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常见具有时间发作规律的疾病,《黄帝内经》中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治疗大法,"病时间时甚"意为疾病有时缓解,有时加重。天地阴阳之不同的变化,将会影响人身对于阴阳不同之经脉的气血运行,从而出现该经脉旺盛时病症加重的现象。输穴可在此过程中调节发挥治疗作用。"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之理:输穴疏调一身之气机,输穴调节经脉之气血,输穴合四时之夏而主时。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可知,人之气血与天地之阴阳相应,人身脏腑经脉气血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同时也受到其变化的影响。人身经络之输穴,六阳经之输属木,六阴经之输属土,故输穴具有畅气机、和气血、调脏腑、平阴阳之功。此外,夏季为万物生长最旺之时,故"时主夏";于人体,输穴经气旺盛,则应乎夏,故输穴主时。所以,凡病时作时止者,可取之输。  相似文献   

2.
“宫症贴”治疗子宫肌瘤等病的临床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穿山甲、莪术、白芍等为主要成分,以内病外治为原则,经人体脐中穴给药,治疗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等病,总有效率达97.1%。  相似文献   

3.
阴阳气机升降出入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脏腑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核心,气机升降失调为百病之源,燮理阴阳气机升降是治疗疾病的纲要,高树中教授基于对《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旨意的把握,结合阴阳气机升降理论、通关理论、气街四海理论提出通关调气法,包括通颈关法、通膈(膏)关法、通脐(肓)关法,并提出通关调气组穴,即通关七穴十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阴阳气机升降失常所导致的病症,可畅达三焦、通调气街四海,使脏腑气机循环流通,生命之气周流不息。  相似文献   

4.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多种因素致人体阴阳失合,心神受扰,神不守舍,使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发为本病。完骨位于头项部,属胆经之穴,与膀胱经交会,与肝经相表里,别通于心经,通过四海气街理论与脑关系密切,故完骨可转枢阴阳、调畅情志、宁心安神。文章试从完骨穴所属经脉特性、所通经脉特性以及本穴相关属性分析完骨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为治疗失眠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5.
气机升降话“天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体有小宇宙之称,宇宙有天枢星关乎天地之阴阳转化,人有一穴天枢关乎人体之阴阳之升降。古人正是参照道家思想,取类比相天枢星来命名天枢穴名和理解天枢的作用。天枢穴对多种病症均有显著效果。所治病症总的来看主要和人体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既用于补虚,也用于泻实,具有非常典型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冲  指导:袁青 《新中医》2023,55(24):165-168
介绍袁青教授治疗儿童癫痫的临证经验。袁青教授认为,癫痫患儿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机逆 乱,元神、心神俱损。针刺治疗以醒脑调神、调和气血阴阳为主。常用穴组有痫三针、刺神穴组、定神穴组、 四关穴组等。袁青教授强调,调神针法的要义在于两神合一,既要调患儿之神,也要求患儿与医者之间达到高 度的信任与配合。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失眠临床用穴的基本法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萍  董勤  刘兰英 《吉林中医药》2009,29(8):690-691
通过对现代针灸临床文献的分析考察,从调和阴阳及调神促眠两方面探讨了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基本法则。根据阳盛阴亏、阴阳失交的基本病机,认为调和阴阳是治疗失眠的根本大法,具体可从四方面入手:取背俞穴,调脏腑阴阳;取照海、申脉穴,调阴阳跷脉;取任督穴,调营卫阴阳;上下配穴,泻阳补阴。针对失眠主症特点及主要病位,又当注重健脑调神、宁心安神之法。  相似文献   

8.
背腧穴为五脏六腑经气输注出入之场所,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阴阳,调畅五脏之气机;"五志穴"可以调畅人体之五神,即神、魂、意、魄、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之作用。故笔者认为以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的方法治疗失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不寐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病机总属阳盛阴虚,阴阳不交。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不寐之主要病机多为气机不畅,阴阳不交,于睿教授从调畅气机之角度论治不寐,选取黄元御之下气汤,以调畅脏腑气机升降为治疗原则,辨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杨骏教授认为小儿脑瘫病位在脑,与肾关系密切,临床应从脑论治、以肾为本;痉挛型小儿脑瘫证属阳缓阴急,治应平衡阴阳,通督调神。治疗上采用针药结合的综合疗法,针刺以重取头面腧穴及精取体穴为选穴思路;以山核桃仁、全蝎组方温水拌服;穴位贴敷选取神阙、百会二穴,药物以冰片、细辛为主。诸法合用共达醒脑开窍、益智醒神之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所谓开四关,就是合谷、太冲配对运用,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两穴相配,为一阴一阳,一上一下,一气一血,调人体一身之气血,理人体阴阳之失调.其清利肝胆、行气活血、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开关宣窍之功效全由二穴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笔者在临床一直用开四关穴治疗疑难病证,现择5例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2.
所谓开四关,就是合谷、太冲配对运用,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两穴相配,为一阴一阳,一上一下,一气一血,调人体一身之气血,理人体阴阳之失调.其清利肝胆、行气活血、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开关宣窍之功效全由二穴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笔者在临床一直用开四关穴治疗疑难病证,现择5例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络学说的由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3,13(5):47-50
古人通过诊疗实践发现人体腕踝附近诊脉处与头面躯干部诊脉处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标““本“脉概念。连接上下相应的标,本脉形成最初的经脉循行线。随着阴阳学说的广泛运用,腕踝部的脉诊之脉-脉口,刺灸之穴-“经脉穴“及经脉,先后以三阴三阳相同的名称命名。脉口所诊断,“经脉穴“所主治的病症自然成为经脉病候。至此,最初的经脉学说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在时间的进程中认识疾病,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中医“时复病”是一类典型的时间性病症,指在某一季节患某病,过季即止,来年在该季复发如初的一类病症,具有年节律性、复发性、自限性及个体性4大特点。正虚邪伏为时复病发病之因,内外相引为时复病发病之机,或因人体内外环境不相适应,引起伏邪自发,或因新感时令外邪引动体内伏邪以诱发。基于对时复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治疗上强调因时制宜,通过因四时调脏腑阴阳、因四时调气机升降、因四时调身体寒热、因四时驱邪外出等顾护正气、祛邪外出,同时还要注意通过静息期调理和日常保健进行瘥后防复,方可有效治愈时复病。  相似文献   

15.
正十三鬼穴,又称"十三穴"、"鬼穴",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癫第五·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记载:"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这十三个腧穴是治疗癫狂痫等精神疾患的经验效穴。鬼穴治疗癫病、狂病大多因情志内伤、脏腑阴阳功能失调,甚至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针刺鬼穴有通经络、调阴阳、和气  相似文献   

16.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称为背俞穴。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可以调理五脏六腑气血,改变人体的病理状态,恢复五脏六腑正常功能,使人体阴阳气血得以平衡。经络瘀阻引起的病症以刺血疗法治疗有效。有些疑难杂症常规治疗无效时,背俞穴刺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肺结节、乳腺结节、肾囊肿、甲状腺结节等以背俞穴刺血治疗疗效迅速,且操作简单,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志新 《中国针灸》2003,23(10):613-614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学治疗原则之一。阴阳并不局限于经脉之阴阳,可指经络、脏腑、表里、气血之阴阳,上下、左右部位之阴阳等。因此临床应用有5种方法,即取背俞、腹募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阳或阴经之穴,治疗阴或阳经之病;位置相对的二穴透刺;上病取下,下病取上。  相似文献   

18.
肚脐与健康     
肚脐眼,中医称之为“神阙”穴,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的重要腧穴。 神阙穴位于腹白线中央的脐中,是婴儿出生,脐带脱落后愈合结疤的瘢痕。胎儿靠脐带转输母体气血而生长,故脐为先天之元神出入之道,又为神气通行之门户。神是神灵,为人一身之主宰,应变无穷。人若亡神,则全身无主。所以本穴又称“气舍”“气合”。  相似文献   

19.
人们生活在宇宙间,大自然一切有规律的变化均和人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人体气血运行也出现周期性的阴阳盛衰变化,择时取穴针刺调衡阴阳,就是《子午流注》之针灸疗法。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中,子午流注学说已成为现代生理学,特别是针灸研究的重要课题。本实验于不同时辰针刺“太溪”穴以血清睾酮,睾丸cAMP、cGMP为指标在这方面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0.
《臂穴按摩》,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它是一本经穴按摩专著。作者是西宁市按摩医院按摩科盲人主治医师任治平同志。本书第一部分介绍按摩疗法的基本知识。作者把手臂看作人体的缩影。如果人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而只要在手臂的相应部位上找准穴位进行按摩治疗,就会收到奇特的疗效。对77个臂穴的命名、定位、主治病症、取穴方法、手法、“针感”、刺激时间、臂穴配用都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突出了臂穴按摩的特点。介绍了24种常见病症的臂穴按摩治疗。从病因病机、辨证、诊断、鉴别诊断、治则、处方、护理等方面作了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