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足跟痛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足跟骨下疼痛为主的慢性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其中包括足底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跟骨骨骺炎、跟骨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临床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足跟及足底部有酸胀疼痛感或针刺样痛,常影响正常的生活及活动。足跟痛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与体重超重、长途行走、久站久立、老年软组织退变、骨性关节炎等因素有关[1]。其病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跟骨周  相似文献   

2.
足跟痛中医外治三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足跟痛,也称跟痛症,通常是趾跟骨跖下面局限性疼痛,是一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足部疾病之一。多见于40岁~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者更易患。它包括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跟骨骨刺等。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为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  相似文献   

3.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轻者影响行走,重者足跟不敢触地。本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时长达数月或数年。造成足跟痛常见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及跟骨刺等。这些疾病均可引起跟骨周围或附着于跟骨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病变。一般治疗效果较差,多以理疗为主。但每天到医院治疗又有诸多不便,现介绍几种在家自己治疗的有效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足跟痛的病理分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85年 ̄1994年,作用共收治足跟痛313例,根据足跟痛的病理变化和诊治分析,将足跟痛分为跟骨隆突周围炎和跟骨内高压症两大类,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针对性治疗并随访3个月至5年,治疗跟骨隆突周围炎的优良率为90%,跟骨内高压症治疗优良率为91.2%。作者认为应根据足跟痛的病理改变来分类和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郭振东 《气功》2010,(12):1135-1135
足跟痛属于痛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轻者影响行走,重者足跟不敢触地,本症起病缓慢.但病程较长,有时长达数月或数年。造成足跟痛常见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及跟骨刺等。这些疾病均可引起跟骨周围或附着于跟骨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病变。一般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6.
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着处骨质增生及压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质增生。笔者收集骨伤科门诊2008年3月-2008年12月的60例足跟痛的患者,采用海桐皮汤外洗配合足垫治疗,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很多:如肥胖、老年性骨质疏松、长途跋涉、长久站立、受冷受湿、外伤、类风湿性跟骨炎、骨骺炎、足跟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跟骨刺等约有20多种。多数患者晨起后足跟痛不敢着地,步履艰难,多有休息痛。重症患者需扶拐行走,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  相似文献   

8.
足跟痛是骨伤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多为局部慢性损伤后的无菌性炎性反应,常见的疾病类型有跖腱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和跟骨骨刺。共同病理变化为慢性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渗出,或部分机化、钙化形成骨刺[1]。足跟痛患者常因疼痛或肿胀影响日常生活。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用中药熏洗加穴位注射法对33例足跟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9.
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人常因足底部疼痛或肿胀而影响日常生活。西医认为主要是由足跟部慢性损伤所致。常见疾病有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跖腱膜炎及跟骨骨刺,其共同病理变化为慢性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渗出、部分组织机化、钙化形成骨刺。中医认为足跟痛是由于病人肝  相似文献   

10.
霍湛锋 《国医论坛》2003,18(2):25-25
跟痛症是中老年常见的骨伤科疾病 ,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足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 ,步履困难。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浸渍附着法 ,辅以中药内服 ,共治疗足跟痛 68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8例中 ,男 1 6例 ,女 5 2例 ;年龄最小 46岁 ,最大 69岁 ;病程 1 0天~ 2年 ;单侧跟痛 61例 ,双侧 7例。跟骨 X线检查示跟骨骨刺者 1 8例 ,有脱钙象者38例。本组除骨刺 1 8例外 ,诊为跟骨高压症 1 2例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2 9例 ,跖筋膜炎和跟腱周围炎9例。2 治疗方法2 .1 浸渍附着法 基本方 :马钱子、透骨草、伸筋草、白芷、川牛…  相似文献   

11.
辗压法配合川芎行气洗剂薰洗治疗跟痛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轻者影响走路,重者足跟不敢触地.本症起病缓慢,但病程较长,有时长达数月或数年.造成足眼痛常见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及跟骨刺等.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0):519-519
足跟痛大多由于跟骨骨刺 ,跟腱滑囊炎 ,跟腱周围炎 ,跟骨脂肪垫炎 ,跖筋膜炎 ,跟骨压缩性骨折 ,跗管综合征等病引起 ,笔者近 7年来采用中药外敷配合理疗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 2 54例 ,均为门诊病人 ,男 1 4 7例 ,女 1 0 7例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75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1 0年。均经 X线检查 ,诊断为骨质增生 ,或局部炎性改变。治疗组 1 31例 ,对照组 1 2 3例。症状为足跟痛 ,行走站立时间过长或负重时加重 ,休息时减轻。跖筋膜炎常伴有足心放射痛 ,胀裂感。跟腱周围炎则伴有肿胀及压痛 ,伴跟骨滑囊炎者滑囊…  相似文献   

13.
足跟痛为一临床症状,主要为局部慢性损伤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常见疾病有跟骨下脂肪炎、跟骨下滑囊炎,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骨刺。因肿胀和疼痛,走路时疼痛加重,影响日常生活,我院门诊自2002年3月-2003年5月应用曲安奈德治疗足跟痛30例,临床疗效高长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足跟痛是跟部周围疼痛疾病的总称,又称跟痛症,是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疾病。足跟痛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骨质增生所引起。临床表现:急性损伤者表现为足跟着力处疼痛,不敢走路,尤其不敢走不平的路。慢性损伤者起病缓慢,早晨起床即痛,足跟不敢接触地面。  相似文献   

15.
足跟痛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的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每于上下楼或活动时疼痛加剧。由于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骨刺等引起。笔者近年来采用多种药物治疗足跟痛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刀松解术治疗足跟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跟痛的原因很多,常伴有跟骨结节前缘骨刺.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主要包括跟骨下滑囊炎、跖肌腱起点筋膜炎、后跟腱止点撕裂伤、跟骨下脂肪垫炎等疾病。笔者自1998年起,运用针刀微创松解术治疗足跟痛76例,同时与单纯药物封闭组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关于跟痛症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益 《中医正骨》1996,8(5):37-38
关于跟痛症几个问题的探讨广东省江门市中医院(529051)杨益跟痛症临床较常见,近年来其临床研究及文献报道日益增多,同时也暴露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病名混乱,迄今见于文献报导的还有足跟痛、跟骨痛、跟骨骨刺、跟骨痹、足跟痛病、足跟疼痛及足跟跖侧疼痛...  相似文献   

18.
萎缩型足跟脂肪纤维垫炎多发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卧床患者,足跟部因不经常负重而发生退行性变,皮肤变薄,跟下脂肪垫部分萎缩,骨骼发生脱钙变化而致,与跟垫组织退行性病变有关。2010-01—2011-05,我们采用局部封闭配合麝香跟痛散填充足跟垫治疗萎缩型足跟脂肪纤维垫炎30例,并与单纯局部封闭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刺单穴三阴交治疗跟痛症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中老年发病率最高,根据病因、病理及发病部位之别,在临床上分为三型。Ⅰ型:后跟型,发病部位及疼痛局限于足跟部,主要见于跟骨滑囊炎、后跟腱止点撕裂伤、跟骨骨骺炎等。Ⅱ型:跟下型,发病部位及疼痛多局限于足跟底部,多见于跖肌腱起点筋膜炎(X光片多呈现跖腱骨化,俗称跟骨骨刺)、跟骨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肾虚性跟骨痛等。Ⅲ型:全跟型,其特征多为全跟骨疼痛,病因为跟骨硬骨质的损害,如跟骨骨髓炎、骨结核等。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单穴三阴交治疗跟下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足跟痛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的慢性疼痛,多与足跟部的慢性劳损和退变有密切关系。此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跟骨结节纤维脂肪垫炎等,病理变化主要是患处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中医认为足跟系肾经所络,足跟痛乃肾脉亏损、肝失所养而致。肾主骨,肾亏髓空,寒湿入侵,脉络失和;肝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血行瘀滞,加之外伤、劳损等诱因作用发为本病。足跟痛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位在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