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分析地榆升白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治疗紫杉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例应用紫杉类药物化疗且首次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于出现重度骨髓抑制前预防性应用地榆升白片且在出现重度骨髓抑制后联合应用rh G-CSF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仅在出现重度骨髓抑制后单纯应用rh G-CSF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发生重度骨髓抑制的时间、化疗结束后第4.5天、第8.5天、第20天、再次化疗结束后第4.5天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计数、血小板(PLT)计数下降程度、rh G-CSF使用情况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重度骨髓抑制的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U=2.799,P〈0.05),在化疗周期的各监测时点,观察组患者的WBC计数、NE计数、PLT计数下降程度均轻于对照组(U=4.715~12.985,P〈0.05);观察组患者的rh G-CSF用量和rh G-CSF使用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6.921、5.276,P〈0.05),治疗后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075,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979、18.065、11.607,P〈0.05)。结论 在应用紫杉类药物化疗中,预防性应用地榆升白片能够延缓重度骨髓抑制的发生,联合应用地榆升白片和rh G-CSF对重度骨髓抑制患者进行治疗,可减少rh G-CSF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  相似文献   

2.
王中苏  惠晓  张心 《华西医学》2006,21(1):118-119
目的:观察评价地榆升白片(地奥集团。天府药业生产)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方法:105例行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地榆升白片)和对照组(利血生 放化疗)。两组均从出现外周血的细胞数下降开始治疗。治疗组用地榆升白片每日3次,每次4片;对照组用利血生片,每日3片,每次20mg。观察外周血白细胞上升情况。结果:治疗组病人第3~4周骨髓抑制明显控制,其总有效率为81·58%,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才出现缓解,总有效率为6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榆升白片对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联合常规治疗对恶性肿瘤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地榆升白片(中成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药复方联合常规化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明显上升,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第4次化疗前,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水平降低,经治疗后观察组RBC、PLT、Hb水平更优(P 0. 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 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 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药复方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改善RBC、PLT、Hb水平。  相似文献   

4.
李志刚  谷宁  王凤丽 《临床荟萃》2011,26(8):F0002-F0002,672
恶性肿瘤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化学制剂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出现骨髓抑制致外周血自细胞下降。预防与治疗的方法有许多.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输成分血之外,中医中药的治疗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近3年来,我科运用地榆升白片治疗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症70例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方法对51例患者化疗前、后WBC、PLT和MPV进行动态测定,并将化疗前、后作配对比较。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化疗后,WBC、PLT经t检验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MPV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而肺癌、乳腺癌、鼻咽癌等非血液病组化疗后,WBC、PLT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MPV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应同时注意WBC、PLT和MPV的变化,以防止在化疗过程中因其变化而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F)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6例难治复发NHL患者接受FCHOP方案治疗,按恶性度分为中、高恶性组与低度恶性组;按免疫组化分型,分为B-NHL组与T-NHL组。均经2疗程化疗。19例患者同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WBC〈2×10^9/L持续的时间以及合并感染情况。结果用药后所有患者的淋巴结均有所缩小,中、高恶性组与低度恶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HL组优于T—NHL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与不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WBC〈2×10^9/L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不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WBC〈2×10^9/L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CHOP化疗方案对难治复发NHL治疗疗效较好,毒性可耐受;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初治ALL诱导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VD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或CODP+I(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天门冬酰胺酶)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rhG—CSF。观察两组诱导完全缓解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恢复至1.0×10’/L的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时间。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外周血ANC恢复至1.0×10^9/L的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hG—CSF可治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降低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升白抑瘤汤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骨髓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给予NP方案化疗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于化疗期间服用升白抑瘤汤(生黄芪30克、太子参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枸杞10克、女贞子10克、莪术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皂矾15克),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对照组29例,无预防性使用升白药。观察化疗后第3、6、9、12天的粒细胞数变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变化及使用RFIC-CSF剂量的差异、化疗近期疗效结果:按WHO抗癌药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治疗组2周期后2.8%病例出现Ⅲ、Ⅳ级白细胞下降骨髓抑制,Ⅰ、Ⅱ级骨髓抑制占47.2%。13.8%(5/36)出现Ⅱ度以上血红蛋白下降,8.3%(2/36)出现PITⅡ度下降,。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2级以上病例中恢复正常平均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可以明显减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用量;化疗有效率为52.8%,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化疗期间服用升白抑瘤汤有明显的骨髓保护作用及抗肿瘸作用。与NP化疗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的影响。方法90例NSCLC患者均采用NP方案化疗。其中治疗组45例化疗前1周开始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观察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化疗后生活质量评价、血液毒性反应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及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3年生存率治疗组为44.45%,对照组为17.7%,前者高于后者(P〈0.05);化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化疗后血液毒性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对NSCLC化疗有一定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小檗胺片、利血生等药物,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化疗后第5天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5 mg/d,连续3 d。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采用简明疲乏量表( BFI)、食欲视觉类比量表( VAS)比较两组疲乏及食欲情况。结果化疗后7 d研究组血常规WBC、NE、HB指标分别为(4.73±2.11)×10^9/L,(2.13±0.61)×10^9/L,(112.20±5.76)g/L,均优于对照组的(3.21±0.85)×10^9/L,(1.66±0.42)×10^9/L,(107.90±5.7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212,4.026,3.349;P<0.01);研究组WBC计数在化疗后7 d呈上升趋势,后缓慢下降,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两组发展趋势存在差异(F=53.19,P<0.05);研究组在化疗后7 d疲乏程度和骨髓抑制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分别为-2.795,-3.307;P<0.01);两组患者化疗后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化疗后疲乏与骨髓抑制程度变化存在正相关( r分别为0.656,0.682;P<0.05);患者骨髓抑制程度≥Ⅲ度时,研究组有6例、对照组有15例给予重组人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0,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能减轻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因此而造成的疲乏症状,从而提高乳腺癌化疗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宋静  刘宁  彭素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1310-1311,1313
目的探讨胆红素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生化检测胆红素异常患者(实验组)56例,检测血常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常规结果 65例。比较分析两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等参数的变化。将实验组标本分别放置0.5 h,1 h,2 h、4 h检测血常规,进一步分析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的影响。结果胆红素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表现为:实验组WBC、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LT计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比容(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样本中胆红素异常增高会使血常规WBC、HGB假性增高,PLT计数假性减少,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没有进一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文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及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6~8周龄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经137Cs-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通过体重、脏器系数、外周血常规(WBC、RBC、Hb、PLT)、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骨髓DNA含量、脾结节数(CFU-S)等指标检测其对受照小鼠血液、造血及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 不同给药组对辐射小鼠造血及免疫系统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组的体重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各组;与单纯IR组比较,联合组的胸腺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系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的WBC(P <0.05)、RBC(P <0.05)、Hb(P<0.01)、PLT(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BMNC、骨髓DNA含量、CFU-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KGF联合G-CSF对辐射损伤小鼠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OAEP化疗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对血液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的效果。方法: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24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多发性骨髓瘤(MM)6例,霍奇金病(HD)3例?以COAEP方案动员[dl(第1天):环磷酰胺(CTX)400mg/m^2,长春地辛(VDS)2mg/m^2;dl-5应用阿糖胞苷(Ara—C)60mg/m^2.依托泊甙(VP-16)60mg/m^2,泼尼松(Pred)30mg/m^2]。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取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抑制达最低点开始稳定回升(第二次回升)时为节点.予G-CSF(惠尔血)300μg/d;而对照组以动员方案结束后向细胞跌至低谷首次回升时即使用G—CSF300μg/d。2组患者开始使用G—CSF后每日查血常规,当白细胞计数〉10.0×10^9/L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1.0×10^9/L时使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以自动单个核细胞分离程序采集PBSC.结果:使用COAEP方案动员后,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平均获得的CD34+细胞数达每例17.25×10^6/kg。试验组患者平均使用G—CSF的时间为4.17d,采集PBSC次数为1~2次,采集液CD34+细胞数为每例11.73×10^6/kg(何均值):对照组患者平均使用G—CSF的时间为5.92d,采集PBSC次数为1~2次,采集液CD34+细胞数为每例1.79×10^6/kg(几何均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8),结论:COAEP联合化疗可作为血液病患者自体PBSC动员的方案,并能获得良好的干细胞产率:患者白细胞开始稳定回升时使用G—CSF,可显著提高PBSC产率:根据患者外同血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数决定PBSC采集时机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朱如月  柯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2):3000-3001,3003
目的探讨稀释液置换法在HmX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脂血标本时的应用。方法收集30例无溶血、黄疸、脂血标本设为对照组;将30例标本去除上层血浆成分,加入同体积的脂肪乳制备成乳糜血,设为脂血组;再用相同的方法加入稀释液进行乳糜置换,设为稀释液组。3组标本用HmX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对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R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8个项目以及WBC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在人工显微镜下对WBC分类计数。结果3组之间RBC、WBC、MCV、HCT4个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个项目中,脂血组与对照组相比,Hb、MCH、MCHC升高(P〈0.05),PLT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稀释液组与对照组相比,除PLT明显降低(P〈0.01)外,其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X的WBC分类结果,脂血组和稀释液组结果相似,83.3%(25/30)无结果,同时散点图呈现不分群异常,显示完全堵塞(PC2)的报警;16.7%(5/30)虽有分类结果,但提示结果不可信,需要人工复片;而人工WBC分类结果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稀释液置换法处理脂血标本后行HmX检测,除需人工计数PLT和WBC分类外,其余结果较为准确,是一种快速排除脂血干扰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红细胞参数和血细胞变化,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断提供筛选指标。方法:长期观察的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Ⅱ)病儿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儿标本中除治愈那例外,其他,全部标本MCV大于100fl、RDW小于14.6%。治愈1例在MCV下降前有6个月出现RDW上升,最高15.6%。结论:大MCV和小RDW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较为特异表现,可作为临床筛选SAA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WBC)水平与老年肺炎的关系,探讨二者对老年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0例老年肺炎患者(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和10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WBC、血小板(PLT)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使用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WBC、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肺炎组治疗14 d后WBC、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HCT、PL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WBC水平,对老年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方法 对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悬浮红细胞质量与常规方法制备的进行比较。检测两者血容量、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并比较相同Hb含量时两者的WBC、PLT含量。结果 两者血容量、Hb、WBC、PLT含量及相同Hb量时WBC、PLT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悬浮红细胞的WBC、PLT含量较少,输血更安全;但血容量、Hb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方法制备的悬浮红细胞,血液有效成分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TACE术后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化验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66例住院行TACE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化验指标分析,比较其变化情况。结果TACE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术前,白细胞计数较术前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增高,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与血清白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有关,血小板的变化与总蛋白、直接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有关。结论TACE术后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较术前存在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丹参素组、G-CSF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d7,每日1次,第2~8天,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