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造成神经源性膀胱后尿动力学,逼尿肌兴奋性改变和Connexin43(Cx43)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52只,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骶上脊髓损伤(DH)组、骶下脊髓损伤(DA)组。采用脊横断法制备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四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离体逼尿肌肌条兴奋性检测,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x43表达情况。结果 DH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DA组明显升高,DA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H组膀胱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频率较对照组、DH组明显增高,DA组膀胱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DH组Cx43表达较对照组、DA组明显升高,DA组Cx4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DH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DA组为逼尿肌反射无力,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收缩频率与幅度增高有关,膀胱逼尿肌Cx43表达增高可能是逼尿肌反射亢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M受体及其亚型与逼尿肌功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 探讨M受体亚型与逼尿肌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结果将动物分为稳定组和大稳定组,通过体外肌条拉力试验记录不同M受体及其受体活性药物作用下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中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25.6%。在一定张力下逼尿肌有自发性收缩产生。不稳定组体外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较稳定组笱高,阿托品、4-DAMP和Methoctramin对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无影响,卡巴可能使自发性收缩频率和收缩力增加,阿托品和4-DAMP可部分抑制这种作用,Methoctramin作用不明显。结论 逼尿肌自律性不依赖M受体及其亚型,肌源性因素是逼尿肌不稳定产生的重要原因,M3受体亚型能进一步增加逼尿肌自律性和收缩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体内阻断c-kit信号途径造成豚鼠膀胱Cajal样细胞缺失后,豚鼠逼尿肌自主收缩活动的变化,探讨逼尿肌中Cajal样细胞的作用。方法:选取新生豚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在出生24h内的豚鼠腹腔内隔天注射c-kit抗体(ACK2)100μg,共5次,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于第10天取膀胱。然后将两组豚鼠膀胱制作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制作豚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记录逼尿肌肌条自主收缩活动的变化。结果:10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豚鼠逼尿肌中Cajal样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比较:实验组膀胱逼尿肌中Cajal样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收缩频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Cajal样细胞与豚鼠逼尿肌自发收缩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稳定逼尿肌中ICCs细胞的数量、分布形式的变化及其功能改变对逼尿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初步探讨ICCs细胞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方法 近端尿道结扎法建立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分别于正常及不稳定膀胱的相同部位剪取3 mm×4 mm逼尿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再于相同部位剪取2 mm×7 mm肌条进行收缩特性测定实验,并检测c-kit受体阻断剂对收缩的影响.结果 不稳定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逼尿肌明显增多(P<0.05);正常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以散在分布为主,不稳定逼尿肌中以细胞网络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显著高于正常膀胱(P<0.05);加入Glevic后,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幅度显著减弱(P<0.05),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以细胞网络的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明显增高,但其收缩幅度可以被Glevic削弱,提示ICCs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ICCs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膀胱中的密度分布情况,探讨其在糖尿病膀胱逼尿肌肌条兴奋性改变以及膀胱功能改变中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12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比较DM组大鼠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压力及膀胱顺应性变化;行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比较肌条兴奋性与对照大鼠的差异;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2组大鼠膀胱ICCs细胞的密度分布情况。结果DM组大鼠膀胱残余尿量[(0.50±0.28)ml]、最大膀胱容量[(1.72±0.73)ml]和膀胱顺应性[(0.04±0.02)ml/cmH2O]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而最大膀胱压力明显降低(P<0.05)。DM组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且收缩幅度有降低趋势。DM大鼠膀胱ICCs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DM大鼠膀胱中ICCs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糖尿病性膀胱病逼尿肌肌条兴奋性降低及在体膀胱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T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 ,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 ,根据有否逼尿肌不稳定 (逼尿肌稳定 )将下尿路梗阻动物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逼尿肌稳定组 ,用拉力传感器观察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triphoate ,AT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6周后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 % ;ATP能明显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性收缩 ,降低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 (P<0.05) ;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组、逼尿肌稳定组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ATP能显著抑制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 ,但其在逼尿肌不稳定发生中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根据逼尿肌稳定性将下尿路梗阻动物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逼尿肌稳定组,用拉力传感器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六周后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VIP能明显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性收缩,降低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P<0.05);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组、逼尿肌稳定组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IP能显著抑制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但其在逼尿肌不稳定情况下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P3R的功能改变是否参与了逼尿肌不稳定(DI)的发生。方法对比分析DI和对照组大鼠膀胱平滑肌IP3R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IP3R阻断剂Heparin对DI和对照组膀胱平滑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的影响。结果 DI逼尿肌细胞IP3R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IP3R阻断剂Heparin能显著抑制DI、正常组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且Heparin对DI逼尿肌条的影响效应要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 IP3R功能在DI逼尿肌组织兴奋、收缩发生中明显上调,这种上调在DI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根据逼尿肌稳定与否将下尿路梗阻动物分为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用拉力传感器观察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下尿路梗阻6周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VIP能明显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性收缩,降低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P<0.05),但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组,逼尿肌稳定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IP能显著抑制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但其在逼尿肌不稳定发生中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ATP对正常及DI大鼠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探讨ATP对正常及DI大鼠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采用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观察ATP对正常及DI大鼠逼尿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大鼠DI模型,成功率76.67%.DI组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明显高于对照组;ATP可以明显加快DI组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而对收缩力无明显影响.结论ATP主要调节大鼠逼尿肌兴奋性方面,而在收缩力方面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高位损伤致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eflexia,DH)大鼠膀胱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量的变化和组织学改变及其与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关系.方法26只SD雌性大鼠分实验组16只,正常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于第10胸椎剪断脊髓,4周后作膀胱尿动力学检测,筛选出脊髓损伤伴DH大鼠,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膀胱上NGF的表达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学变化.结果脊髓高位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组16只,死亡4只,产生DH的12只(100%).NGF在两组大鼠膀胱的上皮和逼尿肌上均有表达,上皮表达在包膜,逼尿肌表达在包浆.实验组DH大鼠膀胱的上皮和逼尿肌NGF平均光密度值(0.358±0.011),(0.217±0.01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膀胱上皮和逼尿肌NGF平均光密度值(0.183±0.012,0.058±0.006)(P〈0.05).HE和Massom染色显示脊髓高位损伤后DH大鼠膀胱的逼尿肌和移行上皮均增生.结论脊髓高位损伤后的DH症状与膀胱上皮和逼尿肌上的NGF表达量升高密切相关,可能是其产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同时组织学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变化,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和ICC的可能关系。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膀胱造瘘组、逼尿肌反射亢进组和逼尿肌无反射组,每组10只。制作大鼠骶髓和骶髓上损伤模型,尿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后,取膀胱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CC数量变化。结果各组膀胱ICC数量比较:正常组与膀胱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无反射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膀胱功能改变可能与ICC数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变化及P2Y4的表达意义。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180-220g,随机分对照组、骶髓损伤组、骶上脊髓损伤组。建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28d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尿动力检测完毕后,取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Y4表达情况。结果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在骶上脊髓损伤组较对照组、骶髄损伤组升高明显;逼尿肌漏尿点压在骶髄损伤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2Y4在骶上脊髓损伤组的表达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升高明显;P2Y4在骶髓损伤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大鼠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表现为反射亢进,大鼠骶髓损伤后逼尿肌表现为反射减弱。膀胱逼尿肌中P2Y4表达增高可能是引起逼尿肌反射亢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脊髓损伤后尿动力学改变及P2X3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造成神经源性膀胱后尿动力学,和P2X3的表达情况。方法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52只,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骶上脊髓损伤组、骶下脊髓损伤组。采用脊横断法制备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四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2X3表达情况。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下脊髓损伤组组明显升高,骶下脊髓损伤组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骶上脊髓损伤组组P2X3表达较对照组、骶下脊髓损伤组组明显升高,骶下脊髓损伤组组P2X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骶上脊髓损伤组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骶下脊髓损伤组组为逼尿肌反射无力,膀胱逼尿肌P2X3表达增高可能是逼尿肌反射亢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Urinary bladder function is significantly al-tered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1].The fre-quency of abnormal bladder functionin diabetic pa-tients,occurringin25%to85%of the cases,de-pends on the diagnostic method and dur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Diabetic cystopathy,the constel-lation of clinical and urodynamic findings associat-ed withlong-termdiabetes mellitus,has been clas-sically described as decreased bladder sensation,increased bladder capacity and i mpaired detrusorcontractility.…  相似文献   

16.
环孢霉素A对损伤大鼠脊髓BCL-X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CSA)对全横断损伤大鼠脊髓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SD大鼠分脊髓T9全横断(SCT)组和SCT后给予CSA处理组(每组13只动物),CSA处理后7 d处死动物.其中每组5只用免疫组化染色确定BCL-XL在脊髓的定位分布.另8只动物用RT-PCR技术确定BCL-XL在损伤脊髓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CT组比较(0.74±0.08),CSA处理导致BCL-XL在损伤脊髓的表达(0.85±0.11)明显上调(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CL-XL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神经元.结论 CSA能有效上调损伤脊髓BCL-XL的表达,提示CSA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BCL-XL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液氮冷冻膀胱壁建立膀胱逼尿肌无力尿失禁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20只雌性成年未生产过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0)。实验组开腹暴露膀胱后用置于-80℃液氮中的冷探针冷冻膀胱壁,对照组行假手术单纯开腹暴露膀胱。继续饲养2周后行离体逼尿肌收缩功能测试并观察膀胱壁病理变化。结果分别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逼尿肌最大张力和收缩频率测量结果,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膀胱逼尿肌组织学检查比较显示实验组肌纤维细而疏松,对照组肌纤维粗而紧密。结论液氮冷冻膀胱壁可以建立膀胱逼尿肌无力尿失禁的动物模型,该模型发生率高、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处理对大鼠横断脊髓cdk4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分SCT组(T9横断),和SCT后给予环孢霉素A处理组.每组13只动物.动物于环孢霉素A处理7 d后处死,其中每组5只用免疫组化染色确定cdk4在脊髓的定位分布,另8只动物用RT-PCR技术确定cdk4在损伤脊髓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手术组比较(0.99±0.11),环孢霉素A处理(1.12±0.15)导致cdk4在损伤脊髓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k4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神经元.结论环孢霉素A处理能有效上调损伤脊髓cdk4表达水平,提示环孢霉素A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cdk4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防己黄芪汤对大鼠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①选取雌性SD大鼠90只,随机取15只为假手术组,其余75只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复制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模型),托特罗定组(0.5 mg/kg),防己黄芪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0、5、2.5 g/kg),缩窄近端尿道出口,模型复制第3周开始给药,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测定尿动力学参数,计算膀胱指数,并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②复制体外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模型,观察防己黄芪汤对其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 DI模型大鼠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排尿点压、排尿压峰值、膀胱指数显著升高(P<0.01),残余尿量明显增多(P<0.01);膀胱发生明显的病理性改变。防己黄芪汤高、中剂量组和托特罗定组大鼠排尿间隔时间显著延长(P<0.05,或P<0.01),排尿点压和排尿压峰值降低(P<0.01),膀胱的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1);防己黄芪汤高剂量组和托特罗定组膀胱指数显著降低(P<0.05),膀胱病变程度减轻。0.2 mol/L KCl溶液能显著增加正常大鼠逼尿肌的收缩频率和张力(P<0.01),托特罗定(10-8 mmol/L)、防己黄芪汤(10、20、40 g/L)对KCl引起的逼尿肌收缩频率和张力的增加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防己黄芪汤可以改善DI大鼠的下尿路症状,可能是通过调节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平滑肌的舒缩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