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0例软组织肉瘤,根据2002年软组织肿瘤WHO的最新分类,结合病理结果,对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70例瘤体平均体积为7.8 cm×9.3 cm×11.2 cm,43例肿瘤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52例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出血或钙化,54例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70例中CT能准确描述58例软组织肉瘤的恶性征象,并对18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CT能明确软组织肉瘤的范围、内部特征、边缘形态特点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软组织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但时于大多数软组织肉瘤的组织学诊断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20例均行CT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 肿瘤大小约10 cm×14 cm×16 cm~15 cm×17 cm×30 cm;肿瘤的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所有肿瘤均位于腹膜后间隙.(2) 20例脂肪肉瘤中,17例肿块中含有典型的脂肪成分,其CT值为-20~-130 HU,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其中1例伴有钙化;1例肿瘤的上部呈软组织密度,下部呈囊性改变;另2例为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扫CT值为20 HU,1例增强无强化,另1例未行增强扫描.结论 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以及判断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分化型脂肪肉瘤或含脂肪的其他类型脂肪肉瘤能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良、恶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13例、恶性10例。13例良性神经源肿瘤CT大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轮廓光滑,其中神经鞘瘤和节细胞神经瘤可见斑点状钙化。10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CT显示瘤体大而不规则,混杂密度,边缘不光滑,肿瘤可液化坏死、融合或侵蚀周围组织。CT增强扫描肿瘤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对其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78%,组织类型诊断符合率为60.9%。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表现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但对病理组织类型诊断有局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3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①肿瘤大小约8~30cm,肿瘤的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所有肿瘤均位于腹膜后间隙。②32例脂肪肉瘤中,20例肿块中含有典型的脂肪成分,其cT值为-20—130Hu。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结论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以及判断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高分化型脂肪肉瘤或含脂肪的其他类型脂肪肉瘤能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PGL)的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PGL 1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患者均行腹盆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肿瘤均发生于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其中功能性肿瘤2例,非功能性肿瘤9例;良性肿瘤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3例恶性肿瘤边缘欠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其中2例肿瘤侵犯、包绕邻近肾动脉、肾静脉及胰腺.CT平扫肿瘤多呈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常可见范围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域(9例),部分肿瘤内合并出血(3例)及钙化(2例);2例较小的肿瘤(平均直径<4 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持续性显著增强,8例肿瘤周围或实性成分内可见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结论 腹膜后肾上腺外PG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CT表现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1行增强动脉期扫描,4例同时行增强三期扫描。结果 3例发生于腹腔,2例发生于盆腔,3例边界均模糊不清,2例可见假包膜形成。CT平扫显示5例均为不规则巨大软组织肿块,瘤内可见带、团状低密度区,1例可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灶。5例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均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在静脉期显示肿瘤强化程度增高,平衡期强化度减弱,假包膜未见强化。5例周缘均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结论若出现腹盆部巨大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CT三期增强以静脉期强化明显,横纹肌肉瘤应纳入鉴别诊断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8例。结果:12例良性肿瘤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11例,边界不清者1例;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3例。8例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伴邻近组织器官受侵者7例,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者1例;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密度不均者5例,其中2例中心可见大片低密度坏死;8例恶性肿瘤中,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面神经受累。结论:CT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认识,评价CT在明确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对所得结果进行Fishersχ2检验。结果 (1)2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准确性为85.2%(23/27),定性准确性为66.7%(18/27)。(2)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不规则形(51.9%,14/2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8,P=0.000);而边界、密度及有无强化,二者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所有的良性后腹膜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均表现为推压改变,而93.3%(14/15)的恶性肿瘤病变则表现为周围组织器官受侵,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62,P=0.000)。(3)脂肪肉瘤因CT像上可出现脂肪密度影较易诊断(100%,7/7);嗜铬细胞瘤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心区域囊性改变(100%,5/5)。结论 CT能较准确定位和定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和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鉴别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40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CT资料,对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8例良性肿瘤和18例恶性肿瘤通过CT征象可以做出正确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结论 CT能明确软组织肿瘤的特征、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膜后脂肪肉瘤:螺旋CT动态增强的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13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3例脂肪肉瘤中脂肪瘤样脂肪肉瘤5例,硬化型2例,黏液型3例,去分化型2例,混合型1例.肿瘤形态不规则9例,规则4例.直径11.3~29.7cm,平均14.9cm.不同类型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密度多样.肿瘤实质成分动脉期轻度至中度强化,内可见肿瘤血管;门脉期强化程度有所增加,不同类型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多样.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境界不清,跨腹膜后器官间隙生长,成分复杂,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认识脂肪肉瘤的各种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