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性疾病、脑梗塞、糠尿病、血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着密切关系。也是血栓与止血实验中重要的项目,结果的准确与否关系到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我们对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导出的Fg含量即PT-der法与凝血酶法(Clauss)测得的结果作了实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栓与止血是医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因其涉及面广,在许多非血液疾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肿瘤的发生、转移、血栓的形成(包括DIC)、出血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临床应用已超出了出血疾病的范畴,受到临床其他学科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健康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三项正常参考范围及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AC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是一组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和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中患病率和病死率居首位的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的中国。目前。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病史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如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00例(男8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6岁)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了血栓形成试验在临床治疗前后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体外血栓形成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经四周溶栓和扩血管治疗后.血栓形成试验的三个指标(即血栓长度、血栓干重和血栓湿重)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栓形成试验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现、预防和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其临床治疗情况.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体外血栓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摘要)@张卫红$吉林省大安市医院!131300 @崔长香$吉林省大安市医院!131300 @陈志洁$吉林省大安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收集我科87例恶性造血系统疾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及随机选取的87例同期住院无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数据及既往史,对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的WBC、PLT、D-D高与非血栓组,PT、APTT较非血栓组时间延长,AT-Ⅲ低于非血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在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长期留置PICC导管上亦存在差异(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在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饮酒、留置PICC导管时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属于血流变检查的重要指标,其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它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影响到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由于它与心血管性疾病、脑梗死、糖尿病、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甚至妊娠等有着密切关系,也是血栓与止血检测中的重要项目。为此,我们对这项指标用免  相似文献   

7.
vW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发现,不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减少会造成血管性血友病,而且vWF水平增加也会造成各种血栓性疾病。vWF水平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尽相同;不同血型的个体vWF表达水平也不同。环境因素也可影响血浆vWF水平。了解vWF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域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临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本综述讨论vWF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和内合子区域SNP与血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测定是判断机体止血与凝血系统功能,术前筛查出凝血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妊娠晚期体内凝血成分和抗凝成分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并可能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为了了解本地临产孕妇  相似文献   

9.
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1 ] 。目前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Ⅶ活性 (FⅦ∶C)增高为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但对凝血因子Ⅷ、Ⅴ、Ⅹ、Ⅺ活性水平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意义尚未阐明。我们对16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进行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测定 ,以探讨这些凝血因子活性升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为诊断、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为了解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对象和方法1 对象 所有AIS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共 16 0例 ,男 85例 ,女 75例 ,平均年龄 6 …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群由于衰老而出现生活行为方式改变、机体病理生理变化,是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血栓性疾病可分为动脉血栓性疾病和静脉血栓性疾病,本文结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2018年)》重点阐述老年人群血栓性疾病的诊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dhrombosis,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1].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因其长期卧床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栓栓塞性疾病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说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重要性。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临床、实验室对血栓栓塞性疾病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客观数据显示,说明血栓栓塞性疾病与恶性肿瘤发病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结果:血栓栓塞性疾病与在恶性肿瘤的发生比率较高。结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形成和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由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正日益受到临床各科的重视。本文就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近年来在诊疗方面有所进展的相关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吴俊 《临床检验杂志》2020,38(8):561-563
血栓与出血性疾病见于临床各科室,对于出凝血疾病,全面完整的诊断才能帮助临床治疗决策。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名及亚型、病变部位、作用靶点、对整体功能影响程度、伴发疾病及用药。对于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也应关注这五要素,完整诊断应包括:原发疾病及亚型、血栓或出血部位、血凝学异常的靶点及程度、整体凝血状态评估、伴发疾病及用药。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要点亦有不同。该文针对血栓和出血性疾病,分别阐述临床诊断五方面要点,以期帮助临床检验人员规范出凝血疾病诊断的全面性,提升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青少年外周动脉血栓患者临床发病特点及超声影像学特征,为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本院血管超声发现并经临床确诊的17例青少年外周动脉血栓患者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及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男性青少年好发(76.5%),17例青少年外周动脉血栓均发生于四肢动脉,其中1例伴发颈动脉血栓。伴发疾病中以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源性疾病最多见(各占17.6%)。多数发生于单侧肢体(88.2%)、下肢动脉好发(88.2%)、部位主要位于肢体中远段(76.5%)、血栓形态以新鲜血栓(88.2%)和急性不完全充填型为主(64.7%)。结论青少年外周动脉血栓主要好发于单侧下肢动脉中远段血管,主要诱因为心源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所致;且以急性不完全充填型血栓为主。超声医师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流式细胞仪在血栓与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式细胞仪(FCM)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对血小板表而特异的抗原与糖蛋白(GP)的检测,FCM日益成为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CM在血栓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及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血栓问题分为血栓性疾病和血栓相关性疾病。筛选和判断血栓高危人群 ,预防血栓形成 ;用溶栓和抗栓的方法实现和维持血管完全、持续通畅 ;降低近远期总死亡率和其他重要的心血管事件 ,是血栓或血栓相关性疾病现代预防和治疗的核心 ,因此溶栓、抗栓药物的实验室监测非常重要。溶栓疗法的监测作为临床治疗常规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不以血液指标作为是否溶栓的入选或排除标准 ,但应注意有无凝血障碍或出血性疾病病史。在不用静脉肝素抗凝的情况下 ,在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亦无需血液因子监测。但长时间应用溶栓药物 (超过 2h) ,则应进行血…  相似文献   

19.
我们检测了 2 4 2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及 5 0名正常对照的抗凝蛋白的变化 ,并对上述所有患者及 395名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FⅡG2 0 2 10A)的变异情况作了分析 ,以了解其在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疾病组 2 4 2例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脑卒中 (CID)、Budd Chiari综合征 (BCS)、深静脉血栓(DVT)、妊娠晚期妇女 (LPC)、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等 ,均符合各疾病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见表 1。 395名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 ,均无血栓性疾病和 (或 )雌激素类药物服用史。2 实验方法2 .…  相似文献   

20.
血栓性疾病患者抗凝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检测在排除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PC、PS、AT活性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中位年龄42(17~69)岁.其中≤45岁者60例(70.6%).动脉血栓组和静脉血栓组患者PC、PS、AT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初发组(P<0.01);年龄≤45岁患者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45岁以上组(P<0.01).共有26例(30.6%)患者存在抗凝蛋白活性降低;PS活性降低的发生率最高(10.6%),其次为PC活性降低(8.2%),AT活性降低和联合活性降低(各占5.9%).结论 无明确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的血栓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普遍存在抗凝蛋白水平低下;抗凝蛋白活性降低不仅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血栓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