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伤寒长期带菌者较为多见 ,而乙型副伤寒长期带菌者报道较少。现将我市 1例数十年带菌者的治疗及分离菌株的鉴定情况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张×× ,女 ,6 8岁。 1978年前在山东省济宁市邮电局工作 ,后调×县邮电局 ,现已退休。 195 7年济宁市伤寒流行时其子发病 ,张××于 195 8年 6月 5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 ,才从密切接触者人群中检出 ,经鉴定为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曾服用“合霉素”治疗 ,每日 3次 ,每次 0 .5 mg,连服 8d。 12月 2 7日进行大便培养未转阴 ,未再继续治疗。 195 9年 5月 13日又采大便培养仍为阳性 ,用中药…  相似文献   

2.
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健康带菌者。对胆道系统长期带菌者尚缺乏特效疗法。作者从1963年到1978年对收容住院的78例(其中伤寒54例,副伤寒甲6例,副伤寒乙18例)长期带菌者进行了手术或药物治疗,治疗后71例停止排菌,治愈率达91%。治疗对象为持续排菌1年以上的长期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血培养沙门菌菌型分布及药敏结果耐药情况,为今后制定预防措施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文山州人民医院血培养分离的143株沙门菌的患者信息资料、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血培养共检出沙门菌143株,甲型副伤寒血清型112株、伤寒血清型10株、乙型副伤寒血清型20株、鸡沙门菌血清型1株。检出率最高为甲型副伤寒血清型(78.32%),其次为乙型副伤寒血清型(13.99%)。以15岁~45岁(65.73%)、45岁~65岁(20.98%)分布较多;沙门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在10.00%以下,喹诺酮类在甲型副伤寒和青霉素类在乙型副伤寒耐药率均在20.00%左右。结论文山州人民医院沙门菌感染以甲型副伤寒为主,部分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明显,临床应结合药敏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紫云自治县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6年全县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70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2.73/10万。甲型副伤寒居多。全年病例分布不均衡。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少数病例易形成慢性带菌者。[结论]加强卫生健康宣教,提高伤寒病例监测水平;做好各项监测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紫云县城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潜在传染源和可能的传播途径,为当地伤寒防制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大便(饮食服务人员、患者和其密切接触者)、凉拌食品和排污沟水等标本检测伤寒等肠道致病菌,并用个案调查表调查饮食等服务人员、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个人行为卫生习惯和危险因素,用Excel 2000统计分析。结果从141例饮食服务人员的大便中检出丙型副伤寒杆菌1株,检出率0.71%;17份血培养阳性愈后患者的大便分离到1株甲副。饮食等服务人员、患者和其密切接触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卫生习惯。患者中25%就诊前自购药物,66.67%未及时就诊;67.86%未住院治疗,住院者平均住院6.17d,平均用药时间为8.26d。结论患者不规范治疗所致带菌、从业人员的健康带菌是伤寒副伤寒传播流行的潜在传染源。个人不良卫生习惯是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发生、传播、流行的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2008年-2010年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初步掌握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特点,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进行13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方法对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聚类分析。结果: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利福平100%耐药,对奈啶酸的耐药率为44.4%,其中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的耐药率为37.5%,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奈啶酸100%耐药,乙型副伤寒对奈啶酸无耐药株。所有菌株对其他11种抗生素均敏感;18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共产生16种PGFE带型,有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表现为同一PFGE型别。结论:2008年-2010年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伤寒沙门菌的PFGE带型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7.
202例伤寒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 1999年我科住院伤寒、副伤寒病例数占杂病 (除肝炎外的传染病 )总数 32 % ,远远高于 1991~1994年 (占 16 % ) ,为探讨 1996年以来伤寒、副伤寒患病人数增多的原因及指导预防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调查了 1996~ 1999年我科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来自 1996~ 1999年我科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 36 1例 (均经血培养、粪培养或血肥达反应诊断)。其中伤寒 2 0 2例 ,副伤寒A 15 1例 ,副伤寒B 7例 ,副伤寒C 1例。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描述了 1996~ 1999年伤寒、副伤寒患病情况 ,患病季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县15年来发生3起较大伤寒、副伤寒疫情的病原检测结果、流行菌株的变迁及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以利于今后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方法收集和整理柳城县1988~2002年发生的3起较大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相关资料。结果伤寒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为17.99%,有12.oo%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肥达反应呈阴性;副伤寒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为46.58%,有19.12%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肥达反应呈阴性。伤寒、副伤寒病原菌粪便培养及肥达氏反应阳性率均较低。结论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副伤寒只起辅助作用。我县伤寒、副伤寒由原来以伤寒杆菌流行为主转为以副伤寒为主导菌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副伤寒。  相似文献   

9.
[目的]巩固麦盖提县伤寒、副伤寒的防控成果,为下一步防控伤寒、副伤寒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工作思路。[方法]对麦盖提县2006~201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与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流行菌株的分型及其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以2006~2010年麦盖提县伤寒、副伤寒共发病492例,发病例数有下降趋势;发病人数以学生、农民等青壮年为主;其致病菌株均为伤寒沙门菌。[结论]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全体居民的卫生设施,提高全体居民的卫生意识,是减少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追溯菌株的流行优势型,了解菌株的耐药性,分析流行因素,为查明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回升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水产品检测采用GB、PCR和mini VIDAS联合检测方法;病人、从业人员检测采用全国临床操作规程或GB方法;菌株鉴定采用VITEK、ATP方法;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基因分型采用PFGE方法。结果:从11类1500份海产品中检出6株沙门菌,检出率为0.40%,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检出率为0.13%,肠炎等沙门菌3株,检出率为0.20%,伤寒沙门菌1株,检出率为0.07%;住院病人及暴发疫情标本中分离到沙门菌593株,其中伤寒沙门菌25株,占4.2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占0.17%,甲型副伤寒沙门菌567株,占95.62%;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病人胆汁中分离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18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3株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菌株对常用多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中1株分离于水产品伤寒沙门菌出现多重耐药。14株伤寒沙门菌可分为3个PFGE型,364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12个PFGE型。结论: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回升与食源性有关,同源性试验提示菌株来是同一克隆系的可能性较大,优势流行型为PFGE 2型,且发现宁波地区副伤寒疫情的流行强度与此型细菌相关。检出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及头孢哌酮等第3代头孢菌素药物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可作为当前预防和治疗的首选药物。伤寒出现多重耐药株,应引起我们的关注。PFGE分型有助于病原的追溯,分析菌株的变迁,为流行病学进一步分析病因提供支持,在确定传播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亚华 《职业与健康》2014,(20):2983-2985
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伤寒副伤寒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占69.03%;十总镇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8.5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1.61%和10.32%;流行因素配对调查显示,发病与生食海产品水虾有关(P〈0.01)。结论该区应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治疗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由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仍时有发生并造成局部流行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为有效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将1997年~ 2 0 0 0年检出的 62株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株进行了系统的生化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62株菌株 ,均为本站微生物实验室检出 ,其中 8株分离于带菌者的粪便标本 ,5 4株分离于病人血液标本。1.2 培养基及试剂 SS琼脂、SF增菌液、常用药敏试纸、肠道菌科细菌生化编码微量管均由浙江省军区后勤卫生部防疫检验所提供。沙门氏菌属诊断用血清5 6种 5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为伤寒/副伤寒的防控、监测策略制定及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流行特征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针对13个国家级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采用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等方法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03/10万,报告发病数及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4岁组为发病率最高。农民、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自2009年逐年上升。7-8月及夏秋季为发病高峰。2009-2013年共报告25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3个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标本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为3.00%(940/31 322),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68.19%(641/940),伤寒沙门菌占31.60%(297/940)。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均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0.22%和85.33%。伤寒沙门菌PFGE带型多而分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带型相对少而集中。结论 虽然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处于低发水平,但时有暴发,应进一步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伤寒及副伤寒病原确诊、暴发发现及应对能力,建立耐药监测系统,在新的高发省份加强监测并开展危险因素调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993-2006年灵川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其流行规律,为控制伤寒副伤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1993-2006年灵川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最高的年份发病率达181.76/10万,年均发病率为76.51/10万;14年间共发生流行暴发疫情18起;学生和农民为高发人群,占82.97%;6~11月为流行高峰,占64.66%;水污染是伤寒副伤寒暴发的主要因素。结论灵川县伤寒副伤寒疫情仍较严重,必须加强学校和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  相似文献   

15.
谷素芳  马洪棉 《职业与健康》2009,25(16):1745-1746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实验室检测项目中,筛查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每年的必检项目,是保障消费者健康、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措施。河北省邢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等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要求,在2000—2007年一年一度的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同时,对12368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大便培养与检测,并将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例错案     
2002年9月27日,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依法移送至郑州市金水区检察院审查起诉一起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金×及家属对××铁路局中心医院出具的轻伤鉴定提出异议,并要求重新鉴定。 2002年2月20日15时,10岁男孩张××因偷羊被羊主人金×发现后打伤。××人民医院2002年2月21日28日,3月6日B型超声波均提示:肝右后叶片状异常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北海市近4年来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其病原的药敏特点。方法:大便培养及血培养、细菌鉴定由细菌室按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为K-B法。结果:1996-1999年和治感染性腹泻10例,细菌性痢疾122例、伤寒11例、副伤寒5例。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福氏志贺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伤寒杆菌虽对氯霉毒敏感,但临床应用效果欠佳。未分离出副伤寒杆菌。结论:4年间本市的肠道细菌性传染病呈散发流行;无烈性传染病发生;细菌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杆菌抗原酶免法(ELISA)在伤寒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检测对象静脉血,用酶免法检测血清中伤寒杆菌抗原,同时运用肛拭采便作增菌培养,参照GB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方法进行伤寒杆菌分离与生化鉴定。结果:酶免法检测从业人员5819人份血清,检出伤寒杆菌抗原阳性205份,检出率为3.5%;肛拭培养5819人份,检出11株伤寒杆菌,检出率为0.2%;ELISA法检出率显著高于肛拭培养(P〈0.01)。结论:伤寒杆菌抗原酶免法特异性较差,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伤寒杆菌或伤寒抗原,但敏感性高,阴性结果可靠,可作为伤寒杆菌带菌者的监测方法,在早期发现带菌者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县自1979年以来,坚持伤寒慢性带菌调查工作,发现阳性患者,给予复方新诺明片治疗,以消除带菌状态,并定期复查转阴情况。迄今五年,初步收到了一些有益的成放,具体工作情况,摘要报告于下:调查对象和治疗方法一、凡在上两年内患过伤寒和疑似伤寒病人的人,每年定期进行2~3次大便细菌培养,连续两年,查出伤寒慢性带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