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灭菌液体石蜡作为润滑剂在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吸痰方法中的应用以及效果。方法将92例经鼻(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大于48h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按一般的吸痰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吸痰前用灭菌液体石蜡棉球均匀涂抹在吸痰管前端。比较两组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气道阻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利用灭菌液体石蜡涂抹吸痰管用于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吸痰可有效减少气道的痰痂形成和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干燥、痰阻、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进行气道湿化。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晕著低于对照组(P〈0.05,P〈O.01);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5minSpO2波动程度,观察组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干燥、痰阻、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4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5min SpO2波动程度,观察组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伸缩式延长管在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将呼吸回路管直接与人工气道相连,气管滴药或吸痰时分离呼吸机管路,吸痰前后分别给予100%纯氧2min。观察组在人工气道和呼吸回路之间连接1个带吸痰孔的可伸缩式延长管,气管滴药和吸痰过程中不中断机械通气。结果两组安静状态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管滴药时和吸痰后3min的血氧饱和度、呼吸机带机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可伸缩式延长管的使用,可有效避免气管内滴药和吸痰时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密闭式浅层吸痰在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结合浅层吸痰。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气道压及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吸痰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较对照组短,烦躁、呛咳、黏膜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1)。结论密闭式浅层吸痰用于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可维持机械通气的持续性,保持较稳定的气道压力,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温湿交换器与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开放气道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温湿交换器法(对照组)和微量泵(观察组)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结果 观察组痰痂形成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湿化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后气道湿化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壁挤压法在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患儿排痰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49例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需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儿,按住院先后单号分为干预组(25例),双号分为对照组(24例),两组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均雾化吸入氟霉松和肝素钠,均于体位引流后吸痰,吸痰前后大流量吸氧3~5min。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吸痰前予以胸壁挤压。结果干预组患儿排痰后的血氧饱和度上升幅度、肺部听诊结果,并发症及刺激性咳嗽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胸壁挤压吸痰法用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机械通气患儿,可提高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8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辅以胸部挤压法进行气道管理.结果 观察组痰液吸尽时间、吸痰后氧饱和度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更有利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20例。A组行开放式深吸痰;B组行开放式改良深吸痰;C组行密闭式深吸痰,吸痰深度同A组;D组行密闭式改良深吸痰,吸痰深度同B组,方法同C组。结果四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48);但C、D纽VAP发生时间较A、B组显著延迟(均P〈0.01)。气管插管第5天A组CPIS评分显著高于C、D组(均P〈0.01):第7天密闭式吸痰组CPIS评分有所升高,与开放式吸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是否能够降低VAP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探讨,但在延迟VAP发生时间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5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气囊上滞留物并不是引起VAP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
喉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探讨改进气管切开的吸痰方法。方法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法吸痰,将吸痰管无负压下直接插入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边吸边旋转退出。观察组采用先吸取气管套管内口的痰液,再将吸痰管反折(不产生负压)下插至气管内15~17cm处(支气管分叉处),上提吸痰管1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边旋转退出。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肺部感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2min、5min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吸痰方法后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套管内痰痂形成的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痰痂形成阻塞气道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52例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可能并发痰阻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痰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室内空气湿度偏低、气管切开常规护理措施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患者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采取增加室内湿度、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及时吸痰、保证机体充足的液体入量等护理对策。结果52例气管切开患者无1倒因痰痂阻塞气道而被迫拔管。结论科学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气管切开套管内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4.
袁继红  丁琼 《护理学杂志》2012,27(13):57-58
目的探讨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将8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辅以胸部挤压法进行气道管理。结果观察组痰液吸尽时间、吸痰后氧饱和度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更有利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套管内痰痂形成的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痰痂形成阻塞气道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52例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可能并发痰阻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痰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室内空气湿度偏低、气管切开常规护理措施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患者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采取增加室内湿度、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及时吸痰、保证机体充足的液体入量等护理对策。结果52例气管切开患者无1例因痰痂阻塞气道而被迫拔管。结论科学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气管切开套管内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6.
可伸缩式延长管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可伸缩式延长管在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将呼吸回路管直接与人工气道相连,气管滴药或吸痰时分离呼吸机管路,吸痰前后分别给予100%纯氧2 min.观察组在人工气道和呼吸回路之间连接1个带吸痰孔的可伸缩式延长管,气管滴药和吸痰过程中不中断机械通气.结果 两组安静状态血氧饱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管滴药时和吸痰后3 min的血氧饱和度、呼吸机带机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可伸缩式延长管的使用,可有效避免气管内滴药和吸痰时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膨肺对负压吸痰致肺不张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膨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行负压吸痰所致肺不张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按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常规护理,连续1周后对发生肺不张患者行膨肺治疗1周;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每次吸痰后给予膨肺治疗。结果膨肺1周时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1.96%,1/51)显著低于对照组(20.41%,10/49),两组比较,P<0.01;膨肺2周时肺不张发生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4.08%(2/49)。结论膨肺能有效地防治人工气道负压吸痰所致的肺不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痰液湿化的效果。方法将128例非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湿化法;观察组予生理盐水100ml加α-糜蛋白酶2万U向口咽部滴入,其滴入量、间隔时间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而定。结果两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和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口咽部滴入湿化液用于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管理,能保持气道门户(口咽部)处于湿化状态,使痰液易于吸出或咳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在抢救颈椎外伤患者中重建人工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通气,观察组采用喉罩插管通气,观察两组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及患者的SpO2上升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插管时间和SpO2上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喉罩插管通气在抢救颈椎损伤患者中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吸湿冷凝加湿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意义。方法将入住ICU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采用吸湿冷凝加湿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加温加湿器联合开放性吸痰。比较两组VAP发生率、VAP发病时间及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不同时间通气参数及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现VAP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不同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通气的各项参数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吸湿冷凝加湿器联合密闭式吸痰,能够延缓并降低VAP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