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源性休克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明显改善,然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及其预后却无很大的改变.不可逆的泵衰竭引起循环衰竭和重要器官灌注减少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仍然有较高的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血运重建可防止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发生心源性休克后早期血运重建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患者住院病死率与发病至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的关系.方法 AMI合并CS患93例,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对照组,分析患者住院病死率及IRA开通时间.结果 PCI组住院死亡40例(75.0%),对照组为48例(81.0%),两组相比,P>0.05.PCI组IRA开通时间<6h患者和≥6 h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54.55% (6/11)及85.71%(36/42),IRA开通时间<6h患者的病死率较低(P<0.01).结论 早期行PCI可缩短AMI合并CS患者发病至IRA开通时间,降低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近期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 方法:急诊下对16例平均年龄(71.4±4.7)岁的AMI患者的16支梗死相关动脉(IRA)的21处靶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术前IRA平均狭窄99.7%±0.3%,冠状动脉血流(TIMI)0级14例,1~2级2例。其中21处靶病变置入支架20枚,1例失败。 结果:IRA和靶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分别为93.7%及95.2%,87.5%者TIMI血流恢复至3级。无手术并发症及术中发生死亡。平均开通时间(24.3±4.3)min,术后住院期间5例(31.2%)死亡。对出院的11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全部存活。 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高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高危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指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力衰竭导致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主要依靠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数十年来心源性休克发病率没有改变,但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至50%左右。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心源性休克是前提,尽快冠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药物支持治疗是基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效机械辅助支持手段,以及其他机械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急诊下对16例平均年龄(71.4±4.7)岁的AMI患者的16支梗死相关动脉(IRA)的21处靶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术前IRA平均狭窄99.7%±0.3%,冠状动脉血流(TIMI)0级14例,1~2级2例.其中21处靶病变置入支架20枚,1例失败. 结果IRA和靶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分别为93.7%及95.2%,87.5%者TIMI血流恢复至3级.无手术并发症及术中发生死亡.平均开通时间(24.3±4.3)min,术后住院期间5例(31.2%)死亡.对出院的11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全部存活.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高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高危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指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力衰竭导致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主要依靠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数十年来心源性休克发病率没有改变,但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至50%左右。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心源性休克是前提,尽快冠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药物支持治疗是基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效机械辅助支持手段,以及其他机械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7.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血管活性药物、机械循环支持、早期血运重建等措施广泛应用于AMI合并CS的急诊救治,但AMI合并CS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本文主要探讨近年来AMI合并CS的临床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对年龄>75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年龄>75岁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及入院36 h内并发CS的资料,根据是否行PCI分为介入组及非介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部位多见于前壁、前侧壁及广泛前壁(85.19%、80.56%),多见于三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74.07%、37.04%),且多合并肺部感染(44.44%、55.56%).经过不同治疗后,介入组院内死亡率有所降低(51.85%比77.78%,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40.74%比69.44%,P<0.05),血肌酐升高≥50%也明显低于非介入组(33.33%比58.33%,P<0.05);而肺部炎症发生率(55.56%比75.00%,P>0.05)、IABP使用率(40.74%比27.78%,P>0.05)及呼吸机使用率(33.33%比30.56%,P>0.0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即使是年龄>75岁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介入治疗仍可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心律失常和肾功能恶化,可使院内死亡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邢红云  张锋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70-2871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属于心脏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死亡率和伤残率较高[1].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依然是治疗AMI的首选方法[2],但是考虑到单独应用PCI的风险大,本文采用PCI联合吡格列酮治疗AMI,观察其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心内科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确诊为AMI合并CS;②无严重肾病、肝病史;③无精神病、癫痫史;④患者和家属同意并积极配合治疗.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龄65~86[平均(71.7±6.5)]岁.将80例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2±5.8)岁,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5.2±7.1)岁.两组患者休克发生时间距心肌梗死发生时间均<36 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病情程度、病史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文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MI伴心源性休克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除外1例合并心室间隔穿孔。其余16例患者分为药物组5例,仅应用药物治疗;介入组11例接受溶栓,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行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进一步分为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对药物组和介入组,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药物组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死亡,病死率100%。介入组患者4例死亡,病死率36%,较药物组明显降低(P<0.01)。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未再通组(TIMI0~Ⅰ级)4例,3例死亡,病死率75%,再通组(TIMIⅡ~Ⅲ级)7例,死亡1例,病死率14%,与未再通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呼吸等治疗将有效地降低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方法。方法用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附属医院2001—2002年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结果15例患者中,共有13例抢救成功。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7%~10%。近些年,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技术的熟练应用和多巴胺、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IABP)的有效配合,以及新型药物左西孟坦和心室辅助装置(VAD)、体外膜氧合(ECMO)的应用,其病死率由70年代的70%~80%下降到50%。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尤其是干预手段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梗)伴泵衰竭的最严重临床表现,与左心室心肌的广泛损害有关。85%的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左心功能衰竭(心衰)所引起[1],当40%或以上的左心室心肌受损害时常出现心源性休克,其余病人可能有机械性障碍,如室间隔缺损,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或有严重的右心室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在70年代以前为15%,现降至5%~7%。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为左心室充盈压增高,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和重要器官灌注低下。AMI并心源性休克多为老年人、女性病人、有心梗史或心衰史、或有前壁心梗的病人,约50%的心源性休克患…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由于医学情况复杂及技术更新较快,在循证医学研究方面仍有较多领域亟待完善,具体临床实践中的关键治疗措施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证据和临床指南推荐,分析SCAI分期对治疗的指导、血流动力学改善药物的使用、血运重建及机械循环辅助的选择,以期在多学科团队的协助下,提高AMI...  相似文献   

15.
机械循环辅助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保证再灌注治疗的实施.循环辅助装置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最为成熟,但支持强度、效果有限;心室辅助装置能提供长时间较强的循环支持,疗效肯定,但费用高,并发症较多;新的短期循环支持系统可经皮穿刺植入,创伤小且无需体外循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相当高,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运用冠脉血运重建等疗法,AMI使合并休克病人的预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严重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严重降低,不能供应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和严重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心源性休克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泵衰竭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发病 0 5~ 32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对梗死相关血管 (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 5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 除 4例在行IABP 1h内心衰及休克加重而死亡外 ,余 2 8例患者IRA全部再通 ,置入支架 2 4例 ,成功率 85 71% ,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 8 6h ,死亡率为 31 2 5 %。 2 2例存活患者 5周内检查射血分数 (EF)为 0 4 3~ 0 6 7。结论 应用IABP作为辅助手段对提高休克病人PCI再灌注非常重要 ;可降低死亡率 ,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资料为我院2001年8月~2002年4月间急诊科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共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68岁。经过积极救治及严密监护后,均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