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要约: 1.胃痛即上腹部疼痛,古代有心痛及胃脘痛名称,其实同是指胃痛,并非二症,前人早有辨正。 2.内经有五脉心痛,汉晋间有九种心痛等名称,其实均无严格之症候辨别,临床时不必在此中过分拘泥。 3.明以后论胃痛有“食痰”“血”之别,又有七情致病之说,乃较前人进步之学说。 4.临床诊断胃痛,发须从八纲辨证,并首分新病久病,再从症候特征,别其所因,据因定法,依法求方。 5.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实症则拒按,虚症则喜按,实症痛剧而坚,一处不移,虚症多痛徐而缓,莫得其所。痛卒然而起,多是实症,逐渐增加,绵绵不绝,多是虚症。 6.卒然而起之新病,多在气分,时发时愈之久病多在血分,所谓“初痛  相似文献   

2.
辨証要約: 1.凡診头痛,当先審久暫,次辨表里,暫病必因邪气,久病必兼元气,暫病多实,久病多虚。 2.內伤七情,外感六淫,均可誘發头痛,內伤發則漸,外感發則急,內伤头痛多时痛时减,外感头痛多剧而不除。 3.經云:“头为諸陽之会首”,故头痛一症多由清陽不升所致。  相似文献   

3.
辨証要約: 1.嘔吐为胃病重要症狀之一,东垣云:“有声有物为嘔,有物無声为吐、有声無物为干嘔”。 2.經云:“胃主降則和”。故胃气不降者,則發生嘔症狀。致胃气上逆之原因,又有多种,均宜辨之。 3.嘔吐辨証,有陰陽、衷里、寒热、虚实之別,嘔吐声高者多屬陽,嘔吐声低者多屬陰。食入卽吐者,多热多实,朝食暮吐者,多寒多虛。嘔吐本屬里証,但亦可出現于表症中。 4.干嘔多屬寒症,由寒(?)中脘,令陽气慍慍不舒而欲吐不吐也。 5.或嘔酸水,或吐苦水,均屬有热,均云:“諸嘔吐酸,皆屬于热”。  相似文献   

4.
5.
辯証要約:1.眩者、視物旋轉,暈者,头目昏暈。2.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眩暈之因不外風,主藏不外肝。3.眩暈偏虛症,宜審三因,肥人眩暈,气虛有痰,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瘦人眩暈,血虛有火,治宜滋陰降火为要,兼帶抑肝之剂,伤寒吐、汗、下后,必是陽虛,此皆三因之虛症。4.眩暈偏实症,宜審四气,扶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热悶,湿則重滯。5.眩暈一症,多屬上盛下虚所致,虛者、气血虛,盛者,痰涎風火,故河間云:“無痰不眩,無火不暈”。6.眩暈之因,气虛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治当升陽补气,血  相似文献   

6.
五更泄泻 ,以黎明之前腹部作痛、泻后即安为主症 ,临床习以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然笔者临证观察不惟肾虚一端 ,他如脾虚、湿滞、肝气乘脾、胃热、阴伤均可致五更泄泻 ,故治疗须察证审因 ,切忌拘泥 ,现举验案 2例如下。例 1 :石某 ,男 ,65岁 ,2 0 0 1年 3月 2日诊。反复腹泻 3年余 ,初起饮食稍有不慎 ,即腹痛泻下 ,近半年来 ,症状加重 ,黎明时分 ,必泻下 2~ 3次 ,便呈黄色糊状 ,有时水样。前后服黄连素、氟哌酸、易蒙停及四神丸、补中益气汤化裁等 ,时轻时重 ,终未见愈。肠镜示结肠痉挛 ,粘膜轻度充血 ,未见出血溃疡。大便常规多次检…  相似文献   

7.
辨证要约: (1)夏秋季江南农村中的流行性疾病,有恶寒发热、休作有时者,首先当考虑疟疾。 (2)典型的疟疾证状:“其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塞栗止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欲冷”(内经),小则二二小时,多则五六小时,全身大汗淋漓而诸证若失,小便短赤,面色污黄,或每日或隔日反覆发作。但疟疾可因病人体质、病因、病所等具体不同条件,而表现不同证状。 (3)阳虚体质的病人与疟邪相搏,则证多偏寒或寒多热小,或但寒不  相似文献   

8.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求较多,这种“求多”与“脾常不足”的矛盾,则是小儿腹泻最为常见的内在因素。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有,夏秋尤为多。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脾胃。缓者,化源告竭,渐及诸脏,迁延日久,常驻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疳疾等慢性虚弱疾患;重者,耗其气液,损其阴阳,转瞬可成危重证候。所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慢性泄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对慢性泄泻的治疗效果。方法:以门诊75例患者为对象,主穴选用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结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转15例(20%),无效3例(4%),总有效率96%。结论:针灸是治疗慢性泄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泄泻,不论急性或慢性,临床疗效卓著,但在施针之前必须辨证分清寒热虚实,根据轻重缓急,虚实寒热,选用有关穴位,施以补泻手法。兹将本人在临床治疗中的经验简介如下。治疗方法1.急性泄泻寒泻取天枢、中脘、足三里,甚者可隔盐灸神阙;热泻取天枢,止泻、中脘、上巨虚、合谷、内庭。肝气犯脾取天枢、气海、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寒热泄泻(腹痛腹泻)取天枢、止泻、下巨虚、大肠俞、长强。2.慢性泄泻脾虚取大横、止泻、足三里、脾俞、大肠俞。脾肾阳虚五更泄取肾俞、命门、脾俞、大横、关元、足三里。病例介绍例1.急性腹泻汪××,女,42岁。…  相似文献   

11.
12.
辩证要约: 1、大便秘结,为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有时单独出现,有时续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2、大便秘结,原因很多,文献中有:实秘、虚秘、冷秘、热秘等名称,但总的说来,不外“阳结”与“阴结”两大类,李东垣说过:“实秘、热秘、即阳结也虚秘、冷秘、即阴结也。” 3、属于阳结的便秘,必有阳象之兼证。属于阴结的便秘,必有阴象之兼证。 4、单独出现之便秘,主要有两种:一为“习惯性便秘”,与体质素禀有关,阴虚体质多由血燥,阳虚体质多由气弱;一为“一时性便秘”,则起于饮食起居之失调,暴食燥热,每致肠间津乏而便不得行。思虑少劳,每致脾气困结而滞积肠间。  相似文献   

13.
辨证要约: (1)呼吸不利,促促气急;喝喝痰声,但呼而不能吸者为“喘”;呼吸留滞,喉中水鸡声者为“哮”;急促间强力呼气成声为“咳”,不咳单吐痰为“嗽”。 (2)喘咳有由外感引起者,多责之肺、胃之实;有由内伤引超者,多责之肺、脾、肾之虚。 (3)认喘咳之实证,必其呼吸俱粗,痰稠浊臭,脉实苔厚,胸膈膨膨胀满无;认喘咳之虚证,必其声微无力,心慌气怯,痰清而稀,或吐咽俱难,脉  相似文献   

14.
辨証要約: 1.腫者肌膚浮滿,脹者肚腹脹大。 2.先头足腫后腹大为水病,先腹大后四肢腫为脹病,腫有兼脹,脹亦有兼腫,須按其先后多寡治之。 3.腫脹为脾肺腎三脉之病,脾虛不能制水,肺虛气不能化精而化水;腎虛则水無所主而妄行。 4.至眞要大論曰:諸湿腫滿,皆屬于脾,諸脹腹大,皆屬于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与常规西药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34例)和西药组(32例)。针灸组采用辩证施治;西药组口服西药思密达及妈咪爱。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针灸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8%。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疗效优于思密达及妈咪爱,且符合患儿不愿吃药的心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手段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及口渴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消失时间与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分利汤治疗急性泄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业芳 《河北中医》1998,20(5):263-263
观察分利汤对急性泄泻的治疗作用。采用分怕治疗急性泄泻128例,以黄连素作治疗对比。总有效率分别为97.7%、86.7。经统计学处理,2组有效率比较以X^2检验,P〈0.05,说明2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认为分利汤组疗效优于黄连素组。  相似文献   

18.
《医方考》所载六和汤被教课书方剂学列为藿香正气散之附方。有健脾化湿,升清降浊的作用。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清浊不分,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证。但笔者认为加减可治疗五泄,试论如下。1病因病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前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内经》有“濡泄”、“飧泄”、“注泄”之称。《难经》五泄之分,汉唐时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  相似文献   

19.
总结黄甡教授临床治疗小儿泄泻经验,临床将泄泻分为风寒泻、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久泻五种证型,针对每种证型泄泻的具体谴方用药,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六则医案,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详述,以供大家临床参考与诊治。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对泄泻下利的辩证施治王增苏《伤寒论》中所述之“下利”,包括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者如水状;以及泻下粘液脓血而不畅。论中所述超出炎症性腹泻范围,有的属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的则是周身性疾病伴有腹泻或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兹将论中有关下利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