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与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主要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LES)松弛,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下段。这种现象可属生理性,常于正常人餐后出现,但因反流量不多,时间短暂,反流物即被清除回至胃内,并不致病。当有 LES 功能不良,导致频繁的 GER,量多且较持久时,可损伤食管下段粘膜而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并能产生食管溃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和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昼夜食管pH和动力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常人和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昼夜食管pH和动力变化王智凤,柯美云,蓝宇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下食管括约肌(LES)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食管24 h pH-阻抗(MII-pH)等检查方法,分析具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典型症状、并且食管MII-pH检查结果异常的GERD患者,比较分析其各亚型,即Barrett食管(BE)、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特点。 方法入选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反流),并且食管24 h MII-pH检查结果异常的GERD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分为BE、RE、NERD三组,收集患者24 h的食管pH-阻抗信息,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Mann Whitney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P< 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共入组103例具有典型反流症状且MII-pH监测阳性的GERD患者,其中有15例BE患者、32例RE患者、56例NERD患者。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以及BMI无显著差异性。将三组患者的各项胃食管反流指标数值进行Mann-Whitney检验,显示RE、BE患者的DeMeester评分、pH<4反流时间百分比、长反流周期数显著高于NERD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BE患者的反流周期数显著多于RE和NERD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阻抗相关指标在三组患者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与NERD相比,酸反流对于RE和BE具有更重要的致病意义。  相似文献   

4.
5.
24小时食管pH监测和食管测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80例患者同时进行食管测压和24小时pH值监测,探讨压力和24小时pH值与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 炎间的关系。方法:80例病人分为A组无反流症状;B组有反流症状,但内镜或X线检查无食管炎;C组有反流症状,内 镜或X线检查有食管炎。使用多导胃肠功能测定仪测定食管上、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静息和吞咽时压力及运动功能; 同时使用便携式24小时pH监测仪监测食管24小时pH值。结果:B、C两组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低于A组(P< 0.05),且食管下段蠕动幅度低于A组(P<0.01);C组食管下段蠕动低于B组(P<0.05);24小时pH监测B、C两组各项 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P<0.001)。结论:胃食管反流与LESP降低、食管下段蠕动减弱有关,LESP低于11mmHg食管 炎的危险性增加。其诊断以24小时pH监测结果为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 2 4h食管 pH监测仪 ,检测食管下段 pH值 ,旨在为胃食管反流病 (GERD)提供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先进而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方法 正常对照组 2 0例 ,消化性溃疡 5 4例及GERD组 85例 ,均采用Digi trapperMKⅢ 2 4hpH监测仪记录下食管括约肌 (LES)上 5cm处 pH。 结果 GERD组 2 4h食管pH监测有关指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消化性溃疡组 (P <0 0 1) ,后二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GERD组中有 2 4例内镜无异常的异常反流患者 ,其 2 4h食管 pH监测与 6 1例反流性食管炎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GERD的症状分析和内镜诊断均有其局限性 ,2 4h食管 pH监测是GERD诊断的确切标准。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损害,即患者不仅有胃食管反流(GER),食管还存在炎性损害.原发性食管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主要原因[1].食管运动功能与GERP密切相关,其中LES和食管的清除功能最为重要,其他如His角,胃斜行肌、隔肌食管韧带等也具有防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酸暴露情况、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食管体部压力、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果的比较,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不同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10月至2005年7月,具有反流症状(烧心、反酸)的患者80例,胃镜检出RE31例,NERD45例,Barrett食管(BE)4例。行食管24hpH动态监测,并以De—Meester积分均值将GERD分为轻、中、重度,检测LES、食管体部即LES上方5cm、7cm、13cm(简记为L5、L7、L12)和食管上括约肌(UES)下方1cm、6cm、8cm(简记为U1、U6、U8)压力指标,并进行Hp感染的检查。结果RE、NERD两组患者食管24hpH酸暴露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Meester积分均值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GERD患者食管24hpH监测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ERD两组患者LES压力、食管体部的L5、L7、L12、U6和u8压力监测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RE组U1压力低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GERD患者LES压力和食管体部的压力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和NERD组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16.1%和22.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为1.309,95%C10.364~4.705。结论RE和NERD患者酸暴露、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压力等相应指标无明显差异;NERD在发病机制中,酸反流的强弱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超微结构的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调查评分(Sc)在12分以上的13例患者,经胃镜检查7例诊断反流性食管炎(A组),6例诊断NERD(B组),两组患者均取食管病理组织行透射电镜检查,其中7例患者行食管测压和24h食管pH监测检查。结果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提示A、B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4h食管pH监测A组患者较B组患者存在较多的病理性酸反流;而A、B两组患者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程度接近。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隙增宽可能导致NERD患者对生理性酸反流的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食管炎胃食管反流与分型辨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内镜对207例食管炎病人的检查,就其胃食管反流与中医分型及辨治的关系初步探讨,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207例食管炎患者均通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126例,女81例。年龄在30岁以下15例,30—40岁的48例;41—50岁的38例;51—60岁的56例;61—70岁的41例;71—80岁的 9例。1.2 辨证分型 分为气滞、血淤、痰阳三个证型。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胸膈痞闷隐痛,咽中异物感,间或吞咽困难,嗳气则舒,脉弦舌苔淡。治用理气导滞剂。血瘀型主要表现胸骨后刺痛,进食尤甚,或呕血黑便,舌红绛或于紫,脉涩。以化瘀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测压与24小时pH监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52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食管测压及24小时pH监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测压和pH结果,研究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多导胃肠功能测定仪及便携式pH监测记录仪,对52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食管测压及24小时pH监测。结果: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H的百分比和腹段下食管括约肌(LES)的长度、LES静息压及远端食管的蠕动压明显相关。依据测压及pH结果,使用t检验方法,结果提示食管蠕动压不仅与pH<4的百分化相关,也与酸反流大于5分钟的时间、最长反流时间有关(P<001)。结论:腹段LES的长度及食管下段的蠕动收缩是重要的抗反流屏障。食管酸暴露时间延长减弱食管体部酸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症状或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痛、烧心、反酸或食物反流;可引起食管糜烂、溃疡、出血、狭窄等,称反流性食管炎。GERD非常常见,西方国家约10%的人患有此病,老年人约1/4患有GERD。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具体不详,京沪二地调查约6%的人患有GERD。GER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或食管运动减弱,胃肠内容物的化学损伤及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等与其有关。其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腹腔镜下治疗及近年开展的胃镜下治疗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方法按新的RE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通过电子胃镜进行分析。结果RE内镜下以Ⅰ~Ⅱ级为主,年龄40岁以上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疼痛次之。结论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RE的诊断准确性,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症状及食管酸暴露情况。方法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155例,进行胃镜检查和食管24hpH动态监测。结果155例患者中诊断RE76例(49.0%),其中A、B、C、D级分别为40、24、8和4例;诊断NERD79例(51.0%);RE组中pH监测阳性57例(75.0%),NERD组26例(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RD组食管外症状发生率较R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典型的反流症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各项酸反流指标均大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RE(LA-A)组各项酸反流指标低于中度RE(LA—B)和重度RE(LA—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RE(LA—B)与重度RE(LA—C+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例NERD中,依据监测当日症状计算SI值,pH阴性sI阳性(NERDpH^-SI^+)15例,pH阴性sI阴性(NERDpH^-SI^-)28例,NERDpH^-SI^+组的pH〈4.0(%)和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NERDpH^-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酸反流是RE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胃酸的浓度及长反流与食管黏膜接触的次数是直接造成食管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酸反流的程度与RE的严重程度之间可能相关;NERD根据酸反流与症状的关系可分为不同的亚型,病理性酸反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酸反流的强弱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未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通过对14年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0年至2004年间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3851例,按LA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以及部分患者进行的食管动力检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95%,而2000年至2004年间达4.25%。RE的男女性别比为3.4:1。近4年原发性RE发病年龄为(53.9±14.5)岁,其中A、B级者85.8%,C、D级者仅14.2%。RE患者行24 h食管pH、胆汁监测的pH<4时间百分比、光吸收值≥0.14时间百分比等均明显异常, 且在轻、重度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反流症状者占67.23%。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在轻、重度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但相对高龄、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在重度RE中的比例明显较高。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在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仍以轻度RE为主,老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重度RE的危险因素,酸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对反流症状识别率的提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检查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评估不同的诊断方法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对135全角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并经内镜证实有下段食管炎的患者X线钡餐确定反流,核素显像测定反流,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LESP测定及Losec实验性治疗。结果显示:X线钡餐检查27例,9例阳性,阳性率为30.3%,核素显像9例,7例阳性,阳性率77.7%;食管内24小时pH监测72例,53例阳性,阳性率73.61%;LESP测定25例,10例阳性,阳性率40%;56例行Losec试验性治疗,有效54例,阳性率96.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检查方法中,Losec试验性治疗阳性率最高,且不需特殊设备及操作技能,可作为临床上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食管内24小时pH 和核素显像测定胃食管反流阳性率近似,但后者设备昂贵,仅适用于有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儿童,食管内24小时pH监测敏感性高,不失为诊断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食管外表现与酸反流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胃镜检查证实为RE老年患者69例,入选者均有胃灼热、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及咳嗽、喉炎,哮喘等食管外症状.对所有患者行24 h食管pH值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中重度病理性酸反流组(中重度组)40例和轻度病理性酸反流组(轻度组)29例.两组均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治疗(20 mg,3次/d),疗程8周,观察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酸反流中重组食管外症状总积分(14.4±2.71)分.明显高于酸反流轻度组(8.2±2.0)分,经埃索美拉唑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外症状比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后中重度组食管外症状总积分为(12.2±1.9)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 结论老年RE患者的食管外症状与酸反流显著相关.老年患者因慢性咳嗽、慢性喉炎及哮喘长期就诊而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考虑到GERD的可能性,尽早行胃镜及24 h食管pH监测,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食管腺癌(EAC)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其恶性程度较高,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很差。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亦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慢性炎症是食管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伴随食管反流的患者发展为腺癌的风险提高了2~7倍,且患癌风险与反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GER)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原因。方法:选择近5年我院接受胃食管动力检查并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46例。食管pH监测胃食管酸反流阳性或胃镜检查存在反流性食管炎(RE)者为反流组,食管pH值监测胃食管酸反流阴性者为非反流组。比较两组食管下括约肌(IES)、食管体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等功能差别,同时对两组胃pH值监测进行比较。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为GER/RE的高发人群,反流组与非反流组LES长度、功能压、食管体部清除功能、UES静息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反流组每日不同时限胃酸分泌高于非反流组。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易合并GER/RE与胃酸增高有关,与食管动力变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Jiang J  Wang H  Wang M  Wagn T  Bi C  Liu B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2):822-824
目的 探讨酸及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中的发生情况及二者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行内镜检查及 2 4hpH值和胆汁反流检测。结果  5 2例受检者中 ,42例测得明显反流 ,其中混合反流占 5 9 5 % (2 5 /4 2 ) ,单纯反流仅占 40 5 % (17/4 2 )。在单纯反流中 ,以单纯酸反流为主 ,占 76 4% (13 /17) ;在混合反流中 ,以酸反流为主 ,反流程度较重 ,胆汁反流程度较轻 ;反流性食管炎在混合反流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单纯酸反流 (P <0 0 5 ) ,且混合反流中的食管炎显著重于单纯反流 (P <0 0 5 ) ;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与酸反流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GERD中以混合反流为主 ;在混合反流及单纯反流中均以酸反流为主。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存在正性协同作用。酸反流是引起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