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合成细胞外多糖的能力。方法: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对葡萄聚糖样本作定性分析,用蒽酮法分别定量测定水溶性和水不溶性的葡聚糖含量。结果: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变形链菌菌株合成细胞外多糖能力具有差异;高龋组个体定植的合成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较显著高于无龋组。结论:高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菌株的高致龋力与其携带有合成细胞外多糖能力强的菌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高龋患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C)在酸性条件下生存的耐酸能力。方法:体外培养从老年人高龋患者、无龋者牙菌斑中分离的101种不同基因型变形链球菌株临床分离株(血清型C),检测菌株在不同的pH条件下的耐酸能力。结果:老年人高龋患者口腔中分离出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能力明显高于无龋组,与国际参考菌株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同时研究发现,在老年人高龋患者同一个体的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老年人高龋患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C)的高致龋性,与其携带有耐酸能力强的菌株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变形链球菌体外耐酸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耐酸能力的差异。方法 :配制相同浓度的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菌悬液 ,分别在不同pH浓度 (pH 4 .0~ 7.0 )的TPY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后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比较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 :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变形链球菌菌株耐酸能力具有差异 ;高龋组个体定植的耐酸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龋组 (P <0 .0 5 )。结论 :高龋组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c)临床株的高致龋力与其耐酸能力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不同龋敏感者口腔中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的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的差异。方法:收集老年人高龋患者、无龋者牙菌斑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血清C型),比较细菌产酸能力,并与国际参考菌株比较。结果:老年人高龋患者口腔中分离出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明显高于无龋者口腔中分离出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国际参考菌株却无明显地统计学差异。同时我们研究也发现,在老年人高龋患者同一个体的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老年人高龋者口腔中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的高致龋性与其携带有产酸能力强的菌株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龋患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合成胞外多糖能力。方法:收集老年人高龋患者、无龋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检测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并与国际参考菌株比较。结果:老年人高龋患者牙菌斑中分离出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合成胞外多糖能力明显高于无龋组。同时研究发现,在老年人高龋患者同一个体牙菌斑中,不同基因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仔任差异,在无龋者牙菌斑中发现没有这一现象。结论:老年人高龋患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强的菌株与龋病的发生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6.
同一口腔中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高、低毒力株的筛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由同一高龋者口腔中分离出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高致龋毒力的菌株和低致龋毒力的菌株,为变形链球菌的比较基因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4个方面比较24株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的黏附能力、产酸和耐酸能力以及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结果:筛选出位于同一口腔中的高、低毒力株。结论:同一口腔中存在着2株或2株以上致龋能力不同的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茶多酚的防龋机制。方法:采用唾液包被羟磷灰石(S-HA)形成实验性膜的体外模式,以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作为主要致龋菌,用茶多酚分别处理S-HA和细菌,观察细菌在S-HA粘附的情况。结果:两组实验中,茶多酚溶液浓度为1~4mg/ml时都能显著抑制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在S-HA上的粘附,且抑制作用随茶多酚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结论:茶  相似文献   

8.
高龋者口腔中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的基因组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确定高龋者口腔中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的基因型分布。方法:从20例高龋者口腔中分离出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采用chelex法提取细菌染色体DNA,通过AP—PCR进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组指纹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了87株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不同个体所携带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不同,同一个体可携带不同基因型的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26.7%的高龋者携带1种基因型,60.0%携带2种基因型,13.3%携带3种基因型。结论:大多数高龋者口腔中定植有2种或2种以上基因型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高龋组、无龋组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差别。方法 选取高龋组、无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 c型)临床分离株各10株及1株参考株UA159,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SHA)模拟口腔中牙面情况。各菌株分别在含3H的0.2%、1.0%、5.0%葡萄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配成菌悬液。菌液与SHA作用90 min,清洗、吸干,液体闪烁计数测量各样本中粘附于SHA的细菌的量。各变形链球菌菌株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SHA的粘附能力以粘附量CPM值表示。结果 变形链球菌高龋组分离株初始粘附能力明显高于无龋组分离株(P<0.05);同时变形链球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营养条件下其初始
粘附能力也有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5.0%葡萄糖组粘附力最强,0.2%葡萄糖组粘附力最低,1.0%葡萄糖组粘附力界于两者之间。结论 ①变形链球菌的初始粘附能力可能与龋病的发生有关;②葡萄糖可能与变形链球菌的初始粘附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葡萄糖可能会促进变形链球菌的 初始粘附。  相似文献   

10.
儿童猛性龋变链菌分离株的产酸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定儿童猛性龋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产酸性。方法:采用酸度计和自动气相色谱仪比较儿童猛性龋、非猛性龋、无龋变链菌(各6株)和远缘链球菌(儿童猛性龋6株,非猛性龋和无龋各3株)的临床株降低环境pH值的能力(ΔpH)和乳酸产量,并以此推测其致龋力。结果:远缘链球菌ΔpH及乳酸产量均高于变链菌,特别是在低pH水平下,二者差异更为显著(P<0.05)。儿童猛性龋远缘链球菌分离株ΔpH和乳酸产量显著大于非猛性龋和无龋分离菌株(P<0.05)。结论:远缘链球菌的产酸能力强于变链菌;儿童猛性龋远缘链球菌分离株较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分离菌株产酸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高龋及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分离株的蔗糖粘附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的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方法:选取本实验室从10例高龋儿童和10例无龋儿童(3 ̄5岁)牙菌斑内分离、鉴定所得的60株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进行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来自高龋儿童(dmfs≥6)的39株和无龋儿童(dmfs=0)的21株变链菌在含糖培养基中对玻壁的粘附情况。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之间牙菌斑内变链菌分离株的玻壁粘附能力。结果:在含1%蔗糖的培养基中,高龋组变链菌分离株对玻壁的粘附比平均值为(55.49+26.16)%,无龋组变形链球菌分离株对玻壁的粘附比平均值为(27.01+18.39)%,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含蔗糖环境中,分离自高龋儿童牙菌斑的变链菌株对玻壁的粘附能力高于来自无龋儿童的变链菌分离株,提示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的粘附能力与其致龋力相关。  相似文献   

12.
酸性环境对变形链球菌黏附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酸性环境对变形链球菌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课题组前期获得的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20株及参考株UA159.用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aliva coated hydroxyapatite,SHA)模拟口腔中牙面情况.各菌株分别在含3H并且初始pH分别为5.5和7.0的1%葡萄糖TPY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配成细菌悬液.菌悬液与SHA作用90 min,清洗、吸干,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各样本中黏附于SHA的细菌量.黏附量以每分钟闪烁计数值(CPM)表示.结果 pH 5.5与pH 7.0组变形链球菌对SHA的黏附量分别为469.433 3±272.640 8和3 447.343±2 837.814 9,P<0.05.结论 酸性环境抑制变形链球菌的黏附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岁儿童口腔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变链菌)的检出率和蔗糖依赖性黏附能力。方法    选取广州市郊花都区2008年8—9月于入托前在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2岁高龋(龋失补牙数≥ 5)及无龋(龋失补牙数 = 0)儿童各32名,形态学、生理生化学方法对其牙菌斑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分光光度比浊法,检测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对玻壁的黏附情况。结果    64名儿童中变链菌的检出率为56.25%,高龋组儿童变链菌检出率(75.00%)显著高于无龋组儿童(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生化鉴定获得高龋儿童75株和无龋儿童34株变链菌临床分离株。在含1%蔗糖的培养基中,高龋组变链菌分离株对玻壁的黏附比为0.58 ± 0.15,略高于无龋组0.56 ± 0.1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岁儿童变链菌检出率与高发龋相关,而未见其蔗糖依赖性黏附力对龋病高发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菌株分别选自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分离鉴定的合成水不溶性多糖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gtfBC(961 - 5574 by)后,分别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工、Mb。工和Taq工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 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血清。型临床分离株经Hinf工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酶谱出现了差异,有 1.9 kb长片段的菌株在高龋组中的比例高于无龋组(P < 0.05)。结论:萝基因型的不同是导致菌株合成水不溶性多糖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葡聚糖结合蛋白(CbP)A抗体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情况。方法:利用核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葡聚糖结合蛋白抗体影响两种变形链球菌对羧基磷灰石(HA)的黏附率。结果:葡聚糖结合蛋白抗体可明显抑制两种变形链球菌对羧基磷灰石的黏附率,并且随着葡聚糖结合蛋白抗体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结论:葡聚糖结合蛋白抗体可抑制变形链球菌对羧基磷灰石的黏附,在免疫防龋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