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S-100蛋白质抗体对31例正常大肠粘膜,54例大肠腺瘤和7例早期大肠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大肠腺瘤和早期大肠癌组织树状细胞较正常大肠粘膜明显增多。大肠腺瘤组织内DC和淋巴细胞相伴浸润,在绒毛状腺瘤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局部癌变的腺瘤DC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p53蛋白在大肠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陈大伟,高瀚,王元和,陈泳莲,叶挺军笔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在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组织中表达,研究p53蛋白表达在大肠癌演变中的作用以及与临床病理关系。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研究共收集2...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特异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因子,在正常成人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而在许多恶性肿瘤组织中却有高水平的表达,对诱导和调节肿瘤血管形成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 RT-PCR和免疫组化法对大肠肿瘤组织中 VE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以探讨 VEGF在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大肠肿瘤血管形成的调节作用。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取自我院 1995年 4月至 1999年 8月外科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 62例、正常大肠粘膜 62例(为距肿瘤两侧…  相似文献   

4.
正常老年人大肠粘膜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正常老年人大肠粘膜是不是正常,有无病理改变。 方法 无症状的老年人150例进行结肠镜查体中,发现粘膜隆起274个,采取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 结果 无症状的老年人大肠粘膜病理组织学可出现4种改变:①肠腺数目的改变;②固有膜内各种炎细胞的浸润;③炎症状噬细胞碎片现象;④间质水肿与纤维组织增生。 结论 在人群中无症状的老年人大肠粘膜组织学已不正常,主要是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这对于研究大肠微生态学具有明显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常与肿瘤性大肠粘膜中p53与凝集素受体表达欧阳钦,甘华田,李甘地,王一平,陈岱云,李奉媛大肠腺瘤-癌变序列变化中涉及遗传及生化等多方面改变。组织形态改变在判断腺瘤性质、异型增生程度上常有偏差,而肿瘤标记物(tumormarkers)的应用有可能辅助...  相似文献   

6.
T抗原检测在大肠腺癌及其癌前状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T抗原在大肠腺癌及其癌前状态的临床意义,用半乳糖氧化酶法对大肠腺癌、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在内的225例病人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直肠粘液标本作T抗原检测,结果:腺癌病人的T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5%和85%。息肉病人的T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仅有腺瘤史者的T抗原阳性明显低于现有腺瘤者,与对照组相近。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病人的T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程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患者检测P^16和CyclinD1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凯  吕晓霞 《山东医药》2000,40(13):5-7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正常大肠粘膜、息肉及癌组织中P^16、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16在正常大肠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息肉组织次之,癌组织最低;癌组织与下沉大肠粘膜和息肉组织比较差异显著。对大肠癌患者术后随访2年发现,其死亡与存活者的P^16和CyclinD1亦有明显差异。正常大肠粘膜和炎性息肉组织未发现CyclinD1过度表达,腺瘤样息肉率为7.7%,癌  相似文献   

8.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44例散发性大肠腺癌组织,腺癌组织和23例正常组织进行了P^21表达,DNA 本分析,结果为P^21标记率、DNA异倍体检出率在正常大肠粘膜-腺瘤-腺癌的顺序中依次增高,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随着腺瘤的增大,二指标亦趋增高,且呈同相变化趋势;P^21标记率在异倍体腺癌中明显高于二倍体腺癌。说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21标记率结合DNA倍体分析,有助于临床进行大肠腺瘤癌中的早期  相似文献   

9.
大肠肿瘤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Bcl-2和P53蛋白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45例大肠腺瘤和61例大肠癌中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正常大肠粘膜中Bcl-2和P53均未见表达,而大肠腺瘤及大肠癌阳性率均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大肠腺瘤P53表达随腺瘤大小增加而增加,其中≥20mm组阳性率(77.78%)显著高于〈10mm组(35.00%,P〈0.05)。P53蛋白阳性率也随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效果仍不十分理想,编码区域决定区结合蛋白(coding region determinantbinding protein,CRD-BP)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CRD—BP在大肠癌等多种肿瘤中表达,而在成人正常、炎性组织中无表达,提示其可能成为一个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由于多数大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我们拟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榆测其在正常大肠黏膜、不同阶段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表达,并比较其差异,以了解其在大肠腺瘤到大肠癌发展各阶段的表达情况,评价CRD—BP成为一个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以及在大肠肿瘤的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HID/AB(pH2.5)染色,PAT,KOH/PAS染色和CEA染色方法研究了73例大肠组织,其中慢性结肠溃疡14例,肠息肉25例,肠癌17例和正常肠粘膜17例。结果在HID/AB(pH2.5)染色,PAT/KOH/PASivs qc t CEA染色中,肠癌分别表现蓝色,紫色和深棕色,正常肠粘膜分别表现黑色,红色和无棕色,肠息肉特别是伴不典型增生者染色倾向于癌肿,慢性结肠溃疡染色虽异于正常肠粘膜,但与癌肿不同。本文认为三种染色有两种以上阳性者应考虑恶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旁淋巴结p53基因检测与Dukes B期大肠肿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30例Dukes B期大肠肿瘤患者,取癌灶组织、癌旁淋巴结组织及远切端正常大肠粘膜组织,选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法行p53基因第5~8外显子检测,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30例患者中,p53基因突变率为43.3%(13/30),有癌旁淋巴结p53基因突变的大肠肿瘤患者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未突变者(80%比12%,P<0.05)。结论:癌旁淋巴结p53基因检测将有助于发现病理检查中所不能发现的微转移灶和准确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移行粘膜细胞核DNA及核形态计量的改变意义。方法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MSP)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人大肠粘膜进行上皮细胞核DNA含量测定及细胞核形态计量测定。结果TM上皮细胞核DNA大于4C的异倍体细胞明显增多,占58.4%,反映TM上皮细胞增生活跃。TM上皮细胞核面积及核周长介于正常上皮细胞与癌细胞之间,与后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TM上皮细胞核有一定的异型性。结论TM核异常有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4.
黄芪增免散对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观察黄芪增免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37例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应用黄芪增免散治疗。结果服药组T淋巴细胞数量及T4/T8比值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黄芪增免散对围手术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组织学与血T淋巴细胞测定对照研究发现,早期食管癌血T淋巴细胞数量及T4/T8比值接近正常或轻度降低,但明显高于中、晚期食管癌(P〈0.05)。提示肿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表明,NSAIDs除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外,还对大肠和小肠有副作用。60%~70%。长期服用NSAIDs的病人可产生无症状性肠病,表现为少量出血及蛋白丢失。 NSAIDs与大肠 NSAIDs对“正常”结肠的损害:NSAIDs对大肠的损害多为个别病例报道。以Fenema-  相似文献   

16.
S100和CD83阳性树突状细胞与大肠肿瘤微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与大肠腺瘤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浸润, 了解局部组织的免疫状态对大肠肿瘤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5例大肠癌与31例大肠腺瘤患者肿瘤组织、肿瘤旁组织以及远处正常大肠黏膜中S100+ DCs及CD83+ DCs的浸润.结果:大肠癌组织中浸润的S100+ DCs、CD83+ DCs细胞数明显少于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以及大肠腺瘤组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100+ DCs细胞数:15.36±1.78 vs 25.14±2.81, 32.55±2.65, 33.77±3.06; CD83+ DCs细胞数:2.50±0.60 vs 4.91±0.51, 5.68±1.14,5.39±0.68, 均P<0.05); 大肠腺瘤组织中浸润的S100+ DCs细胞数明显多于腺瘤旁组织与正常组织(均P<0.05), 而CD83+ DCs则无差异.结论:DCs在大肠肿瘤中的浸润情况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免疫逃逸及大肠肿瘤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肠镜在大肠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肠镜检查诊断大肠多原发性癌,能使一次手术及时切除大肠内多个原发病灶,有利发现早期多原发癌和防止癌前期病变——大肠腺瘤术后演变为第二、第三原发癌有主要意义,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987年1月至1995年12月,589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常规用大肠...  相似文献   

1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大肠肿瘤粘膜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庄小强袁世珍王晓怀赖日权罗祝泉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大肠腺瘤是大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近来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大肠肿瘤中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尚未发现对大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与意义。方法: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TUNEL法缺口末端标记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大肠腺瘤组织细胞的原位凋亡(AI)、原位增殖(KI)及bcl-2、bax基因表达;并设立20例正常大肠粘膜和40例大肠癌为对照组,探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在大肠癌早期发生中的作用。结果:正常结肠粘膜有少量的bcl-2、bax和ki-67(用KI表示)表达及少量凋亡细胞存在,但无异常表达。大肠腺瘤中bcl-2表达和KI明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P均<0.05;AI和bax表达轻度增加,与正常相比P<0.05。bax与AI表达呈正相关(P<0.01),bcl-2和bax及AI呈负相关。大肠癌中bcl-2表达和KI表达虽增加,但与腺瘤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癌组织中AI和bax表达明显增加且与腺瘤组相比P<0.05。结论:大肠癌发生早期即腺瘤中就有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及增殖基因的表达异常,且以抗凋亡基因bcl-2和增殖基因表达占主导地位。该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较早期分子标志;细胞凋亡增加和bax表达异常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相对较早期分子生物学事件。早期检测抗细胞凋亡基因和增殖基因,有助于对大肠癌早期发生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NAD+依赖性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在大肠腺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15-PGDH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大肠腺癌组织、20例大肠腺瘤组织和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15-PGDH的表达情况。结果15-PGDH在大肠腺癌(15%)和腺瘤组织(20%)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在正常大肠组织(100%)中的阳性表达率(P0.01),而15-PGDH在大肠腺癌和腺瘤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15-PGDH蛋白表达情况与大肠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系(P0.05)。结论大肠腺癌组织中15-PGDH表达减少或缺失,且其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分期分化等病理参数并无关系。15-PGDH的表达缺失或减少可能发生在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早期,是大肠腺癌发生的抑制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