机场、火车站等,总计转运2836例地震伤员。高效的组织管理、严密的转运流程、精良的装备和业务技能是大规模地震伤员安全转运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成都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在汶川大地震发生3min后即果断地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因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通讯中断,800兆赫数字系统被用来指挥、调度了9家网络医院,准备好必要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24h内,现场救治了22620名伤病员。在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指导下,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整合、利用了全市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全省内的全方位救援、转运、收治伤病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建立更多二级调度平台,合理设置网络医院,增加救护车数量。“110”,“119”和“122”联动中心与120急救中心信息网络终端的连接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卫生主管部门立即组建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在短时间内建立部省间:部门间、军地间协调机制,迅速开展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通过水陆空三进,“黄金72小时”内实现3.58万名医疗救援人员大集结和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灾后两周实现乡、村和灾民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确保灾后无疫情发生;全力组织灾区医疗物资保障供应,科学快捷、透明公开,一个月的药品器械调配量就相当于以前全省一年总用量;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接连完成了紧急医疗救援、重症伤员救治、跨省大转运、应急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控和对口支援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武警四川总队医院随即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迅速组建多支医疗队,第一时间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院本部和分院组建成立2个救援病区。作为医疗队队长,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灾区医疗救援工作的经验。医院应把医疗救援培训作为医院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每年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战伤救护培训;储备完善的应急药品和医疗物资;突发公共卫生灾害事件发生后,统一全院思想很重要;医疗队的食宿应全部实现自我保障;应实行军地合作,及时开展卫生防疫、重视加强心理干预,保障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后早期伤员现场救治:5250例汶川地震伤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派出3支医疗队到北川灾区,诊治了5250名伤病员。震后1~2d伤员数最多,抢救无效死亡伤员以地震当日最多;3d后就诊伤员伤情多较轻,且能自行前往。前2位的损伤是浅表组织损伤和骨折。重症伤员中以地震当天收治最多,其中以颅脑外伤的重症者所占比例大,且死亡率较高。机械性外伤占早期地震伤的90.3%。一些伤病员出现埋压窒息伤、完全性饥饿、烧伤、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8.
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在北川地震灾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受灾地区的地理特征,医疗救援采取一级救治体系救治伤员。第一级为前出救治小分队,深入地震受灾的核心区,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第二级为野战救护所,设在县城郊区交通咽喉地段,伤员必经之地,重点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开展卫生防疫、为转运伤员做好医疗保障。基本保证近100公里的后送途中伤员生命体征平稳,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防疫队员对搜救队员和灾区群众进行集中消毒。第三级为伤员转运和后方医院救治,工作重点是专科救治,重症监护和心理疏导.实践证明此三级救治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19.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高原山区,由于通信、陆路交通中断,给医疗救援工作的展开带来很大困难。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军第452医院2d之内先后组建了3支医疗救援队,共计70人,分别奔赴重灾区北川县、映秀镇、理县等地实施山地空中医疗救援。医疗队充分利用军队作战资源,启动战时作战预案,使用军用手机、海事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直接将第3支医疗救援队员15人及医疗救援器材药品空降到映秀镇,利用直升机空中转运伤员283人。通过早期实施快速检伤分类、快速空中转运、救援人员合理配备、中后期加强卫生防疫、开展心理卫生教育,顺利完成此次救援任务。通过此次汶川大地震空中医疗救援实践,提出要加强军民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强灾时通讯保障;结合灾区环境不利因素,实施空中运输,保证后勤保障;军队应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