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黏膜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逵 《中华内科杂志》1998,37(7):455-45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胃黏膜一氧化氮(NO)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测定12名正常对照、14例Hp阴性、22例Hp阳性慢性胃炎和27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窦黏膜NO合酶(NOS)活性、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Hp阳性胃炎和溃疡患者NOS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CuZnSOD含量低于Hp阴性者,溃疡NOS活性高于Hp阳性胃炎;Hp阳性患者NOS活性与胃炎积分和MDA呈正相关,CuZnSOD与MDA呈负相关;NOS抑制剂LNMMA可显著抑制Hp阳性患者NOS活性,而乙二醇双四乙酸对NOS活性无影响。Hp根除后,胃炎积分、NOS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下降、CuZnSOD含量增高。结论Hp感染时胃黏膜NOS活性增高与来源于炎症细胞产生的诱生型NOS增多有关;NO参与了胃黏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CagA基因型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探讨CagA基因型Hp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尿素酶快速试验,Giemsa染色和PCR扩增HpUreA基因三种方法检测118份胃镜活检组织中的Hp,并对67份Hp阳性标本进行HpCagA基因PCR扩增。结果67例Hp感染患者中50例检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74.6%。其中1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全部检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100%,10例胃溃疡患者中8例检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80%,4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27例检出CagA基因,阳性率为64.3%。结论CagA基因型Hp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病细胞凋亡的关系,我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Hp阴性的33例慢性胃炎和Hp阳性的32例慢性胃炎、29例胃溃疡、30例胃癌的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发现,凋亡指数分别为1.6%、16.8%、24.1%、6.3%,Hp阳性的胃病凋亡指数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0.01)。对31例Hp阳性者进行根除治疗,其中23例根除后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从19.5%下降至5.8%,差异显著(P<0.05);而8例根除失败者治疗前后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Hp感染可促进细胞凋亡,根除Hp后可使细胞凋亡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溃疡(DU)的胃镜下和组织学愈合是否受球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对70例活动期DU(A)和40例瘢痕期DU(S组)患者溃疡边缘粘膜活检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改良姬姆萨染色检测Hp,并对粘膜固有层内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状态进行观察。结果S组和A组Hp阳性率各为600%和714%,差异无显著性(P>0.05)。S组和A组中Hp阳性者PMN浸润率和PMN计数(各为917%;203±0.51和1000%;234±0.40)分别明显高于(P均<001)其Hp阴性者(各为563%;067±0.29和650%;111±0.32)。在Hp阳性者,S组PMN浸润率和PMN计数均与A组相近(P>0.05);在Hp阴性者,S组仅PMN浸润与A组相近(P>0.05),其PMN计数则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DU的胃镜下愈合可不受球部Hp感染的影响,但后者与溃疡边缘粘膜活动性炎症密切相关从而使DU的组织学愈合质量明显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之间的关系及其在PU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98910/199509因消化道症状而进行内镜检查及血清HBVM检测的334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334例患者中有46例感染了HBV,列为HBV感染组,检出PU19例(413%),其余288例列为HBV非感染组,检出PU66例(229%),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34例患者中有PU85例,列为PU组,血清HBVM阳性率为224%,其中胃溃疡(GU)31例(365%),十二指肠溃疡(DU)35例(412%),复合性溃疡(CU)19例(223%),GU,DU及CU血清HBVM阳性率分别为258%(8/31),229%(8/35)及158%(3/19),三组相互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249例列为非PU组,血清HBVM阳性率108%,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PU组与全国城市人群标化HBVM阳性率79%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HBV感染与PU关系密切,是参与PU发病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粘膜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发病地位.方法对67例Hp阳性和29例Hp阴性FD患者胃窦部粘膜组织学病变(粘膜炎症、粘膜微血管损伤、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做对比分析.结果Hp阳性患者胃窦部粘膜组织学病变较Hp阴性者显著(P<005).结论Hp对FD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推想根治Hp可能会对Hp阳性的FD患者粘膜组织学病变的好转有益.  相似文献   

7.
毫米波加药物治疗Hp+消化性溃疡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Hp+)的消化性溃疡(PU)愈合和复发的物理治疗(毫米波mmW)及其联合药物治疗的前景.方法本组PU93例采用mmW辐射探头对PU患者体表胃投影区照射30min,(n=50)每日1~2次,联合药物(甲哨唑+西咪替丁)在Hp+的PU愈合和复发的疗效进行研究,并与对照组43例进行比较.结果mmW治疗及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用药物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相比较,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100%(50/50)及98%(49/50).1年后复发率为4%(2/50);而对照组溃疡愈合率905%(38/43),Hp根除率508%(25/43),1年后复发率209%(9/43).说明Hp根除与溃疡复发有一定关系,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mmV联合药物治疗Hp+PU愈合和复发优于单用H2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8.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发病机理,对64例NUD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64例NUD患者中62例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96.9%),用得乐治疗2个月后复查,阳性率下降为22.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研究证明,NUD发病与HPD发病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了16例正常胃粘膜者和31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LI%)、细胞凋亡指数(AI)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Hp阳性患者的PCNALI%为13.94±1.64,正常对照组为6.71±0.9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EGF-R表达与PCNALI%呈正相关(r=0.4487,P<0.01):Hp阳性患者组的AI为7.1±1.6,正常对照组为1.3±0.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抗Hp治疗后,21例Hp根除者的PCNALI%和细胞AI分别降至8.21±1.32和1.2±0.6,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10例Hp持续阳性者则无明显降低(P>0.05):PCNALI%、EGF-R表达及细胞AI与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Hp感H能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这为Hp感染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患者乙、丙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探讨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HBV,HCV和HDV)感染对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意义,本文作者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法对72例广东籍肝癌患者HBV、HCV和HDV血清标志以及血浆HBVDNA和HCVRNA进行了检测。HBsAg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84.7%和18.1%,显著高于128名健康对照者。HBsAg和/或HBVDNA总阳性率为93.1%,抗-HCV和/或HCVRNA阳性率为27.8%,HBV和HCV重叠感染率为22.2%。其中61例HBsAg阳性肝癌的HDV血清标志检出率为14.8%,明显高于61例HBsAg阳性的肝炎对照者。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肝癌的发生,主要与HBV和HCV感染密切相关外,且可能与HD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HDV感染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患者,同时进行HDV感染的检测.供血员做正常对照.HDV感染和HBV血清标志物皆用相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289例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患者中,有40例HDV感染阳性,阳性率为138%.在HBSAb(+)组,无HDV感染阳性者检出;在HBSAg(+)或HBCAb(+)或HBeAb(+)组患者中,HDV感染阳性率分别达176%,188%、252%,明显高于HBeAg(+)组(109%);并且HDV感染阳性率在HBSAg·HBCAb·HBeAb(+)患者中,高达262%,明显高于HBSAg·HBCAb·HBeAg(+)者(109%).结论①HDV感染性率在HBSAg·HBCAb·HBeAb(+)患者中高于HBSAg·HBCAb·HBeAg(+)患者.②HDV感染阳性率与HBV复制的速度和数量不全相关.  相似文献   

12.
唾液抗幽门螺杆菌IgG检测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唾液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诊断HP感染的价值。方法 93例病人同时进行唾液抗HpIgA测定、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涂片HE染色及病理WS银染色法诊断HP感染结果 唾液抗HpIgG检测阳性率近似于RUT法,高于组织涂片HE染色法和病理WS银染色法,其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与96.97%,特异性88.23%,准确性95.18%,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88.24%,结论唾液抗H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球形菌与溃疡复发的关系。方法:11例Hp阳性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经标准三联疗法(铋剂10mg、四环素500mg、甲硝唑40mg,每日3次共14天)治疗后4周,复查胃镜,胃粘膜涂片Gram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Hp球形菌,以及尿素酶试验和PCR检测。结果:DU愈合率96%,Hp根除率85%。12人检出Hp球形菌且DU均愈合占104%,其中9人完成一年随访,溃疡均复发占10%,涂片均检出典型Hp。而Hp根除组86人随访一年4人溃疡复发占47%,均为Hp阳性。比较两组溃疡复发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Hp球形菌可致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由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报道罕见,因而本研究旨在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状态.方法乙型肝炎患者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HBVDNA来确定HBV感染.同时通过血清学、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染色和细菌培养,进行Hp检查.结果乙型肝炎患者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36%(6/44);Hp感染率为614%(27/44).HBeAg和(或)HBVDNA阳性者Hp感染率为630%(17/27),高于HBeAg和HBVDNA皆阴性者的353%(6/17).此外,以组织学染色确定Hp感染的阳性率最高.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高,可能是引起乙型肝炎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细胞毒素相关抗原(cagA)基因在幽门螺杆菌(Hp)菌株中的分布,从而 明确中国人感染Hp菌株的毒力状况。方法 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Hp cagA基因的297bp片段,对74个临床分离Hp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分型。同时收集患者的胃镜诊断及胃窦病理资料。结果 90.5%的Hp菌株含有cagA基因,其中消化性溃疡(PU)患者感染株cagA基因携带率(94.9%)高于慢性胃炎患者(8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内镜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Hp长期感染是否促进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成与发展,对首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而不伴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120例Hp阳性患者和87例Hp阴性患者进行内镜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8年,随访次数2-10次,活检组织进行Hp检查、病理学检查和AgNORs,银染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p阳性患者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Ⅲ型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胃粘膜PCHA标记指教和AgNORs数也显著高于Hp阴性胃粘膜。表明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过度增殖、更新加快,促进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增殖和调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了16例正常胃粘膜者和31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LI%)、细胞凋亡指数(AI)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 Hp阳性患者的PCNA LI%为13.94±1.64,正常对照组为6.71±0.92,差异有  相似文献   

18.
北京儿童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儿童血清HpAb检测的价值,过筛儿童Hp相关胃炎(HpG).方法健康组为随机抽样北京市107例健康儿童,症状组为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122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HpAb.对HpAb阳性儿童随机纤维内镜检查(GF)及HpUT检查.结果健康组HpAb阳性率为38%(4/107),症状组HpAb阳性率为279%(34/12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χ2=2398,P<001).随机GF及HpUT检查阳性率929%,确诊为HpG.结论Hp是儿童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北京健康儿童HpAb阳性率近似西方发达国家.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HpAb阳性率高于健康儿童.HpAb检测可以做为儿童HpG筛查方法,对有Hp感染症状儿童可以做为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根除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分布特点.方法有消化道症状,Hp+慢性胃炎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19岁~74岁,平均44岁.采用CBS,FuZ,Met三联治疗2wk,在根除治疗前及治疗结束4wk后从胃底、胃体、角切迹、幽门前大弯侧多部位取活检,以WarthinStary染色检测Hp,HE染色观察局部胃炎程度.结果三联治疗前Hp呈全胃分布,各部位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Hp数量和胃炎程度各部位有差异,且有明显相关性(r=0948),以角切迹Hp数量最多,胃炎程度最重,局灶性萎缩、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亦最高.22例根除治疗后Hp仍阳性患者,以胃底检出率最高(909%),角切迹最低(318%),两部位相比有显著差异(χ2=144,P<001).结论角切迹是治疗前Hp的最佳检测部位,胃底是治疗后Hp的最佳检测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胃液和唾液表皮生长因子、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浓度的变化并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分泌减少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中的意义.方法14例健康人、27例慢性胃炎和12例十二指肠溃疡.用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培养判断Hp感染状态.胃液和唾液表皮生长因子、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检测用放免法.结果Hp阳性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液中胃泌素的浓度高于健康人(P>005),但生长抑素的浓度却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液和唾液中EGF的浓度(n=10,2720ng/L±963ng/L和83ng/L±24ng/L)显著低于健康人(n=12,4056ng/L±356ng/L和220ng/L±170ng/L)和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n=25,4230ng/L±1040ng/L和220ng/L±111ng/L)(P<005).结论EGF的分泌减少可能在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