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早产儿的断层影像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以确定早产儿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形态学危险因素的图像特征。方法:①选择1997—10/2004-06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87例,男58例,女29例;平均年龄1岁11个月,男孩年龄5个月-6岁,女孩年龄6个月~5岁1个月。孕龄均小于36周;均有完整CT图像资料;监护人知情同意。②分析87例脑瘫患儿的CT影像资料,按形态学相关因素分为5组:X1(脑萎缩);X2(脑室扩大);X3(灰质异常增多异位);X4(白质丢失);X5(脑室周围白质角度)。③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早产儿痉挛性脑瘫的形态学相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第一步将X4(白质丢失)作自变量强迫引入,Y作应变量。第2步将X1,X2,X3,X5变量采用向后剔除似然法由计算机模型逐步筛选,对肢体瘫痪变量的危险因素暴露度,回归分析结果作假设检验确定回归方程的意义。结果:①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侧脑室容积大小对于早产儿痉挛性脑瘫危险因素不如灰质异常,其危险度(诊断意义)及特异度显然不能与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相比(多因素分析:脑萎缩危险因素的DR〈0.7,P=0.032,wald值为4.624;脑室扩大变量的OR=0.752,P=0.536,wald值为0.383;而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的OR=8.874,P=0.013,偏回归系数为2.183,wald值为6.142;白质丢失OR=1.792,P=0.039,偏回归系数为-0.233,wald值为4.274,95%CI:0.525-2.494;室周白质角度OR=4.311,偏回归系数为1.461,wald值为0.398,95%CI:1.079-17.227)。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室周白质角度及白质丢失是肢体痉挛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其中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较白质丢失和室周白质角度更为重要。②脑萎缩和脑室扩大对判断肢体痉挛脑瘫无特异性,年龄因素亦被回归模型排除。结论:早产儿脑灰质异位、增多等异常是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主要相关因素,此异位发生于侧脑室上部室管膜旁的灰质时,对于诊断痉挛性脑性瘫痪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和脑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脑性瘫痪(脑瘫)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对脑瘫神经病理检查指出,脑瘫颅脑组织1/3可见肉眼异常,表现为脑组织的瘢痕、软化、硬化、萎缩,脑体积变小,脑回变窄,脑沟变宽,囊变,脑积水等。2/3病例可见显微镜下变化。CT检查可反映小儿大脑组织结构损伤的有无程度和部位。脑电图检查可了解脑瘫儿是否合并症状性癫痫和智力低下等。  相似文献   

3.
收集2004-2005年临床诊断为脑性瘫痪患儿的CT、MRI检查37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危险因素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s,BAEP)与脑CT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137例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患儿围生期危险因素、BAEP及脑CT的异常率。结果:54.8%的患儿出生前有异常,25.6%的患儿出生时有异常,16.1%的患儿曾有新生儿期异常;4.4%的患儿有家族史;62.0%的患儿有BAEP异常,52.3%的患儿有脑CT异常。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发病相关;BAEP及脑CT为早期发现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患儿提供有益的辅助帮助。应加强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提高接产质量及新生儿期急重症的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早产儿的断层影像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以确定早产儿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形态学危险因素的图像特征。方法:①选择1997-10/2004-06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87例,男58例,女29例;平均年龄1岁11个月,男孩年龄5个月~6岁,女孩年龄6个月~5岁1个月。孕龄均小于36周;均有完整CT图像资料;监护人知情同意。②分析87例脑瘫患儿的CT影像资料,按形态学相关因素分为5组:X1(脑萎缩);X2(脑室扩大);X3(灰质异常增多异位);X4(白质丢失);X5(脑室周围白质角度)。③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早产儿痉挛性脑瘫的形态学相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第一步将X4(白质丢失)作自变量强迫引入,Y作应变量。第2步将X1,X2,X3,X5变量采用向后剔除似然法由计算机模型逐步筛选,对肢体瘫痪变量的危险因素暴露度,回归分析结果作假设检验确定回归方程的意义。结果:①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侧脑室容积大小对于早产儿痉挛性脑瘫危险因素不如灰质异常,其危险度(诊断意义)及特异度显然不能与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相比(多因素分析:脑萎缩危险因素的OR<0.7,P=0.032,wald值为4.624;脑室扩大变量的OR=0.752,P=0.536,wald值为0.383;而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的OR=8.874,P=0.013,偏回归系数为2.183,wald值为6.142;白质丢失OR=1.792,P=0.039,偏回归系数为-0.233,wald值为4.274,95%CI:0.525~2.494;室周白质角度OR=4.311,偏回归系数为1.461,wald值为0.398,95%CI:1.079~17.227)。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室周白质角度及白质丢失是肢体痉挛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其中灰质异常增多和异位较白质丢失和室周白质角度更为重要。②脑萎缩和脑室扩大对判断肢体痉挛脑瘫无特异性,年龄因素亦被回归模型排除。结论:早产儿脑灰质异位、增多等异常是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主要相关因素,此异位发生于侧脑室上部室管膜旁的灰质时,对于诊断痉挛性脑性瘫痪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患儿脑细胞葡萄糖代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葡萄糖代谢与临床关系。了解脑细胞活动功能及脑损伤程度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方法:按脑性瘫痪诊断标准诊断,排除了遗传代谢病引起,于2001—07/2004—08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小儿脑瘫患儿31例,将MRI检测的不同形态学改变及临床不同类型行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18F-FDG PET)检测。结果18F—FDG PET显像31例中发现28例有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异常率90%,均为低代谢显像,大脑葡萄糖弥漫性异常7例.单灶异常8例,多灶异常13例,正常3例。有MRI形态学异常改变与PET异常程度有显著差异(P&;lt;0.05),PET表现脑细胞损伤程度与不同脑瘫类型结果不同(P&;lt;0.05)以痉挛型及混合型明显。结论:PET—FDG脑显像可客观反映小儿脑瘫脑细胞功能受损及部位,对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淑敏  施荣富  袁会珍  王克玲 《临床荟萃》2010,25(4):F0002-F0002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部分患儿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为了解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表现,我们将368例脑性瘫痪患儿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损害程度的敏感客观指标,为脑瘫诊断早期全面评价大脑损害程度,制定全面干预方案、判断预后提供客观指标。方法对62例临床确诊的脑瘫患儿同期(1周内)做CT、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相同方案治疗3疗程后,35例患儿复查相同检查。结果CT检查阳性率60%,SEP阳性率94%,χ2=16,P<0.005;治疗3疗程后35例复查CT、SEP的患儿,2例CT稍有改变,25例SEP潜伏期、波形有较明显改善。(χ2=29.18,P<0.005)。结论SEP评价脑瘫患儿脑损伤较CT敏感性高,从潜伏期、波幅等方面较易定量,可根据治疗前后变化,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田杰  张凤珍  袁会珍 《临床荟萃》2004,19(23):1369-1369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癫痫、智力地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为探讨脑电图(EEG)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我院132例脑性瘫痪患儿脑地形图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葡萄糖代谢与临床关系。了解脑细胞活动功能及脑损伤程度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方法:按脑性瘫痪诊断标准诊断,排除了遗传代谢病引起,于2001-07/2004-08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小儿脑瘫患儿31例,将MRI检测的不同形态学改变及临床不同类型行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18F-FDGPET)检测。结果18F-FDGPET显像31例中发现28例有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异常率90%,均为低代谢显像,大脑葡萄糖弥漫性异常7例,单灶异常8例,多灶异常13例,正常3例。有MRI形态学异常改变与PET异常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PET表现脑细胞损伤程度与不同脑瘫类型结果不同(P<0.05)以痉挛型及混合型明显。结论:PET-FDG脑显像可客观反映小儿脑瘫脑细胞功能受损及部位,对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评估:150例随机分组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头颅影像学及发育商的客观指标评估针灸治疗在脑性瘫痪患儿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150例1.5~7.0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进行了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针灸组50例,选用头针和体针治疗。康复训练组50例,用Bobath与Vojta方法进行物理治疗。针灸+康复训练组50例。结果:针灸组与针灸+康复训练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治疗后发育商值针灸组、针灸+康复训练组高于康复训练组。头颅CT脑发育不良及萎缩的好转率,针灸组、针灸+康复训练组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P<0.05~0.01)。头部ECT脑血流恢复正常率,针灸组、针灸+康复训练组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P<0.01)。针灸治疗组犤血管搏动指数治疗前、后为1.19±0.19,1.01±0.16;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为(132.92±17.14),(139.63±14.64)cm/s犦和针灸+康复训练组犤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为1.18±0.24,0.91±0.19;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为(131.84±15.93),(139.68±15.66)cm/s犦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TCD结果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针灸能显著增加脑性瘫痪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儿童脑电图纺锤波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罗织云 《现代康复》2001,5(11):39-40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儿童脑电图纺锤波变化与临床表现关系。方法:检查179例CP儿童脑电图并对其中有纺锤波变化进行分析。结果:CP儿童纺锤波变化中缺失占72%,且双侧痉挛型纺锤波双,侧缺失占83%,结论:儿童纺锤波的变化可作为观察CP儿童脑器质性损害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灶痴呆(multi-infarctdementia,MI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脑电图和脑CT变化的特征。方法:对34例MID患者(MID组)和30例对照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既往史、梗死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组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2次脑卒中史、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MID组脑电图异常率82%,α节律变慢出现弥漫性θ和δ波增多,波幅降低。CT和MRI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脑萎缩、脑室系统有扩大现象。结论文化水平低、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卒中是MID的危险因素。皮质梗死、皮质合并皮质下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梗死与MI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障碍康复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健  代丽萍 《现代康复》2000,4(1):89-89
  相似文献   

15.
16.
脑性瘫痪患儿的家庭康复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洋  冯俊岩 《现代康复》2001,5(4):52-53
临床实践证明: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教育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亦是巩固住院康复效果进行运动再学习的好措施。本就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教育的方法及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CT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影像学改变。方法:对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头颅CT扫描,并以正常组30例为对照。结果: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的CT异常率约为60%,在第三脑室最大宽度、顶叶脑沟宽度、两侧脑室前角距离、第三脑室外壁至岛盖面距离及大脑前纵裂宽度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隔一尾最大距离、外侧裂最大宽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脑室系统扩大与脑萎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的异常率较高,以第三脑室扩大及脑萎缩较明显,且脑萎缩同时存在于脑白质和脑皮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儿童脑性瘫痪CT表现的异常改变。材料与方法:对69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颅脑CT扫描的病例作为分析对象。男性46例,女性23例,6个月-3岁43例;4-7例26例;3岁以内占62%,着重分析脑内病变CT特点。结果:69例中CT异常占97%,CT表现为(1)脑萎缩改变,占72.5%;(2)脑发育异常占24.6%;(3)正常占2.9%。脑萎缩改变是儿童脑性瘫痪最常见的CT表现。结论:CT表现的分析基本反映了儿童脑性瘫痪的病理改变,说明CT检查作用在于明确病变范围和追随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CT在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韦卫中  徐春芳 《现代康复》2001,5(2):43-43,46
目的 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4例小儿脑瘫的头颅CT进行回顾性研究与分析。结果 124例中96例头颅CT检查阳性,CT异常率77.42%,其中脑萎缩是最常见的表现(54.84%),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71.77%)。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越高。结论 虽然CT不能作为诊断脑瘫的主要依据,但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有助于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以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