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脑白质疏松(LA)是影像学上的概念,是多种疾病的颅脑表现,其在正常中老年人中的发病比例越来越高。近年来,脑功能成像,如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血氧饱和度水平检测等在LA中的研究应用为进一步了解LA发病机制和病理提供了影像学信息。现就有关脑功能成像在LA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片状或斑点状改变。CT表现为低密度灶,MRI表现为T1W1为等、低信号,T2W1高信号。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LA越来越多地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现。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白质广泛脱髓鞘,而弓状纤维保留。近年来有关LA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发病机制等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将近几年有关脑白质疏松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酒精中毒与脑白质疏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军 《医学综述》1999,5(4):163-163
<正>白质疏松(LA)是通过影像学检查(CT或MRI)呈现白质变化而确诊。CT显示白质或半卵圆区弥散性或斑片状低密度改变。临床主要表现智能障碍,其发生率老年人为9%~19%;在脑卒中患者中占30%~44%;在Alzhimer病患者中可高达30%~60%。LA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有关。慢性酒精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如Wernicke- korsakoff综合征,酒精中毒性小脑变性和酒精中毒性周围病等已多见诸报道。但它所致LA报道不多。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综述慢性酒精中毒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脑白质疏松(LA)是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脑白质内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随着社会老龄化和CT、MRI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脑白质疏松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脑白质稀疏症(1eukoaraiosis,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对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对80例脑白质稀疏症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测,旨在为该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白质稀疏症(Leukoaraiosis,LA)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表现,及LA病灶弥散、各向异性的改变.方法:对30例LA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行弥散张量成像,测定LA病灶以病灶及周围看似正常白质(Normal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的平均弥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av)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 anisotropy,FA)值.通过统计学比较来反映病灶同病灶周围NAWM之间的弥散及各向异性差别.通过LA病灶周围NAWM与年龄匹配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的脑白质参数比较,来反应这些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LA病灶在ADCav图上表现为较高信号,与周围NAWM比较信号明显升高.而在FA图上表现为较低信号,与NAWM比较信号明显降低.LA病灶的ADCav及FA值与周围NAWM相应参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相应参数比较,LA病灶周围NAWM的ADCav及FA值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DTI可以定量反映脑白质稀疏症病灶的弥散及各项异性改变,甚至可以在病程早期反映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7.
唐勇  曹娟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S):154-155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最早是由加拿大神经学家Hachinski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 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此种影像学改变可见于多种疾病,如Alzheimer disease(AD)、脑外伤、脑炎、CO中毒、糖尿病等患者,且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对LA的研究逐渐增多,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发生率、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是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片状或斑点状改变^[1]。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灶,MRI表现为边界不清的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近年来研究表明,LA与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白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茜 《医学综述》2013,19(8):1375-1377
脑白质疏松症(LA)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影像学征像,与脑缺血损伤有关,属于脑小血管病变的一个类型。临床上可导致认知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CT及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普及,LA的检出率大大增加。LA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LA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但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该文就LA的影像特点、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近年来研究热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CT及MRI对脑白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及磁共振(MRI)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诊断价值及其CT、MRI表现。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12月神经科诊治的患者120例,分别进行颅脑CT及MRI检查,对其CT、MR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下脑白质区域、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或/和深部脑白质。CT表现为两侧基本对称的密度减低改变,而MRI则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点状及点片状异常信号影,SE序列呈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改变,T2flair(水抑制序列)呈略高或高信号改变。LA常伴有多灶性脑梗死、脑萎缩等脑血管病变。LA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结论LA有比较特征性的CT及MRI表现。螺旋CT对LA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其经济性、易操作性。但在有条件时,采用MRI检查更容易显示病灶。T2flair显示脑白质疏松特别敏感,MRI可作为诊断L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脑白质疏松(LA)是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的以脑白质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影像学现象。常以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使患者工作、日常生活受累。有资料显示,脑白质疏松与多发性硬化(MS)在病变部位、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相似或交叉之处。本文就LA与MS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首先是作为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于1987年由Hachinsk等~([1])提出,表现脑室周围以及半卵圆中心区呈脑白质弥漫性斑点状或连续斑片状改变。随着CT和MRI对脑白质疏松检出率增加,该病受到广泛关注。LA的主要病理表现有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间腔增大,少胶质细胞、髓鞘和轴突的丢失。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  相似文献   

13.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发现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人群脑白质中存在异常改变,这不仅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大脑早期改变提供了手段,也可能为早期诊断寻找到新的影像学标志。本文中作者主要介绍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综述近年来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人群白质弥散张量研究的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脑白质疏松症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明 《医学文选》2005,24(5):821-822
随着CT和MRI在脑部疾病检查中的广泛运用,发现了大量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白质异常,这种异常改变称为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LA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伴有痴呆和脑血管病,甚至在无临床症状的老年人中也可发现。LA与年龄、高血压及其他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在健康者也能出现。现就影像学、发病机理、LA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上升有密切联系,Hcy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另外,Hcy水平上升与大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等)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性怛J,但关于Hcy水平与小血管病的关系,还没有明确阐释。脑白质疏松症(1eukoaraiosis,LA)是一种影像学改变,多发于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评价脑白质疏松患者白质微循环灌注和水分子扩散运动的价值。方法常规MRI诊断为脑白质疏松(LA)的患者20人,常规MRI检查脑白质正常的对照组10人;对比LA病灶区,LA病灶周围正常白质区和正常对照组白质区的三个参数值,包括:f值(灌注分数);D值(真性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结果 LA患者白质病灶区对比病灶周围正常白质,f值和D值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D*值无明显差异。LA脑白质病灶区对比正常对照组白质,f值增高,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D值增高和D*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白质疏松病灶周围正常白质与正常对照组白质对比,f值、D值、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定量评价脑白质疏松症的微观结构变化和微循环灌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张文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5-1246
目的:探讨脑白质变性(LA)和Binswanger病(BD)的临床改变和CT检查的变化。方法:分析96例LA患者(LA组)和56例BD患者(BD组)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比较2组患者CT分级和临床症状的不同。结果:LA组和BD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C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影像学分型有所不同,BD组患者发生脑室扩大、多发腔隙性梗死灶和单发梗死灶的发生率高于LA组。相比较LA组,BD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出现了明显的功能障碍。结论:熟悉LA的CT表现,有助于其诊断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脑白质疏松症(L A )的关系。方法:对152例脑梗死患者采用M M SE联合M oCA 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分为无认知障碍组、轻度、中度、重度认知组障碍各30、42、40、40例,均进行MRI检查,按照Aboron-petretzs标准、Tarvonen-shcolder标准进行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分级和评分,分析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程度与脑白质疏松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认知障碍各组间MMSE评分与L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 r=-0.874(P<0.05),随着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加重(MMSE评分减低),而LA评分增加,呈负相关;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LA级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 r=-0.893(P<0.05),提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即随着认知障碍程度的加重(MMSE评分减少),LA级数随之增加。结论:伴发脑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有发生认知损害的高危性,合并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重,其临床发生认知障碍的几率越高,程度越重,LA的分级和评分可为判断脑梗死后患者伴发认知障碍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影像学指标,从而指导早期干预性治疗,防治认知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白质损害在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niski用“白质疏松”来定义。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头颅CT扫描时发现的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低密度或磁共振(MRI)检查时T2加权图像上见到的双侧性、弥漫性大脑自质高信号即白质高信号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老年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性,了解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182例老年患者根据CT/MRI结果按有无脑白质疏松,分为LA组95例和非LA组87例,采用循环酶法对两组患者血浆Hcy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LA组Hcy浓度(21.13±4.62)μmol/L明显高于非LA组(15.36±4.58)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老年脑白质疏松关系密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脑白质疏松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